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千古名句。那么此句是什么意思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
“朱门”:古代指经过红漆的木门,一般来说,都是富裕人家。
“酒肉臭”:酒肉,是生活中的奢侈食品,也是大户大富人家的特征;臭,作者用此字,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辛辣讽刺。
“路有冻死骨”:清楚明白地告知,那些不能饱腹之人,即穷人在天寒冷时被冻死的情形。
固此,这两句诗,呈现出对仗,真实地描述了富贵和贫贱的生活差别。
内含意思:富贵人家里漂出酒肉的香味,而穷人们却在街头上因饿而冻死了。
此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岀自杜甫之口,又在盛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盛极必衰,这是古律。唐朝繁华,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都富足有余,人人平等地享受着快乐。事实中都是不尽人意的,贫富差距特别大。
作者杜甫之所以能写岀这样的诗句,与他自身的经历分不开。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常处于流离失所之境,当然熟知“路有冻死骨”的惨状。另一个方面来说,杜甫又是一个几经沉浮的为官之人,常不得已穿梭于富贵豪门之家,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也感触颇多。
作为一位开明之士或是在良心上的发现,他们(她们)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感觉,只不过他们(她们)闷在心里不说而已。但诗人杜甫不一样,他有受穷挨饿之痛苦,也有对富贵人家生活之愤怒,于是,着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很自然。
凡事皆有两面性,繁华的背后也有凄凉悲酸一面的客观存在。
针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人认为杜甫是以偏概全、大偏激了点,对么?
答案肯定是不对的,杜甫没必要这么做,他说的都是事实的反映。
诗人作诗不会随意而为之,起码要针对现实面,再加以提炼,从而偶得之——精准句。杜甫言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方面是对达官贵人不顾民生而自淫的辛辣嘲笑,另一个方面也是为了阐述民间之苦,替民呼唤的心声。
同样的道理,也激发了不少仁人志士。例如李绅的《悯农》,其中就有这么两句: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透过现象看本质,农民不是不劳动、不种田,而是苛捐杂税以及贪官污吏的协迫才导致的。
简而言之,杜甫、李绅所作之诗句,来源于现实层面,没有夸大其词,更没有以偏概全、太偏激的策略应用。
以偏槪全不存在,有点面结合,洞察世事无常,感叹人间冷暖的基准。
总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现实写照,不偏不奇,溶入于作者的正义情怀,给当政者一个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