1

忽必烈能够顺利击败阿里不哥,夺取汗位,东道诸王出了大力。因为当时蒙古大汗必须得有忽里台大会推选才合法,而忽里台大会又必须得在漠北怯绿连河一带举办。由于蒙古人的幼子守灶的传统,漠北一带正是阿里不哥的地盘,忽必烈如果遵从惯例,估计是不可能活着做大汗的。忽必烈事急从权,刚刚进入草原就不往前走了,在上都开了所谓的忽里台大会。

很多蒙古贵族都认为忽必烈这种做法违背祖制,拒绝承认这个大会的合法性,让忽必烈好生尴尬。关键时刻,正是东道诸王的鼎力支持,才让忽必烈虽然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好歹也坐上了大汗的位子。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次不太合法的忽里台大会,蒙古汗国分裂了。

(忽必烈剧照)

忽必烈一系此后就被称为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其他后代都不能算黄金家族。元朝末年,就在中原部分的黄金家族融入了汉族,逃到漠北部分的黄金家族在瓦剌也先时“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使得黄金家族人丁寥落。后来蒙古高原各部相攻,已经不认可黄金家族的统治地位。直到蒙古达延汗时,曾经人丁兴旺的黄金家族,就只有这一根独苗了。

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按照成吉思汗的做法,重新大行分封。在扫平本部的叛乱之后,达延汗将从前各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仍分左、右两翼。左翼3万户为:察哈尔万户(今锡林郭勒盟地区)、兀良哈万户(原卓索图盟地区)、喀尔喀万户(喀尔喀河流域一带);右翼3万户为:鄂尔多斯万户(今伊克昭盟一带)、蒙郭勒津万户(今大青山下土默特地区)、永邵布万户(今张家口以北一带),汗廷设置在察哈尔境内。

这六万户除兀良哈万户以外,达延汗把其余五个万户都封给自己的儿子领有,这不但大大加强了大汗的集权地位,还使这些封地也成为蒙古人今后永远的归属。长子图鲁博罗特早逝,其嫡裔世袭蒙古大汗汗位,并领有察哈尔万户;次子乌鲁斯博罗特在右翼谋反时被害,无嗣;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任济农,领有右翼三万户;四子阿尔苏博罗特领有蒙郭勒津万户之七个鄂托克,称为土默特;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内,受封居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东5个鄂托克,称为内喀尔喀;六子斡齐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克什克腾鄂托克;七子格列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敖汉和奈曼两个鄂托克;八子阿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浩齐特鄂托克;九子格埒森扎,领有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西7个鄂托克,称为外喀尔喀;十子鄂卜衮锡青台吉领有永邵布万户之永邵布和阿苏特两鄂托克;十一子格术图无子,未分领地。

(达延汗中兴)

这样的格局一直到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时,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蒙古贵族的亲戚们,或者因为草场,或者因为走失的牲畜,或者因为领到的明朝的赏赐,逐渐生出了很多嫌隙,彼此不够团结,难以形成强大的部落势力。汗王的权力不断萎缩,直到蒙古各部自行其是,不再把中央汗王的号令当一回事,仅仅在名义上尊奉汗王。在外蒙古的喀尔喀蒙古更是不承认蒙古大汗为共主,漠西蒙古卫拉特部则一直与蒙古帝国为敌。

蒙古帝国四分五裂的现状,使得林丹汗忧心不已。可是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又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走向统一与强盛。内忧外患之下的林丹汗,处境相当艰难。

林丹汗在即位十年后,逐渐坐稳了汗位,威望开始攀升。他开始着力于振兴汗权。他在赤峰地区兴建了都城,让他的那些桀骜不驯的亲戚们都来都城朝拜他,并且用图们汗法典约束他们。本来加强集权的努力进行的还算可圈可点,可是林丹汗突然改变了信仰,由原来的黄教改成了红教。喇嘛教是蒙古各部都信奉的宗教,多数人信奉黄教,因此林丹汗改宗这件事对于正在加强内部凝聚力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减分。

此后,林丹汗为了统一蒙古各部,不断征发他的那些亲戚们当兵打仗,还要求他们提供大量财物。科尔沁草原一带的蒙古部落,开始引努尔哈赤为外援,逐渐不愿意听林丹汗的招呼。林丹汗收到信息后很是震怒,因此发兵攻打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带兵前来救援。林丹汗料想打不过后金,就撤回来了。此后,蒙古东部的部落都明目张胆地跟后金眉来眼去了。皇太极即位后的第二年,趁着与袁崇焕达成和议的空档,带领与蒙古部落联军进攻林丹汗。林丹汗没有办法,只好往西迁徙,扫平了右翼蒙古。又过了几年,皇太极再次攻打林丹汗,林丹汗再次西逃,躲到了青海一带,并最终死在那里。

(最后的林丹汗)

皇太极料理完了蒙古地区的敌对势力,将整个北方都变成了后金的战略腹地,因此从容地从蒙古地区突入关内,大肆抢掠京畿地区。蒙古各部也跟着皇太极出兵,抢到了不少明朝的财物,从此踏上了后金的战车,被编为蒙古八旗,成为满清的帮手。满清极力拉拢蒙古各部,不仅娶了林丹汗的八位福晋,还与各部联姻,因此蒙古黄金家族的一些成员,也成为了满清宗室。

