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认为回答的最好的是唐代的诗人杜牧,他的《阿房宫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过程,让后人深思。

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含秦王位)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期间修建的阿房宫之大难以想象,甚至有宫中女子36年都没有机会见到始皇帝。

阿房宫覆盖三百多里地面,遮天蔽日。沿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直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飞檐像鸟嘴般高啄。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一天之中,一宫之内,而气候不相同。

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早上唱歌,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韩国魏国聚敛的珠玉,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年深日久,从他们的老百姓那里掠夺来的,现在都运送到阿房宫里堆积起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砂砾,随便丢弃,遍地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秦皇喜欢无比的繁华奢侈的生活,但百姓也需要生存下去,当时攻占六国之时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那为什么秦皇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宫殿的柱子,比耕田农夫还多;梁上的椽子,比纺织织女还多;密集的钉子,比仓里粟米还多;大殿的瓦楞,比还衣服丝线还多;丹陛的栏杆,比天下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乐声,比闹市的人声还多。致使天下的人民敢怒而不敢言,反而秦朝压迫奴役人民和以百姓为贼盗的统治思想却越来越顽固。结果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星火燎原,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还包括修始皇陵,修驰道,修万里长城)

消灭六国的其实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消灭秦朝的是秦王朝自身,不是天下的人。可惜,可悲,可笑,可叹,要是当年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的进攻,要是秦始皇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又能推翻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仅仅是叹息秦朝的败亡,却不把秦亡作为借鉴和反思,只怕又会使再后来的人又来哀悼这些后人了。

最佳贡献者
2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在寝室换这一代统一了天下。在秦始皇的设想中,秦朝是能够传承万世的。然而,秦朝仅仅存在了十几年就二世而亡了。

秦朝二世而亡,令人痛惜,而在这个过程中,是谁的过错呢?

我认为赵高、李斯、扶苏,包括秦始皇都有错。你没听错,包括秦始皇。

赵高的过错

赵高的过错在于篡改遗诏,怂恿胡亥横征暴敛。在这个过程中,胡亥的过错反而少了很多。毕竟,胡亥即位的时候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其他朝代,这个年纪的皇帝都是太后临朝称制的,而胡亥的身边只有胡亥。

还记得指鹿为马的典故吗?

赵高指着鹿,硬说是马,结果胡亥还信了,这是最神奇的。这也足以说明了胡亥的心智未全。

而在此之前,他是秦始皇最宠爱的小儿子,国家治理轮不到他,如果按照正确的历史轨迹,他应该只是个享乐王爷而已。

是以,当他登上帝位,被赵高蛊惑以后,整天只知道享乐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赵高,包括怂恿胡亥横征暴敛,屠杀宗室。当然了,胡亥作为一个孩子,如此残暴也是有点过错的,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这是赵高故意引导的结果。

此乃赵高的过错。

李斯的过错

赵高篡改遗诏的过程中,没有李斯的帮助,是万万不可能成功的。而李斯作为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丞相,却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只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对此,我只能用失望两个字来形容。

法家学派崇尚利益,这我是清楚的,但是像李斯这样,不顾知遇之恩,只顾自身感受的法家学者,我是无法接受的。

此乃李斯的过错。

扶苏的过错

扶苏的过错也很大,这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秦始皇最看重的儿子,扶苏应该知道自己的使命。从扶苏崇尚儒家思想的做派上来看,他应该是知道秦朝目前弊端的(扶苏因替儒生求情,被秦始皇调往边疆)。

我相信他也有即位后改革的雄心壮志,可是他却因为一份伪诏自尽了。这很不应该。

当时的秦朝有相当一部分兵力在边疆,三十万驻守长城的蒙恬军,三十万驻守南越的赵陀军。

而当时的扶苏,身边就有蒙恬的长城守军,完全有希望清君侧。可是,他却在不验诏书真伪的情况下自杀了。

他的自杀,是对天下的不负责任。

秦始皇的过错

秦始皇太自信了。从他企图将秦朝传承万世的愿望上就能看出,可就是因为他这份自信,才使得他拒绝了淳于越分封宗室的提议,以至于在赵高弄权以后,都无人能够阻止。这如果放在西汉,早就有诸侯出来清君侧了。

