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胃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5岁。鲁迅去世后,被葬于上海的万国公墓,葬礼当天,有五千多人自发来到现场吊唁,数万人在长街上为先生送行。

鲁迅一生有两任妻子,其中原配是明媒正娶的朱安,第二任妻子是鲁迅曾经的学生许广平。鲁迅去世前,朱安和鲁母就一直生活在北平,生活费大都由鲁迅自上海邮寄过来。当年鲁迅10月19日去世,22日出殡,他母亲和朱安都未能赶来上海,成为遗憾。

鲁迅去世后,他的作品版权在法律上全归妻子朱安所有,朱安因不识字,且从内心尊敬鲁迅,于是将版权委托给许广平处理,许广平负责按时给她和鲁母寄一些生活费。

鲁迅去世后的第二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平、上海相继沦陷,通讯中断,朱安和鲁母自此再没有收到过上海的来信,只能依靠周作人的周济为生。1943年,鲁母去世后,朱安念在鲁迅与弟弟周作人不和,从此不再接受周作人的供养,生活顿时陷入困境,每日只能以稀饭、腌菜度日。

这样的生活坚持到了1944年,朱安实在没钱吃饭了,无奈之下只好打算将鲁迅留在北平的藏书出售,结果刚放出消息,远在上海的许广平就登报表示反对:“按鲁迅先生终身从事文化事业,死后举国哀悼,故其一切遗物,应由我全体家属妥为保存,以备国人纪念……如鲁迅先生在平家属确有私擅出售遗产事实,广平等决不承认。”

之后,许广平派鲁迅的学生唐弢和刘哲民赶赴北平,劝阻朱安,他们在西三条的鲁迅故居里,对朱安说:“先生的遗物属于整个民族,你应该妥善保存,而不是卖掉。”朱安此时已过了一年多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身体瘦到吓人,她激动地喊道:“你们总说这是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可我也是鲁迅遗物,谁来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虽然心中有气,不过还是打消了卖掉藏书的计划。抗战胜利后,长期忍饥挨饿的朱安已经百病缠身,最终于1947年6月去世,去世前她对前来看望的人说希望自己能够葬在大先生(鲁迅)墓旁。但最终她还是被许广平葬在了西直门外保福寺处的鲁母墓旁,没有墓碑。

许广平在鲁迅去世后,一直带着孩子周海婴生活在上海,解放后来到北京工作和生活,1968年去世,去世前许广平遗嘱不保留骨灰,所以许广平是没有墓地的,最终归于尘土。

最佳贡献者
2



自从鲁迅的父亲去世后,鲁迅的母亲就忙着为鲁迅的婚事操劳,原因很简单,鲁迅是家中的长子,承担着继承周家香火的重任。“父母之命,媒灼之约”,这就是那个年代婚姻的本质,基本上都是家长说了算,有不少人也只是结婚的时候才见了第一面。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01年鲁迅和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朱安订婚了。朱安是一个旧式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传统守旧,听话顺从,是鲁迅母亲喜欢的那个类型。1906年,还在日本读书的鲁迅被母亲骗回老家结了婚。结婚的第2天,鲁迅就搬到了书房来住,第3天就离家回到了日本。用鲁迅的话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这时候的鲁迅像小说《家春秋》中间的老大,虽然读了不少新式的书藉,也是一个新青年,但必须承担起家族的某些重大责任,在这方面他是无力反抗的。因此鲁迅后来在北京工作后,就把全家都接到了北京,承担起了长子照顾整个家族的任务,对于朱安同样如此。在鲁迅的心目中,他接受母亲的安排,但是不接受朱安。

后来鲁迅和许广平一起到了上海生活,但依然每个月给母亲和朱安寄生活费,并且让他们生活在自己购买的北京四合院里。在鲁迅死后的前几年里,许广平靠鲁迅的稿费收入过着不错的日子,周老太太和朱安的生活费还有着落。抗战爆发后,鲁迅的稿费就变得非常低,周老太太和朱安不得不依靠周作人的资助生活。

