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1年,大清皇帝溥仪退位,根据《皇室优待条例》规定,暂时居住在紫禁城,稍后移居颐和园。可溥仪住在紫禁城一直没走,1924年,北京政变发生,冯玉祥领军占据北京,囚禁了贿选大总统曹锟,把溥仪驱逐出了紫禁城。冯玉祥驱逐溥仪在当时来说是历史的进步,现在来看也是对的。(冯玉祥像)

溥仪退位后的待遇和复辟。

我们先看一看辛亥革命爆发后,民国政府给溥仪皇室的优待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溥仪的日子过得还是蛮滋润的,在紫禁城内弄了个小朝廷,也有自己的武装。

1917年,张勋复辟了12天,轰然倒台。1922年,溥仪大婚,北京的警察护卫为其护卫,俨然仍是皇帝,黎元洪、张作霖、吴佩孚等都赠送了厚礼,这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可是不小,满清遗风犹在。(溥仪像)

冯玉祥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

1917年,打击张勋复辟时,冯玉祥是旅长,他当时就主张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段祺瑞却不予批准,认为冯玉祥是胡闹。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吴佩孚的部队和张作霖的部队在山海关大战,冯玉祥前往前线的途中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包围总统府,并监禁了大总统曹锟,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解除吴佩孚的职务并且停战。(鹿钟麟像)

曹锟被监禁后,清朝皇室的遗老遗少以及保皇党四处造谣,宣扬溥仪即将复辟,搞得北京城人心惶惶,这促使冯玉祥下决心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1924年11月4日,冯玉祥召集北京卫戍部队司令鹿钟麟和北京警察总监张壁,指示他们和临时内阁商量,尽快制定新的皇室优待条例,将溥仪赶出紫禁城。

内阁总理黄郛紧急召开临时内阁会议,重新审定了条例:

一、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二、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五十万元,另拨两百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三、清室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可自由选择住居。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五、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断绝溥仪等人复辟的后路。

1924年11月5日,李煜瀛(清朝大臣李鸿藻的儿子)陪同鹿钟麟(清朝大臣鹿传霖的儿子)来到紫禁城。为了更快的驱逐溥仪,鹿钟麟派部队缴械了原来驻扎在紫禁城和景山的1200人保护部队,把紫禁城的电线也切断了,把大炮架设在景山,瞄准紫禁城。

清室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和鹿钟麟交涉,鹿钟麟出示了新的国务院公文——新的清室优待条例,要求溥仪签字,并且限期3个小时搬出紫禁城。溥仪急了,连续开了两次御前会议,最后决定先将一切物品保管起来,溥仪必须在11月5日当天离开紫禁城。当时宫内有太监470人,宫女100多人,溥仪命人每个太监发银元10块,宫女每人8元的遣散费用。

溥仪决定暂时迁移到得胜桥的醇王府,由鹿钟麟、张壁、李煜瀛等护送到地点。下车后,

鹿钟麟问道:“溥先生,你今后是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溥仪答道:“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鹿笑着说:“好!那么我就保护你。”

溥仪出宫后的交接和各界反响

一、紫禁城交接。根据新的优待条例,溥仪已经不是黄帝,传国玉玺是要上交的,鹿钟麟护送传国玉玺转交给国务院保管,并且组成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紫禁城的历史文物进行清点造册,防止遗失和损毁。由鹿钟麟负责紫禁城的警卫工作,撤走后交由内务部负责。

1924年11月8日,冯玉祥以摄政内阁国务院的名义,通电全国说明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的理由。(孙中山照)

二、赞同的声音。溥仪离开紫禁城的第二日,北京城沿街挂满了民国的国旗,以表示庆祝。全国各界人士纷纷表示赞同,孙中山更是致电冯玉祥,大加赞扬冯玉祥的这一政治举动。(段祺瑞照片)

三、反对声音。清朝的遗老遗少纷纷反对,段祺瑞也致电冯玉祥,赞同北京政变的做法,唯独对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一事,表示欠妥。冯玉祥马上致电段祺瑞:

“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后话。

1959年,溥仪被特赦回到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时遇到了鹿钟麟,并要求合影留念,他说还是做一个平民踏实。(鹿钟麟、溥仪、熊秉坤合影)

最佳贡献者
2

1924年,在吴佩孚率领军队和张作霖爆发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原本归属于吴佩孚阵营的冯玉祥突然发动政变,在北京把吴佩孚的老大曹锟赶下了台,直接导致了吴佩孚战争的失败。

在冯玉祥发动了政变之后,他还做了一件影响非常大的事情,那就是把居住于紫禁城中的溥仪以及那些太监、宫女们通通给赶出紫禁城并宣布废除了袁世凯时期和清朝皇室签订的皇室优待条约。

