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因只有一个:胶东的历史比鲁国还要悠久一千多年!

胶东指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因在胶水(非粘胶)以东而得名。山东省简称鲁是在明清时代开始的。但胶东文化来源于比鲁国更悠久的莱夷,而胶东郡在秦始皇那时候都有了,所以不叫作“鲁东”,而是叫作“胶东”。

1,胶东的地理

胶河,现在叫作胶莱河。元朝忽必烈开凿了一条运河把胶河和莱河沟通起来。

胶河发源于胶山,现在叫铁橛山,源头在青岛市黄岛区六汪镇孙家沟村以南,铁橛山以北的八突泉。

《水经注》记载:

胶水出黔陬县胶山北,过其县西。《齐记》曰:胶水出五弩山,盖胶山之殊名也。

黔陬县,故治在今山东胶州市的西南。

胶河发源于黄岛西部山区,主要流经高密,最后向北注入渤海。

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是山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2018年上半年的山东省各地市人均GDP,青岛、烟台、威海排在前四名,第一名是东营(家里有石油!)。

2,胶东的莱夷

西周时期,山东有三个大国:齐国、鲁国、莱国。

西周和春秋时期,在山东就有三国大战。

其中胶东的莱国历史最为悠久,势力范围最强盛时包含现在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

莱夷属于东夷部落的一支,而东夷部落是伏羲的后代,早在七千年前就生活在山东半岛一带。根据考古发现,莱夷和日照的东夷羲和部落遗址的文化是非常类似的。

莱夷建立的莱国,当在夏朝和商朝时期。而齐国和鲁国都是在1千年之后的西周初年才建立起来的。

胶东方言在山东属于特殊方言,与原来的齐国鲁国古代都有差异。

这种文化的差异来源于莱夷。

“来”是指麦子,夏朝之前炎黄部落的后稷从中亚引入了麦子。而莱夷是东夷部落中第一个成功引种麦子的部落,所以称“莱”。

《史记·齐世家》记载,姜子牙刚刚建立齐国时,“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这时的莱国非常强大,一度攻打到姜子牙的首都。

到齐国六世齐胡公姜静,为了躲避莱夷的纪国侵扰,一度把首都向西搬迁到几百里外的薄姑。

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后,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

3,胶东行政区划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齐国故地胶东地区设立胶东郡,治所在即墨(不是现在的即墨,旧址在平度市东南)。

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分封诸王,设胶东为胶东国,立田市为胶东王,国都为即墨。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年),设胶东国,立刘雄渠为胶东王。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侠义的胶东地区应该是胶莱河以东的青岛、烟台、威海三区市,广义上胶东地区是指胶莱河流域及以东地区。胶东之称历史久远,世代沿袭传承至今,因而称胶东而不是鲁东。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至四十六郡,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政区建置的开始。胶东地区设立胶东郡,治所即墨(不是即墨城址,而是在现平度市东南,莱西市西南方)。这是有记载的第一个以胶东命名的行政建置。当时胶东郡还包括了胶莱河西岸的部分地区,西至现潍坊城区、安丘、高密、昌邑等地。胶东郡下设腄县(今烟台福山区)、黄县(现龙口市东)、高密等县,还设置了夜邑(现莱州市)、密(今昌邑东)淳于(今安丘东北)等。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王,胶东为胶东国,田市为胶东王,国都仍为即墨。

刘邦击败项羽后,建立汉王朝。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之上还设有行政监察区,亦称刺史部,每部设刺史一名。胶东地区设有胶东国、东莱郡、高密国等。胶东东南沿海的现海阳、即墨、崂山等地划归琅琊郡,琅琊郡归徐州刺史部管辖。

汉文帝十六年(前16年),置胶东国,立悼惠王之子刘雄渠为胶东王,都即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刘雄渠因参与七国之乱,胶东国除,其地分为胶东郡与东莱郡。

汉景帝四年(前153),复以胶东郡置胶东国,封刘彻为胶东王。因刘彻年少,未就国。前150年,刘彻被立为太子,胶东国除。前148年,复置胶东国,封刘寄为胶东王。

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废胶东国,置郁秩郡。胶东城,胶东国除后,平度改名胶东。

东汉时期,全国重新划分郡、县,州刺史改为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实行中央以下州、郡(国)、县三级政制。原归琅琊郡管理的胶东东南沿海的不其等划归东莱郡。胶东国和北海郡合并为北海国,东莱郡、北海国均属青州刺史部。 西晋时期,政制同前期。只是胶东地区新设长广郡,辖原东莱郡的长广县(今莱阳东)、不其县,北海国的挺县等。原北海国改北海郡,治所仍为平寿。长广郡治所不其,东莱郡治所迁至掖县。三郡均仍为青州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时,胶东地区设三郡,东莱郡、长广郡、东牟郡。东牟郡由东莱郡分出,东莱、长广二郡治所同前,东牟郡治所在今烟台牟平城区。

