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又称为四方将军,是我国古代历史中属于品衔比较高的部队军职,级别从高到低分别是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始于战国时期,到三国后期逐渐被废除。


前将军

前将军在秦汉时期是地位仅此于上卿的高级职位,一般主管京师防卫或者是屯兵边境,西汉名将李广、赵信曾担任过此职。而在三国时期更是成为了常设的高级军职,是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车骑将军的高级军职,比如蜀汉的上将关羽、重臣李严;曹魏张辽、郭淮;东吴吕范、朱桓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是各政权的高级将领之一,主要掌管边疆军队作战防御等军事行动,今天来说的话应该属于大军区司令员的职位。


左将军

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左将军一职也应用而生,一般是掌管左路大军,秦汉时期沿袭下来,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不过在当时不属于常置军职,也是掌管大军,负责边境作战防御。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由于左将军逐渐不符合当时军队现状需求,逐渐被废弃。最著名的有:汉武帝时期名将公孙贺、荀彘;三国枭雄刘备、蜀汉名将马超、曹魏名将张郃、于禁等人。


右将军

右将军同左将军一样,也是形成于战国时期,掌管右路大军,主要负责平时边境军队防御和战时军事行动。也是高级武官,比较著名的有汉武帝时期名将苏建、赵食其;三国名将张飞、徐晃等人。


后将军

后将军也是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也是高级武官,只不过并不常置,一般只有战时设立。是前后左右四大将军之末,汉武帝时期,“飞将军”李广曾经担任此职,还有汉昭帝时期的赵充国,以及后来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姜维;曹魏名将曹洪、文聘;东吴贺齐等人都担任过后将军一职。

偏将军

偏将军设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相对来说偏将军在将军中的地位比较低,一般由校尉升置,不属于常设固定军职。三国时代通设,官衔为五品,像名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属于中下级武官。


总的来说,四方将军属于是战时常备的高级武官,但不常设,品衔为二品左右。主要管理边疆军队防务和战时率军作战方面的事务,放在今天来说,就和各大军区的司令员是一个级别,属于国家政权中的高级将领。没有一定的位置高低和职责划分,基本上都是平级军职,时代不同,任务高低也会有变化。而偏将军相对来说级别比较低,属于是高级将领的从属,而且也是一职多人制度,并非像四方将军的一人一职制,中下级军职,负责战时参谋和指挥小股部队作战等任务。


聊水浒,侃三国,粗略的文笔,有趣的故事。我是小逸,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小逸一起交流学习!

最佳贡献者
2

秦代以前,将军只有七种,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其中,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又被合称为四方将军。其他的诸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等军职,都是西汉以后才出现的。从这层意义上说,四方将军和偏将军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等到东汉时,正牌将军的职位共分为四级,最高级别的是大将军,位于三公之上;其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位于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第三等级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其地位比九卿略低或持平。第四个级别就是四征、四镇等将军,地位远在九卿之下,但也算是正牌将军。至于其他诸如偏将军、裨将军等,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只是杂牌将军。

接下里,我们就来详细说下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这五个将军主要负责的职务。



前将军: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刚开始主要是负责京师的防卫,类似禁军大统领。后又作为独挡一面的人物长期屯兵边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将军算得上是地方上军衔最高的武将。

至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车骑将军,虽然军饷要高于前将军,但他们更多时候是在中央任职,所以前将军,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而且所负责的军区,绝对是国家最重要的军区。

在三国时期,因为战事不断,所以前将军成为了常设的高级军职,比如蜀汉的上将关羽、重臣李严;曹魏的张辽、满宠、郭淮、文钦;东吴的吕范、朱桓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而他们也都是各国的高级将领,并长期镇守在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作防御。

后将军:最早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是高级军官,但并不常设,一般只有在战时才设立,并且位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的最末尾。它的主要职责,期初是作为防卫京师的一支后援部队,后来演变成在战时作为救援部队使用。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姜维;曹魏名将曹洪、文聘;东吴贺齐等人都担任过后将军一职。

