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事儿发生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看起来很玄幻,其实在当时来说并不难。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3000死士,并没有对政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真正的胜负手还是司马氏通过权谋和政治手段,迅速掌握了中军。

说回养死士的问题,司马懿本人在曹真死后,成为曹魏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无论是北伐公孙,还是西灭孟达, 还是西拒诸葛, 他都作为一个重要的救火队员,在战场上驰骋,也就是威望非常之高。

而他的儿子司马师,也曾被他安排在中军之中,担任护军,两年左右被免。

曹魏的军事制度,分为三层,核心层为中军,外层为外军,最边缘为州郡兵。

中军和外军都是世袭兵户,战斗力、装备均为最强,为了控制这些士兵,他们的家口,都在曹魏的都城集中居住,之前在邺城,之后在洛阳。

曹丕在位迁都洛阳,为了增强首都防御力量,迁徙冀州士家(兵户)十万家到洛阳,可想而知,这十万家军人家庭,全部都在洛阳周边,乃至城内居住。

而外军,则又分几大集团,一处为许昌,一处为淮南,一处为长安。

其中许昌兵力最重,后在邓艾的建议下,迁移五万户到淮南淮北,也就是东移了。

这些邓艾的屯田旧部会有多少人被拉入司马氏的集团里?

而邓艾也好,石苞也好,都是司马懿这个朝廷高官在寒微中推荐选拔出来的人物,邓艾是屯田小吏,石苞是长安卖铁之徒,可见出身之低。

这俩人是成名角色,那么,以推荐引用人才著称的司马懿,又有多少没有成名的门生呢?

另外,司马师本人属于非常厉害的社交核心,也在他的二代圈子里,大量结交勋贵子弟,同时也重视有才华的人。

也就是说,司马懿父子两代, 即使不用什么旧部的部曲,只把他们家门私恩交结的人凑一凑,也就不止3000人了。

至于这些人的藏匿,呵呵,洛阳的十万士家居住,有多少是司马氏门下?

可不“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

最佳贡献者
2

很简单,因为朝廷大臣普遍支持司马懿扳倒曹爽,所以司马师的作为他们会帮忙遮掩,有朝廷大臣站台,“阴养死士三千”而不被发现就很正常了。


曹睿死后,司马懿、曹爽同为顾命大臣。司马懿是朝臣的代表,曹爽是宗室曹家人的代表。曹爽重用曹氏亲友,把持朝政,曹爽一党中,何晏是曹操的养子,丁谧是曹操同乡兼好友丁斐之子,毕轨是曹睿的亲家,夏侯玄是夏侯氏之子相当于曹家人,曹爽一党的性质是曹氏宗室把持政权,这引起朝廷大臣的普遍不满。



而曹爽对朝廷大臣也心黑手很,曹操时代的谋士蒋济身为护军将军,掌握禁军军权;高柔身为廷尉,掌握司法大权,都被调为三公,虽然地位尊贵,但是职务清闲。掌管选举的卢毓被罢官,曹睿留下来辅佐曹爽的孙礼因为跟曹爽意见不合,先被外放后被罢官。可以说曹爽一党横行无忌,引起了朝廷大臣的普遍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司马懿还有一定实力,是扳倒曹爽的希望。司马懿是托孤大臣,有“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务,儿子司马师是中护军,掌握了部分禁军,加上司马师散养的三千死士,司马懿是朝廷大臣翻盘的唯一机会。


所以朝廷大臣普遍支持司马懿搞政变,不让曹爽继续把持政权。“高平陵之变”是诸多朝臣一起发动的,只是推司马懿为首而已,因为有这么多朝臣支持司马家,所以对于司马师散养死士一事,他们必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司马师自己行事也比较缜密,这死士才养得悄无声息,最后在政变中发挥了作用。



高平陵之变,司马家只是朝廷大臣里带头的,只不过完事以后利用这个机会独揽大权,开始了化家为国的历程,让大家误以为高平陵之变是他们谋朝篡位的活动了。

3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所依赖的力量有两支:一支是反对曹爽专权的朝廷元老,另一支就是长子司马师秘密培养的三千死士。史书上记载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在全国戒备最森严的地方——魏国的首都洛阳,为什么司马师养了三千死师还能做到“众莫知所出也”。

我们从这句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来看,司马师并不是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一支私人武装每天训练,这样做肯定是找死,曹爽正愁没把柄彻底扳倒司马家。司马师是“阴养”,怎么个“阴养”法呢,“散在人间”。

司马懿作为抗击蜀国大军的元帅,掌握权几十年自然会有很多追随者。而且这些追随者很多都是高级将领,后面司马懿虽然被剥夺了军权,但是追随他的这些高级将领仍然掌握军权。而这些追随司马懿的高级将领也会有一些追随者,就跟现在的三级分销一样,通过自己的追随者控制三千死士完全不成问题。宋朝后期的武将调动频繁就是为了防止司马懿这种情况出现。

宋朝有过“杯酒释兵权”,予功臣元老以田宅土地,黄金万两让他们交出兵权。司马懿也属于这种情况虽然没了兵权,但是国家每个月都会给他花不完的钱财。司马懿就让司马师用这些钱财犒劳自己的追随者,也就是阴养的三千死士,让他们生活无忧。当然司马师不会告诉他们我养着你们是为了以后谋反,就连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昭也是政变前一天才知道父亲和哥哥明天要谋反的,为此吓得一夜都没睡。三千死士也是一样,“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司马家保他们大富大贵,生活无忧,关键时刻他们就得力挺司马家。

能力超凡,雄才大略的人往往都会有大批追随者,图的就是某日能升官发财,甚至封王拜相。当然失败了也跟着一起毁灭!