从契约的角度来说,冯玉祥这件事情做得非常不地道。

毕竟那是北洋之祖袁世凯和清朝皇室签订的协议,冯玉祥当时作为北洋政府的一名军阀,只要他还寄托于北洋政府的体系中,就应该遵守这方面的协议。

仅从这点来说,冯玉祥的行为非常说不过去。

当然了,不守契对冯玉祥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在他的人生中,他还有着更多比不守前人契约还要令人深恶痛绝的事情。

在历史中,冯玉祥被人们称之为倒戈将军,经常会做出一些背信弃义的事情,除了1924年倒戈吴佩孚之外,他的人生中还倒过七次戈,倒戈次数之多,就连吕布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对于这样的他来说,不守一次契约,又算得上是什么大事?

节省了资金

但是如果从其他方面来说,我觉得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首先,按照北洋政府和溥仪签订的条约,北洋政府每年得给溥仪提供400万块大洋的生活费,让他来维持紫禁城运转的花销以及他日常的花费(虽然经常没给够,但每年补贴的额度也非常恐怖)。

说到这里,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笔资金,当时的大洋价值非常高,像贵州等贫穷省份的年总税收也才几百万块大洋左右,由此,大家应该就可以判断出这400万块大洋在民国时期有着多大的价值了。

溥仪在历史中什么贡献都没做过,每年却能享受到如此巨大的财政补贴,大家觉得这可合适?

另外,这笔钱溥仪也并不是能完成拿到手的,在北洋政府每年掏出了相应的资金后,这些钱就会有一大半落入到内务府手中,被里面的贪腐人员们以各种名义给吞下。

如果1924年的时候冯玉祥没有赶走溥仪、没有废除以往的优待条约,那么内务府里面的人就会一直贪下去,直至最终被那些庞大金钱给喂得肥油满面,这些现象,可又是大家乐于看见的?

避免了文物流失、给予了普通民众参观故宫的资格

还有,以溥仪当时造成的大量文物流失,要是让他继续在故宫里待下去,那么故宫中不知还会遗失多少珍宝。

在溥仪成年之后,他开始变得非常大手大脚,这就导致北洋政府给他的那些零花钱有些不够用了起来。

接下来,他为了获取足够自己挥霍的钱财,他就和他弟弟瞒着北洋政府的守卫,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卖给了外国人。

如果一直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接下来的结局我们是很容易想象得出来的,结果必然是溥仪会把紫禁城中的文物、珍宝通通掏光。

要是发生了这种状况,我们现在能不能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中看到那么多文物、珍宝就是一个问题了。

另外,溥仪和他的后人要是能一直保持特殊身份居住在紫禁城中,结局也必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因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为了保护溥仪和他的后代,故宫很有可能就会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禁区的身份,这时候,大家能不能进入故宫中参观,就同样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最重要的问题是,紫禁城也并不是溥仪的先祖们建造的,紫禁城的最初建造者是朱棣,溥仪的先祖们能把朱棣的后代给赶出紫禁城,为什么冯玉祥就不能把溥仪给赶出紫禁城呢?

3

谢谢邀请:

1922年夏之即,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将军率部出陕援直,直系军阀取得了胜利,控制了北洋政府。

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下,冯玉祥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产生了倒戈反直的想法,在1923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于1924年10月宣布倒戈计划,将所属部队更名为国民军,旋即指挥部队控制了北京全城。

冯玉祥率部占领北京后,立即监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有效地掌控了政府,紧急召开了内阁会议,修改了对清室的优待条例,决定废除逊帝溥仪的帝号,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驱逐溥仪的行动交给了新任命的京都警备司令鹿钟麟执行。

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根据对《清廷优待条件》,清室小朝廷并没解散,逊帝溥仪依然在紫禁城里称孤道寡,满清皇室和旧贵族也还做着复辟大清的美梦,为了革命的彻底性,斩断旧有势力的念想,鹿钟麟遵照冯玉祥的指示,和警察总监张壁各率20人的卫队与社会名人李煜瀛一同,于1924年11月5日上午9时前往宫中执行驱逐溥仪的任务。

进宫之前鹿钟麟己在宫外做了必要的布置,解除了宫外的守卫,全部更换成了国民军,并在景山上架起了大炮用以威慑,当三人进宫后向清室总管绍英宣布了来意,即时废除帝号,交出玉玺,限三个小时整理好私产,清室搬出紫禁城,还将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的公文一件交给绍英,并慎重其事地警告绍英,如果三个小时还不撤出将炮轰紫禁城。