跟着后金(满清)能够抢大户,还能入主中原,捞个贵族当当;跟着林丹汗,却要与后金为敌,抢不到明朝的财物(林丹汗与明朝是战略盟友),还要被林丹汗管束,掠夺财物。草原上不能再有一个成吉思汗,不然大家的草头王都当不成了。清朝统治者给蒙古人划定了草场,封给了大量官爵,赏赐丰厚。这明显的经济政治利益,根本无需仔细思考,他们自然愿意跟着后金(满清)了。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为了拉拢蒙古对付后金,仅用四千两白银就收买了林丹汗。蒙古贵族抛弃格调如此之低的大汗,转投后金,不足为奇。

明朝于1368年建国后,北元在明军和内部政治动荡的双重打击下,很快陷入分裂。这一分裂期长达百余年,一直到约公元1510年前后,随着一个牛人的出现,才得以结束。

这位牛人乃黄金家族出身,是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孙,在《明史》中经常露脸,汉人称其为“小王子”,蒙古人则尊称他为“达延汗”,褒扬他是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

不过,再中兴的君主面对蒙古格局,也没有好的管理办法。毕竟蒙古自有国情在此,除了分封,别无选择。

于是,明末清初的草原部族格局,也就是六个万户,左翼的察哈尔、兀良哈、喀尔喀三个万户,右翼的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三个万户的格局,在达延汗的分封下,至此形成。

为了控制这六部,达延汗分封他的儿子们到各部做世袭首领,而他自己大汗的营帐则常驻在察哈尔部。

也就是说,察哈尔部是达延汗再次统一蒙古诸部后,大汗的直属地盘


分封制度通常都是分裂主义的温床,被分封的诸侯有钱、有人、有地盘了,谁还会听大汗命令?所以达延汗去世不久后,蒙古很快又陷入了分裂。

又过了百余年,至达延汗七世孙的林丹汗继位时,他的命令只能在察哈尔部通行,其他部族首领根本不搭理他。

林丹汗是个有理想的青年,他无数次回想起先祖成吉思汗的威风,也梦想建立如七世祖达延汗一样的中兴功业。

于是,他决定拿明朝开刀。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林丹汗在与明朝的较量中,根本占不到便宜。察哈尔部在他的统领下,抢到的资源还没他打仗消耗的多,部族越打越弱,最惨的时候,马匹不过四万,部众不过五万。

看见林丹汗那副模样,明朝是又气又笑。当时后金在东北闹事,明军压不住。明朝辽东经略杨镐便提出一个“以虏制夷”策略,并获得朝廷肯定,任命监军王猷具体执行。

这个所谓的以虏制夷策略,说白了就是明朝人觉得林丹汗与其抢自己,不如花钱买他当雇佣军,怂恿他去对付女真人。毕竟女真人当时也威胁到了察哈尔部。

具体花多少钱呢?不多,四千两银子。

是的,你没有看错,真的就是四千两。

明朝许诺每年给四千两白银的赏银,林丹汗便答应了和明朝结盟,共同对抗后金。这就足以可见,林丹汗当时混到了什么地步。

当然,林丹汗后来发现自己报价太低了,又把赏银提高了十倍,要求明朝每年向他支付四万两赏银。但这笔费用实事求是的说,也算不上高。平辽军费都是按百万计算的,区区四万两银子,这就足以可见,林丹汗当时的档次低到什么程度。(不过林丹汗后来也用事实证明什么叫“便宜没好货”)



林丹汗拿到投资后,为了给明朝这个金主爸爸一个交代,便主动找后金的麻烦。结果他先是被努尔哈赤口头羞辱了一顿,说他一个连三万人都没有的破落户(“三万之众尚且不足”)竟然还自称蒙古大汗,装个毛线的大尾巴狼?后来又被努尔哈赤真真实实的给揍了一顿,可谓是既丢了面子,又丢了里子。

打不过后金,林丹汗深思熟虑后,认为还是应该先统一蒙古,先整顿蒙古才行。然后再借助全蒙古的力量,讨平女真人。就如他昔日的祖先成吉思汗那样。

然而,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重新统一蒙古,就势必要损害其它部族世袭贵族的利益。他们能自己做土皇帝,为什么要听林丹汗的命令。所以,一些和林丹汗关系紧张的部族便开始与女真眉来眼去,有一个部落干脆直接就跟后金联盟了,与其达成了盟友关系。这个部落就是后来出产了多任清朝皇后的科尔沁部。

科尔沁投敌,林丹汗的左翼被暴露。后来又经过后金军的几次军事打击,林丹汗左侧翼的另一个蒙古部落内喀尔喀部被打残,蒙古左翼两个部族玩完,察哈尔部从此完全暴露在后金的兵锋下。见此情形,林丹汗决定搬家。既然东边不好混了,那就往西边跑吧。

公元1627年,林丹汗带着察哈尔部一路向西迁徙,打算兼并右翼蒙古诸部,待积蓄实力后再图大计。

结果,他这一打,右翼蒙古的三个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都投降后金了。

这三部为什么要投降?

说白了,就是嫌林丹汗无能,没本事抢明朝和后金,就来抢自己人的牛羊和牧场。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产业和地位,只得投靠新兴崛起的后金八旗,出卖林丹汗。最起码,后金人不会抢他们的牧场。

从这点来看,林丹汗的瞎折腾为后金八旗迅速征服蒙古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蒙古右翼的三个万户全部投降后,当时的后金大汗皇太极非常高兴。他看到林丹汗已经众叛亲离,于是便发动了三次向西追击察哈尔部的战争,并且每次还都大获全胜。

在连续打击之下,林丹汗兵败青海,并在青海感染天花,因病去世。



林丹汗死后,后金军停止追击。退回到了察哈尔。林丹汗的儿子额哲见后金军撤了,就一路向北,打算投靠外喀尔喀大汗。皇太极听说这一消息后,立即发兵围捕,并围捕成功,将额哲活捉。

额哲无奈,只好带着元朝的传国玉玺向后金投降,成吉思汗昔日创建的蒙古帝国,自此正式灭亡,后金也占据漠南蒙古全境。

那一年是公元1635年。

第二年,由于蒙古部不能没有大汗,而林丹汗又死了,于是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便带领其他蒙古王公一起毫无廉耻的上表,把蒙古大汗的头衔送给皇太极,并极力请求他兼任蒙古大汗......

