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高宗虽然不是明君,但绝对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的话,可能就被金统一了,如果是明君像柴荣那样的话,也可能把金统一,但这两个却恰恰不是所以这样的君主就决定了当时南宋与金对峙局面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君主,而是当时的历史环境造成的。具体有如下原因:

1、当时宋朝人民对宋朝的感情还在。宋朝自开国对文人学士就比较优待。多老百姓其实也比较宽松。从后边南宋军民能够十万宋人投崖山就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对宋朝还是有比较深厚的感情。

2、金人的野蛮行径让宋人觉得被攻占后会生不如死,必然会奋力反抗。当时金在攻占北方后的烧杀抢掠行径让宋朝军民反而产生同仇敌忾的勇气。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金再南下的过程就会比较困难了。


3.及时的出现了像岳飞,韩世宗这样的名将。宋高宗能够在和金和谈的道路上走下去,其实还是靠了这些名将的能征善战,为宋高宗和谈形成了有利的条件。

以上是宋高宗时期,能够与金形成对峙局面的原因。

最佳贡献者
2

宋高宗不算明君,但也是一个聪明的皇帝,可能是一个被低估的皇帝。金国与南宋长期对峙,谁也吃不了谁,是双方实力对比的结果,更有背后深层次的军事地理的原因。

一、宋高宗可能是一个被低估的高明皇帝

宋高宗并非明君,但不失一个明智的皇帝,也更是一个会做皇帝的皇帝。金朝来进攻的时候,跑的那叫快,求和信一封又一封,言辞谦卑温顺,直接称臣。对待臣下,也很讲究策略,恩威赏罚,用的驾轻就熟,对不停招呼的岳飞,威胁“犯吾法者,唯有剑尔”。最后把秦桧推到前台,与金议和,杀掉岳飞,让秦桧大权独揽。秦桧一死,立即收回权力。宋高宗在位36年,靠灵活多变的手段和高寿,熬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最后倦政(当皇帝当的疲倦),把皇位传给养子,自己改当太上皇,但大政方针仍要由赵构拿主意。赵构当了25年太上皇,到81岁高寿时才去世,可能算是最高寿的皇帝了。

二、北宋灭亡是一个偶然事件

金灭南宋,实际上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金国只有20万人,靠骑兵铁浮屠拐子马横行天下,野战能力强,但攻城能力比较差,并没有征服宋朝的实力。金兵南侵兵分两路,西路连太原都没攻下,东路有带路党领路,顺利到了开封。但实际上仍是孤军深入。如果宋朝的抵抗意志再稍微坚强一点,或者说昏招少一点,金国都啃不下来。宋朝皇帝竟然相信一个道士能够召唤天兵天将,主动出城施行法术,才导致金军攻进开封城的。宋军哪怕是再坚持几个月,到了盛夏,金兵都会不战自溃的。

即便如此,金国也没有吞下宋朝的实力,也没有做好准备。金军也只是大肆掳掠一番,带着金银财宝宋朝皇室少男少女等北返了,还任命了丞相张邦昌当皇帝。张邦昌毫无根基,根本难以服众,听说赵构还在,竟然主动去投靠赵构去了,然而赵构也没有宽恕他,竟然将他处死。

三、宋高宗称帝迅速整合南宋力量

应该说,有宋一代,对待文人、对待百姓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愿意为赵宋出力卖命。而且金国只是攻下了开封就后撤了,广大的南方甚至北方的地方政权并没有破坏,仍然效忠宋朝的。而赵构是宋朝皇室唯一的漏网之鱼,其他成员都被经过掳掠,赵构即位毫无争议,也能很快得到广大南方的支持。

南方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北宋时也主要依靠南方向开封运送粮食丝绸等物品,供应首都。金兵南侵,大量北方群众南迁,使南方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南宋能够与金国长期对峙的经济基础。