因此,秦始皇也有过错。

3

一、秦始皇之过

秦始皇横扫天下,兼并六国以后,并没有福泽百姓,休养生息,在本就满目疮痍的大地上,横施暴政,百姓基本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加上秦始皇非常推崇法家,以至于法律制度严苛,人民扬手犯法,举足触侓法,多数百姓因为芝麻大一点小事,被抓去做苦役,万里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哪里不是以森森白骨为代价修筑而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为何能够留名千古,这跟秦始皇的暴政是分不开的。

沉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不合乎规矩的律法,弄的民穷财尽,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二、赵高之过。

赵高这个人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洞察人心,而且天性狡诈,口齿伶俐,很懂得讨好秦始皇,明明满肚子的坏水,却经常装作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满口的仁义道德,而且深得秦始皇的信赖,你说气人不气人。

秦始皇撒手人寰后,秦朝本来有很大的概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因为赵高的从中捣鼓,一切变成了按照赵高设置的剧本走,秦朝的灭亡,这个赵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肯定的说,就是这个人改写了秦朝的历史。

赵高在秦始皇当政时期,官至中车府令,意思就是秦始皇身边一个管理车队的,但是在秦始皇去世以后,一切都变的不一样了,赵高摇唇鼓舌,求利不止,先后拉上胡亥和李斯上了自己的贼船,后又假传圣旨,逼死公子扶苏,迫害蒙氏兄弟,后来因对权利的渴望,设计陷害左丞相李斯,还带着右丞相也受其牵连,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赵高已经是官至丞相,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侵朝野。

赵高虽任丞相之职,但是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当时的秦国已经是风雨飘摇,反秦的势力已经成了燎原之势,但是赵高却全面封锁了消息,秦二世也是不晓得。

但天下那有不通风的墙,特别是在项羽斩杀宋义,巨鹿一战大败章邯军团,传到秦二世的耳朵里,秦二世知道后脸色大变,马上传唤赵高询问情况,赵高也是不红心不跳的说,丞相负责朝中事务,外出领军打仗是章邯的事务,他吃了败仗应该问责,重新派一个人去镇压叛乱即可,意思是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这时的秦二世对赵高的话也是深信不疑,认为是几个小毛贼而已,不足为患。

秦二世果真派了人去问责章邯,章邯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直接带着20万大军,投靠项羽。

赵高知道章邯投降项羽,没有难过,而且心中非常的欣喜,马上上演了指鹿为马的大戏,把反对自己的大臣,通通的处理掉,秦二世也因为指鹿为马的事件,认为自己得了什么病,就把朝中事务全权交给赵高处理,自己则远离皇宫逍遥快活去了。

赵高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朝中的忠臣良将都被他处死的处死,判刑的判刑,剩下的也只能附和着赵高,没人敢冒犯赵高,都怕杀头,也不敢向秦二世进谏,一个诺大的王朝,忠臣不敢言才是最可怕的,小人当道,是大秦之悲。

三、二世之过

秦二世的皇位来的并不光彩,也就是不合法的,他即位后比之桀,纣,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昏庸残暴,不思朝政,对赵高这等小人过于宠信。

骊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走了秦始皇的老路,最后导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

4

后世一句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帝国的最终建立,是因为秦始皇,秦帝国的覆灭,也是因为秦始皇。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我一一道来。

雄心万丈,百姓不堪重负

秦始皇在位期间,灭六国,修直道,筑长城,凿灵渠,建阿房宫,平百越,却匈奴。每一件事情放在任何一代君王那里都是成绩彪炳的政绩,但是都是秦始皇在位期间完成的,除了阿房宫,其他大工程大项目,需要无数人力物力,虽然利国利民,但是实际上民众已经承受不起。没有及时调整国策,宽刑治民,此其一错。