此时的溥仪正在储秀宫和皇后婉容吃着苹果聊天,婉容担忧地说“宫外似有兵马调动,恐发生变动”,溥仪若无其事地道“清室与政府有协议在手,不会有什么事的,兵荒马乱时节,一切都属正常”,话音未落,绍英就气喘吁吁地来禀告“皇上,不好了,冯玉祥的军队进宫了,限我们三小时出宫,不然就要炮轰了”,说着将一张纸递给溥仪,溥仪吓的半个苹果滚落于地,双手哆哆嗦嗦,战战競競地接过公文,一边看一边嗫嚅“难道先前签的都不算数了吗?这下如何是好?”,看着看着溥仪的心好像有点平静了“还好,还好,只要不要命就行,优待金是少了点,可总比没有强,皇宫是不允许住了,赶快通知太后们整理东西,我们先开个最后的御前会议,把剩下的太监,宫女召集一下,各分点安置费打发掉”,溥仪慌里慌张地吩咐着身边人去执行。等到会议开完,太监,宫女都打发走,三个小时快过去了,此时要太后们整理好私物出宫时间根本来不及,绍英只好跌趺撞撞地再去找鹿钟麟等人交涉,请求宽限点时间,鹿钟麟一看,清室没有抵触情绪,是真的在准备搬迁,也就放心了,先前的炮轰只不过吓呼吓呼而已,即然目的达到,时间长点也就无所谓了,于是答应太后们可以暂住慢慢整理,但溥仪当日必须离宫,带不走的私产可以以后有时间回来再取,到此时为止,国中之国的封建小朝廷才算真正地结束了。

应该说冯玉祥将军驱逐溥仪出宫,代表的是一种进步力量,中国实行的是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小朝廷的存在有悖于国体,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当时允许小朝廷存在,一方面体现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临时政府为了不爆发内战,南北议和妥协的结果,十二年的历史证明,它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使人民的思想上产生了混乱,继而动摇了国体,给旧有势力已复辞的妄想。

从当时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来讲,清室只是暂居皇宫,辞位后因迁居新建住所,可清室每年拿着四百万的优待金不是主动地寻找新居,而是尽情挥霍,懒着皇宫不走,这是违约再先,本来规定不得再招新的太监,宫女进宫,可是小清室仍然一意孤行。

更大的隐患是清室的存在动摇了国体,1917年张勋的辫子军复辞,就差一点让封建王朝死灰复燃,事实证明“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我们再来想一想,假如清室存在到抗战,那就会被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就很难实现,恐怕汉奸卖国贼还会成倍增加,看看31年东北沦陷,溥仪不就被日本狠狠利用了一下吗?如果当初能斩草除根,那何来满洲的康德皇帝?日本人又何能在东北站稳脚跟?日本又怎么能欺骗世界的舆论?

从以上几点分析,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是完全正确的,他当时即使不做,今后也会有别人去做,反正清室小朝廷决不会廷伸至今。

谢谢阅读

4

站在当代的立场去看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皇宫一事,显然是对的,这也正如冯玉祥所说:“稍明事理的人,此时无不以留着辫子为可耻,如今留着溥仪,即不啻为中华民国留了一条辫子,可耻孰甚?”

既然辛亥革命已经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何却还要在皇宫中留着一个小朝廷,这不是给中华民国添堵吗?

更何况,中华民国想要标榜革命的成功,想要标榜自己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更不能任凭溥仪继续住在皇宫,不能任由小朝廷继续存在。

所以,溥仪应该被驱逐。

不过,冯玉祥驱逐溥仪的目的真的如此纯粹?恐怕不然。

他给自己写了一本自传,在自传中将自己标榜成了一个一心为国为民、几乎没有一点私心的“圣人”,可是,但凡熟悉冯玉祥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声很臭。

冯玉祥,人称“倒戈将军”,也正是因为他一次又一次的倒戈,让他的名声发臭了,说是臭不可闻也不为过。

他势弱之时会低头投靠更强的人,或者和别人合作,但是只要他有了能够翻身的机会,有了能够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机会,他便会不择手段地用尽一切可用的办法去对付他所投靠或者合作的人。

他得以趁机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的“北京政变”,也是如此。

他之所以在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原因不外乎他又找到了脱离吴佩孚和曹锟,甚至是推翻吴、曹的机会,当时吴佩孚和张作霖打得不可开交,他虽然也领一路军北上抵御奉军,可是当他看到吴佩孚陷入泥淖之后,便毫不犹豫地率军返回发动了北京政变。

他发动北京政变,正是为了控制北京政府,想享受享受“当国”的感觉,只可惜当时的他远远没有当国的实力,所以撑不起他的这份野心。

冯玉祥软禁了曹锟,控制了北京政府后,一看隔壁的紫禁城还住着一个“贵人”溥仪,溥仪确实很贵,皇宫里宝贝多着呢,哪能不贵?