于是,皇太极就成为后金大汗兼蒙古大汗。

1636年,他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然后他的身份就变成了满清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3

古代的草原蒙古人,一直处于居无定所的游牧状况。各部落之间主要靠酋长家族间联姻、结盟来保持关系,以至于成吉思汗,也只能采取“利共而不独”的方式,来一边统治蒙古各部,一边拉拢蒙古各部。

成吉思汗统治草原"恩感并重”,采用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而蒙古林丹汗,既无力威慑蒙古各部落,也拿不出多大利益与各部落分享。因此蒙古各部与林丹汗的关系,基本上都是“口水关系”,当不得真。

再看当时清朝征服蒙古草原的时机,可谓千载难逢。

草原游牧是风险很大的,因此游牧民必须与农业区交流物资,以维护稳定的生活。

林丹汗时期,中原连年灾荒,民众暴动不断,游牧民无法从中原获得足够的粮食,来维持生计。

于是蒙古各部就将目光投向清朝:

1,满人其实是以农耕为主的族裔,所以满人不缺粮。

2,清朝把持着朝鲜,而朝鲜也是农业国,因此清朝粮食充足。

当时的清朝武力值不错丶粮食充足丶政治操作手法十分成熟。在清朝的威逼利诱下,蒙古各部在权衡利弊后,纷纷投靠清朝。至于说林丹汗,他根本没有统治蒙古各部的实力,蒙古各部也自然不会倒向他。

其实草原对中原的依赖真的很重,外蒙独立时有三十万人,苏联时期从俄国迁入六十多万俄化蒙古人,一九九二年时,外蒙人口才一百四十万出头。但是自一九九二年开始,外蒙有了自由与我国交往的权力。一九九二年至2018年,也就只有26年时间,外蒙人口从一百四十多万,增长到了三百六十多万。这个成长速度相当惊人。究其原因,就是外蒙摆脱前苏联束缚后,能与我国进行自由贸易了,从而换取了足够的物资,使人民生活得到了保障,使得人口得以快速增长。

4

136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被朱元璋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但元朝并没有完全灭亡,只是失去了中原的大片领土,他们在自己的领导人、末代皇帝元顺帝的率领下仓皇逃到了蒙古高原,从此成为北元政权。

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被称为黄金家族,拥有对蒙古各部落的统治权,即便是北元消失后,他们也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东山再起,恢复祖宗霸业,尤其是第35任大汗林丹即位后,更是雄心勃勃,意图卷土重来,但最后却众叛亲离逃亡青海,壮志未酬,他的部落不久后也被满清灭亡。

林丹即位的时候,属下有13个蒙古落,势力不能说不强大。但最后这些部落先后都跟蒙古的敌人满清结盟,对林丹反戈一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擅自改教,伤了大伙的心。

黄教来自藏传佛教,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蒙古的国教,也叫格鲁教,黄教创始人色龙生根翁述被称为第十代生根活佛,也被尊称为蒙古的国师,因此黄教在蒙古深入人心。

但在1617年,林丹却不顾手下人民的反对,用行政命令强迫大家改信萨迦派的红教。

林丹的这一行为让大家对他产生了信任危机,也削弱了大汗的凝聚力,为日后各部落分离埋下伏笔。

二、没有国策,被人当枪使。

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一定是有远见卓识,有自己的基本国策。这个国策一定是深谋远虑,有既定方针的。

可是林丹作为大汗,没有指定长久的战略,只是鼠目寸光,贪图蝇头小利。

一个国家发动战争更要慎重,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慎之又慎。

可是林丹打仗很轻率,用蒙古士兵的生命做赌注,被别人利用,给别人当枪使。

林丹跟后金开战,不是出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没有既定的战略目标,而是被大明的金钱诱惑,擅启战端。

1619年,林丹跟明朝达成协议,以每年40000两白银的代价帮助明朝守卫广宁。

一个国家的军队没有自己的长远战略目标,却沦为另一个国家的雇佣军,拿战士的性命做交易,怎么能发展壮大?怎么不让各部落寒心?

三、不是帅才,打仗草包一个。

自然界有个法则是强者为尊,即使林丹多行不义,大家不满,但只要他打仗有一套,军队就有战斗力,迫于威慑,大家即便是心口不服,行动上也会服从林丹。

可是林丹没有军事才能,跟后金军队交战鲜有胜绩,让各部落的首领瞧不起,大家对他无法心服口服,根本不看好他,跟他混没有前途,大家怎么会押宝在林丹这里呢?

1621年,林丹汗令管理蒙古左翼三万户的大臣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率领内喀尔喀卓里克图、达尔汉巴图尔、巴哈达尔汉等2000骑兵前往沈阳,跟后金兵交战,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还让内喀尔喀五部送去万头牲畜,从努尔哈赤那里赎回了此前被扣留的使者宰赛。

1622年正月,广宁告急,先后花了明朝数十万两白银当保护伞的林丹,却眼看广宁失陷无能为力。林丹窝囊成这样,怎么有资格当老大呢?