南北朝时期,北魏拓跋氏统治时,皇兴四年(公元470年),胶东地区东部设光州,西部属于青州。 隋朝时期,隋文帝改革行政建置管理体制,改州、郡、县三级政制为州、县二级制,《隋书·志第二十五地理中》记载:光州,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曰莱州。统县九,户九万三百五十一。九县分别是:掖县、胶水(今平度)、卢乡、即墨、观阳、昌阳、黄县、牟平、文登。隋炀帝时,全国废州改郡,莱州改为东莱郡,治所均在掖城。

唐朝时期,唐初仍沿用隋朝的州、县二级政制。但把全国分为十道,道不设长官,只派员巡视,胶东划在河南道。胶东地区东部属于莱州、登州。西部属于青州和密州。

五代十国时期,行政区划沿袭唐代。

北宋时期,宋初如唐制,全国先后分为13道、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道为路,路之下设府(州)、县,实行中央之下路、府、县三级政制。胶东地区的莱州、登州、青州、密州归京东东路,治所青州。《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记载,莱州领掖县、莱阳、胶水、即墨四县,登州领蓬莱、文登、黄县、牟平四县,宋徽宗崇宁年间,莱州“户九万七千四百二十七,口一十九万八千九百八”,

登州 “户八万一千二百七十三,口一十七万三千四百八十四”。 金代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原管辖胶东地区的京东东路改称山东东路,治所益都(原青州)。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山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胶东地区新增设宁海州,是从原登州分置的。《金史·志第六地理中》记载,莱州“户八万六千六百一十五,县五、镇一”:掖县、莱阳(含衡村镇)、即墨、胶水、招远。登州“户五万五千九百一十三,县四、镇二”:蓬莱、福山(孙夼镇)、黄县(含马停镇)、栖霞。宁海州“户六万一千九百三十三,县二、镇二”:牟平(含汤泉镇)、文登(含温水镇)。宁海州治所牟平,莱州、登州治所同前。

元朝时期,元王朝为加强对占领区的统治,沿袭了金末行省制度,在路以上设行省,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区归属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元史·志第十地理一》记载,胶东地区莱州、登州、宁海三州元初仍属益都路,中统五年(1264年)属淄莱路,至元年间,莱州、登州改属般阳路,宁海州直属省部。三州所辖县,除即墨并入掖县、胶水外,其余的同金代。

明朝初年,改省为布政使司,全国分设十三个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府(州)县,同时废路,司(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政制。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其中包括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二府。《明史·志第十七地理二》记载,登州府“领州一,县七”: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含现莱西市区)、宁海州、文登(含现威海市区)。登州府治所仍在蓬莱。莱州府“领州二,县五”:掖县、平度州、潍县、昌邑、胶州、高密、即墨。莱州府辖区向西越过胶莱河扩至潍县,但治所仍在掖城。胶东地区在明朝时期确定的县名,除宁海州后改为牟平外,其余的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清王朝将地方一级政府称为省,形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为了监察地方,在省、府之间还设立了道。胶东地区归山东省管辖,仍设登州、莱州两府,每府辖区同明朝,省、府之间是登莱青道。《清史稿·志第三十六》记,清初,二府所领州县同明朝,登州府在雍正十三年(1736年)新设荣成、海阳二县,“领州一,县九”:蓬莱(含现长岛县)、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含现莱西市区)、宁海州、文登(含现威海市区)、荣成、海阳(现乳山市区)。光绪三十一年,莱州府原所辖胶州为省直隶州,辖即墨、高密。莱州府“领州一,县三”:掖县、平度州、潍县、昌邑。登州府、莱州府原治所未变,同治二年(1863年),登莱青道治所迁至烟台。 1913年(民国二年),北京政府废除清朝府、州,但沿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胶东地区改为胶东道,隶属山东省政府。胶东道辖二十六县: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胶东道的辖区基本是清朝时的登州、莱州、青州三府所辖的州、县,治所在福山县烟台。