四、南方水网纵横不适合北方民族作战

赵构称帝,唯一不爽的就是金国。金国得知赵构称帝,宋朝未灭。金兀术带领大军再次南侵,号称搜山检海捉赵构,但赵构根本不给金兵机会,也不信任手下军队(实际上也确实抵抗不了),一路望风而逃(不断诱敌深入)。最后金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得瘟疫死亡的士兵超过战死的士兵,再加上南方水网纵横,主要靠船连接交通,北方马背上的民族根本无法适应,金兵在黄天荡被韩世忠堵了数十天,靠挖通运河才能突围。这一仗,返回北方的金兵见到老乡都眼泪汪汪的,再也不提下江南的事情了。

金兵与宋朝经过多次交锋,宋军已经不再是当初望风而逃的宋军了,而是逐渐在战斗中锻炼成为一支支能打胜仗的队伍,也涌现出了岳飞、韩世忠、刘琦、刘光世、张浚等中兴名将,这时南宋赖以生存的军事保障。

五、金与南宋谁也吃不了谁

但宋朝也无法收复失地,双方大致形成了一个漫长的对峙边界。在东部,宋军守江必守淮,大军屯于江淮地带。在西路的金军也止步于秦岭大散关,原因仍然为骑兵不适合山地战。金军赖以起家的铁浮屠在山地战斗力大打折扣。在中路也受到岳飞的顽强抵抗,止步于襄阳一带。

而且金国占领了中原地带,北方已经崛起了蒙古,西边还有西夏,周围形势并不乐观。金兀术征战蒙古时就曾经惨败,当时宋军如果进攻金国很有可能会取胜,只不过当时宋军并不知情。

岳飞

金兀术

但宋军也难以收复失地,虽然岳飞北伐确实有可能收复河南甚至河北。但只要金军主力尚在,整军再战,在中原地带,金军的骑兵优势又能发挥出来了,宋军仍然难以抵抗。宋金议和,金国曾经将河南之地交还南宋。但金兀术不同意,他清醒的认识到,如果南宋占有河南之地,与河北太行山的八字军就能声息相通,金国连河北河西也保不住。所以金兀术撕毁合约,重新占领了河南,把战线重新拉回淮西-襄阳-秦岭一线。

由于长期战争,中原地带荒无人烟,无法就地筹粮,无法长期坚守。南宋期间,宋军至少有两次收复洛阳、开封两京,都是对方大军一到,就难逃战败的命运。

于是南宋与金国成了谁也吃不掉谁的长期对峙的局面,甚至到了金国被蒙古消灭,南宋也与蒙古对抗了数十年。直到蒙古迂回南方借道云南大理,南宋腹背受敌,才逐渐不支,这是后话。

3

宋高宗赵构,其实是很了不起的皇帝。国家败亡之下,他没有像唐王朝那帮亡国的宗室流离失所,而是在南方凝聚人心,组建了一个新政府,没点本事还真不敢干这种事情。

宋朝比明朝高明的地方就在这里,明朝崇祯皇帝自杀以后,南明那些诸侯王每一个都争着抢着要做皇帝,甚至朱文正的后代也打算在广西自立为王,结果给满清捡了个漏。

宋朝这边赵构到了南方以后,以皇子的身份登基上位,建立了南宋政权。并且将四处征战的军阀力量,全部收归既有,这需要魄力和能力。那么他是怎么办到的呢?

赵构是宋徽宗唯一逃出来的皇子。

  • 1、崇祯皇帝的儿子,一个都没能南下。

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皇帝将三个儿子打扮成平民的模样,想要将他们送出城,送到南方去继承皇位。

可是这件事并没有实现,当时史可法在南京还是等了一阵子的。不仅没等到皇子来南京,反而等到了一个噩耗,据说这三个皇子都被满清大军给抓了。

二月庚辰,发东平。癸未,次济州。时帅府官军及群盗来归者号百万人,分屯济、濮诸州府,而诸路勤王兵不得进。二帝已在金人军中。三月丁酉,金人立张邦昌为帝,称大楚。黄潜善以告,帝恸哭,僚属欲奉帝驻军宿州,谋渡江左,帝闻三军籍籍,遂辄。承制以宗泽为徽猷阁待制。丁巳,斡离不退师,徽宗北迁。---《宋史》