四、性格多疑,攘外必先安内。

广宁之战后,林丹威信扫地,努尔哈赤对蒙古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政策。

林丹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本来该以最大的诚意,宽广的胸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对外。同时加强军队管理,提高战斗力,让大家对自己恢复信心。

可是他却鼠目寸光,急于想强力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义正辞严地说:南边的大明就是一个皇帝,我们北边的蒙古也要团结在我的周围。"我当先处里,后处外。"

因此林丹小肚鸡肠,抓住内喀尔喀与后金通婚、盟誓等事不放,斥责大臣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管束不力,最后竟然也怀疑他暗中与努尔哈赤已有联系;并且打算先发制人,对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和其他各部采取必要的措施。

这种扬汤止沸的愚蠢做法,却适得其反,等于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逼得大家投向敌人的怀抱,壮大了努尔哈赤的队伍。

除此之外,林丹性格暴躁也是他不能没有凝聚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蒙古封建主纷纷向后金控诉林丹汗的罪恶,其中一个写道:"因这个罪恶的察哈尔汗性情暴躁,对众人危害极大,即使是宗族至死至穷也绝不会归附他的缘故就在这里。

因为林丹没有军事才能,缺乏战略眼光,也没有容人之量,把一手好牌打烂,把英勇好战的同胞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最后众叛亲离,踏上亡命天涯之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把自己逼上绝路的10万大军的主力,正是自己的蒙古兄弟。

5

林丹汗是蒙古部落察哈尔部的继承人,也是黄金家族的嫡系传人,按理说蒙古部落都应该共尊林丹汗,那么为什么蒙古部落会纷纷投降满清呢?

首先,林丹汗继位时,所统率的察哈尔部并没有比其他部落强太多。

蒙古部落是一个崇尚力量的部落,而林丹汗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并没有完全压制其他各部落的力量,所以其他各部落并不认为自己应该臣服于林丹汗。

这一点是只是林丹汗得不到蒙古部落投效的诱因之一,林丹汗继位大汗后,多次发动战争,结果都是惨败,严重的削弱了察哈尔部的实力,以至于最悲惨时期,只有马匹四万匹,子民部众五万。这样一个大汗如何能够压服其他蒙古部落呢。

林丹汗继位后,为了恢复祖先的辉煌就把目标瞄准了当时的明朝。多次举兵南下结果没捞到任何好处,甚至还贴进去不少家底。

明朝啃不动的时候,他又把目标瞄准了正在崛起的后金,当时只有26岁的林丹汗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质问近六十岁努尔哈赤,这样努尔哈赤如何能忍,所以结果很明显,察哈尔和后金开战,最后以惨败的结果收场。

关于这场战争,还有明朝一方插手了,当时努尔哈赤公开反叛明廷,于是明廷决定采用杨镐“以虏制夷”的策略,给予林丹汗四千两白银支持林丹汗去发动战争。明朝施舍一个四千两就收买了林丹汗作为自己的马前卒,可见林丹汗当时的窘迫困境。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发动宗教战争使得林丹汗失去了蒙古各部的民心,最后搞得几乎是众叛亲离。

林丹汗继位后,信奉藏产佛教的红教(当时的一支佛教流派),大肆修建红教建筑,而当时蒙古各部普遍信奉的是黄教,这自然引起了蒙古其他各部的不满,而林丹汗也不慢其他部落很久了,所以毅然发动了统一蒙古战争,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而且这场战争更像是藏传佛教中红教和黄教之间的宗教战争,自人类文明史上,宗教战争史最难打的战争,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得林丹汗彻底失去了蒙古各部落的信任,失去了民心。

在不得民心的情况下,自身的实力又不够强,甚至直接被后金碾压,所以这也决定了林丹汗的命运。

6

蒙古部落并不是光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一支,历史上中国北部民族问题一直很严峻。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室韦一鞑靼等北方游牧民族。虽然有的消失了,但是这只是历史上某些朝代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同称呼,并不是这些游牧民族灭族了,而是换了了一个新的名称。

到了明末的时候,满清的前身,建州女真崛起,自古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新兴的女真集团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常常几百人就能撵着几千蒙古人打,所以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而拥有黄金家族的正统血统的林丹汗,是一个非常草包的人,没有能力去降服蒙古其他部落,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蒙古族分裂了许多的大小不一的部落,互相不服气,部落间互相征讨,根本就不团结。

于是满清最后没费多大的功夫就灭掉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传承人,林丹汗。

7

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噩梦,蒙古人更是在成吉思汗之后威名传播四海,也留下了黄金家族。林丹汗就是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是蒙古的最后一位大汗。满清就是女真族,蒙古人和金人一直是死对头,南宋时期成吉思汗大败金国,后金时期,蒙古部落彻底臣服满清,成为满清的忠实维护者。

满清发展的初期,蒙古部落当时有林丹汗作为大汗,林丹汗和皇太极多次交锋。蒙古部落投降于满清,是在博弈过程中的动态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总结这个过程,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01林丹汗改变宗教信仰,和蒙古诸部信仰不同,皇太极和诸部信仰一致

蒙古部落自征服西藏以后,藏传佛教逐步传入蒙古,成为蒙古贵族的宗教信仰。藏传佛教流传较广,而传入蒙古的是格鲁派,因为僧人都戴黄帽,又称为黄教。黄教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活佛转世制度,因为活佛可以册封王位,得到蒙古诸部王爷的认可。

林丹汗在继承汗位之前,他的宗教信仰是黄教,但之后不久就改信红教。红教和黄教相比是旧派,因为红教的僧侣头上都戴红色帽子,也称为红教。红教没有活佛制度,所以没有册封的权力,也许林丹汗看中了这一点,想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统治力。