他再一看自己手里没几个钱了,想要在动荡的时代里保证自己的权势得有兵,但是想有兵,首先又得有钱。

于是,他命令鹿钟麟喊话溥仪:你是愿意当平民呢,还是想继续当皇帝?

实际上,稍微有点智商的人都能听得出来冯玉祥的意思,你可以滚出皇宫了,别想继续当什么皇帝了!

溥仪心里颤巍巍的,嘴上还得附和着鹿钟麟,我当然愿意当平民呀,我早就想出去了!

溥仪真想当平民?显然不是,否则的话他后来也不会跟着日本人跑到东北当伪满洲国的执政和皇帝了,他在特赦后还曾碰到过鹿钟麟,聊起这段往事,他也坦言他离开皇宫当平民并不是真心话。

溥仪一走,皇宫落到了冯玉祥的手里,没人知道这位出了名的倒戈将军趁机捞了多少钱。别说溥仪了,他后来连袁项城也没放过,专门跑到袁的老家抄了袁家。

这也是后来张作霖在天津见到溥仪之后,痛斥冯玉祥手脚不干净,拿走了皇宫里的无数宝贝的原因。

所以,冯玉祥驱逐溥仪之事从来便不纯粹,也不可能纯粹,因为他在本质上始终是一个私利重于公利的军阀。

此外,站在当时的政治立场,从当时的局势去看冯玉祥驱逐溥仪这件事,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时机绝对错误。

袁世凯当国,为何没有驱逐溥仪?段祺瑞执政,为何没有驱逐溥仪?吴佩孚、曹锟主政,为何没有驱逐溥仪?难道他们没有驱逐溥仪的能力?他们当然有这个能力,但是谁都没有选择这么做。

原因便在于溥仪不只是溥仪,他更是前清的皇帝,中华民国之所以能够在法理上完整地继承清朝的版图是经过了皇室的点头的,如果皇室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话,前清遗老们会不会站出来闹事?最坏的结果当然是和北元一样,或者说和冯玉祥将溥仪驱逐之后跑到东北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一样,中国将因此分裂。

所以,袁、段等人才没有驱逐溥仪,而是将他留在皇宫,变相地对他进行监禁。

但是,冯玉祥却为了一己私利将溥仪“放”了出去,以至于被日本人利用,让日本人假借溥仪的名义建立了伪满洲国,荼毒东北百姓。

从这一点来说,冯玉祥的行为显然是错的,即便没有他,溥仪将来也会遭到驱逐,但是将会在更适合的时候。

再说一说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所谓“契约精神”,从这个角度去看冯玉祥到底错没错。

实际上,中华民国和清室订立的《清室优待条件》中没有任何一条规定溥仪可以永久居住在皇宫中,相反,优待条件规定溥仪退位之后得搬出皇宫,但是可以暂居皇宫,日后可以搬到颐和园。

当然,虽然有了这一规定,但是让溥仪搬出皇宫应当是公对公的行为,冯玉祥没有经过中华民国政府的内部商讨便私自驱逐溥仪,说到底不仅让他自己背了骂名,也确实让中华民国失信于人。

但是,冯玉祥为了一己私利却已经顾不上了。

总之,溥仪绝对应该被驱逐出皇宫,让他继续待在皇宫里,将皇宫和皇宫里的文物视为私产的话,哪有今日之故宫博物院?恐宫中文物早已丢失殆尽了。

但是冯玉祥所选择的1924年显然时机还不够成熟,这也是后来造成了严重后果的原因。

5

我认为冯玉祥此举是错误的,往小里看是他不遵守协议,擅自破坏了《清室优待条例》,往大里看是变相将主动逊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推向了日本人的怀抱。

大家都知道,当初袁世凯为了逼清室退位,与内阁诸大臣奏请清廷“宣布共和”,并暗中指使原先通电反对共和政体的那批心腹部将,其中以段祺瑞为首,再次通电全国,要求清室立即同意共和政体,否则就要动粗 ——率军进京与企图“阻挠清帝颁发共和诏旨的王公亲贵们剖陈利害”。清廷心知大势已去,不得不接受袁世凯拟就的《清室优待条例》,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正式宣告退位,并宣称拥护共和。

袁世凯提出“优待清室条件”也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所接受。既然可以诱逼清帝和平退位, 还可以因之避免因改朝换代而导致的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又何乐而不为呢?按照这一条件,清帝主动退位后,皇帝和爱新觉罗氏宗室亲贵仍能受到国民政府的保护和充分优待。

这些优待内容大体包括:清帝(溥仪)退位后仍然保持皇帝尊号,国民政府以对待外国君主之礼待之;清帝逊位后仍可暂时居住宫廷,日后移居颐和园;民国政府每年拨付清帝生活费四百万元;原有的禁卫军编制仍然保留,军饷数额照旧,由民国政府发给;王公贵戚的爵禄依旧;皇族公权与国民相等;皇家私产一律受到国民政府的严格保护......

