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匈和亲,是汉朝版本的韬光养晦,这本就是一个阳谋。因此所谓的和亲之举,匈奴人更多是在意财货粟米。天下人,包括匈奴人都知道汉朝皇帝未来肯定要秋后算账的。

古人就有一句话“十条命九条奸”,男女之间不正当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矛盾根源。可因为两性关系乃是人的根本,避无可避,所以自古以来,两性关系就被纳入到政治的范畴。

在周王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因此,自周王朝制定礼仪之后,诸夏国家就取得了对周边民族的文化优越感。

诸夏国家势力强大后,就开始向周边的蛮族国家扩张。蛮族在战争失败后,一般都会送女子以求和,比较有名的褒姒、骊姬都是因为这种原因进入君王的帷幕的。

可见,美女作为社会稀缺资源,更是代表着征服者予取予夺的意志。因为有着强烈的文化优越感,所以“夷不乱华”,这些异域风情的女子充塞后宫,所学礼仪尽归华夏,叫做“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骊姬)

然而在西汉初年,情况却不同。匈奴和西汉两个新兴的帝国几乎同时崛起,对这样大帝国来说,建国早期所发生的每一件大事件,可能都会影响日后数百年的发展。

白登之围可谓是是西汉帝国生死存亡的关头,汉高祖刘邦能转危为安纯粹是冒顿单于的多疑好诈的性格使然,匈奴人失去了一战而问鼎中原霸主的机会。回到草原的单于越发气恼,屡次侮辱汉朝,还写了一封信给吕后,目的就是要再打一场。

汉朝深知决战非其时,固守本土发展经济。匈奴人往来如风,劫掠边境,意欲触怒汉朝人,让汉军一怒之下出兵草原。汉军一直保持隐忍不发的态度,匈奴人也不敢过于深入汉地,担心狡诈的汉军会包他们的饺子。

这就形成了你灭不了我,我也打不过去的僵持局面。别看匈奴闹得欢,将来都要拉清单。双方谁都奈何不了谁,汉朝为了能让匈奴人消停会,也让边境军民能好生生产,遂定和亲之议。

如果冒顿单于翻看过中国史书,不会对这一幕感到陌生。匈奴人能够占据漠北草原,号令群雄,他们的政治智商显然不会低。作为两个有志于称霸的新兴帝国来说,汉匈盟约从一开始就不注定了是一张废纸。汉朝皇帝心知肚明,匈奴单于心照不宣。双方维持着表面的客套,背地里的动作都没少干。

汉文帝时期,老上单于带兵已经杀到了骊山脚下,距甘泉宫只有200华里,京师震动。汉文帝星夜调兵10万,车1000乘,准备与匈奴决战。匈奴人自忖攻坚非其所长,后来悻悻然退去。

此后,匈奴动辄入关抢掠,史载“小入获小利,大入获大利”,汉王朝边境饱受荼毒。然而汉朝文帝、景帝两代人隐忍不发,积蓄力量。在匈奴人退走后,还要再一次送上大量的粮食、布匹、美酒,还有公主。

从公元前200年白登之战一直到公元140年汉武帝即位,和亲一直没断。匈奴并非国力强大,汉朝也并非国力弱小,只是游牧民族天然具备兵种优势及后勤优势。汉王朝发动战争的成本,远远高于匈奴人。

匈奴对于边关地区的侵犯,与其说是政治性的,毋宁说是经济性的。燕、代北部,实际上都是战国时代燕国和赵国从游牧人(东胡、林胡、楼烦等)手中夺去的地盘,在生产生活方式上,诸夏之国的移民往往集中于城邑,更广大的地区仍是半耕半牧的状态。

匈奴人的入寇,既是探寻自身“自然边疆”的过程,也是胁迫这些“小政治经济实体”保持农牧之间贸易经济联系的手段,这对于游牧帝国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只是一旦南方的农耕帝国不再反对这种贸易联系,甚至主动奉送足够吸引力的财富和物资,匈奴人进犯动机就会下降。