1943年周老太太去世,朱安就拒绝了周作人的资助,许广平那边也没有给什么钱,朱安又没有什么生活技能,只能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后来朱安准备卖掉鲁迅的一些藏书来维持生存,登在报上的广告被许广平看到了,她马上派人过来表示反对,最终也只好作罢。



许广平出生于广东的名门望族,她的祖父许应骙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她的堂兄许崇智曾担任粤军的总司令,参与了创办黄埔军校。她还是香港演员许绍雄的姑姑,家中的名人不计其数。

这样的名门望族家庭自然不会接受她和鲁迅先生之间的爱情,何况年少时家中早已定了娃娃亲。当许广平的初恋情人去世后,她慢慢就喜欢上了鲁迅。甚至我们可以说在这一段爱情里,许广平比鲁迅更加勇敢,鲁迅一直不敢接受这段爱情,觉得自己不配有新式爱情。

在周老太太面前,鲁迅不敢解除和朱安的婚约,自然也没有办法娶许广平进门。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就只能是同居关系。但对他们来说爱才是最重要的,那张婚约只不过是一张纸。

从1927年起,两人就在上海同居了。也正是徐广平陪伴鲁迅走完了最后的十年,还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周海婴。许广平一直承担起了鲁迅生活和工作的助手,默默的成就了他的伟大。

在鲁迅去世的时候,有很多人自发来悼念鲁迅,就连南京的蒋委员长也不例外。甚至鲁迅在上海的工作也是南京政府安排的,每月大概有200块大洋的收入。因此鲁迅和蒋委员的关系也并不像现在所传说的那么差,当然你也不会有多好,因为鲁迅在批评面前是从来不看人的。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主要靠鲁迅的稿费和自己的文章来维持生活。日本人占领上海后,把她关进了监狱,备受折磨,后来被鲁迅的好友内山先生保释了出来。



1947年,孤苦无依的朱安在北京去世了。她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埋葬在鲁迅的身边,但最终也没能如愿。她被埋葬在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只有一个坟丘,没有墓碑。

1968年,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中,许广平受到了冲击,诱发心脏病死去。因为许广平和鲁迅之间没有结婚,按照旧时的规矩是不能埋在一块的。有自知之明的许广平立下遗嘱,不要保留自己的骨灰,抛洒在大海上就可以了,因此她是没有坟墓的。

朱安是旧时代的牺牲品,她的婚姻是不幸的,一生都没有和鲁迅住在一块,更没有孩子。但朱安一直把自己当成了鲁迅的大太太,当她得知鲁迅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给孩子做了很多衣服,并且希望能够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来抚养,但也没能如愿。

许广平为了自己的婚姻背叛了自己的家族,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新中国建立后,她把鲁迅的所有稿费都捐献给了国家。在鲁迅死后她拒绝改嫁,只为一生都守候的那个鲁迅。

3

鲁迅先生病逝于1936年10月19日,去世的前一日,先生坐在人们熟悉的那张藤椅上,手里夹着烟,先生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回忆说:“看到他手里的烟,我劝她别抽了,他又吸了几口,终于把烟扔掉了。”

鲁迅先生最初葬在上海西郊万国公墓,从照片上看,小而朴素。知名艺术家和作家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开篇这样描述鲁迅的墓碑:“记得鲁迅初葬的那块碑,字体拙朴,笔锋转折竟有鲁迅手书的圆润而内敛,谁写的呢,动问海婴,原来竟是他七岁丧父时,由母亲扶持着,一字一字亲手写成的。” 1956年,推崇先生的新政府将鲁迅之墓迁于虹口公园,就是今天的鲁迅公园,墓碑由毛泽东亲笔题写。