左将军: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左将军一职也就应用而生,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左路大军,一般情况下,左路大军也是这三军或六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等到秦汉以后,左将军就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不过在当时不属于常置军职。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马超、曹魏名将张郃、于禁等人都担任过左将军一职。



右将军:既然有左将军,那自然就有右将军。和左将军一样,右将军的出现也是因为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而右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右路大军。后来也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同样在当时也不属于常置军职。三国名将张飞、徐晃等曾担任过该职务。

偏将军:最早设立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也就相当于是大将军的助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协助大将军处理各种军事,所以相当而言地位要低一些。但因为偏将军是最高统帅大将军的嫡系助手,所以这个职务往往都是君主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担任,并且它还是一个向上晋升的好职位。

一般情况下,某个将军如果想从杂牌将军升迁为正牌将军,正常情况下都会先担任一段时间的偏将军作为实习和考核,其后才会被提拔为正牌将军。在三国时期,大家比较熟知的名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于禁、张郃、徐晃、周瑜等,都担任过偏将军的职务。

后来,从三国后期开始,随着四征将军的地位越来越高,四方将军越来越变得有名无实,渐渐没有人再愿意担任,最后等到西晋时,四征将军就彻底取代掉四方将军的职责,而四方将军也由此被废除。

3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当年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封诸葛亮为丞相,同时还封了前后左右四位将军,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以及后将军黄忠。

而刘备当年则被汉献帝封为左将军,这四方将军乃是从战国时期就开始设置的官职,到了秦汉时期,这四方将军会根据朝廷的局势而定,一般都会作为将领的出征番号,而战争结束往往又会被收回。

将军这个称号在汉代有着极其严格的把控,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被称为将军的,只是后来到了三国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将军”这个称号也就越来越不值钱了,相继又出现了四征(东南西北)将军、四镇(东西南北)将军,四安以及四平将军。

甚至还根据统治者的喜好封了许多杂号将军,像安汉将军、虎威将军、翊军将军等等。

但不论怎样变化,上述的这些将军都排在四方将军之后,而四方将军之上的则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

为了更好的分析四方将军,我们不妨把其他的将军逐一介绍一下。

大将军

大将军一职是由秦代之前的上将军演变而来的,是三军的最高统帅。而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本来是设三公之一的太尉来掌握军权。

但从汉武帝之后,为了控制外朝三公的势力,又增设了内朝,而大将军一职就是内朝的领袖。

之后三公渐渐被架空,大将军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像著名的卫青、霍光都曾担任过大将军,文武百官一切受他节制。

骠骑将军

骠骑将军最开始是一代战神霍去病的专有官职,在诸多将军中排名第二,地位和三公等同,级别略微比大将军低一点。

不过,无论是大将军还是骠骑将军,他们拿的俸禄是完全一样。他和大将军的关系很微妙,如果是有一个强势的君王,那么他们几乎可以并驾齐驱,如果大将军担任了辅政大臣,则骠骑将军就明显比大将军矮半头了。

车骑将军

车骑将军顾名思义就是负责整个部队的战车军团和骑兵部队的指挥,在西汉的时候,这个官职往往会授予即将出征的将领,待到战争结束,皇帝也就把它再给收回来,直到东汉才成为了常设的官职,地位大概比三公要低,比九卿略高。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有窦宪和邓骘,不过他们后来都凭借外戚的身份当上了大将军。

卫将军

卫将军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负责首都的守卫与治安,卫将军是汉朝拱卫京师部队的最高长官,下辖汉军最精锐的部队南军和北军。

当年汉文帝以藩王入继大统,他入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亲信宋昌担任此职,这也是他能和功臣叫板的资本。

不过这个职位太过于重要,基本上皇帝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他,因此后来不常设置此职位,分别由卫尉和中尉掌管南军和北军,做到了很好的分权。