因此,汉朝一方尽量满足着匈奴人膨胀的胃口,用珍宝财货和驯服的态度来麻痹他们——当然匈奴人也是清楚的,所以汉朝和亲的公主在匈奴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她们是作为体现出匈奴单于的征服意志而出现的,很多人由于水土不服和思乡心切,没过多久就死在了草原。

匈奴一方当然也想送一个匈奴女人给汉朝皇帝当老婆。可是匈奴人也明白,与汉朝人终有一战,自己送过去美女,汉朝皇帝也不会要。设想一下,如果匈奴公主来到汉廷,该给一个什么样位子?太低了,受了委屈,匈奴人就会有口实来攻打汉朝。太高了,匈奴人的势力就会延伸到汉廷内部。

(和亲的目的在下一代)

所以,即便是匈奴美女貌若天仙,汉朝皇帝志存高远,怎么可能因为一两个美女就会忘记“白登之战”呢?汉武帝在获得对匈战争胜利后还曾说,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

那么,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人,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到了汉匈战争后期,匈奴势衰,此时的和亲,等同于汉朝公主下嫁匈奴单于,所带随从都成为汉朝布置在草原的眼线,以夏变夷,这才是汉朝和亲的本意。

最佳贡献者
2

汉朝嫁了10多位公主给匈奴,可汉朝皇帝为何没娶过一个匈奴女人?

  和亲从来都是政治联姻,老少配,被乱点谱的情况多得很,男女双方真正产生了感情再联姻的只有弟史公主与龟兹王绛宾一对而已。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有汉一朝,嫁往匈奴一国的真假公主就有十多位,咱也不管这公主是谁生的,反正她是顶着大汉公主的头衔去的,代表的就是大汉王朝,但是作为“友好邻邦”,汉朝皇帝却没娶过一个匈奴公主,至少在明面上看不到。为什么?

  肯定不是因为丑,有味道,那是段子。其实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主要还在于皇帝包括众位臣工,在思想上对匈奴的不乐意。

  汉朝初期的和亲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发生的呢?是刘邦不服匈奴,率大军和人家斗,结果差点被人包了饺子,好不容易用了个计才回来。回来是回来了,但是国力大降却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大问题。娄敬脑瓜子好用,脸皮也比较厚,他提议要稳住匈奴不让他们闹腾,单送东西不行,还得送个大公主去,给点嫁妆,给点咱大汉用不着的剩东西,他们没见过世面,会把公主当宝贝,以后公主生的儿子就是匈奴太子,匈奴王一辈子挣下的家业,最后转个弯,又变成了我们汉家人的,而且外孙会和外公亲,这么一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个女子换来双方和平,最重要的是汉家生意天才多,反手一捞,把每年送去的又给挣回来了,多好。

  大公主当然舍不得给,刘邦耍了个计,随便找了个宫女,当作大公主给嫁过去了,两边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在匈奴人眼里,汉家人真傻,给女人还给钱财,随便用随便拿,一场大战都不需要,就达到目的,真傻。

  可是,真正傻的其实是匈奴人,一个女人一些钱物,就收买了一大群人,让他们丧失斗志,在安逸中变弱。等他们终于反应过来这是汉朝人的糖衣炮弹时,已经晚了,汉朝强大无比了。

  其实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就应该发现呢?那就是他们接收了汉朝的公主,但汉朝的皇帝,却从来不要他们的女人!

  为什么不要?他们也想不明白。汉朝皇帝和臣工们想得明白,因为和亲,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想结亲,之所以常常送,年年送,是因为实力还不够,等到实力够了,就狠狠地开打,打到他们痛苦连天才行。

  不想娶。汉朝人压根就瞧不起他们,无论男女。匈奴人父子之间,亲朋之间,从来都是勇者为上,信奉的是丛林法则,什么对父母长辈要讲孝顺,那不是必备文明。父亲死后,可以把他留下的女人全部“收继”,所谓“兄弟死,尽娶其妻妻之”而这样的习俗,在汉人眼中,简直和没有开化的动物无异。怎么让汉朝人接受?