宗教信仰是无形的力量,看看今天的阿拉伯地区的纷争就知道,信仰改变绝不是一件小事。林丹汗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中途改变信仰,导致蒙古诸部王爷和林丹汗离心离德,而满清的皇太极和他们的信仰一致,都是黄教,这极大的拉近了两者距离。

02林丹汗的错误集权方式,没有恩威并施,满清拉拢明显

林丹汗对蒙古诸部来说,无可厚非有着先天性的优势,毕竟林丹汗是黄金家族的血脉,成吉思汗在蒙古人眼中的威望相当于一种信仰。可惜林丹汗不懂人心,一系列操作让后人都觉得心寒。

林丹汗的本部是察哈尔部,实力较强,但绝对没有对蒙古其他部落形成绝对优势,威信更多来自于黄金家族的传统信仰。但是林丹汗在加强统治的同时,只知道使用武力胁迫,对于不听从的部落甚至准备武力攻击,也没有带给蒙古诸部足够的利益,在蒙古诸部中的威望越来越差,跟随他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少。

相反,满清皇太极大力拉拢蒙古诸部,和科尔沁部、内喀尔喀不断联姻,加强双方的血脉联系,同时经常给予粮食盐巴等草原部落急需的物质帮助,东蒙古诸部和满清的联系不断加深。同时,当蒙古诸部有反叛的时候,皇太极的满清给予毁灭性军事打击,展示力量,恩威并施,诸部把科尔沁、内喀尔喀绑上满清的战车。

03满清强盛,蒙古诸部分裂已久是根本原因

成吉思汗的辉煌时代是所有蒙古人的共同记忆,但自从那个辉煌的时代之后,蒙古诸部事实上已经分裂,林丹汗只是名义上的大汗,并不能很好控制各部落,而后金这时候蒸蒸日上,势力不断发展,两者实力对比差距明显,这是根本原因。

林丹汗统治的本部察哈尔部是林丹汗唯一可以直接调动的部落势力,剩下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落都有各自的王爷,林丹汗只是名义上的大汗,西蒙古和漠北蒙古更连大汗都不认同,当时的蒙古几乎是一盘散沙。

林丹汗当时本来处境就很差,又缺乏祖先成吉思汗的谋略和军事才能,不能吸附人心,反而是一系列低级操作,让蒙古诸部心寒,直接归附皇太极,寻求皇太极的保护。满清的蒙古八旗在此基础上建立,为满清征服华夏贡献了巨大力量,而林丹汗病死青海草原,真的让世人遗憾,蒙古从此彻底沦为满清附庸

8

在成吉思汗带领蒙古族在蒙古高原崛起并统一草原,并建立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后,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在蒙古诸部中就拥有了极为崇高的地位。在成吉思汗之后的数百年间,成吉思汗的家族就在蒙古各族中拥有了天然的领导权力,被称为黄金家族的他们,无论是在蒙古贵族之中还是普通牧民心目中,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蒙古帝国缔造者

然而,当黄金家族传承至明末清初之时,被称为末代大汗的蒙古林丹汗,却空有黄金家族嫡系的名声,毫无蒙古大汗的实力。更悲催的是,正是在林丹汗的任上上,蒙古诸部不断背离林丹汗,甚至,他们宁愿投靠满清也不愿意臣服于出身黄金家族的林丹汗。

林丹汗13岁就继承了祖父之位,手握元朝传国玉玺和嘛哈噶喇佛像的他,理论上拥有着能够驾驭整个北元蒙古的最高统治者权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巨大先天优势,更少有大志的蒙古大汗,在肩负统一蒙古各部的历史使命之时,却无法改变有些蒙古部落投降满清的事实。那么,这些蒙古部落为什么愿意投降满清,也不愿意投降黄金家族的林丹汗呢?

林丹汗画像

第一:林丹汗掌握蒙古政教大权之时,蒙古内部的政治局势的离心倾向日趋严重,蒙古政治早已经进入了衰退阶段。元朝退守蒙古高原以后,蒙古各部就以戈壁大漠为界,按照各自的游牧区域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统治集团,此后,蒙古部落的三大封建领主,拥有越来越强的自主性。

不仅如此,这三大部落经常为了争夺牧场、牲畜、贡市发生斗争,蒙古部落虽然认可林丹汗的大汗权威,但是,在他们能够各自掌握命运的同时,林丹汗仅是他们名誉上的君主,因此,蒙古部落走向四分五裂只是时间问题。即便那些蒙古部落不投降满清,他们也不会投降林丹汗。

林丹汗剧照

第二:在蒙古政治局势日趋严峻之时,林丹汗所采取的加强汗权统治政策,将各自称雄的蒙古部落,推向了满清的怀抱。林丹汗统一蒙古各部的信念非常坚定,为了恢复宗主的大汗权威,增强抵御后金明朝威胁的力量,林丹汗首要的战略抉择就是转移、控制右翼蒙古部落,因为右翼蒙古有着庞大的经济体和政治势力。

然而,早在公元1625年,由于林丹汗东征科尔沁部失败,导致他对左翼蒙古各部的控制岌岌可危,再加上后金的进攻与威胁,有些蒙古部落首领开始带领自己的部族后金。林丹汗政权与这些蒙古部落矛盾冲突的爆发,加剧了蒙古各部投靠满清的步伐。