前将军

四方将军中以前将军为首,位次仅次于卫将军。因战争的需要而设置,主要负责边疆的守卫,一般作为大军的前锋将领。像投降匈奴的赵信就是担任的前将军,作为先头部队,他的投敌给汉军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后来李广也曾担任过此职,不过在打头阵的时候不幸迷路,饮恨自杀。

右将军

汉代尚右,因此右将军得以在四方将军中排名第二,和前将军一样,只是位次略低,主要职责是担任中军的右翼防卫工作。

不过这也只是名义上的战争站位,其实在真正的战争中,他就是大将军手下的得力干将,会按照统帅的意志决定他的具体职责,比较出名的有张飞和于禁。

左将军

左将军和右将军完全就是一种类型的将军,其实是不分职责的,最主要的就是左将军地位略低于右将军,历史上马超和张郃都曾担任过左将军。

偏将军

偏将军在秦汉时期均属于最低级的将军,也就是比中郎将和各种校尉略高,偏将军一般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参谋,负责在大将军身旁出谋划策,他的地位甚至都不如后来新增的四征与四平将军,属于将军中最不入流的。偏将军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赵云。

四方将军的地位大致与九卿相当,而偏将军就要比九卿的地位低得多。从四方将军往上,都会被授予金印紫绶,这有什么用处?这就代表了他们有开衙建府的权利,俗称为将军幕府,和一个部门一样,下面都会设置司马以及长史帮助其处理政务。

只不过这些将军的称号从唐代之后就慢慢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后世也基本上不再设置。

4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合称“四将军”,该武将军职始于战国时期,终于三国后期。“四将军”加上“偏将军”,在三国时期非常的常见。我们就三国人物,来做一个简单说明。

1.前将军(代表人物:关羽)

“前将军”位列九卿之下,属于武官,其职责主要是守卫京师或者屯兵边境,在“四将军”当中,也算是最高一级了。刘备夺取汉中以后,关羽在公元219年被刘备任命为前将军,驻守荆州。由于大意被东吴偷袭,关羽失掉荆州,败走麦城被活捉。不久便被杀害,其首级被献给了曹操。

2.后将军(代表人物:黄忠)

“后将军”和“前将军”的职责差不多,主要任务是保卫京师的安全,或者屯兵边境,防止他国进攻。黄忠是蜀汉五虎将之一,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斩杀了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以后改封“后将军”,赐关内侯。做“后将军”的次年病逝。

3.左将军(代表人物:马超)

“左将军”在军中负责保卫京师的安全,或者屯兵边境防止敌国进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国时期的马超。马超为凉州军阀马腾之子,马腾听从张既的建议,入朝担任卫尉。后来被曹操所杀,马超接替其父,割据一方。后来又败于曹操,投靠了刘备。刘备称王,获封左将军,刘备称帝,拜马超为骠骑将军。次年马超病逝,终年47岁。

4.右将军(代表人物:张飞)

右将军的职责其实,和前面三个一样,都是负责保卫京师安全的军职。公元219年刘备称王,便开始封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刘备称帝以后,张飞对蜀汉的贡献很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

5.偏将军(代表人物:徐晃)

偏将军属于将军的副职,也叫“偏将”,是一个为将军打下手的武将,在将军当中算是最低的了。且偏将不定额,随时听从将军调遣。公元200年,徐晃随曹操击败了徐牧的刘备,又随曹操击败颜良,攻克白马,进至延津,在此击杀文丑,被拜为偏将军。

5

大家在影视剧中,特别是汉末三国这段时期的相关影视中能见到许许多多的将军称号,包括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及四征四镇,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那么为什么当时要用前、后、左、右来命名将军称谓呢?他们是否有着不同的职责或是决定着地位高低的不同?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些称谓的区别。