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废道制,存省、县两级。1929年(民国十八年),青岛划为省特别市。1930年(民国十九年),青岛为中央直辖市。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南京政府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派出机构。全省划分12个行政督察区,胶东的牟平、荣成、文登、海阳、福山五县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余各县,仍直属于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流亡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成立了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划分了十七个行政督察区。在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至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间,胶东的原第七行政督察区的海阳划归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栖霞、蓬莱、黄县、招远四县归新设的第九行政督察区,海阳、莱阳、即墨、平度、掖县五县归新设的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山东省政府撤消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新设立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六个办事处。鲁东为第六办事处,领胶东的第七区、第九区、第十三区的三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此同时,还新成立烟台行政区,隶属于第七督察专员公署。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消六个政府办事处,设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胶东的烟台、威海为省辖市,青岛为中央直辖市,除此胶东各县均为鲁东行署管辖,只是各县归属的行政督察区做了些调整。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被撤消。1949年9月济南解放,国民党省政府及所辖地方政府垮台。

1938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略军还利用汉奸成立了山东省及地方的伪政府。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也相继建立。1938年1月19日,胶东军政委员会成立。随后,胶东的掖县、蓬莱、福山等许多县都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7月7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在栖霞成立。1944年2月,在解放区成立青岛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4月1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更名为胶东区行政公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政府成立,领胶东、鲁中、鲁南、渤海、滨海等五个行政公署。胶东行署辖北海、西海、南海、东海四个专属区和烟台直辖市,辖区范围包括胶莱河西至潍县一带。后,又将胶东行署所辖的烟台、威海划为省辖市。1946年8月,滨海行署所辖滨北专署划归胶东行署管辖,胶东行署辖区向西南扩至日照、郯城一带。1949年6月2日解放青岛,青岛为山东省直辖市。烟台为胶东行署直辖市,威海归东海专区。 半岛上丘陵起伏,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最高峰崂山海拔1130米。海岸线曲折,多深水港湾,如青岛等。

胶东半岛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变质结晶岩广泛出露,白垩纪末有广泛的火山岩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中新世以后,渤海总体大幅度下陷,成为华北—下辽河沉降带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断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渤海海峡断裂下陷,半岛形成。全区被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北西两组断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断块,经长期剥蚀分割,形成较破碎的低缓丘陵。少数山岭突出丘陵之上。半岛南部的崂山主峰崂顶海拔1133米,为半岛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伟德山以及罗山、大泽山、艾山等,多为近北东走向。山地丘陵间有桃村地堑盆地、莱阳断陷盆地和胶莱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宽窄不等的带状平原,以蓬(莱)黄(县)掖(县)平原面积最大。

胶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芝罘湾的烟台、威海湾的威海、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半岛沙嘴沙滩发育。沙洲发育之地,岛陆相连形成陆连岛,如烟台附近的芝罘岛、龙口附近的屺姆岛。沿海岛屿除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外,均分布于近陆地带,较大者有象岛、莫邪岛、杜家岛、田横岛、刘公岛、鸡鸣岛、崆峒岛、褚岛、苏山岛和南黄岛等。

注解:胶莱河是山东半岛上的一条重要河流,干流全长130公里,流域面积5478.6平方公里。胶莱河南北分流,南流入胶州湾,北流入莱州湾,河名取两湾首字而成。该河始于元朝,元世祖为南粮北调接济京师,于1280年开凿,历时五年而成。现在的胶莱河主要发挥着排水干道的作用,但当地群众仍有运河、运粮河之称。

3

一个地区的简称,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历史人文或者地理环境。山东境内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就是齐国和鲁国,所以山东被称作齐鲁大地,其简称更是“鲁”。而山东这个名字,则是典型的地理来源,位于太行山以东。

胶东则二者兼而有之。

胶东三面环海,西接山东内陆地区,东隔黄海与韩国及日本部分岛屿相望,北临渤海海峡。广义上指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东部和东营东部地区。经常泛指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简称青烟威。

胶东之名,来源于秦朝所设的胶东郡,究其原因,是因为此地处于胶莱谷地或胶潍平原以东。

秦以后,西汉有胶东国,东汉及三国时有胶东城。此后数千年,胶东之名不见于行政区划,只见于地区名称。

到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曾设立过胶东道,后废除。七七事变后,流亡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成立了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划分了十七个行政督察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成立胶东军政委员会,后成为胶东行政公署。

胶东地区数千年仍为一个地区,除了地理上的关系,文化认同也是一个原因。

4

胶东来源于秦朝胶东郡,因处胶莱谷地或胶潍平原及其以东地区而命名。胶东半岛也称山东半岛, 中国三大半岛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半 岛.有大,小山东半岛之分.小山东半岛指的是胶莱河以东的胶东半岛。