鲁迅去世11年后,他的原配妻子朱安女士也在北平离世。许广平和家人、朋友一道安葬了一生凄凉的朱安。鲁迅去世后,鲁迅母亲和朱安一直由鲁迅弟弟周作人奉养,母亲去世后,因为鲁迅与周作人不睦,所以朱安拒绝了他的供给。据说,晚年朱安生活凄惨,是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

朱安一辈子没有与鲁迅在一起,临终时,她提出了一个要求:死后回江南与大先生(鲁迅)葬在一起。这是一个可怜女性卑微的要求,但就是这样一个请求,也未得到满足。据说是周家有人不同意,究竟是谁,不得而知——当时查阅资料看到这里,我哭了,为朱安,也为那些善良、无助和卑微的生灵。

没有发现鲁迅与朱安的合影,姑且以这张照片代替吧

据《海淀文史》记载,鲁迅母亲鲁瑞去世时葬在海淀四季青板井村周家墓地,许多人都说朱安后来葬在婆婆身边,但此说缺乏照片、影像、人物和实物证据,只是传说而已——朱安究竟葬在哪里,无人知道。

至于许广平,作为官方认可的鲁迅夫人,在1949年后地位尊隆,有许多社会兼职。但在许广平内心也有一个隐痛,那就是她与鲁迅的关系,毕竟中间还隔了一个朱安,周家认可的鲁迅妻子,周家长媳。出于这种考虑,1968年许广平去世前留下遗嘱,不保留骨灰——这样就避免了不能与鲁迅合葬的尴尬。

看得出,这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但他们心中也有隐痛

但事情还是有了一些转机,细心的周恩来了解此事后,指示有关部门取出许广平少量骨灰,撒在鲁迅墓前的小树旁边——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也只有总理能想出来。

4

鲁迅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原配妻子朱安,另一个是鲁迅的学生许广平。

妻子朱安

朱安是一个传统的女人,祖上做过知县,而朱安是个贤妻良母的典型,性格温和,为人大度,鲁迅的母亲正好喜欢朱安这样的儿媳妇。在1901年,两个年轻人都素不相识的情况下,双方父母做主,定下了婚。因鲁迅要去日本留学,所以二人的婚期一拖再拖。

直到1906年,鲁迅正在日本组织文学活动,收到消息说母亲生病,赶回来之后才发现是一场骗局,目的是与朱安成婚。成婚以后,鲁迅并没有入洞房,而是去书房住的。之后,朱安就开始了她长达几十年的守活寡的生活。和鲁迅只是相敬如宾,并没有鲁迅所追求的那种爱情。

1923年,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反目,朱安放弃了回娘家的想法,毅然决然跟着鲁迅和婆婆去了北京,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是由朱安管着,给婆婆养老送终。而得知许广平怀孕之后,朱安表现也很平静,毕竟爱屋及乌,那是鲁迅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孩子。

1936年,鲁迅去世,朱安和婆婆的生活主要由许广平和周作人接济,周母去世以后,朱安就不再接受周作人的帮助了。此后加上抗战的爆发,许广平也没法给她生活费了。朱安自己在北平生活更为艰苦了,常常挨饿,饥一顿饱一顿。

1947年6月29日,朱安去世,她去世前遗愿就是能够葬在鲁迅墓的旁边,但是她后来被许广平葬在了鲁迅母亲的旁边,并且没有墓碑。

许广平

她是鲁迅的学生,1925年,第一次给鲁迅写信向他求教问题,并得到了鲁迅的热情回答。后来她经常向鲁迅求教。后来二人在广州相逢,1927年因为反动派的大肆屠杀,二人离开了广州,去了上海。同年十月,二人同居。

1936年鲁迅病逝,许广平继续就在上海,保护鲁迅的创作遗物,抗战爆发时,她也被日本人迫害,辈受折磨,后来被保释。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因为某件事,心脏病突发去世。