这么一来明朝宗室们可就乱成一团了,谁都想要做皇帝。各地大臣们就想着要有拥立之功,所以谁都不服气谁。诸如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监国、永历政权、绍武政权等等。

由此可见,南明将事情的侧重点搞错了,他们不是急着团结起来把满清赶出关,而是忙着争夺皇位,继而同室操戈。

  • 2、赵构拥有正儿八经的宋徽宗血统。

宋朝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赵构不是藩王的儿子,而是宋徽宗的亲生儿子。宋徽宗本事不大,可是生儿子的能力是不小的。

宋徽宗一辈子生了31个儿子,赵构在其中排名第9。而我们比较熟悉的宋钦宗,那就是宋徽宗的长子赵桓。

人家亡国之君,那都是不能生育,至少生的儿子都没能活着长大。可是宋徽宗绝对是另类。赵构以皇族血统继位,在南方合理合法,跟南明是有本质区别的。

  • 3、赵构是唯一逃到南方的皇子。

赵构不仅是宋徽宗的亲儿子,他还是唯一一个从北方逃回来的皇子。也就是说宋徽宗虽然生了31个儿子,可是不顶用啊,活下来的全部被金人给抓了,只有赵构在南方。

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辛酉,北风大起,苦寒。---《宋史》

这就是说,南方那些希望恢复宋朝江山的大臣们,他们其实是没得选的。选一个不是宋徽宗子嗣的人,肯定是比不上赵构的身份要合法。

除非这帮军阀全部造反自立,否则他们只能让赵构来做这个皇帝。所以说赵构在身份上已经占据了先机。


人心思宋,毕竟宋王朝是真的好。

  • 1、文官集团一定都希望宋朝复国。

有宋一代,文官是最幸福的。因为赵匡胤在建国的时候,就立下了一个宗旨,刑不上大夫。文官就算犯了再大的罪,也不能对他们用刑。

基于这个前提,文官集团的地位一跃成为了帝国核心层。他们在宋朝的地位完全比武将要高得多。同等级的武将,在遇到文官的时候,必须要下马行礼。俩轿子相遇的时候,武将的轿子一定要给同等级的文官让路,这是规矩。

否则的话,就会有人说你们武将这是要造反,文官的一张嘴,在宋朝那是出了名的厉害。御史大夫包拯,曾经喷的宋仁宗一脸吐沫,宋仁宗也只能呵呵。

由此可见这帮文官,当然是希望宋王朝复国,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恢复往日的身份地位。

  • 2、武将集团也有忠心报国之志。

如果说文官集团希望宋朝复国,那是为了恢复自己的地位。那么武将集团为什么也要表示支持宋王朝呢?难道他们心里对宋王朝没有憎恨?

要说完全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宋王朝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时这帮武将,并没有拥兵自立的实力,他们必须要凝聚在一起,才能共同对抗金人的入侵。

至是,殿中侍御史胡唐老复申元帅之议,尚书右仆射何拟诏书以进,钦宗遣阁门祗候秦仔持蜡诏至相,拜帝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知中山府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仔于顶发中出诏,帝读之呜咽,兵民感动。---《宋史》

也就是说,内部矛盾,在此时已经被外部矛盾所掩盖。南宋初期的几位武将,其实还是相当爱国的,比如说宗泽、韩世忠、岳飞等人。

他们有一腔报国热血,自然是愿意为宋王朝卖力的。而且如果武将集团帮助宋王朝复国,那么他们认为武将的地位会因此而得到提升,这也是他们的政治目的。

  • 3、老百姓更加喜欢富庶的宋王朝。

老百姓作为无权无势的一个集团,他们最希望的,那就是有一个安定繁荣的局势。因为只有稳定,才能够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这帮人其实是没什么政治主张的,如果没有渗透性的思想教育,他们其实根本就不会去考虑什么政治诉求,也就是说谁来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是太平盛世。

宋朝显然就是他们心目中完美的太平盛世,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百姓们丰衣足食,甚至在北宋已经有炒房团队的出现。