胶东地区,指胶莱平原及其以东具有相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半岛地区。

大范围指烟台、威海、青岛及潍坊东三县(昌邑、高密、安丘东北部)。小范围指平度、即墨地区。按语音、文化、风俗习惯细分为青岛及下辖县市、莱州、昌邑、高密等胶莱河两岸平原地区,和烟台(除去莱州)、威海及下辖县市的丘陵地区。



作为行政建置称谓,以胶东命名的,最早是秦代设立的胶东郡。西汉时期,曾设立胶东国。民国初期设立过胶东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胶东地区设立了胶东行署。在可查的夏朝建国以来,胶东作为辖区,或单独设立州、郡,或分属几个地方政权管辖,以胶东命名州、郡的时间的较短,胶东,多是作为一个地域称谓。但因远古时期胶东地区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所以弄清胶东地区的建置沿革,对于我们研究胶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沿革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

胶东地区大量的考古遗址、遗存证实,胶东地区曾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以后,胶东地区的文明程度已经不亚于山东腹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了,而且与山东腹地和中原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夏朝时期,夏王朝有许多方国和部落,胶东封有“过”国。据唐朝《〈史记〉正义》引《帝王纪》记载,夏朝时,寒浞把奡封在过地。过国在今胶东莱州城北,这应是能够查到的胶东的最早的封国了。

商朝时期,胶东地区是商王朝统治的一个方国,称莱国。史书记载,夏、商时期,胶东称莱夷。《后汉书?东夷列传》载:“王制云:东方曰夷,……昔尧命羲仲宅嵎夷,曰阳谷,盖日之所出也。”《书?尧典》孔注曰:“东表之地称嵎夷。”马螎注:“嵎,海隅也,夷,莱夷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记载,西周建国之初,周武王“封师尚父子齐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也说明了莱夷族在商朝时期就建立了莱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前五六七年齐灭莱(山东黄县东南有莱子城)。莱是东夷大国,莱国灭亡后,齐地扩大一倍以上。”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也说过:“周灵公五年(公元前567年),齐灭莱(今黄县东南),莱是山东半岛上一个东夷大国,齐地因之扩大了好多。”这都至少说明了莱国应是占据了胶东的绝大部分区域。虽说莱国的中心区域史书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在莱州、黄县(今龙口)一带,有的说在即墨一带,也有的说在登州(今蓬莱)一带。还有一说莱都在胶莱河附近临朐以东一带,但不管怎么说,莱国的绝大部分区域是在胶东,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封邦建国”制度,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诸侯国。姜太公封在齐国,国都在营丘(今临淄地区)。齐国东部是莱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因“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说明了西周初期,莱国还不服从周王朝的管辖,因而与“太公争国”。但由于齐国在开国之初就实行了革新、开放,农、工、商三业并举的治国之策,齐国很快就强大起来,周成王时,还使人“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齐国正是有了这样的尚方宝剑,加之自身势力的强大,很快就争霸中原,并于公元前567年灭了莱国,从此胶东地区划于齐国版图,直到秦灭齐。

秦汉及三国两晋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至四十六郡。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政区建置的开始。胶东地区设立胶东郡,治所即墨(不是现在的即墨城址,而是在现平度市东南,莱西市西南方)。这是有记载的第一个以胶东命名的行政建置。当时胶东郡还包括了胶莱河西岸的部分地区,西至现潍坊城区、安丘、高密、昌邑等地。胶东郡下设腄县(今烟台福山区)、黄县(现龙口市东)、高密等县,还设置了夜邑(现莱州市)、密(今昌邑东)淳于(今安丘东北)等。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王,胶东为胶东国,田市为胶东王,国都仍为即墨。

刘邦击败项羽后,建立汉王朝。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之上还设有行政监察区,亦称刺史部,每部设刺史一名。胶东地区设有胶东国、东莱郡、高密国等。胶东东南沿海的现海阳、即墨、崂山等地划归琅琊郡,琅琊郡归徐州刺史部管辖。据《汉书?地理志第八》记载,东莱郡有“户十万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万二千六百九十三,县十七”。即掖县(今莱州)、腄县(今烟台福山区)、平度、黄县、临朐(今莱州城西北)、曲成(今莱州城东北)、牟平(今烟台福山城区西)、东牟(今烟台牟平区)、?县(今龙口城区南)、育犁(今烟台福山城区西北)、昌阳(今文登城区南)、不夜(今荣城城区北)、当利(今莱州城区西南)、卢乡(当利东南)、阳乐(当利北)、阳石(今莱州城区南)徐乡(今龙口城区北)。东莱郡治所掖县。胶东国“户七万二千二,口三十二万三千三百三十一,县八。”胶东国治所仍为即墨,有即墨、昌武、下密(今昌邑东)、壮武(今即墨西)、郁秩(今平度)、挺县(今莱阳城南)、观阳(今莱阳城东)、邹卢(今莱阳城西)八个县。胶东地区东南部划归琅琊郡管辖的是不其(今即墨西南)和皋虞(今即墨东北)两县。

