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三国鼎立之初,在这三国当中的蜀国是国力最弱的国家,当时魏国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那么,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人口上都与魏国有很大差距。要想生存,唯有吴国和蜀国联合,才能与魏国进行抗衡。因此才有了蜀吴联盟,因为蜀吴联合却各怀鬼胎,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所以很难结成真正的盟友。

其次,蜀国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必须不断的进行扩张,不能坐以待毙,不能眼看着魏国慢慢的变大变强,再者当时的主要的文臣武将都在,是蜀国最鼎盛的时期,这个时候北伐或许能够成功,然而这个关键时候出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蜀吴联盟破裂,不但损兵折将,更使蜀国失去了两路进攻的大好机会。幸有诸葛亮高瞻远瞩,知道如果不北伐的话,可能日后会面临着灭亡的可能。刘备在时,倾国伐吴之前,当时虽然刘备决策失误导致国力受损,但依然具备交强的进攻能力。到后来,局势转变,蜀国国力一再被削弱。因此,蜀国没有抓住良好的北伐机遇,丧失了很多机会。诸葛亮深知不能等于坐以待毙,所以才有后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这样的局面。这时候的北伐,蜀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文成武将都已经凋零,给北伐造成了很大的不利。

最后,诸葛亮北伐还有以下原因:一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完成遗愿。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说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完成山河统一的宏愿,所以他要北伐。第二,如果不攻打曹魏,蜀汉必亡,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那么蜀国和魏国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到最后定会被魏国所灭。为了自身的发展和长远的利益,诸葛亮必须北伐。



最佳贡献者
2

三分两表求统一。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如丧家之犬。孔明出三分天下之策,使刘备向曹、孙势力还未达到的西南发展,建立了西蜀政权,才有三分天下居其一。根据地有了,才开始谋求统一。前后《出师表》说得很清楚。大一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3

孔明三分天下的理论是正确的。曹操挟天子号令诸侯,占天时。东吴隔江而据占地利。刘备借仁、义兴兵,刘皇叔之称呼,收买人心,靠兄弟之情义,孔明等谋士的合作成就了蜀国。论军事力量,魏国强大,非东吴西蜀可比.。但二国联合,魏国是没有胜算。自从为荆州之争,西蜀大败,损兵折将,刘备也为此而死。刘备死前,咛嘱孔明扶汉室统一大业。孔明受三请只恩,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有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也许是天意所然,孔明未能如愿。扶不起来的阿斗之名言,从此传了下来。

4

北伐中原,成一代名臣。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王霸之志,还有大耳刘备托孤之恩,北伐又如何?

乐毅扶弱燕下齐城,兵法之用也。诸葛亮若非病故,北伐可成。

5

先来看看北伐的背景,当时汉昭烈帝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同时蜀汉元气大伤,可以说摆在诸葛亮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随时都有可能被魏吴“掀翻”。

对于吴国,诸葛亮是采取重修孙刘联盟的策略!而魏国,当时曹丕已经废汉帝而自立为帝,所以对魏国只有战没有和。

1.继承刘备遗志。

刘备一生都以中兴汉室为奋斗的目标,他这一愿望,不管是在寄人篱下,还是兵败无助直到蜀汉建立,都不曾变过。诸葛亮掌握兵权之后,也围绕刘备的意愿而努力。

曹丕篡汉,蜀刘又以汉室正统自居,魏蜀根本就是水火不容,所以诸葛亮必须北伐!

2.不北伐曹魏,不出数年,蜀汉必亡。

曹魏皇帝对蜀国实行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诸葛亮就明白了,曹魏一旦实力强大到可以碾压蜀汉,必会来取蜀汉。而且曹魏地处中原最富有之地,人口也是最多,经济的发展,蜀汉和曹魏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这是诸葛亮必须北伐的第二个原因,以空间换取时间,引起中原新的战乱,使北方经济发展减缓,使蜀汉得到生存!

3.南方已定,兵甲很足,缺少的是将领。

通过北伐,选取出新的人才。而且最好是益州人士,这样也可以缓和荆州和益州两方势力的矛盾。

这是诸葛亮北伐的第三个原因。把蜀汉的内部矛盾转移到对曹魏的战争上,同时锻炼,选取将领!