她去世前曾立下嘱托,希望不要保留自己骨灰,许广平并没有墓地,也没和鲁迅葬在一起。

5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豪,中国新文化革命的先驱鲁迅先生(1881一一1936),在上海病逝,享年56。

《鲁迅先生去逝前十一天留影》、

鲁迅病逝后,上海各界代表五千多人送葬,先葬在上海西郊的万国公墓,后迁至虹口公园。

鲁迅先生一生有两个妻子,而两个妻子最终都没有和鲁迅先生合葬。为什么没有合葬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朱安》,

鲁迅的原配夫人叫朱安,是鲁迅先生的母亲为鲁迅先生订的亲,鲁迅先生拒不认同,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先生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信,急忙赶回家,原来是母亲诈病骗鲁迅回家被迫鲁迅和朱安完婚,被迫无奈,鲁迅和朱安完成了名义上的婚,婚后鲁迅先生继续到日本留学。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在家乡绍兴府中学教书,从此以后鲁迅先生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而朱安则成了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尽管鲁迅先生对朱安体贴关怀,相敬如宾,但朱安的命运还是非常的孤独。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如果违母命,休了朱安,就等于是亲手杀了母亲和朱安。被迫无奈的鲁迅先生只好随了母亲和朱安的愿,和朱安保持名义上的夫妻,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没和朱安离婚的原因。而朱安则一生留在鲁迅先生母亲的身边,和鲁迅先生的母亲相依为命。1943年,鲁迅先生的母亲去世,1947年朱安去世,因朱安是周氐家族明媒正娶的长媳妇,且一生陪伴鲁迅母亲,朱安去世后,被葬在北京海淀四季青板井村的周家墓地。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全家福》,

鲁迅的第二任妻子是许广平。有一天,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先生收到学生许广平的求教信,认为许广平提出的问题很有探讨性,就给许广平写了回信,一来二去,两人成了至交,鲁迅先生还曾保护过因参加领导学生运动,被军阀政府通辑的许广平。许广平对鲁迅先生非常的崇拜。由于鲁迅先生今常发表批判政府的文章和演说,受到了当局的排挤和军阀政府的通辑。‘1926‘年鲁迅先生不得不离开北平南下,到国民革命的发源地一一广州,寻求救国之道,而许广平也因积极参加领导学生运动被当局通辑,于是许广平冲破封建礼教,追随鲁迅先生到了广州教书,不久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广州也到处笼罩着恐怖的腥风血雨,鲁迅先生也被军阀政府通辑,不得己鲁迅先生又从广州到了上海,1927底,许广平也到了上海,两人同居在了一起,许广平成了鲁迅先生真正意义上的妻子,而非名义上的妻子。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许广平冒着生命危险的无私付出,才成就了一代文豪,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先生。

《国民党当局查禁鲁迅先生著作的密令》,

1930年,鲁迅先生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左冀作家联盟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通辑,书也被查禁,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只好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活动,躲避特务的暗杀和追捕。其间,鲁迅先生的大量手稿校对、修改、翻译、送出版发表等基本工作几乎都有许广平承担。并负责接待鲁迅先生秘密会见的进步人士。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鲁迅先生去逝后,许广平整理发表了大量鲁迅先生遗作。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许广平因保护鲁迅先生的遗稿,遗物留在了上海,并切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底被日本宪兵抓捕,受到了日本宪兵残酷的严刑拷问,但许广平什么也没出卖,1942年,日军不得不放了浑身刑伤的许广平。出狱后的许广平,继续从事秘密的抗日救亡或收集、整理、保护鲁迅先生遗作遗物活动。抗战胜利后,许广平一面整理、校对、翻译出版鲁迅先生的遗著,一面和马叙伦等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且积极的参加领导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许广平曾担任国家重要的领导职务,1956年,许广平把用生命保护下来的鲁迅先生遗作遗物,无赏的捐给了国家。1968年,许广平突发心脏病去逝,根据许广平生前的遗言,许广平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在了各地,只有小部分骨灰,有周恩来总理作主,撒在鲁迅先生墓前!