4

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个是“阴”,一个是“养”。司马师要做到这两点,都离不开父亲司马懿的支持。

先说说“养”。

司马师的死士,相当于黑社会老大手下的小弟和打手,需要的时候可以为老大撑场面,干脏活,极端的时刻,敢于为老大去死。

做为交换,老大要在经济上给他们一份足够体面的收入,最起码可以养家糊口。同时又要给他们提供强大的庇护,并对他们的未来有所许诺。

那么,司马师在经济上有没有能力豢养三千死士呢?他是散骑常侍,后来做了中护军,相信收入并不太高,他自己没有足够的财力。

而司马懿在朝廷享受的各项特殊待遇当中,有这样一项:“嫁娶丧葬取给于官。”什么意思呢?就是司马懿家里一切大事的花费,都由国家来承担。所以,司马师完全可以放手去花钱养死士,再由父亲承担这些费用,而最终还是转嫁给国家。

再说说“阴”。

司马懿深谋远虑,城府极深。他早就要对曹爽动手,而且只与大儿子司马师商量过此事,连二儿子司马昭都瞒着。

所以不难想见,司马师在外面秘密培养自己势力的时候,一定也极为小心。他应该是通过自己的亲信,层层发展死士。这些亲信和死士当然不知道司马师的计划,司马师只要求他们能够效忠他,关键时刻能够为他拼命。

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幼主,共执朝政,他们代表了当时最强大的两股政治势力。所以,司马师发展自己的私人武装,只要能瞒住曹爽一方就可以,其他的人就算知道一些底细,也绝对不敢说出来,去冒犯强大的司马家族。

所以,偌大的洛阳城虽然戒备森严,司马师还是能够秘密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

5

司马师是个厉害角色。

三马同槽,司马师是最凶那匹,杀妻、养死士、废帝,一系列狠操作,其父司马懿也当自愧弗如。

《晋书·景帝纪》曰: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是历史书上的记载,翻译起来就是说“景帝司马师曾暗自豢养了3000个死士,分散潜伏在民间,有一天突然全都聚集起来,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来的。

死士,一听这名字就不是好惹的,一群亡命徒,随时准备着拼命搞事的角色。

古代的死士,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敢死队或恐怖分子。他们不讲道理,只听从主子的命令。为了富贵,或为了报恩,甘愿为权贵阶级卖命。

死士们执行的任务一般都很隐蔽,例如暗杀和突击,他们为了完成任务随时愿意牺牲生命。通常,在执行任务之前会服毒,例如在牙缝藏毒,一旦任务失败被俘,就吞毒自杀。

“义”是古代的契约精神,也是死士的职业准则,一切为了主子,可以不仁,但不可以不义,必要时会舍生取义。

死士不畏皇权,所以,在古代“阴养死士”可是大罪。

但是,在乱世里,许多王公贵族都会养一批死士,以为看家护院,保家族平安。

像三国时代的袁绍、姜维等都养过死士。

例如,《傅子》曰:(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

司马师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竟在皇帝老子的眼皮底下偷着养了3000枚死士。

3000人啊,一个加强旅。即使养3000只鸡都不容易,一年得发多少工资啊!如此强大的私人武装力量,竟然连他老子司马懿都不知道,司马师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电视剧《虎啸龙吟》里说,这3000死士是司马懿让“剑侠汲布”在民间暗自培养的。

我们知道,汲布是按照一诺千金的季布人物原型虚构的,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司马师的三千死士很可能也是通过别人之手在民间暗自豢养训练的。

司马师年轻时是个愤青,有才华、有眼光、有豪气、有酒钱,而且直到三十多岁才做官,所以说他在做官前的那么多年是有机会结识几个“汲布”那样的江湖人士的。

三千死士这么庞大的影子部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组建的。开始可能只是养着几十上百人,在三国那样一个动荡年代,有钱有势的主子们暗中培养一些敢打敢杀的人,是很常见的事,主要是出于自保。魏齐王曹芳即位后,司马懿和曹爽同为顾命大臣,司马懿是朝臣代表,曹爽是曹氏宗室代表,他俩互相制肘,是权力的最大竞争者。