《优待清室条件》无异于承认共和体制的建立,表面看是出自大清皇帝的“恩赐”,但从某种角度看,一向被视为野心家的袁世凯也算办了件善事。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先派兵悍然囚禁“贿选总统”曹锟,又派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和警察总监张璧带领20人的手枪队,突然闯入宫中,胁迫溥仪在“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 的文件上签字,并修改了原来的“优待条件”之部分条款,逼溥仪签字画押,勒令其在3小时内全部搬离紫禁城。

冯玉祥这样做的目的,据称是要把紫禁城变身为一座供大众参观游览的博物馆。

对于此事,他一向颇为自豪,曾对新闻界宣称:“吾今日做一平生最痛快的事,已将宣统逐出宫外”,后世对他这一行为更是好评如潮,点赞他完成了辛亥革命“反封建” 的未成之功,彻底割掉了满清留下的最后一根“辫子”。但是,冯玉祥此举看似痛快 ,其实弊大于利:假如清末帝溥仪没有被他强行驱逐出宫,很有可能不会成为日本人的傀儡。

人们大都认为溥仪当年疯狂地梦想复辟,所以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甘当日本人的傀儡,并成为其武装侵华的工具。其实,仔细检索史料,你定会发现,在溥仪彻底投靠日本并成为伪满洲国皇帝这件事上,冯玉祥也应该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

溥仪被冯玉祥强行驱逐出宫后没多久,冯将段祺瑞迎进北京,建立了临时执政府。

段祺瑞对冯玉祥撕毁协议、武力逼宫之举反常反感,因为当初《清室优待条例》就是袁世凯委托他亲自签定的,各国驻华使馆均在场见证,根本不会同意冯玉祥出尔反尔,一手撕毁优待条例之举。清室也将恢复被冯玉祥废除的优待条件之希望寄托在较为温和的段祺瑞身上,以便溥仪能重返紫禁城。但当时的北京城被冯玉祥的国民军牢牢控制着,所谓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只听命于冯一人,并不把段祺瑞放在眼里。而且彼时的国内舆论大都支持冯玉祥驱逐清帝之举,一些人甚至专门成立了“反对优待清室全国大同盟” 。

在南方的孙中山也代表民国政府致电冯玉祥,称“此举大快人心”,“可为民国前途庆贺”,对冯驱逐清帝一事极力表示钦佩并赞赏。

几经波折,到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才正式宣布挂牌成立,皇宫变身博物馆,等于彻底断了溥仪重回紫禁城的念想。1926年,北伐军前锋所向披靡,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军头在前线大败亏输,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优待清室之事?这事从此被搁置并不了了之。

溥仪狼狈出宫后,日本人极力讨好、拉拢溥仪及其左右亲信,对冯玉祥怀有怨愤的溥仪开始对日本产生了好感,并视其为帮助自己复辟的希望,导致他迅速倒向日本一边,最终甘当傀儡,在背叛国家民族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当初,溥仪一行被国民军强行驱逐出宫后,失魂落魄地来到了后海醇王府,却发现府里气氛异常:醇亲王载沣(溥仪亲爹)惊慌失措,精神似乎比被逐出宫的儿子更紧张。之后,经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多方奔走,日本公使芳泽、英国公使马克雷、荷兰公使欧科登向摄政内阁外交总长王正廷提出抗议, 遂得到了王保证溥仪生命财产安全的承诺。此事稍稍缓和了醇王府里的紧张气氛。接着,郑孝胥和日本驻华使馆武官竹本大佐商议定计,派中平常松大尉换上便衣,带一位日本医生,假装溥仪患病需就医,乘机将他带出醇王府,再设法将其送进日军兵营。因为此计太过冒险,被溥仪之父载沣制止。溥仪在醇王府里挨过了一段惶恐不安的日子,他和嫔妃们每天只有4元钱的用度,而且精神非常紧张,担心冯玉祥会进一步加害自己。

12月10日,陈宝琛、庄士敦定计,以出门就医为名将溥仪悄悄送进日本大使馆。1925年2月23日,日本使馆派池田书记官和几位便衣警察将溥仪秘密护送出京,转移往天津张园日租界。

原本打算出洋的溥仪,未能得其所愿,在天津日租界一住就是7年。在此期间,溥仪受到了日方空前的礼遇。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日方不仅给溥仪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待遇,还不断向他示好 ,比如安排他参观日侨学校,让学生们列队热烈欢迎,高呼“皇帝陛下万岁”;每年溥仪生日,日本在天津的军政要员都会登门祝贺;日本人还经常邀请溥仪参加阅兵仪式、参观日本军舰,以显示日本强大的武力。这一切,都使溥仪愈发坚信,日本一定会成为帮助自己复辟的可靠外援力量。