林丹汗东征

第三:努尔哈赤为了改变后金的不利局面,扩大自己的势力,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发动了满蒙政治联姻。据史料记载,早在1612年,努尔哈赤就派使者前往科尔沁部求婚,自此以后,满蒙上层贵族之间的政治联姻事件非常繁多,据统计仅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满蒙贵族之间的相互嫁娶就达到了83次。但是努尔哈赤与蒙古部落之间的联姻有一个特点,他的联姻对象主要着重于科尔沁等右翼蒙古部族。

后金形势图

这是因为努尔哈赤早已经意识到,后金想要攻打明朝,首要敌人就是战胜林丹汗,如若要真正地攻破林丹汗,后金必须将靠近自己势力中心的科尔沁部等蒙古部落,拉入自己的阵营之中。所以,当科尔沁部与林丹汗爆发矛盾之后,后金主动出击拉拢这些蒙古部落。最后,林丹汗彻底失去对于左翼蒙古诸部的控制,他们也顺其自然地投向了满清怀抱。

第四,与宗教有着直接的关系,自藏传佛教传到蒙古高原之后,就迅速风靡整个蒙古部落。上至蒙古达官贵人,下至普通贫苦牧民,几乎蒙古各部人人崇信藏传佛教。但是,藏传佛教的教派并非只有一支,在明末清初之时,在蒙古高原流行藏传佛教的主要是两个教派,分别为红教和黄教。

藏传佛教

而林丹还继位时,黄教已经在蒙古各部取得巨大的优势,蒙古大多数部落,信仰了黄教,但是,偏偏他们的大汗,名义上的蒙古共主林丹汗,却改了信仰,他从黄教改为了红教。这自然与普通蒙古牧民乃至于大多数蒙古部落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在信仰大过天的蒙古诸部心目中,这样的大汗自然是不配作为蒙古共主的。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根结底,还是实力的原因。蒙古帝国虽然曾强盛一时,但自朱元璋北伐中原之后,蒙古部落就已经四分五裂,到明末清初之时,蒙古各部更是各行其是,林丹汗虽然有黄金家族的加成,但也只是名义上的共主而已,蒙古各部也早已与诸侯无异。林丹汗所能控制的,只有他的本部察哈尔部而已。

明末清初地图

而且,林丹汗虽然出身黄金家族,但是,他的能力与其祖成吉思汗等人相比却相距甚远,林丹汗充其量只是个志大才疏的平庸之辈而已。在被清朝灭亡之前,林丹汗甚至连察哈尔本部的控制都并不严密,为了加强控制,他居然给予自己诸多老婆巨大的权力,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也进一步加深了蒙古诸部对他的不屑和不信任。林丹汗面对清朝的进攻,基本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战斗,基本上一路败亡,并最终病逝于逃亡的路上。

9

反对其他答案,蒙古各部不投林丹汗

,投降满清,是因为钱啊!钱之重重要于一切!

第一,胡说什么林丹汗黄金家族无权威的,真是可笑,满地蒙古贵族叫台吉,为什么吗?太子啊,跟正德皇帝打仗的蒙古首领为什么叫台吉,叫小王子?,没有黄金家族血脉的,敢叫大汗吗?你起码得娶一个黄金家族老婆才有资格叫汗(比如佟努尔哈赤,没错努尔哈赤不姓爱新觉罗姓佟,比如帖木儿,比如印度末代王朝蒙古王朝创始人帖木儿大儿子)黄金家族血脉至高无上!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谁敢不娶黄金家族的女人?就问你敢不娶吗?

第二,胡说什么蒙古帝国在忽必烈时期分裂了,扯淡,元青花为什么那么贵?那是欧洲人心中最高贵的瓷器,那是蒙古帝国皇帝赐给四方各大汗国的!忽必烈儿子在元朝首都和林登基,依据蒙古传统成为大汗,蒙古各大汗国先后上供称臣,不上供不卖你瓷器丝绸茶叶粮食,你受得了吗?!!元朝是名义上统一蒙古帝国的,就像明朝清朝名义统一西藏东北蒙古一样。

中原王朝最强大的不是武器,是茶叶瓷器丝绸粮食,经济制裁才是草原民族不得不跪下的原因,努尔哈赤起家不考十三副盔甲,而是三十道敕书,

第三,林丹汗时期,土默特部是不服林丹汗的,因为三娘子啊,三娘子老公,小大汗还活着,三娘子直系亲孙子,素裹还活着,林丹汗算个屁?俺答汗和三娘子的后代不比你更有威望吗?都是黄金家族,谁怕谁?,另一边妙不花,科尔沁的黄金家族后裔们,也不服林丹汗啊,尤其是林丹汗准备广宁和明军一起阴努尔哈赤,结果被努尔哈赤揍哭后,林丹汗已经没人服了

第四,当然,大清勇于跪下尊敬黄金家族,也是蒙古归心的前提,大清国号就是蒙古语,不是汉语和满族话,大清不是汉语,是蒙古语daicing音译,勇敢善战意思,满文无论老满文还是新满文都是蒙古文的改编,话说皇太极也是蒙古名字,多尔衮才是满族名。

第五,最重要的,大清才能给蒙古各部钱,才能带领蒙古各部赚钱,这才是根本,科尔沁和其他各部,都是看在钱的面子上归顺大清,能打?俄罗斯人能打,蒙古人怂过吗?


