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性情的皇帝,他将骨肉至亲看的非常珍重,如同他对结发夫妻马皇后百依百顺那样,几乎照顾到每一个亲戚的利益。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由战争状态下的统帅,及时转化成为封建帝王的政治家,所以兼顾亲情的同时又会衡量江山社稷的稳固与否,故而他对哥哥、姐姐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展现出亲情的温暖与政治家的冷酷。
朱元璋的家庭状况
老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一点也许在朱元璋身上体现的最为深刻。朱元璋的穷长辈儿们世代为农,没能给他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他成为一代帝王之后却将长辈儿们追封至五世祖朱仲八。当然这是封建帝王树立仁爱孝道形象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是位有情有义的皇帝,若非祖辈们苟活于乱世,他朱元璋也不可能成就帝业,祖辈们最大的功劳就是延续下朱家香火。如果说长辈儿们的繁衍养育之恩显得平淡,那么同辈儿的兄弟姐妹更应有亲人间的关怀。这种关怀也许就是儿时放牛种地时的感情,是同睡一张铺、同食一桌饭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在危难面前所剩多少就值得检验了。
(朱元璋父亲剧照)
朱元璋本家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元至正四年(1344年)的时候,朱元璋家乡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伴随而来的是疾病瘟疫的流行,由此引发的饥荒带走了朱元璋大哥朱重五、父亲朱五四以及母亲陈氏的生命,这场灾难直接改变了朱元璋的家庭格局。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皆死于这场灾难之前,二哥膝下本有一子,但也幼年夭折;三哥去世时属于无后,且未见其娶妻的文献记载,所以可以猜测朱重七应当死于未成年,或者说没钱娶妻;而大哥膝下有两子一女,其中长子朱圣保(朱元璋称帝后追赐名)早夭,在朱重五死于灾荒之后,其妻子王氏带着儿女一同逃荒,这一对儿女便是大名鼎鼎的朱文正,以及后来的福成公主。
(朱重五剧照)
朱元璋的两个姐姐均是灾荒之前就已经嫁了出去,大姐嫁给了王七一,这个王七一从名字来看也应该是个穷小伙,能渡过灾荒就已经算是福大命大,但他们无后;二姐嫁的稍微好一些,根据史料记载,她所嫁的同乡李家平时还会接济朱家,他们生下一个独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功勋李文忠。
三位哥哥的待遇
由此可见,灾荒导致了朱元璋本家只剩他一人,长嫂带着儿女逃荒时并未带上朱元璋,古话讲长兄如父,长兄去世后应该由长嫂照顾朱元璋,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十六岁,在古代已经算是成年人,所以并不能责怪嫂子,反而她能够将大哥的儿女保全也算对朱家有功,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勇猛善战的儿子朱文正,朱元璋起兵以后,嫂子王氏便带着朱文正和女儿投靠了朱元璋,朱文正因战斗勇猛、屡立战功而深受朱元璋喜欢,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儿,朱元璋将节制中外诸军的大都督一职授予朱文正,朱文正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在洪都保卫战中,与邓愈一起死守孤城85天,成为击败陈友谅的关键致胜环节。
(陈友谅剧照)
“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文正
待朱元璋开始平定江西各地时,朱文正再与常遇春、廖永忠等名将一起立下战功,但还京之后并未得到同等的赏赐。这个事情我觉得与朱元璋最初的试探有关,起初朱元璋封赏将士的时候还亲自问过朱文正想要什么,朱文正则是大义凛然的不要封赏,让功于非亲非故的将领们,这也是朱元璋喜欢他的一个因素。但到了洪都保卫战之后,朱文正一跃成为军中最红的将领,这也使其心态发生了变化,故而才有了不满,甚至有鼓动士卒叛投张士诚的举动,这就成为朱元璋不可饶恕的行为,若非马皇后出面劝说,很可能朱元璋就直接处决了他。
“仁祖,四子。长南昌王,次盱眙王,次临淮王,次太祖,俱陈太后生。南昌王二子,长山阳王,无后,次文正。盱眙王一子,昭信王,无后。临淮王无子。太祖起兵时,诸王皆前卒,独文正在。洪武初,诸王皆追封从祀。”——《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朱文正最终被朱元璋软禁,郁郁而终。朱元璋称帝以后,立即追封大哥为南昌王,更名朱兴隆,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其八岁的孙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也就是朱文正的儿子,命就藩桂林,也因此将朱兴隆更奉为靖江王始祖,此系藩王传承十四代,正朝十三代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南明袭最后一代,成为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当初王氏带出的女儿也在明洪武元年册为公主,赐婚下嫁于王克恭,明成祖时期另奉其为福成公主。与长兄同追的还有二哥、三哥,二哥更名朱兴盛,被追为盱眙王,列祀家庙,追封其子朱旺为昭信王;三哥更名朱兴祖,被追封临淮王。