早在战国时期,左将军的称谓就已经存在了,当时把统领军队左翼部分的将军称作左将军。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军职进行改革,各国杂乱的将军职位被整合统一,其中,左将军作为官职被保留了下来,但是自从汉朝建立以后,这个职位就不常设立了。然而东汉末年以后,各地豪强并起,诸侯们割据一方,四处混战。这就导致各个军队对武将的需求特别大,同时也就需要更多的封号来命名这些将军们,于是那些被遗弃的称谓又被拉出来使用,其中就有前、后、左、右这一称号。三国时期不少将领曾经获得这些封号,例如马超、于禁、张郃就曾是左将军,张飞、徐晃等领过右将军。通常情况下,左、右将军官职是同级的,而且职位也一样,只是名称叫法不同而已。

每个朝代的官职都体现了一部分这个时代的特点,而东汉三国时期,因为常年的诸侯割据,大大小小的战争频发,武将的官职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扩充,一度达到二十余种,按品阶高低可分为大将军、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一堆的杂号将军。曹氏集团把持着汉献帝和朝廷,可以肆意任命下属一些正统的官职。而刘备手下,虽然同样人才众多,但是因为刘备自身官职也不高,而且任命下属的高级将军职位还需要获得大汉朝廷的认可,所以也就没法给下属们一些正统的将军称号,只能扩充一批杂号将军的封号来敕封下属。所以在刘氏集团中,如果你立下了大功,刘备怎么都会想办法给你弄一个威武霸气的将军称号,什么平虏将军破贼将军之类的。但是你不要以为名字响亮官职也高,这些称号甚至还不如前、后、左、右品阶来得高。所以,在三国时期前后左右将军已经属于职位较高的等级了,蜀汉的五虎将和曹魏的五子良将都有人担任这一职位。

虽说名义上左右将军官职同级,但是汉朝毕竟遵循着左卑右尊的规矩,所以在当时左将军的地位会稍逊于右将军。不过这种差距非常之小,几乎是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的,右将军也并不能指挥左将军,在大部分的时候,还是不会仔细去区分前后左右之间的区别的。在所有的将军职位中,汉朝大将军是一品职位,膘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以及卫将军属于二品,只有这几个将军拥有指挥全局的权利,其他的将军只能作为执行者。而在三国时期降低了之前作为高级职位的前将军,同时提高了左右将军的等级,使他们也拥有制定军政策略的权力。

前后左右将军在他们被使用最多的年代里,也属于对将军的一种高级称谓,他们拥有部分军队的指挥权,大都是由能够独自领军一方的武将担任。他们之间由于时代对等级称呼上的细微差别也存在着细微的区别,但总体来说是相近且功能相同的。而偏将军属于将军的辅佐官职,主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而非带阵冲杀。

6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这么几个词:犒赏三军、勇冠三军、三军可夺帅等,周朝时期,周天子设六军,而诸侯设三军,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军中的设置基本都是三军,譬如晋国、齐国、鲁国等的上、中、下三军,楚国的左、中、右三军,魏国的前、中、后三军。这三军的统帅都是卿,军中设将、佐,比如中军将、中军佐,一正一副。

而随着周天子式微,很多大的诸侯国国内不再局限于仅仅设三军,不仅三军的军队人数增加了很多,在三军之外,还会设置一些类似于杂牌军的军队,他们也有自己的统帅,这些统帅加上三军中的统帅卿都可以统称为将军,当时的将军只是这些统帅的一个统称,并不是真正的一个官职。前、后、左、右、中等军将都是将军,即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和中将军。后来到了战国末期,将军真正成为一个官职,不过当时真正称得上将军的都是各个军的主帅,基本属于最高武官职位。

从战国时期到汉朝,将军的设置都是比较慎重的,数量极少,也很贵重,不过东汉后期,将军就泛滥了。前后左右将军和偏将军都是古代军队中常设的职位,前后左右将军又叫四方将军,属于古代军队中的高级职位。在秦朝时期他们的地位仅次于大将军,在汉朝时期情况有所变化,拿东汉来说,在他们之前的有位列三公之上的大将军和位列九卿之上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而在四方将军之下的还有四征将军和四镇将军等。说到偏将军,顾名思义,偏将军是在将军前加了一个“偏”字,是古代军队中仅次于将军的一个职位,在裨将军和中郎将之上,在正式的将军封号之下。

