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历史上,三国时代的确是真实存在的,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段时间被称为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当今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
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是东汉灭亡开始。
广义一般认为由184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因为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
三国兴亡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并于263年出兵灭汉,两年后,即265年,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汉,建元章武。世称蜀,又称蜀汉。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年冬灭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改元黄龙。建立吴国,亦称孙吴。280年,西晋攻下建业,孙皓降,吴亡。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265年,魏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历史记载
我们如今对三国时期的了解,大多来自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的历史小说。内中人物,故事,情节虽大多为虚构,但历史发展主线却是真实的。
由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是提倡正统思想与地位的合法性的时代。作者罗贯中也深受这一思想影响,在写作过程中,以蜀国为汉代正统。
在作者和历朝统治者眼里,刘备、诸葛亮所领导的“蜀汉政权”是皇权正统,代表东汉政权的延续。因此,《三国演义》的故事有着强烈的“尊刘贬曹”倾向。
而另一本常被看作是三国正史的,是晋代陈寿所作《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确实颇有参考价值。
但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的天下。所以,《三国志》亦受到当时的政治影响,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为刘备作《先主传》,为孙权作《吴主传》。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后又经裴松之为其作注,广采博引,故将《三国志》与《三国志注》综合来看,已基本可以完整的还原三国时期的史实轶事。而相关的传说与神话内容补充则可以通过《三国演义》来丰富细节。
三方割据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东汉王朝的大权先后董卓,李傕、郭汜等乱党控制。而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多个地方军阀割据,纷争不断。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多方征讨,占据了北方中原大部分州郡。赤壁之战后,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在立国后有87郡及十二州。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共据有32郡及三州。
蜀汉的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但其变动较大。荆州被东吴夺取后,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致使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后诸葛亮又向南平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后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
而三方割据的形势对人口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黄巾之乱后,各地连年发生天灾饥荒。且其后的三国时期战争频繁,以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经济衰退,大量农地荒废,人口数量骤减。而三国鼎立局势渐渐形成后,百姓还常常因统治者或战争而被迫迁移。
结语
因此,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确存在。虽然说乱世出英雄,动荡的三国时期也确实涌现了无数英雄豪杰。但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三国的战乱纷争带来的经济上和发展上的衰退也是难以弥补的。即使魏蜀吴三国纷纷在其统治境内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招徕流民等措施以恢复社会经济,但其恢复的人口数量却都不足东汉人口巅峰数值的一半。故三国时期是群雄并起的时期,亦是战火纷飞,“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动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