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永远和气节和利益相关。

东吴亡国原因是外有强敌西晋的压迫,内有吴内部的腐烂。蜀汉灭亡,西晋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其实力还是完整保存,之后西晋对东吴展现出压顶之势,东吴败亡也是旦夕之间。与此同时东吴的统治者孙氏并没有励精图治,末代皇帝孙皓残暴,陈寿评价: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
(图片来自网络,引用仅为描述和分析)

孙氏对于东吴来说是外族,其统治的基础也是建立在给吴中大族以权力。孙权晚年多猜忌,陆逊就死于孙权之手,孙权死后东吴政治更动荡,杀戮常伴于朝中。在这种混乱的内部环境中很难产生一个强有力对抗外界的力量,就像南明一样,内部不安定,所谓的气节的凝聚力也卑微不堪了。
(图片来自网络,引用仅为描述和分析)

在这种环境中,利益就起到了关键作用。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下,正统皇帝司马氏在北方士族王氏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完成权变(王导是头号功臣,江南大族子弟顾荣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也要付出代价,任何依附于其他力量的得位都要付诸以权力,拥护皇室的人也似乎夹杂着政治投机。

这便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事情。司马睿为了平衡王氏的力量,重用吴中大族,本来有亡国之耻的他们重新获得重用,并获得利益当然高兴。不论是当时的孙氏还是之后的司马氏只要给他们大族以权力,大族就比较满足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如出一辙。
(图片来自网络,引用仅为描述和分析)

南迁的北方士族王氏、庾氏、桓氏和谢氏相继掌权,权力超过本土四大族,有一种压制作用,就如同当时刘备集团荆州帮压制益州帮一样。

因此也就没了东吴复国的事情了。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以后,西晋一度统一全国。在公元280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终于灭掉东吴,实现了三国归一统。不过,由于司马炎的子孙后辈碌碌无为、相互倾轧,所以这个西晋王朝很快就灭亡了。

公元317年,西晋在立国不到52年(265-317)的情况下,就被匈奴铁骑所灭,北方全部沦陷。琅琊王司马睿南逃入建康,在东吴的故土上建立了东晋王朝。不过,此时距离西晋消灭东吴仅仅才过了37年而已,那些残存的吴人为什么不趁乱复国呢?

事实上在西晋灭亡前夕,已经有人打着为吴国复国的旗号造反,只是没有成功。在公元310年,南方的吴兴郡人钱?便拥立孙充(吴国末代皇帝孙皓的儿子)为帝,打着恢复东吴的幌子造反。可是南方并没有多少人响应他,所以钱?、孙充都相继被晋人杀了。随后,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也试图通过造反来恢复吴国,但结局同样是被杀。此后,便几乎没有人再打着东吴的旗号造反了。
(五胡乱华,中原沦陷)

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东吴没有影响力了,而是江南的士族普遍地被晋人收买了,所以真正愿意造反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在魏晋时代,江南实际上处于世家大族的统治下,普通老百姓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要知道,东晋为了在南方站稳脚跟,大量笼络南方的士族,利用“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的世袭特权,所以像王氏、谢氏这种江南大族都愿意死心塌地地归附晋室,谁还会去思念已经灭亡的东吴呢。

对于士族而言,不论是东吴还是东晋在统治江南都没有差别。谁能够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拥护谁。司马睿当初在南方建立东晋的时候,严禁官兵去骚扰士族的宅院和妻女,同时又和王氏家族(士族代表)关系密切,这等于是在告诉江南的士族们,东晋与士族的利益一致。而相反,东吴末代的皇帝孙皓是一个有名暴君,他在位时期做了许多伤害江南士族利益的事,所以没有多少士族是真正愿意恢复东吴统治的。

3

江东士族从观望到承认东晋,是一系列博弈后的结果,并不是当真那般顺风顺水,江东士族不过是在权益取舍之后,做出的选择。至于究竟是立孙吴还是什么吴都无所谓

1、司马睿经营江南之初,江东士族处于观望状态,小动作很多

司马睿是八王之乱中最终者司马越阵营。当时西晋朝廷面临外族威胁甚大,而司马睿被派遣到江东地区进行经营,未必不是司马越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而此时江东士族小动作很多,石冰之乱时,江东大族还共同起兵平叛,但是到了陈敏之乱,居然陈敏占据江东1年多,江东士族还都受了陈敏的官,若说江东士族没有配合与默许,谁都不信。

看江东士族大佬顾荣对陈敏的一番话:

今将军怀神武之略,有孙吴之能,……若能委信君子,各得尽怀,散蒂芥之恨,寒谗谄之口,则大事可图也。

于是陈敏“悉引诸豪族委任之”,所以江东士族并不是不想恢复孙吴事业,想把陈敏打造成另一个“孙吴”。

可惜陈敏被陶侃堵住,陈敏的能力受到怀疑,更关键的是,第二年八王之乱就结束,司马越胜出,而此时北方胡人势力还没有到能灭亡西晋的程度。

所以顾荣等江东士族代表一方面对陈敏失望,一方面害怕朝廷找他们算账,于是一边联络征东大将军刘准,一面劝说甘卓反叛。顾荣说的一番话,就明确表明江东士族的态度:如果割据江东的事能成,那我们自当共同努力,但是你看现在的情况,能成么?

而此时司马越也开始着手江东后路,刘弘、陶侃从荆州出兵,刘准在寿春屯兵,两只大军南下,江东士族不得不合作。

接着司马越就将司马睿与王导派到江东进行经营。

但是两人刚到江东是,局面根本没有打开“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直到王敦到来,王氏两兄弟才导演出一番政治大戏,提升了一下声势。

而王敦的到来对于江东士族来说意味着一件事就是朝廷准备要坐镇江东,所以江东士族才归顺。

所以司马睿在江东地区,是依靠朝廷的威慑力加利益平衡收复了江东士族,否则恐怕一个孙吴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孙吴站起来。

2、江东武力大宗钱、周、沈先后被除,江东士族对于侨居士族与东晋朝廷威胁性减小。

荆州先前在陶侃手中,后再王敦手中,始终堵住了江东士族要割据的门户,占据地理优势遥慑,江州在司马睿派王敦讨伐华轶后,由王敦占据。

江东士族的武力大宗,周家兵变虎头蛇尾,王敦二度东进时被对手沈家除掉,王敦之乱平息后,沈家因为附会王敦被除。

江东士族就再也没有威胁到东晋朝廷与侨居士族的武力大宗。更别提割据江东之类的事情。

3、外族矛盾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内部矛盾

西晋末的五胡之乱与三国割据不同,五胡之乱毕竟是异族入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南北放下了地域之见,共同御敌。

东晋朝廷建立的情况下,毕竟拥有名正言顺的正统观念,比较得人心,尤其是南渡的北方士族民心。

如果在这种条件下反叛,要面临更大的压力,还可能会导致亡国灭种,所以最终江东士族还是选择了“忠君爱国”。

所以,江东士族不是没有想过割据,但是前提是保全自身利益。从西晋末年的观望到东晋建立,江东士族一直在摇摆,但是最终选择了晋朝廷。

4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强兴起时期。就是这些势力是统一的阻力,他们的存在阻碍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马取代就是司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浅。没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门,虽说有东征西讨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们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则袁绍也不会天天把什么三公挂嘴边,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东吴和蜀汉也是士族把持的。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则不会,诸葛家两边都有人。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也是替蜀汉造势,说给东吴我们家也是豪门。其本质上当年士族势力控制着中下层社会,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谓的人心向背其实是控制于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么也就受制于士族。士族不是一个单一一个人或什么家族,本质上是就是多个地方豪强势力,本身就统一的最大阻碍。而且他们之间就是纷争不断,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不休,就有他们的影子。他们的争乱严重影响了对北方的入侵的抵抗,这就是五胡乱华的原因。

很多结论都说,西晋统一后执行了错误的分封制。其实不尽然,西晋有天下,是士族势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杀曹魏势力后才立的国。这种情况下,司马家政权受制于世家大族,迫于无奈只有分封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后来事情表明,诸王更不可靠,这就是西晋的有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后西晋彻底不行了。本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损失较多,已有大量胡人内迁中原,西晋八王之乱的打来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晋的军事实力,胡人开始造反起事。这就是后来的五胡乱华。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随即携带着司马家的人,南渡长江避祸去了,这就是衣冠南渡,随后建立东晋。这种情况东晋王朝就更加受制于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谓的王于马共天下。

士族也不见得就是历史书写得腐朽,落后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实就是,自秦灭六国,六国贵族消失后,朝廷对地方管不过来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国各地一种血缘纽带的地方势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谁当皇帝无所谓,就是别影响我家的利益。于是这些势力之间纷争不断,而且这些势力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各个士族之间互相争斗使得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扩大问题。最后就是血腥的内讧,刀兵相见。东晋以及其以后的宋齐梁陈内部的杀戮不断,背后就是士族之间的纷争。