所以,从228年春至234年冬,诸葛亮六出祁山,对曹魏发动五次战争。最后身死五丈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

三足鼎立是基础,一统天下是最终目标,而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只能是北伐。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前,两人高谈阔论了一番,也就是此时,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在“隆中对”中,有这么一段话。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其中的三分天下主要是根据刘备当时的情况来定的。因为当时的刘备并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其所占据的新野和樊城还是荆州牧刘表的地盘。而刘表之所以接纳刘备入荆州,只是想利用刘备势力去为荆州抵挡北方的曹操罢了。

而曹操当时已是北方势力最大的诸侯,左右着天下大势;而江东的孙权,经过孙坚和孙策的奠定的基础,再有孙权的励精图治,江东所在的当地世家都逐渐接受了孙家人的统治。所以,当时的刘备是没有占据优势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不想被毁灭掉,那刘备只能联盟孙权,而最优的结果只是三分天下。

但是,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他们都十分地清楚,三分天下只是立命安身的基础,而一统天下、匡扶汉室,或者是像刘秀那般重整汉室才是最终的目标。毕竟,刘备可是汉室宗亲,而且他还要“欲伸大义于天下”。所以,这才是诸葛亮口中所谓的“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而在公元221年的时候,刘备在益州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三分天下的基础算是完成了,但最终目标还没有。但还未等刘备迈出最终的一步,关羽襄樊之战的失利传到了蜀汉,而紧接着,便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的以退为进和步步为营所引诱,最后孤军深入,被陆逊一把大火给打败了。

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得刚有点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马上进入了低谷。要知道,刘备能够得到一批文臣武将的投靠,很大程度上除了刘备的个人魅力之外,就是因为有着大汉这一面“旗帜”。所以,曹丕代汉,汉献帝死亡的假消息传来时,众人义愤填膺,把刘备推向了帝位。

但后来,汉献帝未死的消息再度传来,再加上两场大战的失败,使得蜀汉政权一度摇摇欲坠,民心不稳。同时,南方孟获等人的叛乱,以及蜀汉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爆发,使得蜀汉争取更加的飘摇。

在这种情况之下,诸葛亮成为蜀汉的丞相之后,就开始以“攻心为上”的策略收服南方的孟获,紧接着便马不停蹄的打响北伐之战。

北伐,不仅是因为最终目标没有完成,诸葛亮需要继续执行;还是因为要把蜀汉的内部矛盾转移出去;更是想不断地侵袭曹魏边境,为蜀汉赢得稳定发展的时间。

7

陈寿在《隆中对》中提出,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对刘备做了一个长期的规划,就是著名的三分天下的规划,我们再来看一下诸葛亮的描述。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江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刘表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益州天府之土,刘璋暗弱;


诸葛亮慧眼独具,拨开当时的重重迷雾,清楚地看到了天下形势,也就是说在诸葛亮眼中,天下可以分成三部分,一是自己能够吞下的,二是能够吞自己的,三是和自己一样的。这个观点清楚之后,那就是怎么做了,诸葛亮继续说,

若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若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出荆州,将军则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平定荆州和益州之后,若天下有变,则可进兵。但是按照当初的出兵计划,诸葛亮在出兵时,至少还有两点没成立。那就是:

  1. 荆州关羽已亡,荆州之师不复存在了。
  2. 天下还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即使是这样,诸葛亮依然没有停止他的北伐,为什么呢,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观点,原因有三点:

安内必先攘外

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说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在诸葛亮的心中,蜀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但是当时的形势是,曹魏并不曾攻击蜀国,而东边的孙吴也是和蜀国刚刚建立友好的政治关系,蜀国外部形势暂时安定,那么说,蜀国的压力只有来自于蜀国内部了。


要了解蜀国内部压力的存在,就必须先了解蜀国政治力量的组成。

  • 包括益州的官僚,当地的土地豪强等组成的本土势力
  • 刘璋东州集团
  • 刘备等人荆州集团

我们不难看出,刘备在蜀国虽然称王,但是还有两大部分势力不属于他自己,被他压在下面的这两大势力,或多或少都会有抱怨,也会有不满,更会有捣乱的想法。他们甚至比曹魏或者孙吴更想看到蜀国刘备势力的消亡,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怎么办,那就只好借用战争来抵消那些来自内部的巨大压力。