东汉时期,全国重新划分郡、县,州刺史改为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实行中央以下州、郡(国)、县三级政制。原归琅琊郡管理的胶东东南沿海的不其等划归东莱郡。胶东国和北海郡合并为北海国,东莱郡、北海国均属青州刺史部。《后汉书?志第二十二》记载,东莱郡“十三城,户十万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万四千三百九十三”。含黄、牟平、?、曲成、掖(含过乡)、当利、东牟、昌阳、卢乡、长广、黔陬(今胶县西南)、不其等县。北海国“十八城,户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一,口八十五万三千六百四”。含胶东地区的即墨、胶东(现平度市)、壮武、下密、都昌、昌安、安丘等县。东莱郡治所迁至黄县(今龙口市东),北海国治所剧县(今昌乐西)。

三国时期,胶东地区属曹魏辖地。魏在地方行政区划上沿袭东汉,实行的仍是州、郡、县三级政制。东莱郡、北海国仍均属青州管辖,只是原北海国的昌安、高密、安丘、夷安等南部县划归了城阳郡。东莱郡的壮武县划归了城阳郡。东莱郡治所仍为黄县,北海国治所迁至平寿(今潍坊市区西南)。城阳郡的北部、东部区域在胶东地区,治所是今莒县。



西晋时期,政制同前期。只是胶东地区新设长广郡,辖原东莱郡的长广县(今莱阳东)、不其县,北海国的挺县等。原北海国改北海郡,治所仍为平寿。长广郡治所不其,东莱郡治所迁至掖县。三郡均仍为青州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时,胶东地区设三郡,东莱郡、长广郡、东牟郡。东牟郡由东莱郡分出,东莱、长广二郡治所同前,东牟郡治所在今烟台牟平城区。

南北朝及隋唐宋时期

南北朝时期,北魏拓跋氏统治时,皇兴四年(公元470年),胶东地区东部设光州,西部属于青州。

隋朝时期,隋文帝改革行政建置管理体制,改州、郡、县三级政制为州、县二级制,《隋书?志第二十五地理中》记载,光州,“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曰莱州。统县九,户九万三百五十一。”九县分别是:掖县、胶水(今平度)、卢乡、即墨、观阳、昌阳、黄县、牟平、文登。隋炀帝时,全国废州改郡,莱州改为东莱郡,治所均在掖城。

唐朝时期,唐初仍沿用隋朝的州、县二级政制。但把全国分为十道,道不设长官,只派员巡视,胶东划在河南道。胶东地区东部属于莱州、登州。西部属于青州和密州。



五代十国时期,行政区划沿袭唐代。

北宋时期,宋初如唐制,全国先后分为13道、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道为路,路之下设府(州)、县,实行中央之下路、府、县三级政制。胶东地区的莱州、登州、青州、密州归京东东路,治所青州。《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记载,莱州领掖县、莱阳、胶水、即墨四县,登州领蓬莱、文登、黄县、牟平四县,宋徽宗崇宁年间,莱州“户九万七千四百二十七,口一十九万八千九百八”,登州 “户八万一千二百七十三,口一十七万三千四百八十四”。



金元明清时期

金代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原管辖胶东地区的京东东路改称山东东路,治所益都(原青州)。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山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胶东地区新增设宁海州,是从原登州分置的。《金史?志第六地理中》记载,莱州“户八万六千六百一十五,县五、镇一”:掖县、莱阳(含衡村镇)、即墨、胶水、招远。登州“户五万五千九百一十三,县四、镇二”:蓬莱、福山(孙夼镇)、黄县(含马停镇)、栖霞。宁海州“户六万一千九百三十三,县二、镇二”:牟平(含汤泉镇)、文登(含温水镇)。宁海州治所牟平,莱州、登州治所同前。