前后左右将军和偏将军的封号主要用来区分将领的地位高低,并不代表具体的职务。历史上担任过前将军的人有李广和关羽,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战中,难以封侯的李广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但是依旧多次请求汉武帝出征匈奴,汉武帝只得任命李广为前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但同时汉武帝也给卫青通气尽量不要让李广与匈奴首领正面接触。

因此在卫青和匈奴单于决战的时候,卫青让李广领兵与右将军汇合绕道东路进攻,李广认为自己是前将军,应该打前锋的位置,原本确实该是如此,但有汉武帝的指令在前,李广的命运早已被设定,即便成了前将军也必须受卫青调派,让你绕道东路,你就不能坚持去打前锋。但这并不是最无奈的,最无奈的是,李广在绕道东路的时候迷了路,然后在卫青追究此事的时候,李广揽下责任自尽身亡。

刘备称汉中王之后,任命关羽做了前将军,都督荆州地区的军事。由于关羽一直心高气傲,当关羽得知黄忠被封后将军之后勃然大怒,大骂:“大丈夫不能同老卒平起平坐!”,后来在使者的劝说下,关羽才勉强接受了前将军的封号,关键是不接受也不行,军中不是儿戏,不是你想当什么就给你什么。

历史上担任过后将军的人有黄忠和姜维,刘备自称汉中王之后,任命黄忠做了后将军,黄忠担任后将军期间,后将军是前后左右将军里面地位最低的职位。姜维第9次北伐失利后,自贬为后将军,仍然掌握蜀汉的军权,姜维担任后将军的时候,后将军是前后左右将军里面地位最高的职位。

历史上担任过左将军的人有马超和刘备,刘备投奔曹操之后,曹操表奏刘备为左将军。左将军的职位一直伴随了刘备二十多年,一直到刘备在汉中称王,左将军的职位才传到了马超的手中。马超是蜀汉将领中的一个另类,蜀汉的大部分将领除了将军封号外,都有具体的职务分配。而马超除了一个左将军的封号,唯一的职务是都督荆州小城临沮的军事。

历史上担任过右将军的人有张飞和徐晃,张飞在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担任右将军,徐晃在曹丕称帝后担任右将军。虽然张飞和徐晃都是右将军,但是蜀汉和曹魏的官职制度不同,曹魏的四征将军和四镇将军的地位更高,而蜀汉的前后左右将军的地位更高。因为偏将军的地位低于前后左右将军,大部分前后左右将军都是从偏将军的位置一步步升上来的。

东汉末年偏将军的封号非常的泛滥,许多三国时期的名将都担任过偏将军的职位。东吴的大都督周瑜一直到去世都是偏将军的封号,关羽在被曹操封为偏将军后,一直到了二十多年后才被刘备升为前将军。马超割据凉州期间,正式官职也是偏将军,曹魏的于禁、徐晃、张郃等人也都曾经担任过偏将军。其实不管是前后左右将军,还是偏将军,都只是将军的封号,并不代表实际的职务。不同的将领获得同一封号,所拥有的权利并不相同。

7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合称四方将军。

包括偏将军,这些都是先秦之前出现的将军封号,历史悠久,比后世的什么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等等要早得多。

秦军:

秦代以前,将军只有七种,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其他的诸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等都是西汉以后才出现的。

汉文帝的时候,有了车骑将军以及卫将军,汉武帝时因为和匈奴常年打仗,所以将军数量大幅增加。由于在战争中霍去病功劳太大,武帝专门为了设立了一个新的将军职位——骠骑将军。