可是这一切,居然被金人的铁蹄给无情踏碎了。怀着对宋王朝的怀念,老百姓们当然愿意支持宋朝复国,这样他们才能再次过上安稳的生活。

赵构自身能力是比较强悍的。

相比较于南明那几个政权的皇帝,赵构当真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皇帝。南明皇帝虽然多,但是基本都没有实权,赵构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实权皇帝。

他能够将各路军阀收入帐下,这也就算了,他还能平衡各路军阀之间的力量。使得每一位军阀都没有实力独树一帜,彼此之间相互制衡,又共同对抗外敌。

昔夏后氏传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复立而祀夏;周传九世而厉王死于彘,宣王复立而继周;汉传十有一世而新莽窃位,光武复立而兴汉;晋传四世有怀、愍之祸,元帝正位于建邺;唐传六世有安、史之难,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宋史》

只有武将们的地位得到了平衡,那么宋高宗赵构本人才能稳坐钓鱼台。在政治上,赵构也是一把好手,他能够迅速稳定南方的赋税机制,将财权牢牢掌握在朝廷手里。有了钱自然能够办很多事情。

相比较而言,南明的皇帝,一没有兵权,二没有财权,甚至连部下的地位,都不懂得平衡,不亡国才怪。

总结:乱世的明君,和盛世的还真不一样。

盛世的明君总是一副谦和明理的样子,诸如清平乐里的宋仁宗,可是乱世的明君,却必须要做一些让普通人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是这不能说他就不是明君。

唐太宗是明君,可是他不杀兄逼父,就做不了明君。康熙也是明君,可是他不卖官鬻爵就筹集不到足够的军饷对抗三藩。

所以说在乱世之中,宋高宗赵构,杀掉岳飞,重用秦桧,也只是权衡利弊后的一种选择,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明君。

参考资料:《宋史》

4

我是喜欢历史的前可见古人。

宋高宗并非明君,为何还能使南宋与金形成对峙局面呢?

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有钱。

历代宋皇,虽然打仗不行,但是发现经济都是一把好手。即使骄奢淫逸的徽宗赵佶,也没有败了多少家产。到宋高宗时,大力发展经济,南宋的轻工业、文化产业、外贸、金融都非常繁荣。

虽然宋高宗在位期间,干了很多糟心事。

在抗金期间,重用汪伯彦、黄潜善等奸佞小人,一味的逃跑跟求和,被金兵一句赶到了温州,堪称胆小如鼠。

在金兵撤离两年后,更是一心求和,重用秦桧,压制岳飞等将领的抗金请求。

在对金战争有个优势的时候,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钦宗后自己必须退位,就有了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事情。

宋高宗一味求和,加上金国攻打宋国靡费很大,所以就有了绍兴和议。

宋向金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贺正旦、生辰等的礼物也“以巨万计”,只要金朝统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访送去。

虽然屈辱,但是好歹用钱买来了半壁江山的平安。

所以南宋与金形成对峙局面,说白了就是花钱买来的。

(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5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能使南宋与金形成对峙的局面,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靖康之变后,金将宋朝太宗一系皇族成员几乎全部掳走,只剩下赵构成唯一幸免者,所以赵构继位建立南宋,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的宋朝已经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了。而且,赵构年轻时也并不是一无是处,1126年,当金军围攻汴梁城时,宋朝想要议和,但金要求交出亲王和宰相做人质,当时人心惶惶,没有人敢去,只有康王赵构站了出来,自愿前往金营做人质。在虎狼盘踞的金军营帐,赵构脸上没有显示丝毫畏惧之色,以至于金军误以为此非真正的皇室王族,要求换人。当北宋都城汴京将要陷落之际,康王赵构自愿向钦宗皇帝请命前往各地招募义军,这可是极其危险的任务。而宋朝皇室其他成员和一干贪官污吏贪生怕死,只愿躲在都城享乐,没有人敢去,只有赵构凭着一腔热血置之死地而后生,安然无恙从金营归来,还躲过了靖康之难被金国人俘虏的命运。因此赵构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至少这个时候还是有胆有识,身有一腔热血的。