中原的无险可守只得由着五胡乱华,然后是鲜卑的魏朝的兴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军事酋长战乱兼并,最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类似士族的军事贵族,这就是关陇军事集团,最后形成八柱国的贵族集团。基本上北朝后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统治势力。杨坚,李渊,宇文家族,孤独家族等均是出自这一军事贵族集团。

南朝经多年士族内讧,已没多少实力。随后被隋朝统一。虽隋统一,但杨坚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于关陇军事贵族,要想办法制衡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当官。出于察举,荐举最后受控于士族的教训,那就考试吧。这就是科举制度的由来。这一制度彻底摧毁了士族再次兴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势力也得来考试才有当官的资格。从此以后,中央才算是对地方豪强势力有控制力。在这之后,中国就再无百年以上的分裂了。虽有短时分立,但随即就统一。

但科举制度明显的是影响了关陇军事贵族的利益。于是借隋炀帝东征朝鲜半岛的失败,关陇军事贵族推翻了隋朝。然后李渊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样继续执行打击关陇军事贵族办法。从开唐,经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时这些势力才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劲折腾百官,但却没有太大后遗症。其实背后真相就是武后以株连的方式,打击李氏皇族的同时也是在有目的处理这些八柱国的人,然后提拔科举的人。开元盛世的人才其实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炀帝其实不是什么昏君,很多事的记载都是动机不纯。大运河的开凿,对后世益处甚大。征高丽也不是什么错事,唐朝建立,最后不一样要继续征高丽,这是必须的国家大事。

由后世辽对宋的威胁来看,以及安史之乱兴起于河北三镇,征高丽是必须。否则,一开国就在幽州和东北那里有个地方独立的敌对势力,那就什么事都别干了。隋炀帝的问题是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失去对这些人的控制,仅此而已。

5

为什么没有东吴境内的人趁机复国?这个问题应该是比较复杂的,我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只能从自己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从吴国自身来说。

第一、吴国建国时间本来就不长,可以说比较短,在这很短的时间里,除去孙权在位时间里比较稳定外,后续的皇帝如孙亮、孙皓等人都是残暴的主,民怨沸腾,当地百姓本来就对孙氏家族不认同。第二,东吴稳定的那段时间里,问题也不断,山越人不断割据作乱,外面还有魏国大兵压境。再加上皇权更迭频繁,内乱不止,不能给百姓带来需要的安定生活,老百姓生活压力极大。第三,孙吴统治时期损害了境内世家大族的利益,江东士族都反对他们。其次,从西晋方面来说。

第一,西晋的建立结束了80多年的动乱,经历了多年动乱的百姓急切希望和平,所以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很少有人会去造反。第二,西晋虽短,但是司马炎在位时才起来一系列的惠民安邦措施,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人民的生活好了很多,中国的老百姓自古都是最吃苦耐劳的,但凡有一丁点活路,他们绝不会造反。第三,司马家族建立西晋后,很注重保护士族利益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给士族地主政治经济上优厚待遇,得到了士族的支持。

最后,从司马睿建立东晋来说。

第一,司马睿此时是西晋皇族,正宗的天家子弟,而此时东吴孙氏已经没有什么正宗的有能力的子弟了。

第二,司马氏依赖世族稳定局势,这些世族不是支持司马氏,便是自己依仗实力妄图自立叛变,夺取政权,根本没人想到去扶持孙氏建立政权。此时最大的世族王家、谢家等大家族都号召北方南下世族支持司马睿。

就如一开始所说,这是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我是@公子皇铘,请多多点赞关注,也欢迎留言探讨交流!)

6

事实上,东吴政权并不怎么好。

孙策孙权一直对四大家族进行压制,甚至扶持中小世家乃至寒门崛起。所以,孙权晚年亲自上阵,蛮横杀死顾雍,逼死陆逊。就是孙家与四大家族斗争的公开化。

归根结底,孙家政权是暴发户,是县乡小世家倚仗孙坚孙策的武力建设起来的。所以四大家族看不起孙家。而孙权死后,经过孙俊孙琳诸葛恪连续动乱之后,新贵族和寒门基本被扫除干净,江东政权实质回到四大家族控制下。

话说到这,西晋灭亡,江东世家谁会支持残暴的孙家再起?