后来因为战事频繁,领兵的将领增加,就给他们封了许多杂号将军。有按部队名称的骁骑将军,有按任务的贰师将军,有按吉利名字取的威武将军之类,不一而足。

东汉的将军分成三级,早高是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车骑、卫将军,位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地位比九卿低点,比起四征、四镇等将军,地位还是要高出一些。

但在历史上也不是完全不变的。就拿三国时期来说吧!当时各国官制度都不尽相同:如蜀汉马超先是担任平西将军,后来进位左将军,这就是升职了;而在魏,则是四征将军比四方将军位高,比如满宠由前将军晋升为征东将军

从晋朝起,四征将军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仅次于大将军的存在;而此时的四方将军,则成为有名无实,或者干脆取消了。 在汉代,前后左右四将军职责都是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

我不同意有的网友的看法,认为前将军管前军,左将军管左军,右将军管右军。至少目前还没有史料证明他们的职责是这样划分的。三国时蜀汉关羽镇荆州。他是前将军,左将军马超领凉州牧,你能说荆州是在前面,凉州在左边?

四方将军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做为最高统帅一级的存在。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 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 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守卫首都的安全。指挥四方边境的兵马。所以他们相当于现在咱们的五大战区司令,偏将军做为将军的辅佐官,类似副司令。

三国时期刘备集团的关羽、马超、赵云,曹氏集团的徐晃、于禁、张郃。都担任过偏将军。偏将军等级要高于裨将军。裨将军是低级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准将,是刚跨入将军序列的最低一级。 当然,有些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就算职务相同,他在军中的职责也不一样,有的权力大,有的权力相对较小。

比如关羽和和袁琳,都担任过蜀汉的前将军。但两个人的权力相差很大。关羽是前将军假节钺,假节钺者权利很大,是皇帝授之以节钺作为信物,如皇帝亲临,以节为信,可以指挥军队。

《三国志武帝纪》中有“奉国威灵,仗钺征伐”的记载。

而袁琳就差多了。 历史上当过四方将军的名将很多,

我们列举几个三国时期的吧! 前将军有:关羽,满宠。张辽 左将军有:马超,于禁 右将军有:张飞,乐进 后将军有:黄忠 徐晃。

魏晋以后,四方将军逐渐被搁置,取而代之的都是名号威武的将军封号,如抚远将军,虎威将军等,隋唐之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三国志》,原创

8

我们来说说古代五花八门的“将军”都是怎么回事。

古代最初管军事的是三公之一的大司马,不是将军。而且,军队数量也有限制。周天子可以有六军,每军2500人。大诸侯国有三军,次诸侯国有二军,小诸侯国只有一军。

以大诸侯国的三军为例,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统帅为“卿”。司空指挥“上中下”三卿作战。

到春秋战国以后,各诸侯国开始扩军争霸。而这些扩充出来的部队,也是需要有人将领的。但是,不能用“卿”称呼,那是周天子册封的官职。于是,就开始使用“将军”这个官职来统领这些扩编出来的部队。

随着时代发展,将军也成了正式的武官体系。下面,我们来说说各种将军的职责。

第一等,“大、骠、车、卫”: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这四种将军是最高级别的,可以加“大司马”(三公之一)称号,位列三公之上。

大将军是将军中最高的。

骠骑将军略次于大将军,汉武帝为霍去病专设的。霍去病出任“骠骑将军”时,加“大司马”,待遇跟大将军一样。霍去病的舅舅卫青,是当时的大将军。

“车骑"jì"将军”位列第三。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这个职位更加突出的职能是战车骑兵部队的统帅。例如,刘邦手下的灌婴,就是骑兵将领,后来加封为车骑将军。因为大将军与骠骑将军不常置,“车骑将军”的地位就提上来了,也能当全军统帅。

“卫将军”主要负责防卫部队。

这四个“将军”的地位,不是谁管谁的问题。四者都可以单独统领兵马,地位“不相上下”。至于给什么“官职”,要看皇帝的意思了。

第二等,“四征前后左右”:

“四征将军”是指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将军。在曹魏时期,四征将军地位很高,仅次于大将军。

“前后左右”指的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这四位职责一样,外可领兵戍边,内可警卫京师。不过,这四位的地位还是有“尊卑”之分的。排序基本上是: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不过,这四位将军没有统领关系,只是在朝廷看来有“重要性”区别。全国分成四块,你们四个人谁地位越高,负责的片区越重要。

不用“前后左右”,而是用“四征”“四镇”行吗?也可以啊。只是将领也知道官职的级别,给的职位越高越高兴,其实,干的活一样。

以三国为例,刘备称汉中王以后,以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关羽是前将军,负责最主要的荆州战事。刘备称帝后,张飞升为“车骑将军”。关羽要是没死的话,可能就是“大将军”了。

第三等,就是杂号将军了。

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重号将军。

杂号将军取名比较随意,以部队性质、任务命名。有些名称甚至,就是为了叫起来顺口,听着“威风”。

例如:骁骑、楼船、材官、伏波、贰师、渡辽、龙骧、寇军、扬威。

(文|勇战王聊历史)

9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都是汉代武将的官名,但两汉与三国时期大有不同。与汉代相比,三国时代的四将军甚至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在汉代,将军一般不是常设职务,而是“皆主征伐,事讫则罢”,也就是说打仗的时候才授予一定将军职务,战后就自动撤销了。

而在汉末乱世,各地军阀为了奖励军功和笼络人才的需要,就把各色武将官号滥发给部下,由此造成了武将官号杂乱无章的现象。

比如说蜀汉的糜竺,读过三国或玩个三国游戏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官,跟披坚执锐、上阵冲杀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三国志·糜竺传》中却这样记载:

“益州既平,拜(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千翻非其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

也就是说,在刘备平定益州以后,诸葛亮被封为了军师将军,而糜竺被封为安汉将军,虽然糜竺顶着“将军”的光环,但他却是“未尝有所统御”,也就是根本不带兵。刘备如此封官,纯粹是为了彰显对他的特殊恩宠。

然而,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这些官职被军阀们大量授予部下时,它们本来的职能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失去了原本的作用,甚至单纯成为一种等级和地位的象征。

所以说,在汉末三国,虽然“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等各色名号琳琅满目,但在这个时期说它们的具体职能是什么,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只有上溯到两汉时代,才能搞懂他们在军中的具体职能是什么。

一、前、后、左、右将军

《汉书》就在,“前、后、左、右”四将军的名号起源于周代,汉代延用,但并非常设职务,只有在出征时临时设置: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缓。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那么,这四大将军到底在军中负责什么呢?我们可以在汉武帝出征北匈奴的一段史料中一见端倪:

“大将军卫青率六将军,即中将军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从定襄出击匈奴。”

也就是说,前、后、左、右四将军皆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而他们在军中分别负责统领前、后、左、右四方向的军队,同时受大将军节制。他们的名称,就已经表明了他们在军中的作用。

而后来,西汉对外战事逐渐减少,但前、后、左、右四将军并未就此消失,而是“虽不出征,犹有其官,位在诸卿上”。

在《汉书》中,也有“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散骑、诸吏为中朝......位上卿,金印紫绶”的记载,说明了前、后、左、右四将军在当时是地位十分显赫的官职,都是内朝官员,也就是皇帝的身边人。

而在汉末三国时代,也基本延用了这样的做法,只不过仅仅保留了地位而非功能。

比如在蜀汉一方,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关羽被封为了前将军,黄中被封为了后将军,马超被封为了左将军,张飞被封为了右将军。

而在曹魏一方,张辽、夏侯惇、毋丘俭、郭淮、满宠等名将也做过前将军,其他将军不再赘述了。

总之,这个时期的前、后、左、右四将军,就已经完全跟他们在军中负责什么没有太大关系了,完全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二、偏将军