第二,南宋有许多主战派武将,比如说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南下的金军遭到南宋主战派将领的抵抗。如抗金将领韩世忠指挥的黄天荡阻击战,给予了金军以沉重打击。南宋抗金将岳飞,从金军手中夺回了建康,1140年,金朝派兀术为主帅,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率军在郾城大败兀术主力骑兵。虽然最后岳飞被害于风波亭,但是金朝的军事实力也是遭到了大大损伤,没有余力继续灭宋了。

第三,虽然金军占领了北方,但是腹地不稳,仍有许多北方人民不畏强暴,纷纷组织义军,英勇反抗金朝统治者的野蛮掠夺和残酷的民族压迫。

第四,蒙古势力的兴起,牵制了金的许多兵力。蒙古和金有世仇,金朝长期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蒙古人对金统治者怨入骨髓。当时蒙古逐渐兴起,金朝已经渐渐不能压制蒙古了,金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继续攻伐南宋,只能议和。

第五,金入主中原后被汉民族同化,染上了贪污腐化的习气。金从送掳掠的财物、宋每年送的岁贡,是很大的财富,金入主中原后逐渐沾染上了骄奢淫逸的风气,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锐气,军队的战斗力也没有了先前的强悍,自身已经逐渐腐化了。

以上就是我对“宋高宗并非明君,为何还能使南宋与金形成对峙局面”的观点,喜欢的点个关注吧。

6

赵构治国水平一流,对时局把控超一流。赵构建南宋,形如开国,当然是明君。

赵构对大臣的把控水平一流。南宋开国后,满朝大臣,不管是权臣如秦桧,还是带兵的大将如岳飞、韩世忠无不被赵构所掌控,后来除掉岳飞,收编岳家军,中央势力大幅增强,南宋从此稳固下来。再看明末,别说是南明小朝廷了,崇祯皇帝活着的时候都没这个能力。

隋唐统一,南方经济得到加速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直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且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另外,南宋的建立更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速度。

北方有大量反金起义军牵制金军行动。

金军不善水战,南方水网密布,严重制约了金军的战斗力。后来宋金议和,以大散关至淮河一线为界。


7

宋高宗确实不是一个明君,还是一个被金人夺气的懦弱无能的皇帝,当上皇帝后就苟且偷安,不思北伐收复中原旧地,手下是岳飞韩世忠刘琦等很多名将,却也只能守这半壁江山,其实很多时候是有机会克复中原的。我们来看看金国经岳飞北伐后的处在怎样的境况下。