  不能娶。退一步讲,匈奴女子来到汉朝,不用遵循他们匈奴的规矩,可是,她们化外之民,蛮夷之人,根本没有过多的礼仪可讲,一旦进宫混淆后宫体制,怎么处置?皇帝娶匈奴公主,臣民也娶,那岂不是要乱我大汉血统?为避免成为天下臣民的楷模,大家都不娶,就是最好了。何况,还根本不想娶呢,任你美如天仙,选择无视,最后还是不娶。(宛如清扬)

3

历史上和亲最多的朝代就属汉朝与清朝了,两者既有相似,确又不同。我们先说清、再说汉,题目中的问题就在两朝比较中迎刃而解。

满清的早期统治依赖于蒙古的帮助,所以采用了联姻的方式稳固政治联盟,打造满蒙一家亲的局势。满清的公主、郡主乃至普通宗室女,经常会被加封后予以厚重的陪嫁,下嫁给蒙古王公贵族,以维系联盟的稳定。满清女子生下的子嗣自然也会心向清朝,有利于长久统治蒙古。大清一朝用于蒙古和亲的宗室女有百余人之多。

在清朝嫁女儿的同时,皇帝也会迎娶蒙古贵族女子。在皇太极、顺治两朝以及康熙统治早期,来自蒙古的女子几乎充满了皇帝后宫。比较著名的像皇太极的来自博尔济吉特氏的五位大妃,其中包括孝端文皇后以及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后。顺治的两位皇后都是蒙古女子,且都是孝庄的母族后辈,一个是孝庄的侄女,另一个是孝庄的侄孙女;也就是说一个是顺治的表姐妹,另一个是顺治的侄女。由此可见,清朝前期与蒙古联姻的密切程度,古人又喜欢亲上加亲,清朝贵族与蒙古贵族基本都是血脉相连的亲戚了。

康熙掌握大权后,渐渐意识到蒙古势力对清廷的渗透会危及满清政治的稳定,有意摆脱蒙古势力对清朝的影响,但又不能打破已经建立起的秩序。于是,他有意减少后宫中蒙古妃子的数量,扶植满族嫔妃的势力,借以打击蒙古女子的地位,

打破了满族皇帝、蒙古皇后的模式。自康熙以后,主流的和亲方式变成了满清公主下嫁蒙古贵族。

汉朝建立之初,国力羸弱,军队战斗力低,根本不是匈奴的对手。在刘邦率军对战匈奴大败后,有人提出建议:“匈奴这种未开化的游牧民族打仗就是为了掠夺食物与钱财,我们暂时打不过他们,可以先奉上金银珠宝、粮食布匹求和,再奉上一名大汉公主以表诚意,我们则利用这段时间休养生息,操练军队,待到实力强大后,一雪前耻。公主生下孩子将来统领匈奴,他们还不世世代代臣服于大汉的脚下?”

刘邦最终采取了和亲的计策,却舍不得自己的女儿,便用宫女假冒公主前往匈奴和亲,此计确实换来了几年的和平。牺牲了十多公主后,汉朝逐渐崛起,在汉武帝时期打败了匈奴,结束了丧权辱国的和亲。

都是和亲,只不过清朝是巩固联盟,是自愿平等友好的同盟。而汉朝是战败的无奈之举,是麻痹敌人的计策。汉朝人从没瞧得起过匈奴人,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野蛮人,根本不配与自己并肩!再者说,康熙都不愿意蒙古势力渗透清廷,汉朝更不可能会给匈奴势力渗透到汉朝皇室的机会。

4

下嫁公主有不得已的苦衷,汉朝有一肚子的苦水。我们既要正视历史,也要客观的去看待特定历史时期的发生事物,其实“下嫁”一词用在这里并不合适,所谓“下嫁”是以一种君主高姿态的赐予,对方则是臣俯般的接受。而事实上西汉初年虽与匈奴以兄弟国相称,但军事实力的天秤是向匈奴倾斜的,因此才会有汉朝向匈奴“下嫁”公主一说,也就是汉匈之间的和亲。不过,历史很快就会翻转,一个轮回不需要太长等待。和亲是一种绥靖政策,纵观历史,汉朝是首创,汉朝也会为她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下嫁公主(和亲)的由来