欢迎指教,点评

6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因患肺病,不治身亡。鲁迅先生去世之后,鲁迅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与宋庆龄、冯雪峰等人的协商下,拟定了治丧委员会。最终,治丧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讣告:

鲁迅先生…病卒于上海寓…即日移置万国殡仪馆…依先生的遗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挽词花圈等。

万国殡仪馆,是上海最好的殡仪馆;而万国公墓则是上海最好的公墓(二者并非一家)。治丧委员会把鲁迅安排在这里,也是费了一番苦心。

一般能安葬在这里的,都是一些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社会名人、进步人士、外国人等等。鲁迅先生作为“民族魂”,自然也是最有资格葬在这里的。当然了,在这里安葬的价格也不菲。

鲁迅先生的葬礼,不可谓不盛大。然而,这繁华的背后,则是两个女人的落寞。

鲁迅先生一生之中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位是“包办婚姻”朱安,第二位是“自由恋爱”许广平。这两人一个是空有名分而无实际,一个是空有实际而没有名分。

对于朱安,鲁迅并没有一丝好感。不仅是因为她是包办婚姻的产物,更是因为她的木讷和自闭,让鲁迅对她非常失望。

当年鲁迅被骗回家以朱安结婚之后,连碰都没碰她一下,隔日就离开新娘子又去了日本。期间多次往家里写信,偶尔提起朱安时,只是让她多看书,多接受新的思想,可是朱安并没有这么做。

鲁迅的意思,无非是希望她接受新思想,就可以坦然地和她离婚了。既然她不肯学,鲁迅也没有办法,只能任其生长,也就懒得管了。

在鲁迅这里,朱安是没有存在感的。比如说,鲁迅在日记里称呼她为“妇”,即便这么一个“妇”字,鲁迅所有的日记,也只出现过两次。

1947年6月29日凌晨,鲁迅先生去世11年后,他的发妻朱安也离开了人世。朱安临死之前唯一的愿望,便是与鲁迅合葬。

朱安遗嘱:“灵柩回南,葬于大先生之旁。

彼时的朱安,除了一个鲁迅发妻的身份,什么都没有了。即便大家想把她与鲁迅合葬,合葬的钱谁出呢?万国公墓可不是慈善机构,朱安也不是达官显贵。

由此,朱安的“葬于大先生身旁”,无异于痴人说梦。

最终,朱安被安葬在西直门外的保福寺,与她的婆婆葬在了一起。这个苦命的女人,生前伺候了一辈子婆婆,死后想去伺候老公而不能,唉!

朱安不能和鲁迅合葬,对许广平来说,绝对算得上一件好事。

从名分上来说,朱安是鲁迅的合法妻子,而且是经过三叩九拜入门的正室。许广平为了和鲁迅在一起,不惜背叛亲人朋友,也只落得个“小妾”的称号,而且还没有任何结婚仪式。

鲁迅去世以后,许广平就一直在整理丈夫的遗稿。许广平的死,也和鲁迅先生的这些遗稿脱不了干系。

1968年初,许广平忽然听到一个让她深受打击的消息:她放在别处的鲁迅的书信手稿,全都被盗了!之后,她多次出面交涉,要求如数归还,可是无效。

这些手稿,是许广平一生中最珍视之物,如今全都没了,她怎能不乱方寸?加之她身患心脏病,又经历了将近两年的不安。如此猛击,足以致命。

周海婴眼瞅着母亲病倒,赶紧送往北京医院,然而刚住进去没几天,这里就被造反派夺了去;无奈之下,周海婴只好将母亲转送到次一点的北大医院。

由于设备差、药品少,许广平最终还是没能躲过这一遭。临死之际,许广平写下这样的遗嘱:

“我的尸体,最好供医学解剖、化验,甚至尸解,化为灰烬,作肥料入土,以利农业,绝无异言。但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的身体最后也听党的决定。”

许广平为什么不考虑与鲁迅先生合葬呢?