元朝时期,元王朝为加强对占领区的统治,沿袭了金末行省制度,在路以上设行省,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区归属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元史?志第十地理一》记载,胶东地区莱州、登州、宁海三州元初仍属益都路,中统五年(1264年)属淄莱路,至元年间,莱州、登州改属般阳路,宁海州直属省部。三州所辖县,除即墨并入掖县、胶水外,其余的同金代。

明朝初年,改省为布政使司,全国分设十三个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府(州)县,同时废路,司(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政制。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其中包括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二府。《明史?志第十七地理二》记载,登州府“领州一,县七”: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含现莱西市区)、宁海州、文登(含现威海市区)。登州府治所仍在蓬莱。莱州府“领州二,县五”:掖县、平度州、潍县、昌邑、胶州、高密、即墨。莱州府辖区向西越过胶莱河扩至潍县,但治所仍在掖城。胶东地区在明朝时期确定的县名,除宁海州后改为牟平外,其余的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清王朝将地方一级政府称为省,形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为了监察地方,在省、府之间还设立了道。胶东地区归山东省管辖,仍设登州、莱州两府,每府辖区同明朝,省、府之间是登莱青道。《清史稿?志第三十六》记,清初,二府所领州县同明朝,登州府在雍正十三年(1736年)新设荣成、海阳二县,“领州一,县九”:蓬莱(含现长岛县)、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含现莱西市区)、宁海州、文登(含现威海市区)、荣成、海阳(现乳山市区)。光绪三十一年,莱州府原所辖胶州为省直隶州,辖即墨、高密。莱州府“领州一,县三”:掖县、平度州、潍县、昌邑。登州府、莱州府原治所未变,同治二年(1863年),登莱青道治所迁至烟台。



民国时期

1913年(民国二年),北京政府废除清朝府、州,但沿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胶东地区改为胶东道,隶属山东省政府。胶东道辖二十六县: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胶东道的辖区基本是清朝时的登州、莱州、青州三府所辖的州、县,治所在福山县烟台。

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废道制,存省、县两级。1929年(民国十八年),青岛划为省特别市。1930年(民国十九年),青岛为中央直辖市。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南京政府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派出机构。全省划分12个行政督察区,胶东的牟平、荣成、文登、海阳、福山五县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余各县,仍直属于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流亡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成立了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划分了十七个行政督察区。在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至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间,胶东的原第七行政督察区的海阳划归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栖霞、蓬莱、黄县、招远四县归新设的第九行政督察区,海阳、莱阳、即墨、平度、掖县五县归新设的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山东省政府撤消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新设立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六个办事处。鲁东为第六办事处,领胶东的第七区、第九区、第十三区的三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此同时,还新成立烟台行政区,隶属于第七督察专员公署。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消六个政府办事处,设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胶东的烟台、威海为省辖市,青岛为中央直辖市,除此胶东各县均为鲁东行署管辖,只是各县归属的行政督察区做了些调整。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被撤消。1949年9月济南解放,国民党省政府及所辖地方政府垮台。

1938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略军还利用汉奸成立了山东省及地方的伪政府。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也相继建立。1938年1月19日,胶东军政委员会成立。随后,胶东的掖县、蓬莱、福山等许多县都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7月7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在栖霞成立。1944年2月,在解放区成立青岛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4月1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更名为胶东区行政公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政府成立,领胶东、鲁中、鲁南、渤海、滨海等五个行政公署。胶东行署辖北海、西海、南海、东海四个专属区和烟台直辖市,辖区范围包括胶莱河西至潍县一带。后,又将胶东行署所辖的烟台、威海划为省辖市。1946年8月,滨海行署所辖滨北专署划归胶东行署管辖,胶东行署辖区向西南扩至日照、郯城一带。1949年6月2日解放青岛,青岛为山东省直辖市。烟台为胶东行署直辖市,威海归东海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胶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又做了几次调整,现胶东地区分属山东省的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包括了烟台市、威海市的全部县、市、区和青岛市的大部分县、市、区。

5

看了一遍各种回答,基本上是从别处复制粘帖的,大概没有山东人回答,我来解释几个名词。



山东省,现代的省级行政区划始于元朝,这个名称比较晚。




鲁,古指曲阜周边,今山东南部和西部。齐,古指临淄周边,今山东东部和北部。


胶,大家可能没听说过,带胶字的城市只有胶州,古称介国,胶州周边有胶莱河,胶州湾,胶济铁路,胶莱河发源于半岛中部,从胶州东部入胶州湾,胶州湾和胶济铁路都在青岛旁边,青岛更有名,为什么不叫青济铁路和青岛湾呢?