秦末中原地区群雄逐鹿,北方草原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前209年),他的老对手头曼单于被儿子冒顿取而代之,冥冥之中,两位雄主似乎有一种英雄共同上路的默契。值得头曼欣慰的是,儿子冒顿远比自己要雄才大略。冒顿不仅击败白羊、楼烦、东胡等国,成为真正的草原霸主,而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政体系,仿佛是在一夜之间让匈奴政权达到了鼎盛。与此同时,刘邦建汉,中原地区结束纷争,再次进入大一统时代。但是另一场纷争才刚刚开始。

公元前201年秋,冒顿亲率大军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州),逼降韩王信。第二年冬,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御驾亲征。冒顿单于频使诱敌深入之计,将刘邦率领的先头部队困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刘邦数次突围末果,只好用珠宝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阏氏使用出女人的娇嗔和温柔,外加一阵枕头狂风,将冒顿吹得云里雾里一般。正好与冒顿约好的汉朝降将王黄、赵利也没有如期会合,出于心虚,冒顿做了个顺水人情,将包围圈撕开一角,刘邦逃脱,有点狼狈。

一路回撤的路上,刘邦心有余悸,之前的踌躇满志被现实打败,他意识到,彻底征服匈奴是一个难已实现的梦,至少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会改变。因此,刘邦将之前劝他不要轻敌冒进的娄敬(后改刘敬)释放,并商量对付匈奴的策略。娄敬的一席话,让刘邦如醍醐灌顶一样清醒,娄敬说:冒顿杀父夺权,笃信武力,降服他的唯一办法就是嫁公主于他,嫁妆还要丰厚,这样一来,匈奴既然能“不劳而获”一大笔财物,冒顿也就没有了发动战争的必要。况且汉朝的女婿是不能与岳父作对的,如果公主生了孩子继承单于之位,外甥外孙就更不与舅舅及外公作对了。

这样的策略,汉朝只占了辈分上的便宜,眼下这就是最好的选择,刘邦很爽快的答应了,并开始准备和亲事宜。公元前197年,汉朝派出了第一位和亲“公主”,这就是汉朝“下嫁”公主于匈奴单于的由来。此后,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武帝初年,对匈奴一直奉行和亲政策。

汉元帝时期,生存空间被汉朝极度压缩的匈奴分裂为五部,其中的呼韩邪单于一部主动归属汉朝,并要求承担汉朝的戍边重任。呼韩邪单于素有小心愿耿耿于怀,就是梦寐以求娶一名汉朝女子为阏氏,经数次上表诚心,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王昭君虽不是公主出身,但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嫁“公主”。从此,留下了“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的佳话;也留下了“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青同”的美誉;更留下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千古忧思。

为何匈奴公主从不嫁汉朝皇帝

一、汉朝皇帝不缺美女,也看不上匈奴公主。如果想找在匈奴人中找一名美女,如大海捞针一样的难,如果想在中原地区选美女,要多少有多少。既然每天能享受珍馐美味,自然不会去在意一锅粗茶淡饭。匈奴人一生过得都是马背上的生活,扬鞭牧马、挥刀杀戮,踏着季节的鼓点儿,逐水草而居。顶着烈日骄阳,沐着飞走石,风餐而露宿。因此生活环境决定了匈奴公主只有粗犷剽悍的形体,而欠缺中原女子水一般的柔美。女人是水,男人是刚,刚柔相济才是完美的结合,这即是匈奴人钟情中原女子的原因,也是汉朝皇帝不愿娶匈奴女子的根源。

二、匈奴人不愿意嫁公主于汉朝皇帝。在匈奴人眼里,女人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一种抢夺的猎物,更是一种男人尊严的代表。如同汉朝的感觉一样,嫁女人于对方是一种折辱的表现,在匈奴眼中更是一种难言的痛楚。如果不是万般无奈之下,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没人愿意让一位柔弱女子,远离故土,将一生的光阴与韶华消磨在异邦他乡。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那种怀抱琵琶、寂寞无言地走在斜阳荒草中的女子已经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瞬间。再也没有了那种一路流水飞红变之为漫漫黄沙寂寥,更听不到了在南国水梦中吹响的塞外笛鸣。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5

汉朝下嫁公主给单于,而匈奴公主从不嫁汉朝皇帝。简单来说,这是汉朝作为“天朝大国”的自我遮羞和不倒架子。

何谓自我迹羞?