驱逐公子扶苏边疆监军

作为始皇帝,秦嬴政听不得扶苏半点意见,也容不下扶苏苦口婆心的劝阻。实际上扶苏已经看明白民众负担太重,需要减压,建议秦始皇仁政爱民,但是秦始皇多大雄心啊,而且年龄正壮时候,听不进谏言,直接将扶苏贬到了边境,与蒙恬监军。没有及时确立扶苏长公子和继承人的地位,此其第二错。

冒险冬东巡,无老秦人陪护

秦始皇49岁时,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冒险坚持东巡。一没有留下命令在咸阳,万一回不来怎么办;二带着赵高与李斯,却无忠心耿耿的老秦人,临出事没有以老秦国为首要考虑;三是太信任赵高与李斯,谁都知道鸡蛋不能放进一个篮子里,可秦始皇没有相信。出行前不做好预备,死前太信任他人,此其第三错。

应该说谁也没想到赵高和李斯大事面前会反水,人性之恶止于此,为一己私利可以祸国殃民!但是秦始皇在位期间没有为其后事做好充足的准备,不得不说秦帝国之覆灭,皆因他的错。

5

常规上,人们在看待秦王朝“短命”的因素时都会聚焦到当时的秦二世胡亥、权臣赵高等人身上,认为是他们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导致大势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两千年多后的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历史上昏君奸臣一直都不缺、农民起义也不少,为何并非每一次朝野动荡都能掀翻王朝呢?我们看看汉、唐、宋、明初立时的政策,再对比一下秦朝、隋朝的政策,或许就能从中找到规律。

最显著的区别是,汉唐等朝代在初立时都采取了“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这样的政策,天下经过战乱后亟需一段时期的稳定来安定民心,恰好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都忠实执行了同样的政策。

汉初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安民、不如说是吸取了“秦亡于二世”的教训,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唐朝与隋朝的状况非常类似,堪比神奇的一段历史重复,这也二次佐证了秦、隋的“短命”之过是没能让百姓好好歇口气;唐太宗更是引用荀子名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来强调这一点,可见没有“与民休息”才是秦二世而亡的最大失策。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以武力一统天下后,如果换作汉唐等朝代,第二、第三位皇帝就需要收敛枪械,好好平息一下民间尚存的杀气怨气。

或者说因为秦二世没有经验、或者说因为有权臣赵高等人的因素,总之呢,秦朝在二世时全无停歇过各种徭役,百姓在“天下一统”后全然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我国老百姓历来都逆来顺受、要求也非常低;你让他们去当兵、服役,这在古时候都是正常的,干嘛要造反?你让他们祖孙三代都去当兵、服役,而且连年不断,他们虽无法忍受,但还是在怨声中继续熬了下去,不过“火药桶”也由此产生。

这时候,缺的只是引燃火药桶的人而已;而这样的隐患、早就在“亡秦必楚”声中埋下了。

从“火药桶”的产生、到“引燃者”的潜伏,这是一个需要发酵的过程。假使秦二世后能轻徭薄赋,项羽等人也就没有火药桶可点燃;假使秦二世后能与民休息,刘邦等人也就无从在服役途中走上绝路。

但凡尚有一丝生机,我国老百姓都不会轻易造反的,秦二世持续不断的高压政策,成了压垮这一丝生机的最后稻草。

假如那时候百姓的生活有了可喘息之机,胡亥是否昏庸、赵高有多奸狡等,这才不是他们会关心的事呢!谁来当皇帝都无所谓,让人无法活下去才是真的有所谓。

6

关于秦朝覆灭的原因,历史上很多人都给出了答案,至于那些答案知常容就不再重复,我从一个他们没有谈过的角度去谈谁之过的问题。

如果你不盯着秦朝,站在历史长河去看秦朝,你就会发现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管理体制的问题。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步伐太快,管理体制太超前,与当时的生产力不相匹配,起码超前千年之久。