1928年军阀孙殿英将清东陵盗掘,溥仪听说消息后精神大受刺激。后来,以孙殿英为首的盗宝者并未受到法律的惩罚,民国政府对清帝陵寝保护的漠视,使溥仪心里充满怨恨,他对左右发誓道“不报此仇,就不是爱新觉罗氏子孙” 。这时的溥仪,已经决心依靠日本人的力量发起复辟。

庄士敦曾经说过,溥仪去东北并非全都是受日本人的蒙蔽,他完全是出于自愿。

假如1924年溥仪没有被冯玉祥非法驱逐,首先他在紫禁城里就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就不会整日被一群一心梦想满清复辟的遗老遗少们包围,日本人更不会有那么多机会轻易接近他,生活优渥且有虚君之名的他也就不会向日本人投怀送抱了;其次,假如《清室优待条例》在法律上生效,溥仪等人就会和民国政府和平相处,在紫荆城里自成一统,满足于维持一个名存实亡的小朝廷,一旦条例被废除,又被驱逐出宫,他就成了一介布衣,地位和环境的巨大落差就会促使他对民国政府心生怨恨,恢复帝号的野心亦会油然而生。

假如溥仪一直待在紫禁城里,即便后来仍会有东陵盗宝事件的冲击,他内心虽有波动,但在民国政府的森严护卫下,日本人要想将他劫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然而,冯玉祥凭一时冲动,悍然毁约,将主动退位的溥仪强力驱逐出宫,客观上起到了让溥仪完全脱离了国民政府的掌控,也为日本人得以轻而易举接近、笼络、利用溥仪大开了方便之门。

之后,梦想复辟的溥仪,与日本军国主义者相互勾结,相互利用,终于被野心勃勃的日本侵落者玩弄于股掌间,在自己跌宕起伏的生命中又平添了一段罪恶史。

1931年,溥仪在日本人的策划下来到东北。1932年3月,他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 执政。1934年3月1日,他改称“满洲帝国”皇帝,年号康德, 定“国都”于长春,成了日寇的帮凶。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正准备乘机逃往日本的溥仪在机场被苏军俘虏,旋即被转往西伯利亚的伯力监狱。1950年8月,他被移交给中方,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劳动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释放。他先后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病逝,享年61岁。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6

如果从结果来看,绝对是错误的,至少当时不是做驱逐溥仪这件事的时候。

冯玉祥的举动,也许在表面上赢得了“共和”的面子,却最终输掉了国家利益的里子,是为得不偿失。

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

同年11月5日,冯玉祥率军包围紫禁城,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文件,宣称要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如果溥仪拒绝,那么冯玉祥就要炮轰紫禁城。这件事最终以溥仪的屈服为结果。


1925年,溥仪在郑孝胥、陈宝琛的协助下,逃到日本大使馆,然后前往天津的日租界。

1928年,孙殿英盗取清东陵,溥仪要求国民政府追究,但毫无结果。

………………

这些事件,最终把溥仪推向了日本人的身边,成为后来满洲国的一大助力。

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曾试图联络溥仪,并提出条件:

  • 愿意恢复《清室优待条件》,恢复溥仪帝号,每年照付优待费等条件,以求阻止溥仪去东北。


这就说明,蒋介石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溥仪,虽然已经没有皇帝的权力了。但他是一个重要的砝码,如果落入日本人手里就糟糕了。

可惜的是,为时已晚!

冯玉祥的行为,或许彻底革除了早已灰飞烟灭的帝制,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7

有人批判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这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说法,并不可取。有人甚至以此为借口,认为溥仪投靠日军当伪满洲国皇帝情有可原,更是无稽之谈。

评价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到底是对是错,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

溥仪退位的历史背景

溥仪退位时,其实清朝还是拥有相当实力的,革命党人的武装力量不足以在短时间内降之彻底击溃,但革命党人带来的革命思想却在掀起一片革命浪潮,当时全国各省纷纷宣告独立,脱离清廷控制,让清廷认识到了革命力量的强大。

尽管清廷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但猛烈的革命浪潮让其无法招架,双方都不具备压倒性优势,无法取得对另一方的彻底性击溃,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找到“最大公约数”,最终协商确定大清皇帝“主动”退位,退位之后可享受如下优待条件:

1,大清皇帝尊号不废,国家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每年拨给大清皇帝400万两白银的经费(后改为400万元新币)。