10

历史上,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后裔被人称为“黄金家族”,他们曾建立了幅员辽阔、影响深远的大蒙古帝国,即便是在蒙古帝国解体以及蒙元王朝灭亡后,“黄金家族”在漠南蒙古各部落中却也还有着极高的名望与殊荣,虽说是不能像从前一样行使着绝对的统治权和领导权,但依旧享有“共主”的声望与地位。

然而,到了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第35任蒙古大汗——林丹汗在位时期,其与其统领下的漠南蒙古诸部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离心离德状态,进而使得曾经这些一直“依附”于他的蒙古部落纷纷倒戈,转而投向了新兴的后金政权。

这其中,除了后金政权的两位大汗,即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对于漠南蒙古诸部的不断打压和极力拉拢外,林丹汗堪称“自毁长城”式的内政、宗教、军事以及外交策略,更是将其持续性的陷入被孤立的状态,以至于曾经显赫一时的蒙古帝国在他的手上走向了最终的覆亡之路,就连林丹汗本人也在不断地“西迁”中客死青海打草滩,而他也因为他的“志大才疏”,彻底沦为了历史的笑柄。


错误的宗教政策,让林丹汗陷入到了极大的被动之中。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布延彻辰汗去世,年仅13岁的林丹汗以长孙身份继承汗位,成为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然而,此时他能够统御的,也仅仅是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而已。

当时的漠北喀尔喀蒙古诸部,完全不承认林丹汗的“蒙古大汗”身份,而漠西卫拉特蒙古诸部更是与林丹汗处于敌视状态,即便是名义上尊其为“共主”的漠南蒙古诸部,如科尔沁、喀喇沁、内喀尔喀五部等,由于长时间相对独立自主的发展也是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所以林丹汗的处境可谓是相当的孤立。

可即便是如此,林丹汗依旧怀有着重现“大蒙古帝国”往日荣光的远大抱负,于是他借助明朝“万历三大征”后的恢复期,以及努尔哈赤尚未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不断扩大其在漠南蒙古诸部的影响力,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其“共主”的地位得到了强化,对于其他部落的控制力也在不断加强。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林丹汗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失误,那就是他改“黄”为“红”的宗教政策。

自俺答汗在蒙古部落中,推行“黄教”,也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教义以来,“黄教”已经为蒙古各部落所接纳,兵器早已是深入人心。

后金天命二年(1617年),林丹汗不顾其他部落的反对,在西藏萨迦派僧侣沙尔呼图克图的劝说下,强行改信“黄教”为信仰“红教”,也就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实际上萨迦派应该是“花教”,“红教”是藏传佛教的宁玛派)。

林丹汗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已经接受了“红教”教义,进而改信了“红教”;另一方面,则是他想要极力消除“黄教”在蒙古诸部的政治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本人的声望与地位。

可殊不知,这样擅自改换宗教信仰的行为,却招致了依旧信奉“黄教”教义的其他漠南蒙古诸部首领及其部众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在此之前,林丹汗还曾大肆推行和发展“黄教”,这样的做法着实让人难以接受。

于是乎,林丹汗因为其错误的宗教政策,不仅将自己陷入到了极为不利的舆论境地,同时更是让漠南蒙古的其他部落对他是极度的不满,林丹汗的影响力以及对于其他部落的控制力开始减弱,以至于漠南蒙古诸部之间重新回到了貌合神离,一盘散沙的局面。


面对后金的蚕食,林丹汗更是昏招频现。

努尔哈赤统领了建州女真部落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并且正式建立了后金政权,随即开始对林丹汗控制的漠南蒙古诸部实施分化瓦解策略。

而面对后金政权的不断蚕食,林丹汗却是在内政、军事、外交上“昏招”频现,不仅其自身的势力范围不断被打压,其曾经统领的部众更是纷纷选择离开,最终导致了林丹汗众叛亲离的境地。

首先,林丹汗对于明朝采取了贪得无厌、反复无常的态度,结果最后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其实当时漠南蒙古、后金政权以及大明王朝之间的关系,像极了南宋末年宋、蒙、金之间的关系,只不过这一次处在尴尬位置的是林丹汗的漠南蒙古,而占据优势地位的,却是后金政权,这无异于是历史的一种反转,而更为巧合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林丹汗也走了当年那个被他的先人的灭掉的、由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的覆亡“老路”。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实力受到极大打击,并且就此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转为战略守势。同时,明朝还制定了“以西虏制东夷”的策略,就是积极拉拢林丹汗,共同抵抗努尔哈赤,为此明朝不仅赏钱赏粮食,还承认了林丹汗对于广宁等地的占领。

当然,起初的林丹汗还是能够坚守与明朝的约定,出兵配合对付努尔哈赤,但是经历了几次挫败后,便放弃了主动出击,准备“两不相帮,坐等渔利”。然而,即便是如此,林丹汗依旧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狮子大开口”,不断地进行勒索,据统计,整个天启年间,明朝对于林丹汗的赏赐达到了百万两白银之巨。

最终,等到天启皇帝去世,崇祯皇帝登基后,对“拿钱不干活”的林丹汗是“尽革其赏”。于是,林丹汗马上对明朝翻脸,随即进攻明朝的大同等地,迫使崇祯不得不重新恢复对他的赏赐。

当年的金国面对蒙古的进攻,选择了向南面的南宋进攻,以“弥补”自己在北方的损失,结果最终得罪了南宋,进而被蒙宋联军在“蔡州之战”中打到灭国。如今的林丹汗,在打不过后金政权的情况下,转而向明朝发难,最终的结果是不仅让自己将要面对更多的敌人,更是对明朝这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军事力量的损失,可谓是“损人不利己”,直接导致了林丹汗自己和明朝的两败俱伤。