当时的万国公墓,已经在动荡的一开始,就被彻底摧毁了。鲁迅先生的手稿都能被人盯上,与鲁迅先生葬在一起,必然也是一件欠妥的事情。

然而,许广平终究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子。既然不能和自己的丈夫埋在一起,那别的地方也就不考虑了吧。

1968年3月3日,许广平辞世。按照上级指示,她的遗体被火化处理。骨灰的一小部分撒在了鲁迅墓旁的一棵树下,其余撒在了她生活过的地方。

这两个女人,都因为时代的关系,没能和自己的丈夫葬在一起。如果鲁迅地下有知,他会选择谁与他合葬呢?

7

鲁大爷就一个夫人,原配朱安。朱被打入冷宫了一生。许小姐与鲁大爷没有婚姻关系,是同居关系。鲁大爷西方接引后,朱安晚年贫病交加生活困难,鲁大爷的财产版税都控制在许小姐手里。朱临终前还向许小姐表达了希望与他们葬在一处的意愿。许自知不是明媒正娶的太太,不适与鲁大爷合葬,自愿抛洒骨灰,算是明智之举。朱安被安葬在鲁大爷之母一处。随着三位的离世,他们之间所有的恩恩怨怨都随风而逝了。

8

鲁迅原配朱安死前曾留遗嘱说:“希望死后葬在大先生(鲁迅)旁边。”

朱安的这一遗愿遭到了许广平的反对,最终她被安葬在了鲁迅母亲鲁氏墓旁。

或许正是因为对自己拒绝朱安请求心存愧疚,许广平死后也并未葬在鲁迅墓旁。

许广平在遗嘱中是这样交代自己身后事的,她说:“我死后,一定要火化,骨灰撒在各处,有一部分要撒在先生(鲁迅)墓旁。”

1968年3月,70岁的许广平辞世后,后人依据她的遗嘱将她的尸骨火化了。她的大部分骨灰撒在各处,小部分则撒在鲁迅墓旁陪伴长眠的鲁迅。
朱安与鲁迅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鲁迅原配朱安还是鲁迅的同居对象许广平,两人死后均没有墓碑。

中国是一个注重“死”的年代,素来人们都喜欢依据一个人死后所受的殊荣来评判一个人。以此看,一生有名无实的朱安和一生有实无名的许广平,其死后无疑是凄凉的。

但凡死者,墓碑从来是标配,可朱安与许广平作为大文豪鲁迅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却连墓碑都没有,这无疑让人唏嘘。

她们二人生前死后的悲剧,都与鲁迅有关。

朱安本是鲁迅包办婚姻里的原配妻子,但鲁迅却从未对她有过任何感情。原因很简单:鲁迅对身材矮小,容貌平庸,大字不识的朱安提不起兴趣。

但作为封建世家长大的一代,鲁迅无法反抗自己的命运。所以,他只能接受朱安。

但鲁迅的接受,仅仅是作为“母亲给自己礼物”式的接受,而非真正接受朱安作为自己的妻子。

鲁迅曾在回忆中说: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朱安嫁的并不是我,而是我的母亲。”

真实的朱安确如鲁迅所说,更像是鲁迅母亲的妻子。

自嫁给鲁迅以后,朱安便一直伺候着鲁迅母亲鲁氏,两人相处分外和谐。

也似乎命中注定一般,朱安死后也依旧长伴老太太身旁。

这样的结果显然并不是朱安所想,她为鲁迅付出了一生,生前她未得到鲁迅一丝爱,仅得了一个“鲁迅太太”的名分,而已。这样的名分,死后,她却也失去了。

朱安的失去鲁迅夫人的名分的体现是:她没有墓碑(没有名分)。原本,她的墓碑上应该写:鲁迅妻子朱安之墓。

可这样的名分,朱安终失去了。

相比之下,拒绝朱安合葬遗愿的许广平也并不好过。

生前,许广平是鲁迅同居对象,还曾与鲁迅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周海婴。十多年里,也是她一直在照顾着鲁迅的饮食起居。可这样的她,直到死也未得到任何名分,而仅仅只是:鲁迅同居对象,而已。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是成功的,可作为人,在感情上,鲁迅却并不高大。他的不高大体现在,他一直亏欠身边的两个女人。鲁迅欠朱安“情”,欠许广平“名分”。
许广平老年