说完了前、后、左、右,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常见的官名——偏将军。

最早,协同主力部队作战的侧翼部队,被称为是“偏师”,而掌管偏师的统帅就是偏将军。

由此可见,虽然偏将军是独当一面的将军,但是相对于前、后、左、右四将军来说,他们的地位还是要低一些的,只负责策应包抄辅助。

在汉末三国时代,偏将军作为一种中低级军阶的象征,也经常被大量授予的官职,像前面说到的关羽、马超,还有像张郃、曹真、周瑜、鲁肃、吕蒙、黄盖等人,都曾在生涯早起做过偏将军。

综上所述,汉代前期的将军名号并不多,大多是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么几个,等到有战事时,为便于称呼,再加上前、后、左、右、偏将军等,以明确表示他们在战场上的作用。

而到了汉末三国时代,许多将军名号则完全成为了武将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甚至还出现了如“奋威将军、扬武将军、荡寇将军”等以各种“美称和威名”冠名的将军。

这就已经与他们的原始职能完全相背离了,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10

古代设立的很多官职之间有着明确的级别之分,就武将而言,有很多不同等级的官职,如大将军,是武将官员中最高的官职,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它的级别要比三公的位置还要高,并且还下设属官。

另外级别在它之下的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不过不同的朝代,设立的武将官职也是有所差异的。问题中所说的前、后、左、右将军统称为四方将军,从战国时期开始设立,但是到汉代之后就成为一个不常置的职位,直到三国群雄迭起的时候,才开始使用这些称号。

首先说前将军,在《汉书》中曾记载,这一官职战国时就已经出现,秦代因袭,汉代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武将职位,居上卿之位。只不过没有具体需要负责的职务,在平常没有战事的时候是闲置的,但如果出现了战事,就要率领禁军守卫京城,或者出征应战。三国时期这一职位比较普遍,如大家熟知的关羽、张辽等人就是前将军。魏晋南北朝之后,这一职位的地位就降低了,只是比一般的“杂号”将军稍微高一些,一般为三品官员。

后将军,与前将军一样也是战国的时候就已经设立,并且秦代将它沿袭下来,它的地位也是比较高的。如果出现了战争,就要带兵出征,平常的话就是闲置的,汉末之后,这一名号就渐渐的被废弃了。西汉时期的李广就是后将军,曾带兵出征攻打匈奴。三国时期,拥有这一称号的人增多,如黄忠、姜维、曹洪、钟毓等人。

左将军,历史上担任过左将军的人比较著名的有刘备,他被汉代皇帝封为左将军,这一职位也是战国时期出现,但是到汉代之后就不是一个常设的官职,它的主要职能是掌握兵权。

右将军,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虽然这个官职并不是作为常设的职位出现,但它依然具有比较高的地位,类似于三品官员的身份。由于在汉代尚右,升官的话就会被称为右迁,所以右将军的职位相对来说稍高一些。在战场上时,一般也以右将军统领的军队为主,作为主力军,而左将军率领的部队需要配合他们。

虽然前、后、左、右将军有着不太一样的称呼,但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多少不同,基本是同级官职,都是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之后这四个职位有时并不是同时出现,可能只设立其中一两个。

除了上述的四方将军之外,还有偏将军,这一官职开始于春秋时期,它的主要职能是辅佐其他将军,官职地位比较低,担任这一职务的人一般都是从校尉提拔上来的,三国时期都有设立,属于五品官员。曾担任过偏将军的人有关羽、赵云、徐晃等人。

历朝历代的官阶都不太一样,尤其是在三国时期,官阶名称的使用更是泛滥。虽然四方将军并不是常设的官职,但是它们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主要管辖国防事务以及率军作战之事,在四方将军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属于平级,而偏将军与它们相比的话,就要略低一等,主要担任辅佐的功能。

我是篱上青,欢迎吐槽,评论,点赞,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