把自家女子送出去,不管这是民间女子也好,还是宗室女也好,那总是冠了个公主的名分,表明这是皇帝的女儿,本就是迫于匈奴的军事压力,来用女人缓和的方法。却还要用“下嫁”的名义:这是天朝看得起你们,恩赐给你们尊贵的女人……

何谓不倒架子?

虽然匈奴咄咄逼人,但大汉皇帝是不会接受他们的公主的,匈奴娶汉公主,还可以说是求亲。难道堂堂大汉天子还要去“求”匈奴?那是绝不可能的,你匈奴送几个美女来当玩物来差不多。若是弄个公主来,既不能说是“求”来的,又不能当玩物俯视,所以还是免了。

再者,大汉虽然有时候打不过匈奴,或是有时候宁愿送个女人过去,暂缓正面冲突,但这并不代表在匈奴面前就一点威严也没有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汉朝疆域这么广,文明如此发达,离被匈奴全面压制还远得很呢?也确实不必向对方低头。“下嫁”个公主还有个高姿态,“求娶”个匈奴公主却是仰视人家,这也太那个了。

还有,匈奴女子少教化,据说相貌也不入流,这让汉廷也很难接受。况且大汉子民讲究血统,来了异族女子,诞下子孙如何是了?这也是汉朝不会接受匈奴公主的原因之一。

从匈奴这边讲,己方武力正盛,大可以护得了妇孺,不会送自家女子出去拉关系。受几个汉朝女子没问题,尽管汉朝皇帝说是“下嫁”,内里的妥协明眼人都知道不是?汉家女儿教化好,对匈奴的发展大有禆益,我匈奴也不讲究血统……

6

回答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人说大汉朝廷高傲,看不起匈奴的女人。也会有不少人觉得这是大汉受到了屈辱,是在软弱的情况下去贿赂,讨好,收买匈奴人。然后就会有人找心理平衡,说汉朝嫁过去的都是假公主。

实际上这些看法都是不了解和亲,嫁公主的精髓。

汉朝嫁公主给匈奴最主要的目的:

1,和匈奴挂上血缘关系。

2,在血缘上,高匈奴一辈儿。

把匈奴降格成自己的外甥,外孙。但这一定是亲外甥,亲外孙。



首先,汉朝把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这里面确实有安抚,贿赂的意思:把女儿嫁给你,咱们就是亲戚了,我是你岳父,你是我女婿。匈奴作为少数民族心眼实在,送上门的公主老婆却之不恭,也只能是笑纳了。

笑纳以后呢,女婿再去抢老丈人,总是不太好意思,没办法,少抢几次吧。就算偶尔抢几次,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的理直气壮了。老丈人派人过来质问的时候,咋也得费心编个理由搪塞一下。晚上回家老婆再闹闹,也挺烦。

而且匈奴单于作为北方大国的元首,娶了汉朝公主,自动矮了一辈儿,对汉朝来讲也根本不吃亏。单于矮了一辈儿,匈奴也自动降了一辈儿。

当然,老丈人和女婿这种关系也就是马马虎虎,匈奴这个女婿也不可能怎么尊重汉朝这个老丈人。但这些不重要,只要再耐心等等:等公主生孩子,等外孙子出生,等女婿升天,等外孙子长大,等外孙子当单于......

汉朝公主这个身份还是很尊贵的,她生的孩子基本上就可以当单于,当不上单于也能当个王。

所以说汉朝不能派假公主,派假公主就没意义了。一定是真公主,生的孩子是汉朝皇帝的亲外孙,亲外甥。等汉朝皇帝这个外孙,外甥当了单于以后,那就是真和亲了。这时候就谈不上匈奴抢汉朝的问题了。外孙,外甥拿外公,舅舅家东西还算抢吗?