岳家军第四次北伐的攻势引发的更可怕的后果,也很快随着兀术这道签军令显现了:“河北诸郡无一人从者” (《金佗粹编》卷8;《三朝北盟会编》卷202《汪若海札子》)。也就是征兵压根征不起来了。这个现象,不仅意味着金军得不到兵员补充,还表明金国在华北地区的脆弱统治,在接连的军事失败后已经开始摇摇欲坠:“燕京以南,(金之)号令不复行”(《金佗粹编》卷8;此外《三朝北盟会编》卷178《金虏节要》也有类似情形的记载)。——不单是军事上被打残,是连带着整个行政体系都要崩盘了。而说到这个成就,就必须要提一下岳家军绍兴十年北伐三路兵力中的另一路了:攻略敌后的民间抗金义军,也就是岳飞通过实施“连结河朔”之谋而获得的“奇兵”。1140年岳家军的北伐是兵分三路进行的。其中两路为“正兵”,一路东指汴京捕捉金军主力;另一路分兵西向,收复河南西部的同时,还担负着遮护岳家军主力侧后方,隔断西线撤离喝部与中原战场联系的任务。还有一路,就是岳家军忠义军军官梁兴、赵云(我没打错名字。。。)、李宝、李兴、孟邦杰、赵俊、乔握坚等人率领的敌后义军。这部分兵马具体又分为四路:李宝转战京东兴仁府(今山东菏泽)一带;孟邦杰、李兴经营京西(今河南西部),分别攻克永安军和河南府诸县,后又与岳家军郝政部并力攻克西京洛阳;赵俊和乔握坚攻略河北,收复庆源府(今河北赵县);梁兴和赵云则第三次入太行山,联络各处忠义社兵马,陆续收复垣曲、王屋、翼城、沁水等河东、北州县后,深入东京城后方的怀、卫二州(今河南沁阳、卫辉),进军途中还击溃了“高太尉所部一万五千多人”,杀敌近八千。——值得注意的是,梁兴部在挺进东京侧后的过程中,没有分太多本部兵力占据新得州县,而是“招诱王屋县百姓首领王璋等五十余人,当面出给旗、榜,招集本县逃走军民着业去讫”(《金佗粹编》卷16《河北颖昌诸捷奏》)。这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当时金国的统治已经脆弱到了何种地步,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充分发动义军和当地民众的情况下,宋军的新得州县并不一定要分正规军兵力来据守。此外据《金史》卷87《仆散忠义传》的记载,河北大名府、冀州(今河北衡水一带)在此时也被民间义军攻克。两河地区“尽磁、相、开德、泽、潞、晋、绛、汾、隰之境,皆期日兴兵,与官军会”(《金佗粹编》卷8)。岳飞在1135年左右向其幕僚黄纵所描绘的“相州之众,尽结之矣。关渡口之舟车与夫宿食之店,皆吾人也,往来无疑,宿食有所。至于彩帛之铺,亦我之人,一朝众起,则为旗帜也。今将大举,河北响应,一战而中原复矣!”(《金佗续编》卷27《黄元振编岳飞事迹》)的蓝图,在此时成为了现实。燕京以南金军号令不复行的局面之所以能出现,这些敌后义军功不可没。

看到了吗?金国北京以南号令不复行。是有史书记载的。金国快支持不住了。你赵构急急把岳飞召回来。那金国能和南宋以淮河为界,让多少北伐将士白白牺牲了。收来的失地又拱手相让了。赵构不愧是大金册封的宋王。功不可没。

如果没有干扰放手北伐恢图北宋疆土是不成问题的,所有的阻力都是赵构一个人的问题,也就不是耻在以淮河为界了。赵构实乃一身坚志残囫囵且过庸人罢了。

8

宋高宗赵构是我国南宋的开国皇帝(1107一1187),在金兵俘其父兄,即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公元1127年在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

从北宋开始,宋朝不断遭到金兵的侵犯,金兵强悍善战令宋高宗头痛不已,尽管抗金前线捷报频频传来,金兵节节败退,以岳家军为首的南宋军队一次次以少胜多,郑州、洛阳等北方重镇重回宋国,举国上下洋溢着收复山河、一雪靖康之耻的呼声。然而,这一切并不能解除高宗的恐惧,仍迫于金国的要挟,以十二道金牌召回抗金英雄岳飞,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父子,解除韩世忠等抗金将领的兵权,以此讨好金国,并派人北上与金议和。

在南宋抗金的大好形势下,宋高宗却与敌议和是为什么呢?原因大致如下几点:

一、宋高宗经历过靖康之耻,对凶猛强悍的金兵有心理阴影。他认为北宋实力更胜一筹,都打不过金兵,甚至连皇帝都被俘走,南宋恐怕也难逃厄运,更主要的是担心自己皇位不保,葬送大好江山。

二、宋朝经济、文化、科技等空前繁荣,百姓生活富足,国家财政收入高,各官员拿着高薪安于现状,主和的呼声也不小。宋高宗担心战争会破坏当前稳定、繁荣的社会。

三、宋高宗的生母当年随二帝被俘去金国,宋高宗多次要求金国放回,金国不但不允许还以此要挟。宋高宗是出了名的孝子,担心再战下去对其母不利。

出于以上考虑,宋高宗不顾朝中主战大臣、将士的反对,于公元1141年与金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约》。和约中约定:1.宋金两国,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头为界;2.宋高宗向金称臣;3.宋国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岁币”。宋金和议标志了南宋放弃北方失地的收复,正式承认金在我国北部的统治,从此宋金形成对峙局面,直至蒙灭金。