以攻为守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这样说道;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三国中,蜀国最弱,这种情况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怎么办,只有主动出击,与其坐着等死,不如放开手去争取,万一能有什么机会呢。


坚持自己的理想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好友应该知道,荀彧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末期,和曹操闹僵了,按理来说,按照荀彧的功劳,自己完全不用死,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能够匡扶汉室的理想,荀彧不惜和曹操闹僵,最后死在狱中。

诸葛亮和荀彧,何其相似乃尔,他们都是杰出的谋略家,都有共同的理想。诸葛亮既然掌握了蜀汉大权,那就有可能能够使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就要去放手做。虽然当时的形势变了,自己的策略也变了,也无妨。

8

这个观点出自隆中对,刘备当时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敬佩不已,无论如何也要请得出山相助。

当时的决策也是先取了荆州,带时机成熟的时候让一上将把守荆州,刘备去取西川等地,先成为三足鼎立之势站稳脚跟,然后再北伐中原。

再说刘备中道而亡,将后事托付于诸葛亮,诸葛亮深感知遇之恩与托孤之重,怎能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何况孔明深知欲图长久,岂能偏安一隅?

所以说无论是按计划行事还是诸葛亮欲图长久为报托孤之重北伐都是势在必行!

9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抓住了蜀汉立国后,国家战略选择的关键。

诸葛亮为什么一方面提三分天下,一方面又积极北伐,好像要打破三分天下的局面?原因有二。

一,对蜀汉来讲,北伐是一种政治正确。

刘备建立蜀汉的政治基础,是“匡扶汉室”。所以曹丕篡汉之后,刘备马上接过“汉”朝大旗,登基称帝,再造“汉”朝。

正因为如此,蜀汉与曹魏不可并立的。诸葛亮只有不断北伐,才能提醒别人:蜀汉是汉朝正宗,与窃国的曹贼是不共戴天的。

蜀汉政权的正当性才能由此立起来。

二、对蜀汉来讲,北伐是整合内部的需要

刘备进入四川之后,有三股力量需要整合。

一是四川本地豪族,二是刘焉、刘璋父子带来四川的势力,三是刘备集团自身。

本地豪族对外来势力本身就是抗拒的,刘焉、刘璋集团更是被征服对象,对刘备只是被迫接受。

刘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求整合各种势力。广泛吸纳当地豪族进入政权,拉拢二刘集团的骨干分子,如法正、孟达。暂时稳定了局面。不久之后裂痕扩大。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孟达的叛乱降魏。

整合内部的最好方法就是塑造一个外在的敌人。这个最合适的外敌,就是曹魏。

诸葛亮通过北伐,将蜀汉内部充分动员,将各种势力相互交错使用,起到了良好地整合作用。

虽然北伐失败,但是很好地团结了内部。

三、总结

蜀汉力量弱小,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极小,诸葛亮还是执意为之,次数高达七次之多。

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久”。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对于蜀汉来讲,北伐不是为了进取,而是为了生存。

10

诸葛亮在为刘备规划的隆中对里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概念。明确说明了当今天下刘备真正的对手就是曹操和孙权。所以刘备需要先占据荆州,然后再取得西川。以此和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最终是要统一天下,兴复汉室的。我们可以看下隆中对最后这段话: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可以看出,三分天下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最终目标的一个重要基础。而对刘备集团来说,最终目标就是要北伐消灭曹魏,兴复汉室的。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成功占据了荆州,后面又向西进军拿下益州,最后打败曹操夺得汉中。至此,隆中对开始的规划都实现了,刘备集团势力达到顶峰,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确定下来。

然而蜀汉巅峰来的快,去的也快。随着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为关羽报仇和重夺荆州,和东吴爆发了夷陵之战。此战过后,蜀国元气大伤,刘备托孤诸葛亮,蜀国进入到诸葛亮主政时期。

诸葛亮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改革发展,让蜀国逐步恢复到之前的国力。而后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遗志,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为了实现隆中对的目标,开始进行北伐。

然而蜀国国力弱小,诸葛亮北伐是一种以攻代守的策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病逝五丈原,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让人不胜唏嘘。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