这个带有大汉血统的匈奴单于他在内心也基本上会亲近汉朝。毕竟有亲妈的教导:你姥爷家老富裕了,那里的人有文化,还干净,不像你那个死爹......

匈奴单于娶了汉朝公主,生的孩子就有一半的汉家血统。你说他是汉人还是胡人?他要是再娶个汉朝公主,再生个孩子,这孩子是什么人?什么血统?就像后来东汉灭亡,匈奴的王子刘渊自立为汉家皇帝。这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他就是汉朝的亲外甥,妈是汉朝公主,他还是在汉地长大的。那舅舅家没人了,外甥继承家业,也算说的过去。

像刘渊这些匈奴王子,妈是汉人,姥姥是汉人,老婆是汉人,自己还说汉话。这就跟现在的很多少数民族一样,也就是身份证上有个少数民族的一条,其他地方跟汉族根本没任何区别。

现在已经没有匈奴这个民族了,其中很大一部分融入到了汉族。而匈奴被融合掉,就是从汉朝和亲,嫁公主开始。

所以:汉朝皇帝不能娶匈奴的公主!

和亲嫁公主这招是汉朝人自己想出来的,他咋能中这招呢?他娶了匈奴公主,也降了一辈儿,成匈奴女婿了。汉人特别注重这种人伦辈分,怎么可能吃这哑巴亏呢?

更主要的是:匈奴的女人娶过来,隔年给你生个大胖小子,你咋办?

我要是单于,我是一定要立我外甥当汉朝皇帝的。你不同意,那就得带兵来。这一打起来就不是汉匈之争了,那是我们家事......

要是立他当皇帝呢?那汉不是被匈奴融合了嘛。

7

和亲是汉朝无可奈何的政治策略。

汉朝嫁公主给匈奴,是因为打不过匈奴。只能以和亲换取短暂的和平。而代价就是送上一个貌美如花、身份尊贵的女人。

匈奴是胜利者。胜利者把公主嫁给失败者,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就好比二次世界大战后,胜利国的英国皇室将尊贵的伊丽莎白公主,嫁给战败国日本猥琐的天皇。你说这怎么可能呢?

匈奴也并非没有嫁过公主。当年西域乌孙国强大,匈奴也嫁了一位美丽的公主给乌孙肥王。

美女在哪儿都是稀缺资源。

匈奴当然不例外。据史料记载,匈奴美女模特身材,眼睛湛蓝,头发浓密微卷,面部轮廓分明。就如林志玲的身材,配上苏菲玛索的长相。相对于汉朝小家碧玉的女子来说,优势是相当明显的。

这样的美女,匈奴王一定也很喜欢,而且更符合自己的口味。把这样的尤物,嫁给汉朝懦弱无能的糟老头皇帝。汉朝愿意,匈奴人还不乐意呢。

总结一句话:落后必定挨打,弱者还意淫占强者的便宜,纯粹是一个笑话。

8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和亲是中国古代一种常用的笼络人心的方式,一般来说,古代皇帝将自己的公主嫁给四方首领或者说朝廷重臣的儿子,以儿女亲家的方式使得皇帝与大臣或者说同盟者的利益更加牢固。这种做法在古代十分盛行,比如汉朝前后就许配了10多位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但奇怪的是,汉朝皇帝没娶过一个匈奴女人,这是为什么呢?

汉朝一开端是没计划跟匈奴和亲的,汉高祖刘邦还想直接灭掉匈奴的,然而刘邦军事才能不咋地,由于贪功冒进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后来又是送金银珠宝又是送美人的,才让冒顿单于放了刘邦一马,从此以后汉朝认识到了匈奴的实力,加上中原大地历经七国的战乱和秦朝的暴政,汉朝初年的国力异常衰微,因而只能改进汉匈关系,从军事打击变成和亲

至于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估计还是夷夏之辩导致的

古人对血统看得十分重要,尤其是皇族,血脉纯洁不容玷污,所以皇帝不可能将匈奴女子立为妃子,这个道理有点像满清禁止皇族与汉人通婚,再说单于把他的女儿嫁给汉朝皇帝,那辈分上汉皇就成了单于的女婿,虽然搁现在来看貌似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但在汉朝那个时期,皇帝被一个蛮夷在辈分上占了廉价,这无论是皇帝自己仍是朝中大臣都肯定不能忍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这事得从周朝开始说!