这是我的观点。

秦朝之前是分封制度,分封制是通过天子管诸侯,诸侯再管理封地这种形势。天子主要掌管宗国的土地,还有就是维持天下的秩序。

这种管理的成本和半径是比较低的,宗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还是比较容易把握,诸侯就那么多个,最多时也就几百个,这个管理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

秦始皇灭天下之后带来的问题就是采用什么方式来管理天下。

在绝大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选择采用一统的方式,从此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大一统的进程。

由朝廷直接管理到郡县一级,这样管理的半径就扩大了好多倍。郡县令与诸侯最大的不同时,诸侯有完全自主管理辖区的权力,县令则没有这种权力,县令更多的是执行。

这样就需要很多的人才,这些人哪里来?

李斯的观点是:以吏为师!从咸阳缓缓不断训练懂法之人,然后去管理地方。

从理论上来说,到这一步是行得通的,也是有效的。

管理是两个了,一个是管,还有一个是理。管的问题解决了,理的问题怎么解决?

如果郡县出现什么大问题,郡县令第一个反应就是上报朝廷再行处置。这一点秦始皇也想到了,他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向全国的驰道,作为当时信息传递之路,但从反馈的速度来说还是慢了很多。不像现在有什么事情,一个网络,几秒就知道。如果当时秦朝廷拥有现在互联网的反馈速度,那么秦也不会灭亡的。

秦设置全面郡县制是有几个解设:

1、朝廷官员都很正直

2、外派官员都很聪明

3、老百姓都能适应

4、郡县和朝廷沟通的速度适时。

这4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以当时的反馈速度,在“理”这一个环节就会出现问题。

事实上这4个环节都出问题了。朝廷被赵高指鹿为马把持,外派的官员心生异心,比如像沛令就考虑过自据的问题,老百姓除了秦国之外,对秦法都不适应,天下苦秦久也。郡县和朝廷的沟通也不通,秦二世根本得不到正确的信息。

实际上秦朝百姓也不适应,因为秦朝以军功爵制,天下太平怎么立下军功?

到了秦二世之时,所有的环节都出现问题,最后秦就灭了。

7

问题是:秦始皇是秦朝第一位皇帝,传到二世,三年而亡,谁之过?按照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秦朝灭亡时是秦始皇之后的事,秦朝亡国是在秦二世之手,显然秦二世要对秦朝的灭亡承担主要责任,要为秦朝的灭亡背锅。有人这样解释这段历史: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蒙恬下手。这时,子婴在历史上第一次出场,他力谏秦二世不可,认为这样对内会使群臣互不信任,对外则使战士斗志涣散。

然而,秦二世并没有听从谏言,仍旧赐死了蒙恬。不久,秦二世又在赵高的蛊惑下,对大臣以及始皇帝的皇子、公主展开血腥大屠杀。但令人奇怪的是,子婴竟然能免遭杀戮。后来胡亥被赵高所杀,野心极度膨胀的赵高试图自立为帝,但发现群臣和将领们都不支持他,于是不得不迎立子婴。不过,赵高也留了一手,他声称六国故地相继起事,秦已失去对整个华夏大地的控制权,故而子婴不该再称“皇帝”,只适合当“王”,称“秦王子婴”。

似乎说得通,那么秦朝末年为什么个人私心可以泛滥?而令秦朝自绝于天下?胡亥、赵高、子婴之流在秦朝之初能够得逞吗?

