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做教师的工资是很高的。
当时的月工资,一个普通警察是2块银元,县长是20块银元,而国小老师可以拿到40块银元,大学教授就更高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沈从文,矛盾,田汉、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月收入都在200—300块银元之间。
三十年代上海一流的影星也达不到这个水平,周旋是当时超一流的明星,她的收入为每月200块银元(当时无片酬,和电影公司签约后从公司里领取固定薪水),蓝萍(江青)的薪水是每月60块银元。
季羡林从北大毕业,在济南教中学国文,月薪是160块银元。所以后来季羡林去德国留学都是自费的。
一块银元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约100到200之间。但是,当时的1块银元可比现在100块值钱。
在1927年(民国十六年)的上海,1块银元能买150根油条,或者35碗乌鸡面,或者80瓶荷兰汽水。大户人家办丧事,最名贵的“知宾酒席”也不过2块银元一桌。
当时的高级鱼翅席每桌12块银元,加酒水消费总共不到20块银元,每人平均2块银元。
北京城内最高档的粤味“谭家菜”,40块银元一桌,主菜是每人一碗厚味鱼翅,可供11人入席。
文人们拿这些薪水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可以参照一下当时北京城里一般人的生活水准。
根据史料记载,1920年左右北京一个四口之家,每月12块银元的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当时的物价是:新建的有轨电车,以前门天桥为中心,环城一圈,车票只要8分钱;1块银元可以买8斤猪肉、或者舒舒服服地吃一份一汤三菜的西餐,包括面包、黄油、果酱、咖啡,还有一些西点小吃;2块银元可以买一袋上等的面粉;北京城内一座8—10间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只要20块银元左右。
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块银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5块。”
《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记载:1927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原文中的“石”,应为156斤),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细布1尺0.107元。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担3-4个银元,老刀牌烟一包3个铜板,剃头8个铜板,绍兴酒1斤1角钱,臭豆腐干1个铜板买两块。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中写道: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
鲁迅曾一度租住在砖塔胡同61号,三间正房月租金只要8块银元。
当时北大文学院长胡适购置一辆小汽车,耗资500块银元,只相当与他一个月的工资。
1936年,顾颐刚也购置小汽车一辆,每月支付司机的薪水是20块银元。
当时国内注重人才,除了丰厚的工资,民国文人们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是今天的教授们无法比拟的:1931年,清华大学为招聘贤能,不但开出300—500块银元的高工资,还为免费提供新式住宅。
例如闻一多、俞平伯等人居住的清华新南院,是30栋新建的西式砖房,每位教授一栋,不但各有一个花木葱茏的小院,还有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厅、浴室、储藏室等大小14个房间,电话、热水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所以在民国,像现在这种留学一去不归的情形并不多,钱钟书的《围城》里描写留学各国的学生们毕业后马上回到国内工作的情形,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除了教书的一份薪水,文人们还有各类稿费,有的甚至超过了教书的收入。
1921年,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合作翻译了《日本现代小说》和《现代小说译丛》,共得稿费1000块银元。两人出资3500块银元在北京新街口八道湾买下一套大四合院,这仅相当于两人7个月的工资,还不算稿费之类的收入。
1923年,蔡元培为抗议北洋军阀政府,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举家远赴西欧。他接收商务印书馆的邀请,编写师范和高中所用《哲学纲要》等教科书,同时为《东方杂志》撰写论文和杂记,每月能够拿到300块银元的固定收入。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厚的物质保证,民国时期的文人们才可以毫无顾忌的追求精神自由,可以惬意的吃茶看戏看电影,可以络绎不绝的风花雪月,鲁迅才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
正如李敖所言:我们要有一个生活的物质基础.我就是想告诉大家,要有点钱来保护自己的独来独往,保护你随时可以跟老板说再见,随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要有一点点钱,把这钱藏起来,保护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