四大家族同样看不上司马睿,也知道司马睿的政权基础是外来的南渡世家,不会为自己做主的。只是王谢这样的世家,还有现有政权都必须延续正统性,司马睿做傀儡最好。

7

东吴其实已经复国了,东晋和东吴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唯一就是皇帝姓氏不一样而已。

东吴是一个门阀大族封建制国家,所谓皇帝孙家不过就是大家推选出的最大的门阀而已,各家族有封地,有私兵,各级官吏都是他们垄断,战时由皇帝发动员令各家军队凑一块就能出发抢地盘了,比魏国的九品中正制还九品中正制。

只要能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皇帝是谁其实并不重要。孙晧损害了世族利益,晋军打来大家就不出兵,让你皇帝和晋军去单挑吧。

西晋灭亡前,司马睿刚到江东,江东的士族大家还是按规矩办,只要你司马睿认可我们的利益,我们就推你当皇帝,否则我们就换个人。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族们跑来一看,觉得江东人这个规矩不错,以后国家就是我们士族说了算了,省的有个强势皇帝天天骑在大家头上拉屎撒尿的,于是大家很快就打成一片,皆大欢喜。

所以东晋和西晋已经完全是两个国家了,东晋继承的其实是东吴的衣钵。西晋虽然有九品中正制,但主要权力还是在皇家手中,否则也不会有八王之乱了。而东晋完全是士族联邦,九品中正制在东晋和后边的南朝被发挥到极致,士族很多时候连皇家都不放在眼里。几个世家大族名声在史书中一个比一个响,反而东晋的皇帝们没几个认识的。

8

公元316年,匈奴军队攻入了西晋临时都城长安,晋帝司马邺成为了刘聪的奴隶,西晋彻底灭亡了。

西晋灭亡了,北方一团糟,但战火并没有延伸到东南,按道理这是东吴复国的最好时机,毕竟东吴亡国并不是很久,才36年而已。

那东吴真的没有抓住机会复国吗?

其实东吴还是有复国运动的,早在亡国后没多久,由于有些原吴国大臣受到的待遇不如以前,对西晋统治很不满,在局部地区还是有多次复国运动的。

而在西晋灭亡前夕,吴兴豪族钱璯趁机想助东吴复国,他拥戴了孙皓之子孙充为吴王。即便在东晋建立后,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也还曾起兵复国。

但东吴的复国运动得到的支持太少了,士族大多数并没有站在老东家东吴这边,就连平定钱璯兴吴的大将周玘都是原吴国孙权爱将周鲂之孙,周鲂的周氏是当时江东数一数二的豪强家族。所以说东吴气数已尽,支持东吴复国的已经远远没有支持东晋的多了。

那为何原来的大族会选择抛弃东吴,选择支持司马睿呢?

其实并不难理解,对于士族来说其实谁当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给自己好处,维护江东士族的利益,谁给自己利益多,他们就支持谁当皇帝,而离的最近的西晋皇室司马睿是比已经没落了的孙氏更有资格,毕竟资源、背景都要强的多。

而且当时的司马睿相当谦虚,他甚至拉低了身价去面见各大士族,还说了一句相当谦逊的话,即“寄人国土,心常怀惭”。意思差不多就是我来到了你们的地盘,我心里很惭愧。他的谦虚让士族很有好感,他们觉得扶持这样一个主子,将来他成了不会亏待自己。

除此之外,当时的司马睿还相中了一对特别厉害的兄弟,即王导、王敦兄弟两人。他们两人十分厉害,帮助司马睿周旋于士族之间,不仅让南方士族拥戴司马睿,还使得南迁的北方士族也没有意见的拥戴他。

其实司马睿的东晋王朝一定程度上就是王氏兄弟帮他奠基的,尤其是王导他是出力最大的。司马睿对王导也是十分感激,完全信任他,甚至叫他“仲父”,将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9

其实在西晋末年,东吴有过几次复国运动。

在晋永嘉四年的时候(公元310年),吴兴豪族钱璯趁西晋即将灭亡的机会,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孙皓之子孙充并拥立其为吴王。这也是东吴灭亡后,规模比较大的一次复国运动了。只不过这次复国运动很快就被周玘平定了。晋太兴元年(318年)十一月,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起兵反对东晋,被杀。

实际上并非江东地区的豪门贵族没有帮助东吴复国,而是这些复国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并且这些复国运动规模都很小,支持东吴复国的江东门阀士族也不多,甚至于连平定钱璯复国的大将周玘本身就是江东地区的门阀士族。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自东吴灭亡后短短的三十几年内,江东地区大部分门阀士族都没有为东吴复国的想法呢?反而是帮助外来的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呢?