(朱元璋父母衣冠墓)
两位姐姐的待遇
朱元璋的大姐嫁的不好不说,在关键时刻还拒绝了朱元璋的庇护要求,这件事情对于朱元璋来说很受打击。据传朱元璋起兵之初曾兵败遭遇追杀,他一路逃向大姐家,希望姐姐能够收留自己避避风头,但大姐与大姐夫本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并不敢冒此风险,因而没有接纳朱元璋的请求。朱元璋虽最终躲过一劫,但也记住了这个所谓的亲姐姐,自此以后便不再称其为大姐,反而是称相当顾家的二姐为大姐。直至洪武三年,李文忠回乡祭奠母亲时,找到姨母夫妇灵柩,俨然是破旧不堪,李文忠将此情况上报朱元璋,他才出于同情,或者碍于仁义脸面,封长姐为太原长公主,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并下令修缮了二人坟墓,另迁二人衣冠葬于老家盱眙。
与大姐相比,二姐的待遇明显不同,一是因为二姐在朱家最困难的时候倾力相助,且生下一个文武双全的李文忠。二姐的丈夫名叫李贞,他不仅很支持老婆贴补困难的朱家,且在朱元璋起兵之后不久便选择跟随征战,而此时的二姐已经去世,李贞带着李文忠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李文忠也逐渐崭露头角,十九岁提领朱元璋亲军,并深受朱元璋信任,常令其担任大将监军。
“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李贞
朱元璋称帝后,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封二姐夫李贞为恩亲侯、驸马都尉,由封号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二姐一家的感情多么深厚。到了洪武三年(1870年)又改封二姐为陇西长公主,这才顺带着给大姐了一个封号,李贞则被加封为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到了洪武十一年(1378年),李贞去世,朱元璋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恭献”,赠李贞“三世皆王爵”。除了太祖一脉的皇亲国戚里,李家外戚成为明初最受朱元璋看重的亲人,在李贞在世时,朱元璋常亲自到李贞家探望,这只有皇太子以及开国公爵才有的待遇,朱元璋在李贞去世时不禁哭泣,还为他“辍朝三日、车驾临奠”。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开始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并更姓朱,但他又是李贞独苗,在李贞去世之后由朱元璋恩准复姓李。李文忠在明朝建立以后出塞外征讨残元势力,因功获封曹国公,位列开国六公爵第三席,仅次于李善长与徐达。朱元璋在加强皇权上做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建立了五军都督府、兵部、卫所三级军事管理机构,李文忠便是于洪武十二年担任了五军都督府之大都督府长官,成为天下兵马大总管,并兼任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文武双全的李文忠成为满朝文武的顶层人物。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后被追封岐阳王,谥为“武靖”,配享太庙。
(紫荆城太庙)
二姐家的待遇本不错,可惜李文忠有个草包儿子李景隆,袭曹国公爵后助建文帝削藩,没有这个本事偏要揽这个活,朱棣起兵后任大将军前往讨伐,结果在有利形势下连败两阵,损失十万大军,以至形势发生逆转。待燕王叛军兵临城下时,依旧是李景隆组织南京保卫战,这次他不战而降,开门迎敌入城,致南京陷落,明帝易主。朱棣继位之后,以“默相事机之功”封他为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但没过多久便受弹劾,被朱棣夺了爵位,并圈禁一家,抄没家产,李家世袭爵位就此丢失。
(李景隆剧照)
综上,朱元璋在对待亲人时表现出性情的一面,对大姐的见死不救曾怀恨在心,并没有及时追封大姐;而二姐的恩情他铭记于心,乃至二姐一家在洪武时期待遇优厚。因为朱元璋要完成一个身份的转变,所以在登上皇位以后追封先辈及兄弟姐妹,这是政治家展现仁义美德的常用手段;在人事任用上他不避亲嫌,重要的位置往往由儿孙子侄以及养子掌握,所以朱文正、李文忠这样的人才并不是必然,而是朱元璋给予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朱元璋需要至亲来帮衬,因为这样更可信,而到了如朱文正企图叛变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拿下,因为这是原则。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