综上所述,宋金之所以形成对峙局面,并非宋高宗的英明所致,而是其忍辱求荣、明哲保身换来的。



9

宋高宗赵构不仅不是明君,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他委曲求全,割地赔款,宠信奸佞,冤杀岳飞,这一宗宗着实令人恨得咬牙切齿。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赵构对于南宋中兴也起到了部分作用。

宋高宗延续了宋朝血脉

金国灭掉北宋,徽钦二帝金军俘获,只有赵构南逃到了应天府,随即建立了南宋。所谓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不论赵构如何作为,但只要赵构还活着,那么宋朝人精神信仰就仍在。

公元1127年,宗泽被任命为东京留守,在开封重新组织军兵,修缮城池,抵抗金军。

史料记载“宗泽以二千人先诸军至,知信德府梁扬祖以三千人继至,张俊、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皆在麾下,兵威稍振。”

宗泽虽说并没有完成收复失地的使命,但他站在了战争的最前线,阻止金兵继续南下的步伐。不仅如此,宗泽还成功激起了宋朝军民抗争的决心,在之后的宋金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构是对峙金军的基础,哪怕他再怂,但他延续了赵宋皇家的血脉,这让南宋有了抵御外敌的信心。

军队放权,有名将坐镇

赵匡胤设置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国家军权集中在中央,政事堂负责行政权,枢密院负责军事调动。枢密院有调兵权,但没有统兵权。统兵的部门叫“三衙”,分别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殿前都指挥使司主要负责禁军,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主要负责地方部队,这样的好处很多,地方将领无法完全掌控部队,加上部队和将领的频繁换防,地方武装很难一家独大,保证了中央集权。

北宋的节度使大多都是虚职,工资奖金一分不少,但几乎没有什么兵权。到了南宋,宋军被金国人打了个稀里哗啦,赵构建炎南渡之后,手下亲兵也少之又少。于是宋廷只得放手兵权,武将的权力再次加强,蜀川、京湖、两淮都有重将坐镇,比如韩世忠、吴玠、岳飞、张俊等等。

宋廷捉襟见肘,要钱没钱,要兵没兵,所以武将只得自行筹钱筹粮,导致了武将的权柄空前强大。于是韩家军、岳家军、吴家军相继出现,于是宋军的战力大幅度增强。韩世忠在黄天荡重创金军,吴氏兄弟在蜀川让金兀术损失惨重,岳飞更是凭借背嵬军,甚至可以在平原和金兵野战争锋。

赵构遇到了几位震铄古今的名将,而且这几位都是宋廷的忠臣,不论权柄轻重,都没有背叛宋廷,所以宋军可以长时间和金兵对峙。

总结

如果没有赵构,宋军可能会变成一盘散沙,赵构的存在至关重要,但宋廷整体还是以绥靖政策对外,经常让宋军的巨大战果付诸东流,并常常以赔款、割地,来祈求和平。

10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虽然不能否认帝王将相的作用,单只靠帝王将相,也决定不了历史的走向。

宋高宗赵构,实在算不上什么明君,但也不是昏君。准确地说,他应该算是一个运气不错、又比较善于投机、善于把握机会的人。

在钦宗挑选一位宗室担任对金的谈判代表时,赵构主动请缨。结果在半路上,听说宋政府已经投降,皇帝入金营谈判被滞留,于是赵构不再往金国赶,也没有回东京,而是在半路上停下来观望。

这一观望,就幸运地躲过了“靖康之变”,成为政府与宗室中唯一一个没有被俘虏的近支亲王。

注意,“靖康之变”,是一场直攻首都的斩首行动。宋朝散落在各地的军队,并没有受到毁灭性打击,只是政府首脑被俘,群龙无首而已。于是幸运脱网的康王赵构,就很容易地被各军队、各地方政府奉为首领。

赵构只不过是顺应了军民的抵抗之志,成为象征性的领袖而已。而恰巧金国力量也没那么大,不足以吞并整个中国。

于是,对峙局面形成了。

这里面,赵构的功劳,并不占一个大的比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