3,大清皇帝仍可暂居宫禁,日后再移居颐和园。

4,大清皇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国家派部队保护。

5,宫内所有工作人员(太监、宫女等)仍可留用,但以后不能再招太监。

6,大清皇帝的私产,仍由国家给予特别保护。

7,大清皇帝的禁卫军收归国家陆军,工资待遇不变。

……

有人天真的认为,这是一种君主立宪制政体,可与英国媲美,这无疑是自欺欺人。“大清皇帝尊号不废,国家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这一条就戳破了这个谎言。

2,溥仪对故宫文物的盗窃

民国政府对清朝皇室特别是溥仪个人的优待条件不可谓不丰厚,而且履行十分到位,从不无故拖欠该支付的经费,溥仪的生活原本可以很滋润。

但溥仪当皇帝时大手大脚惯了,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所以花钱特别没数,国家拨给他的400万经费根本就不够用,又不会给他随便追加。

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溥仪想出了一个歪点子——盗卖故宫文物。

当时故宫里的文物,除了少数明确是溥仪的私产外,大多数都已经属于国家,但由于疏于管理,实际控制权还在溥仪手中。

溥仪借助居住在故宫里的便利条件,使用“赏赐”、“携带”等方式,让皇弟溥杰、堂弟溥佳等人带着大量珍贵文物出宫,对故宫文物实施了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盗窃活动。

被溥仪盗窃的故宫文物,数量有多少?很难精确统计。据溥杰、溥佳等后来回忆,这些文物至少能装七八十大木箱,大小有数千件,价值无法估量。

抗战胜利后,经过几十年颠沛流离的溥仪被苏联逮捕,一些珍贵文物随之流落在苏联,后来在乌克兰基辅的一次文物展出中,一次就展出了400多件溥仪流出的文物!

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历史背景

袁世凯死后,国内陷入军阀混战,你方斗罢我登场,中央舞台的主演经常换人。

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张作霖为首奉系军阀的战争)中,冯玉祥作为直系军阀的重要成员,突然前线倒戈,率部返回北京,迫使直系军阀领袖吴佩孚下令停战,还直接监禁了属于直系军阀的总统曹锟。

这次政变只是无数次军阀混战中的一个段落,无所谓谁对谁错,谁是谁非,一切都是围绕权力的激烈争夺,但这次清朝皇室也受到了牵连。

冯玉祥认为清朝皇室不应该享受之前那么好的优待条件,于是授权修改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宣布废除溥仪的皇帝号,清朝皇室迁出紫禁城,并驱逐溥仪出宫,同时下令清点和保护故宫文物,防止了珍贵文物的进一步流失。

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溥仪?真像有些人说的是为了抢夺故宫珍宝吗?

非也非也。

让我们回到几百年前,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把蒙古人赶出大都,打回了老家。

辛亥革命提出的口号同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受制于双方力量对比,革命党人对清廷进行了妥协,并未真正实现这个目标。

然而,满清遗老遗少甚多,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复辟的梦想,张勋的辫子军入京复辟,强有力证明了满清绝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袁世凯称帝的举动,也说明封建帝制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实际上是完成了辛亥革命未竟之任务,彻底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至于那些说冯玉祥赶跑溥仪才导致他倒向日本人的说法,无疑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他们的出发点是站在溥仪一方的。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8

题主问了一个已经有答案的问题。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皇宫这件事,暂且不论真实原因是为何,就这件事情而言,无论是当时,还是经过历史证明是对的。

虽然根据当初退位条约,民国政府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新币发行后,改为400万元,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

蜗居在故宫的溥仪,虽然失去了对外面的统治,但在紫禁城的红墙内依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皇帝生活,被称为“逊清小朝廷”。其御茶膳房仍保留,在用膳的奢侈,排场程度上毫不逊色从前皇帝生活。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当时被孙中山称为最彻底的革命。虽然段祺瑞、张作霖等人谴责冯玉祥此举野蛮,违背了优待清室的条约;但是后来他们无论那个主政北京,都没有将紫禁城还给溥仪;在他们心目中乐的让冯玉祥作个恶人。

假如冯玉祥不将溥仪赶出紫禁城,那么后来还会出来一个王玉祥、张玉祥将溥仪赶出皇宫,否则就不会有今天我们可以自由出入昔日帝王皇宫进行参观了。

另外有人说,正是由于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才导致溥仪投靠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这里要说此观点太绝对了,即使溥仪在紫禁城中过着无忧无虑的帝王生活,小日本要侵占东北依旧能够建立傀儡政权,而且保不准溥仪为了恢复他的帝王梦,逃出紫禁城前往东北,毕竟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9

冯玉祥驱逐溥仪是整个北京政变一段小插曲,北京政变是与非不去讨论,这里只聊聊驱逐溥仪出宫的对与错。当年普遍观点,包括孙中山都认为,冯玉祥此举铲除了封建帝制毒瘤,具有历史