秦朝的改变是从商鞅从卫国到了秦国开始的,商鞅的政见得到了秦穆公的赏识和支持,于是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那么商鞅变法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耕战”,秦国的一切都是为了战斗一个目的,秦国被打造成了战争机器,这样的变法特别适合于对外扩张的战国时期,因为对外扩张的前提是有敌人可杀,人们活得有了目标,秦国也能够团结紧密,秦国也不会散掉。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了,人们要过上好日子没有可扩张的领土了,没有可杀的敌人了,于是亲人失去了目标。统一六国之后,秦国不再继续扩张领土了,相反秦国却保守了很多,万里长城是从秦朝开始建的,秦朝是在一步步吧自己封死在长城以内。六国统一预示着秦朝的国策需要调整了,做适当的改变。而秦朝没有,还是沿用商鞅的老办法。其结果是国策与新的社会环境冲突,直至灭亡。

秦始皇也没什么高深之处,不过沿用商鞅的法,正赶上秦国可以扩张的时候。秦国这家战争机器还是很有优势的,战国纷争打了几百年,秦国不但不是消弱了,而是更强了,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因而可以一举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并没有想继续扩张,而是怎样享受了,为了自己他大修阿房宫和秦始皇陵,此时秦国耕战不再是立功的唯一手段了。

六国统一之后,既然耕战不能获得利益,那么秦国人就会寻找新的方向,杀敌不能获得爵位 ,那么掌握权利就是获得利益的最好办法,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秦末,野心家多了起来,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如果非要秦朝灭亡找一个责任者的话,那就是商鞅,真是成也商鞅,败也商鞅。

8

一,秦始皇没有为扶苏铺好继位之路,为什么呢?1,首先后期的秦始皇就想长生不老,各处寻仙炼丹,如果自己长生不老了也不需要谁来继位了。2,秦始皇不是很喜欢扶苏,跟他性格不像,让他和蒙恬守边关,也是历练,也算是讨厌。反而小儿子胡亥倒是多像他几分,不过临终时还是很理智的把皇位传给扶苏,但是为时已晚,旁边还有个奸宦赵高呢。

二,胡亥和赵高的问题,胡亥愚蠢,玩物丧志,什么事都交给赵高,对赵高言听计从,那还能有好么。

三,民怨载道,秦始皇时期就修皇陵筑长城建阿房等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到胡亥了,老百姓还是闲不着,从来没有休养生息,从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到各诸侯揭竿而起,民心向背,秦朝肯定招架不住了。

再有啊,就算最后扶苏执政了,结果会是咋样呢?谁也不知道,历代帝王啊,刚继位时,为了稳住皇权,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爱民如子的,等到差不多了,就开始不玩活的了,骄奢淫逸等等,所以啊,咱也不知道扶苏能是啥样,反正看诏书到了让他死就死,也不辩真伪,估计也是腐儒半个糊涂蛋,或者说相对比较懦弱吧。总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就看看不说话??

9

秦朝的覆灭是必然的,始皇帝是伟大的政治家。一个帝国的覆灭如此之快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秦王朝的覆灭。

秦朝的完全崛起是在秦孝公时期,这个时间段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个人就是商鞅。商鞅是什么人。

商鞅又称卫鞅,姬姓,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施行严峻的刑法,重农抑商,改革户籍,进行县级行政单位的划分,统一度量衡。要说秦朝后来能统一天下,没有商鞅的变法是不可能的。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是商鞅提出成为秦国的政治指导,商鞅施行的刑法是极其严厉,连坐法就是商鞅提出的,商鞅一次在渭水河边就处决七百人,正是因为商鞅的强力变法使的秦朝迅速强大起来。秦朝的思想影响中国数千年,很大一部分就是商鞅的思想。

我认为秦朝的迅速覆灭是在统一全国后没有迅速的转变自己的政治体系,乱世用重典,在没有统一全国的情况下秦朝是战时体制,可战胜之后还沿用的是这一种体系,刑法太过严厉。

秦始皇没有及时进行改变,就以我个人角度来看秦始皇不是不改变,只是在统一六国后国家还未完全安定,六国遗民仍然没有完全诚服于秦王朝,还需用重典。始皇帝是想把仁政的施行留给公子扶苏,自己用武力是国家完全安定,让自己的儿子来改变自己的战时体制。

扶苏素有贤名,扶苏针对始皇帝坑术士一事,曾上书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大怒,于是将扶苏发配,让他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