其次,林丹汗可以说是由于自己一再的“愚蠢”举动,亲手将漠南蒙古诸部推向了后金一方。

努尔哈赤进攻铁岭的时候,林丹汗曾派内喀尔喀五部联军支援明朝,结果被打得全军覆没,首领宰赛还被俘虏。随后,林丹汗以“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自居,蔑称努尔哈赤为“水滨三万女真之主”,并且声称要踏平女真各部。只不过林丹汗只是动动“嘴炮”,并没有付诸任何行动,反而是努尔哈赤逼迫内喀尔喀五部与其结盟,并以宰赛为人质勒索了一万头牲畜,使得林丹汗在内喀尔喀五部面前是威信全无。

之后,在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努尔哈赤在对内喀尔喀五部实施打击的时候,林丹汗竟断然拒绝了内喀尔喀五部盟主卓里克图的求援,选择按兵不动、坐视不理,从而就此失去了内喀尔喀五部的支持。不仅如此,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天命九年(1624年),林丹汗还主动向科尔沁部发动进攻,彻底将科尔沁部推向了努尔哈赤的阵营之中。

可实际上,林丹汗的“昏招”还远不止此。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率部亲征内喀尔喀五部,卓里克图所部再度被击溃,狼狈逃窜时遇到了林丹汗的军队。然而林丹汗此行并不是要支援,相反,他此次前来就是要“趁火打劫”,于是他果断处死了卓里克图,并吞并其部众。

紧跟着,林丹汗又在当年皇太极出兵内喀尔喀五部的时候,再一次选择了“趁火打劫”。不同于皇太极的“招抚优先”的政策,林丹汗出兵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首领、合并部落,于是内喀尔喀五部中的大部选择归顺了皇太极,也有一部分被林丹汗吸收,而内喀尔喀五部也就此土崩瓦解。

如果说努尔哈赤是在对林丹汗在漠南蒙古的同盟进行分化瓦解的话,那么其继任者皇太极则是目标对准了林丹汗统领的察哈尔部内部。

蒙古察哈尔部由浩齐特、奈曼、克什克腾、乌珠穆沁、苏尼特、敖汉、阿喇克卓特和主锡惕八个鄂托克构成。这其中的奈曼和敖汉是处于林丹汗和皇太极之间的夹缝地带,政治处境堪忧。于是,这两部的首领主动找到了皇太极,表明愿意充当后金与察哈尔蒙古之间的友好使者,促成双方的和平谈判。

皇太极表面上同意了两人的要求,但是背地里却派人在察哈尔各部落之间散播奈曼和敖汉两部已经投降后金的谣言。可林丹汗却在没有经过任何询问和调查的情况下,直接当众声称要将二人处死,并且更是直接率兵杀了过来。面对此情此景,奈曼和敖汉也只能顺势投奔了皇太极。

由此可见,与其说是这些蒙古部落自己投奔了后金政权,投降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不如说是他们硬生生的被林丹汗给亲手“赶走”,或者是亲自送给后金的。

反观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归降而来的蒙古部落受到了极大的优待,尤其是部落首领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同时为了表明结盟诚意,双方联姻不断,尤其是皇太极,在他后来改元称帝后所册封的地位最高的“五宫后妃”,皆出自蒙古部落,极大的巩固了满蒙之间的同盟关系,也使得后金以及后来的大清王朝得到了诸蒙古部落的广泛支持。

再次,就是林丹汗选择“西迁右翼”,算是自我放弃了其统治的中心地带。

林丹汗眼见自己不敌日益强大的后金政权,于是选择了向西迁移,去进一步吞并其他弱小的部落,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当时北方战场格局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一方面,林丹汗离开后,明朝京畿重地的北部防御顿时“门户洞开”,皇太极得以从此先后五次处破关南下,深入中原腹地进行劫掠,给大明王朝制造了巨大的灾难。

另一方面,林丹汗离开了其曾经的影响力中心地区,使得在这一地区的部众大量归顺了皇太极,与此同时,林丹汗在“西迁右翼”的过程中,对其他蒙古部落进行严酷的剥削与吞并,并且强行推行“红教”,使得他招致了极为强烈的抵制与反抗,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与皇太极的持续打击,林丹汗自身的势力不升反降,其统领的部众也纷纷离去。

最终,在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离开故土几千里之遥的林丹汗,因为天花死在了青海的打草滩。

之后林丹汗继承人额哲在其生母苏泰太后的带领下,归降了后金,还向皇太极献上了“传国玉玺”,额哲被册封为察哈尔亲王,同时迎娶了皇太极的第二女马喀塔公主,至此蒙古帝国正式宣告覆亡。而林丹汗曾经的部众,或是早已归降,或是在其“八大福晋”的带领下主动归降,纷纷被划入了后金政权的势力范围,并且成为了日后蒙古八旗重要组成。

可以说,林丹汗最终的败走与覆亡,除了其有着努尔哈赤与皇太极这两位强大的敌人与对手外,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他“自我作死”的结果。

宗教上,林丹汗一意孤行改“黄”为“红”,从而让自己与漠南蒙古诸部貌合神离、渐行渐远;内政上,林丹汗只懂得杀伐与吞并,不仅是作为盟友的漠南蒙古诸部,就是其统领的察哈尔蒙古内部,都对其充满了极大的敌意,纷纷选择背弃离去;外交上,林丹汗不能充分认清形势,更加不懂得谋略与策略,最终坑苦了能够给自己帮助的大明王朝,同时也让自己陷入了愈发不利的境地;而在军事上,林丹汗也是一败再败,只能选择“战略逃跑”的路线,最终在众叛亲离中客死青海。

可即便是如此,林丹汗还是自封了诸如“神中之神”、“上天之天”等诸多封号,并且还不断扬言要一统蒙古,再现成吉思汗与“黄金家族”的荣光,可最终林丹汗也只能因为他的志大才疏,沦为历史的笑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