因为青岛发展的较晚,自清末德国割据青岛之后,青岛才发展起来,以前只是个小渔村,青岛 得名于今青岛市附近一个小岛“青岛”,现在叫“小青岛”,青岛市周边的小青岛,黄岛,红岛,团岛,古时真的是岛屿,近代才与大陆相连。



青岛发展起来之前,胶州是山东东部大港,宋朝就已是中国北边重要的港口,设有市舶司,就是今天的海关。故,胶是古代重要的地名,胶州曾设胶东,胶南,胶西,胶北 四镇,现胶东办事处正在建设4f级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设计形状为“齐”。



说了这么多位置名称,现在给大家看看什么是胶东



不光胶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省都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古时候山东很小,黄河上游带来的泥沙越积越多才有今天山东的形状,不要误以为山东自古以来就这样。

鲁国古时候很小,不能概括为今天山东的全部,不包含今天胶东地区,所以东部不可能叫鲁东,胶东从来都不属于鲁国,鲁只是近代才代指山东。胶东郡在秦朝已经设立,所以这里属于胶东,叫胶东半岛。

6

山东的简称为“鲁”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和齐国的地盘,所以也称山东为“齐鲁大地”。叫鲁东首先就不合适,胶东地区是当时齐国的范围。称为胶东,主要是这些地区在胶莱河以东


广义上这几个城市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通常专指青、威、烟。如果按饮食习惯和民俗民情来说,潍坊属胶东是无疑的,尤其高密、昌邑、昌乐、安丘、老潍县,这些都在胶莱河附近。

1913年(民国二年),北京政府废除清朝府、州,但沿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胶东地区改为胶东道,隶属山东省政府。胶东道辖二十六县: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胶东道的辖区基本是清朝时的登州、莱州、青州三府所辖的州、县,治所在福山县烟台。

不管如何定义,上述地方的语言,和生活习俗是大致一样的,拿潍坊的诸城来说,看气象预报都以青岛为准,主要是气候接近,路程也近,在历史上与胶州、高密、即墨基本都是在一个辖区内,上至胶东郡、北海国、琅琊郡这三地都在里面,而齐长城就是从诸城东部经胶南修到出海口的琅琊台的。

7

因为历史上的“鲁东”,指的是整个山东而并非如今的胶东半岛部分,这是非常特殊的。山东的东部历史上也从来不叫做“鲁东”。“胶东”与鲁文化也压根儿没什么关系。

第一,山东东部最开始的称谓叫“齐东”

西周时代,姜子牙被分封与如今的山东境内,而当时齐国的东部,也就是如今的胶东半岛地区,存在大量的莱夷等东夷民族,这些地区被称作“齐东”。

然而因为齐东地处偏远之地,远离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当地荒蛮而民风剽悍,被称作野蛮之地。在当时,“齐东”也成为了蛮夷之地、不受教化的代称。

第二,“胶东”之名流传至今

胶河是山东东部半岛地区的母亲河,因为泥沙中含有很多特殊物质而呈现“水质如胶”的样子。

由于“齐东”含有贬义,后来逐渐弃之不用。而秦国横扫天下之后,在这里设立“胶东郡”,西汉时代设立胶东国。

第三,胶东无法被鲁东代替的原因

如今山东省的简称是“鲁”,然而胶东之名为什么没有被鲁东所代替呢?主要还是因为胶东与“鲁”压根儿没什么关系。

当年周朝最重要的宗室分封国鲁国、异姓最强分封国齐国都位于山东境内,然而相对于齐国鲁国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影响力非凡。

胶东半岛地区与鲁国、鲁文化的核心地区都没什么关系所以不能叫“鲁东”,而“齐东”这个名字又因为不好听被弃之不用,所以胶东之名自然无法取代。

8

为什么山东简称为鲁不称齐?
把山东简称为鲁的近代的事。为什么把山东简称为鲁而不是占地面积大的齐?这还要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现在流行的各省的简称说起。
现在的各省简称许多在清代中期以前是没有的,文人的文章经常用到的是别称,如上面说到山东的齐、鲁、山左、青州、兖州,称浙江为越,四川为蜀等等。只是到了清代后期才出现现在所用的简称,如称山东为鲁,浙江为浙,四川为川等等。为什么?
当时出现了电报。电报必须简要,多一字就多一点费用。就像我们几十年以前编计算机程序,内存非常紧张,能够用整型数2的,绝不用实型数2.0。于是,政府公文,商业往来,都出现了不少简称。而这些简称必须读的上口,尽可能不会被听错。
我们都知道,电报、电话出来后,数目字1读成yao,7 读为guai。那是为了防止听错。广东的简称只能是粤,浙江本有两个选择,越和浙,为了不与广东冲突,浙江只能简称为浙。同样,河北只有一个选项——冀,山东有两个——齐、鲁,齐与冀发音相近,容易听错,于是鲁就是必然的选择。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多少深奥的“比较文化”可言,什么鲁文化与齐文化的比较啊,孔夫子的影响啊,等等,都不过是“齐东之野语”。
不过,虽然一个省名可以简称,但是对于省内各地区,还是应当尊重传统的名称,例如,山东是简称为鲁了,但是山东东部还得称胶东,如果称之为鲁东却似乎显得文气略差一点,只认识了《新华字典》上那“鲁”“山东省的别称