孙氏家族的衰落、残暴

自孙权称帝建立东吴后,也算得上兢兢业业,为东吴的发展尽心尽力。然而晚年的孙权全在立储的问题上犯了大错,不仅出现了二宫之争,还因为二宫之争逼死了名臣陆逊等十多名大臣,在储君这件事上伤了地方门阀士族的心。随后继位的孙亮、孙休又成权臣手中的傀儡,孙氏家族影响力不断衰弱。为挽回家族衰弱的颓势,在孙休之后选择了年长的孙皓继位。奈何孙皓残暴不仁,民怨不绝。民心尽失的东吴政权,很快就被司马炎给消灭了。也正是东吴政权不得民心,所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能够得到大部分江东门阀士族的支持在建康迅速的建立起东晋。

利益不受损,谁当皇帝都一样

因为北方战乱,原先的北方门阀士族南下,导致了南北门阀士族实力旗鼓相当。原先的江东门阀士族,没必要为了早已灭亡的东吴政权跟北方门阀士族拼命。只要司马睿和北方门阀士族没有损害他们的利益,谁当皇帝都一样。

“王与马,共天下”,任用王导争取了南北士族支持

司马睿能够建立东晋,离不开他的“萧何”王导的帮助。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对于国家的认同,抵抗外族的侵略

不管是南方门阀士族还是北方门阀士族,他们对于晋王朝的统治都是认同的。司马炎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安民的政策,晋朝迎来了唯一一个盛世“太康盛世”。百姓、士族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对于司马家族的统治基本上都是认可。之后的永康之乱,五胡入侵,让华夏大地生灵涂炭,南北方士族也迎来了共同的敌人。此时选择司马睿建立偏安的东晋政权抵抗外族入侵,成了南北方士族共识。

对于孙氏家族的不认可和对司马家族的认可,以及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国家利益的考虑都是江东门阀士族没有帮助东吴复国,反而拥戴司马睿建立东晋的主要原因。

10

叛乱是有的,次数也很可观,却未必是要恢复东吴,在西晋行将灭亡时,晋怀帝永嘉四年即310年,吴地吴兴人钱?自号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为了师出有名,唤起人心,还强行劫持了孙皓的一位儿子孙充,拥立其为吴王,可能是不大听话,又把他杀了。叛乱被周鲂之孙,周处的儿子,时为西晋的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周玘所平定。之前还有石冰、陈敏叛乱被平。但周玘本人也有复国的心思,晋室南渡时,因不满司马睿为帝、王导执政的北人政权,打算另立山头,事泄无功,忧愤而死。


对比蜀汉,东吴被西晋平定后的乱事不少,一因是灭吴才三十几年,内乱四起,人心尚未完全归顺,另一个原因可能与统治方式有关,刘备曹操虽然是宿敌死仇,但二人为维护权位或是正纲纪出发,都采取相同的统治方式,曹操打击士林世家豪族,挑战儒家名教的以德行取人标准,提出唯才是举,不孝无行也可的选才方式,引进寒门对抗世家。(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又用法家绳治权贵,只是到曹丕篡汉,为了团结内部,采取与世家豪族妥协的九品中正制。而蜀汉自刘备入益州,便用诸葛亮法正制订蜀科,严刑竣法打击蜀地豪族,虽然诛之不尽,也收到一定效应,故蜀地被平定后乱事不如吴地多。


东吴孙权采取的是与世家豪族共治的方式,孙家也算世家小族,不比曹操太监后人的“赘阉遗丑”和刘备的“织席贩屦”出身,在当地在一定基础和影响力,不必抓破面皮搞对立,与江东四大家族陆、朱、顾、张关系平衡得很好,与世家共治国家荣辱与共。(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各地的大小豪族没有受到重大打击,故而倒形成相当的独立力量,地方实力强大,倒有能力对抗晋王朝的中央朝廷。

如《晋书》卷三《武帝纪》载“(太康三年)九月,东夷二十九国归化,献其方物。吴故将莞恭、帛奉举兵反”,“(太康三年)冬十月,南康平固县吏李丰反,聚众攻郡县,自号将军”。“十二月,吴兴人蒋迪聚党反,围阳羡县,州郡捕讨,皆伏诛”等等。

而司马家在倾覆之后,司马睿能够在王导的推动下到江东立足,也与世家豪族有关,更与司马朝廷一直执行服膺儒家名教的信条有关,在东吴被灭前后,吴中人物就心慕中原教化,在吴地争相效仿,晋王朝为平衡和安抚人心,也征召了当地有大声望的人如陆机等入朝,陆机认为吴地人才还得不到朝廷征用,屡次上疏请用。所以,同是崇尚儒家名教和推崇中原文化的江东大家族,在面对长江以南独力难以抵挡胡马渡江的实际威胁下,与晋宗室和北方世族合流,共同撑起半壁江山,也就理所当然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