意义,但驱逐后没妥善安置留下巨大隐患,包括整个首都革命,进行的虎头蛇尾,忙活了半天,政权从直系落到皖系手里,没什么两样,溥仪也是,他本是个身份极其特殊的人,既然驱逐了

必须妥善安置,但冯玉祥等人什么也没做,溥仪辗转被日本人收留,埋下了更大祸根,国人都知道。

图为1924年的冯玉祥肖像。

先强调一遍,溥仪退位后留住紫禁城是合法合规的,退位条款里清楚的写的有,各方承认的,紫禁城就是溥仪的家,在里面捣鼓小朝廷自娱自乐也没人说什么,只要安分守己即可。另外溥仪

在紫禁城里也依然遵守祖制,清帝是不能随便出宫的,换个角度讲,溥仪猫在紫禁城想出也出不来,虽然1917年闹了一出复辟笑话,想杜绝类事件也简单,派军队长期看守就完事了。

图为溥仪出宫后,冯玉祥部将鹿钟麟在清室代表绍英陪同下,检查永寿宫。

按溥仪后人的说法,溥仪被赶出宫的原因实在可笑,冯玉祥部队开到北京,军饷不够,一方面看溥仪不爽,另一方面眼红溥仪每年丰厚的恤金,于是派人进宫找溥仪,说好听点是借点军饷支

持革命,说难听点就是勒索,派来的副官又趾高气昂,双方吵起来,溥仪没给钱,冯玉祥一怒之下以紫禁城收归国有为名,下令把溥仪驱逐出宫,而在2年前溥仪大婚时,冯玉祥还赶来道贺,

送上玉如意,溥仪赏了冯玉祥紫禁城骑马,冯感激乞谢,现如今大变样了。

太监宫女也在监视下离开紫禁城。

冯玉祥是有着汉人味道、爱国情怀的军人,信奉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清室小朝廷一直视为眼中钉,特别是1917年那场复辟闹剧发生后,认为必须铲除帝制复辟祸根,修

改优待清室条件,于是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包括驱逐溥仪,都是顶着民族大义进行的,《滦平班师联名通电》中说“国乱民愁,余本早下决定为国除害”。

图为溥仪躲进日本公使馆后,日本名流前来探望合影。

所以,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从大的方面讲,完成了辛亥革命最后一步,有进步意义,组成清室善后委员会,接收了紫禁城,改名“故宫”,收归国有,也是大功一件,段祺瑞、张作霖等人

表面斥责冯玉祥野蛮行为,段说要保护溥仪财产,张说要接溥仪到自己庄子里居住,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后来北京政府相继在段、张手里时,也没见迎溥仪回宫,而在溥仪眼中,这些军阀

都是舔着狗脸只顾自己利益,跟着他们小命不保,于是秘密出逃东交民巷,躲进日本公使馆。

10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当然是对的。

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早就对吴佩孚有所不满的冯玉祥在段祺瑞、张作霖的收买下,在前线突然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直系因此大败。虽然此后不久段祺瑞和张作霖就控制了北洋政权,不过冯玉祥还是在控制北京期间做了一件事,将溥仪从故宫中驱逐出去。

驱逐溥仪一事在当时还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赞成的人很多,批评的人也不少。赞成的人认为民国都已经建立十几年了,紫禁城里还住着一个皇帝,公然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这未免太有讽刺意味。所以孙中山等人都发来贺电,对冯玉祥此举大加赞赏,认为他完成了当年革命没有完成的事。

而反对者则说溥仪居于故宫依据的是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和清廷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根据《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在有新的地方居住以前,溥仪有权居住在紫禁城。因此有些人批评冯玉祥此举破坏了《清室优待条件》,有悖契约精神。

然而《清室优待条件》并非只有优待,也有先决条件,就是清室必须赞成共和,遵守民国法律。而在张勋复辟时,清廷参与其中,事实上已经撕毁了《清室优待条件》。因此冯玉祥此举从法律角度来说,并没有问题。

现在还有一些人认为,冯玉祥驱逐溥仪,造成了溥仪后来倒向日本人,有助于日本侵略东北,这也是无稽之谈。

日本对东北的野心由来已久,日俄战争就是为了和沙俄争夺中国东北而发动的,此后更是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在东北的势力范围,所以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并非始于驱逐溥仪。有没有溥仪也不会影响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如果需要,他们大可以另外找个傀儡。

而溥仪复辟之心也不是始于被驱逐出故宫,溥仪所写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就提到张勋复辟时他对此就极为赞同。溥仪倒向日本人也是因为孙殿英盗陵以后,国民政府不管不问,让溥仪大为不满,此后和日本人越走越近。

所以就驱逐溥仪一事来说,冯玉祥所做并无不妥,反而有利于清除封建残余。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