所以秦朝的覆灭我认为非人之过,实为天意。

10

引言

前221年,挟六代之烈,秦王嬴政终于灭掉六国,一统华夏。此时,坐在王位上的赢政踌躇满志、思绪万千。

1

想当年,自己只是一个和父亲一起被抛弃在赵国的人质,自己的父亲只是别人眼里的“可居奇货”,自己的母亲只是一个商人的姬妾,而自己呢,甚至连真正的父亲是谁都说不清楚。

父亲逃回秦国后,自己和母亲被赵国围捕,整天在逃亡的路上惶惶不可终日。

上天佑我,安返秦国,继承了王位,可那时候我还只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啊!

朝政被那个和自己说不清楚关系的吕不韦把持,而自己母后却终日淫乱,自己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但这一切我都挺了过来,不仅夺回了本就该属于自己的政权,还完成了秦六世都没有完成的统一大业!

我赢政历经重重磨难,却仍能完成如此宏图霸业,功绩堪比三皇五帝!在我的治下还要完成超越三皇五帝的千秋大业!

这,就是秦王赢政在完成统一大业时激情豪迈的凌云壮志。

于是,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被后世称为秦始皇。其实,从这个时候起,秦朝早早覆灭的种子就已经被埋下了。

2

华夏民族是一个讲究“仁、义、礼、智、信”的民族,这也是华夏民族得以延续五千年的道德基础。

秦始皇创下了不世的伟业,却也建立了一个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皆因对先皇无敬畏之心,不知礼、无仁爱。

在秦始皇眼里,华夏大地就是他建立丰功伟业的载体,而泱泱万民只是供他驱使的奴仆。万民如蝼蚁,他们的疾苦从来就不是始皇帝关心的事情,酷刑苛役也自然而然的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就是秦朝早亡的根本原因。

3

胡亥当然是秦亡的直接原因,但胡亥只是个花花公子,放在现在就是个坑爹的官二代,本就无帝王之术,本身也不是皇位的继承人,只是被赵高、李斯给推上了皇位,而且即位后也无心朝政,只图荒淫享乐,这就是一个家庭教育问题,始皇帝不注重对皇子正确的教育培养,从而酿成了苦果。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到公子扶苏,如果扶苏即位,秦朝可能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了。其实不然,在始皇帝的暴政下,秦朝已是危如累卵。扶苏虽有宽仁之心,却无果敢之力,面对挫折就饮鸩自尽,所以扶苏并不是能成大事者。可除了扶苏,还有能担大任的继承者吗?秦始皇有十八个儿子,却没有一个有能力的皇位继承人,这难道不是一个讽刺吗?

所以,秦二世亡,也是因为秦始皇没有培养出合适的接班人所致。或许,始皇帝是准备找到长生不老的金丹而永世执掌政权吧。

4

国之将倾,必有奸佞,秦灭亡的最大奸佞自然就是赵高了。但赵高是什么?放现在就是个司机,当然是御用司机。本来老板信任自己的司机也正常,但司机做为老板鞍前马后最亲密的人,必须要严格的管理,可就是这个司机却最终左右了继承人的选择,这在后世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赵高先后逼死扶苏和胡亥,是秦亡的直接推手,但在干部选拔和任命上犯错的秦始皇才是赵高乱政的始作俑者。

5

李斯也是胡亥篡位的直接参与者,李斯绝对是一个能臣,但却不是一个忠臣,自己的利益一定是高于国家利益的。李斯贵为秦国丞相,却不能忠于国家,可见在秦始皇的治下,高级官员的价值观导向出现了严重问题,诺大一个秦国,却没有一个可信任之人,这难道不也是秦亡的原因吗?

结语

成也始皇,败也始皇。在秦始皇的治下,大秦帝国已经是大厦将倾,无法挽回,秦二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秦始皇创立了大秦帝国的宏图霸业,却也亲手毁掉了自己的社稷江山!这,非常值得后世警醒。


我是小生学史,欢迎朋友们指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