最起码到了周朝的时候,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还远比汉朝时期大得多。比如赵国的代地,曾经就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代国。而早在三家分晋之前,赵氏就已经在和代国贵族进行和亲,赵襄子的姐姐就嫁给了代国国君,并且贵为王后。

(赵国的代地当年就是狄人的代国)

那么,赵氏有没有迎娶代国公主呢?答案是没有。但是,在赵氏的女眷中,却有很多狄人女子,导致赵氏很多成员都有狄人血统,比如赵襄子的母亲就是狄人。但是,赵襄子的母亲在赵家地位并不高,估计也就比一般的丫鬟强一点,所以赵襄子平时甚至不会被当成家族成员,如果不是赵襄子个人能力强,是没有机会继承赵氏族长的。所以可见,最起码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贵族就没有迎娶外族女子作为夫人的传统。

但是,为了政治目的,会把本族的女子嫁到外族,而在当时这并不代表耻辱。比如,赵襄子继承赵氏族长后不久,就将代国吞并。当时能进行的较为顺利,代王小舅子的身份起了很大作用!

(赵襄子趁代王不注意将其击杀)

直到汉朝初年,由于汉朝不是匈奴人的对手,必须要以和亲的方式换取和平,“和亲”才成为耻辱的象征。而当汉朝对匈奴取得优势,开始以强者的姿态对外和亲的时候,就没有屈辱成分了。比如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让乌孙配合汉朝围剿匈奴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嫁到匈奴的公主所生的儿子,在汉朝的支持下会手握大权甚至继任为单于,进而愿意对汉朝保持亲近。

所以,所谓和亲是超越了肉体的政治行为。

这回知道汉朝皇帝为什么不迎娶匈奴女子了吧,因为他们不希望某一位皇子有匈奴人的血统 ,影响到对匈奴的战略。

当然,汉朝不会白白将公主外嫁,为了表示对汉朝的恭顺,包括匈奴的周边各国也要把王子送往汉朝作为人质,而这些王子在汉朝时,可以影响各国对汉朝政策,当王子们接受了汉朝的教育后回国继承了王位,又能将这种友好保持下去。

这就是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人(包括其他各国),反而对各国王子感兴趣的原因!

10

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汉朝多次和亲都是汉朝公主下嫁到匈奴却不见一位汉朝皇帝娶匈奴女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汉朝为什么要和亲,主要还是为了通过和亲让匈奴不再骚扰汉朝边境。每次和亲都能维持一段时间的汉匈和平,但匈奴人性格野蛮天生好战,汉朝好长一点时间都不是匈奴人的对手。

特别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后,汉朝很多人都有一种对匈奴恐惧的心理,不敢轻易对匈奴言战,这无疑助长匈奴人的狂妄心理。哪怕是汉武帝之后的汉朝皇帝也选择和亲的方式来换取和平,主要和匈奴的战争战线会拉的太长消耗力太大不利于汉朝长期利益,与其年年战争还不如送几个女人过去换取一时的太平。

但话又说回来,嫁给匈奴的都是假公主,最高级别的也就是王爷的女儿。对于匈奴来说只要是汉朝公主真假无所谓,反正要真的也要不来。

至于汉朝皇帝为什么不娶匈奴女,主要还是汉朝人看不起匈奴人。在汉朝人眼里匈奴人是野蛮未开化的,对匈奴人相当鄙视。还有一个原因匈奴人长时间喝马奶酒又长期不洗澡身上有一股“骚味”,所以汉朝皇帝不可能娶匈奴女,白送也不要。在汉朝人眼里汉朝美女如云随便找一个都比匈奴女漂亮,你说汉朝皇帝有必要舍近求远吗?汉朝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自己都忙不过来又怎么可能娶匈奴女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