因为这种欠,两个女人生前矛盾纠结,死后也不那么有尊严。好在,她们似乎都并不后悔。

只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相信鲁迅不会再选择让两个女人痛苦一生吧。

9

历来只有新人笑,有谁知道旧人哭。鸠占雀巢,朱安为周家尽孝道了,周作人接济朱安还是有良知的表现,而许广平做的不仁不议,鲁讯当是的收入很高,周海婴还和政府打官司索要出牌费,这母子太爱钱了,

10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葬礼现场千人吊唁,万人长街送行,最后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时年55岁。

题中的朱安和许广平,是鲁迅的两任妻子,朱安比许广平整整大20岁。

一、原配朱安

朱安生于1878年6月,她性格温和、为人大度,是贤妻良母型的,是鲁迅母亲喜欢的类型。所以在1901年,双方父母为他俩定下了婚事。

朱安大鲁迅3岁,”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没有给朱安带来好运。已经23岁的朱安,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晚婚啦,偏遇鲁迅在日本求学。

5年后,在鲁母的策划下,用患病的消息骗回了鲁迅。

婚礼仪式是举行了,可鲁迅并不愿意这门亲事,因此并未圆房。

可怜的朱安有名无实,过着与鲁迅相敬如宾的生活,终其一生侍奉鲁母,直至鲁母病逝。

鲁迅病逝后,先由许广平负责鲁母与朱安的生活费用,是鲁迅的版权版税所得。谁知第二年就发生了抗战,失去了联系,只好由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奉养。

1943年,鲁母也离开了人世。因为鲁迅与周作人不和,朱安便拒绝了周作人的供给,晚年过着凄惨的生活。

1947年,孤苦伶仃的她,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

她临终前的唯一要求,是与鲁迅同葬。结果,她最后这个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她被葬在了鲁母的旁边,连墓碑都没有。真为这个可怜的女性鸣不平。

二、许广平

许广平原是鲁迅的学生,广州生人。

1925年,27岁的许广平写信向鲁迅求教问题,并得到鲁迅的热情回答。

后来经常求教,在书信往来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后来鲁迅去了广州与之相逢。

1927年,反动派在广州大屠杀,二人便从广州来到上海定居、同居。鲁迅此时已经46岁,许广平也29岁。

又一个大龄女青年。

二人生有一子,名叫周海婴,鲁迅病逝时,只有7岁,是鲁迅唯一的后人。

鲁迅病逝后不久,抗战爆发,留在上海保护鲁迅创作遗物的许广平,受到了日本人的迫害和折磨,后被保释,获得自由。

1961年,许广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于1968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0岁。

许广平在去世前曾留下遗嘱,死后不保留骨灰,这样做可以避免不能与鲁迅合葬的尴尬。

周恩来得知后,还是指示有关部门留取少量骨灰,撒于鲁迅墓前的小松树旁,既尊重了死者,又肯定了许广平的地位。

朱安是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甘愿过那种有名无实的生活。

本来是正妻,却没有享受到鲁迅的遗产,反而忍饥挨饿,在贫病交加中过完了凄苦的一生。

许广平是敢于追求幸福的新女性,不顾年龄的巨大差异,不管有无名分,只想过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由于有朱安的存在,她在周家不被认可。

两个不幸的女人,一个有名无实,一个无名又无分,最终都没有葬在自己男人的身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