9

胶东在地理上是指胶莱河以东的地区

山东,简称“鲁”,在习惯上常被分为:鲁东、鲁中、鲁南、鲁西北、鲁西南五个地区。

但其中“鲁东地区”又经常被称呼为“胶东地区”,这两个概念是基本通用的。

“胶东”的这个“胶”是指流经青岛、潍坊的胶莱河,胶莱河以东就是“胶东”了。该地区三面环海,气候宜人,是著名的疗养圣地,山东省的几个大港: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都在胶东地区。

(胶东大体位置)

“胶东”一词首次出现是在秦朝初年。秦帝国在灭掉齐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将全天下分为36个郡(后增至46个郡)。其中在山东东部就设置了“胶东郡”,这是“胶东”首次作为一个行政单位出现在史料中。

汉朝建立后,胶东郡被撤销,改置“胶东国”。第一任胶东王是刘雄渠,不过因为他参与“七国之乱”而被废除。

汉景帝时准备复立胶东国,封皇子刘彻为胶东王。但刘彻尚未就封就被立为太子,成为以后的汉武帝,所以胶东王一位又悬空了下来。

之后,景帝封庶子刘寄为胶东王,王位在刘寄这一脉中传了6代,最后被王莽废除。

胶东国被废除后,历史上再也没有以“胶东”为名的正式行政单位了。

但是“胶东”这词却作为一个地理称谓被保留了下来。

目前,人们习惯上称山东东部为了“胶东半岛”,该地区在地理上之包含了: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但是在文化和民俗习惯上,潍坊市通常也被认为属于胶东地区。

(烟台景色宜人)

并且,这里也是山东最富庶的地区,人均收入排名都排在全省前列,甚至全省前五名中,三个都是胶东地市,可以说是山东经济的火车头。

(2017年山东省17地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胶东几个地市排名都很靠前)

10

“鲁”是山东的简称,山东的西部地区叫鲁西,南部地区叫鲁南,中部地区叫鲁中,那为啥东部地区习惯上不叫“鲁东”,而叫“胶东”呢?

因为“胶东”一词的历史非常悠久。

“胶东”即“胶水以东”,“胶水”是一条河

古代人都是以山川河岳来划分地域的,其次才是地域本身的方位。譬如有一座非常大的山,人们就管山的西边叫“山西”,山的东边叫“山东”。如果有一条非常大的河,人们就管河的北面叫“河北”,河的南面叫“河南”。很多小地方,如有一条比较大的河,在本地域内,也会有“河南”“河北”的叫法,譬如山东境内的汶河,将肥城与宁阳分隔开,肥城在河北,宁阳在河南,宁阳人管肥城叫河北,肥城管宁阳叫河南。同理,山东境内的“胶水”,将山东一分为二,分列东西,故而这条河的东面就叫胶东,这条河的西面就叫胶西。

为什么叫“胶水”这么奇怪的名字?

“胶水”在远古时期,即是一条非常有分量的大河,河流中因为夹带了大量的白色泥灰(是从山东丘陵地带发源携带下来的),故而河水呈现出黏稠的灰白色。这和古代用的胶颜色和质地都很像,故而这条河也就被叫做“胶水”了。

宋代《太平寰宇记》云:

水色如胶,故名胶河。

注意,这里的“水”不是现在意义上“胶水”的“水”,而是“溧水”“淝水”的“水”,是“河”的意思。而“胶”也不是现代办公用的透明胶水,而是木匠、建筑用胶。

有了“胶东”这个传承很久远的名字,“鲁东”就要退居其次了,人们更习惯用“胶东”来说胶河以东的地域,如烟台、威海、青岛。当然了,也不是全然不说“鲁东”,譬如烟台有个鲁东大学,威海有鲁东驾校,都是用鲁东而不用胶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