然而,曹爽飞扬跋扈,重用曹氏宗亲,打压朝臣,大权独揽,司马家族眼看被排挤出核心权力之外。

从古至今,正治斗争中,就没有亚军,输的一方将万劫不复。

司马师深谙此道,为了保命并寻求翻盘的机会,他将筹码压在了“影子部队”的身上。可以判定,大权旁落的这段时间,司马师迅速将死士军团扩充到了3000人左右。

培养这批死士,司马师不用投入精力,给钱就够了。

“曹爽可以剥夺我禁军统制的权利,却端不了我3000死士的力量。”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马懿趁着曹爽陪同魏帝曹芳等大批曹氏宗族去九十里开外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祭祀之机,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司马师的3000死士军团终于在这天登上历史舞台。

接到司马师的起事密令后,发现城东打铁的张三来了,城西杀猪的李四也来了,就连村里沿街乞讨的王二麻子都来了……

汗,大家隐蔽得也真够深的!

6

普及一下司马师即晋景帝,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

中国三国时期魏大臣。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长子。西晋奠基人之一。司马师沉着坚强,且有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魏景初年间,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曾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魏嘉平四年(252),迁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大败吴将诸葛恪。

正元元年(254),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太后废掉魏帝曹芳,从太后命以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亲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途中病死。晋朝建立后,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聪明能干的人,往往都有大量门客死士为其效力,图的就是某日能升官发财,甚至封王拜相,失败了也跟着一起毁灭,这是豪赌!

7

司马师是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大儿子,他在戒备森严的洛阳城中,私自养了数千名死士,以至于在他们父子和曹爽等权臣摊牌的时候,可以突然发难,一举控制住曹魏的军权,令曹爽不得不俯首称臣。司马师养了这么多死士,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无外乎这几个方面。一是朝廷大臣的站队问题。曹丕去世之后,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都是托孤重臣,但曹爽所代表的是曹氏宗族的势力,而司马懿代表的是朝中大臣的势力。曹爽为人骄横,大权独揽,那些朝中大臣人人自危,不由自主都靠拢在司马懿手下,客观的便利环境为司马师阴养死士提供了方便。 二是那些中下阶层的臣子,虽然对司马师的行为也有所耳闻,但官职微小,曹爽和司马懿谁也不敢得罪,偶尔有知道一些小道消息的,也干脆睁只眼、闭只眼算了,不闻不问是他们当时主要的心态。 三是司马师为人性格沉稳,用现代的词语就是不招摇,能够沉住气,他懂得低调内敛,做事保密,因此整个行动保密性工作做得很好,只有少数亲信知道情况,那些死士们也不知道自己被别人养起来干什么,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就好了。当时从事这一计划时,只有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人知道,即使是司马昭也被蒙在鼓里,所以那些外人知晓真实内情的就更不多了。 四是经费来源问题。三千人的吃饭花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司马师没有这个经济能力,而司马懿有,他位列三公,一切开销有公款报销,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在其中做一点手脚是没有问题的。 经费有了,保密工作又滴水不漏,从而使得司马师的阴养死士工作很成功,在曹氏宗族的眼皮底下,竟然毫无觉察。

8

首先,说说死士是怎么回事。

“死士”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在古代军队中,死士指的就是那些英勇拼杀,不畏死亡的精锐士兵。从古至今,军队都会把士兵根据战斗力分成几个等级。最精锐的士兵,从事骑兵和车兵;次精锐的士兵,作为步兵,负责列阵杀敌;其他的士兵,就负责运输粮草,搞后勤。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将帅都会把最精锐的兵集中起来使用。例如:秦军锐士,魏军武卒,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冉闵的三千汉家铁骑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死士”称呼这些精锐之师。

还有一类“死士”,属于从小训练出来的杀人工具。由于成年人不好把握忠诚度,于是专门挑选一些孤儿,小的也就五六岁,大的不过十一二岁。从小开始训练,磨练其意志,断掉七情六欲,塑造绝对的忠诚价值观。这类死士,成了专门的杀人工具。

其次,再说说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

<死士来源>

司马师“阴养”的死士,应该是一种精锐兵士,而不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杀手。司马师和司马懿父子久掌兵权,手下宿将很多。靠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威望,串联三千旧部作为“私兵”,还是很容易的。

在《虎啸龙吟》中,将司马师的三千死士描述为侠士汲布训练出来的战士。但是,汲布本来就是根据吕布手下的侠客季布杜撰出来的。电视剧有点夸张了,汲布竟然在山林中集中训练三千死士。如此大规模的练兵,肯定是藏不住的。

历史上的司马懿官至太傅,是魏国托孤重臣。他曾两次率兵对抗诸葛亮北伐,还曾领兵平叛辽东。在军队中素有威望,很多将士都是他提拔上来的。而他的儿子司马师,也做到中护军,掌握了部分禁军。所以,二人完全有能力靠着层层隶属关系,联系三千旧部,私藏在洛阳。

司马师所选士兵,肯定是忠诚于司马家的精锐士兵,所以,都有很高的军事素养。这些人表面上是平民,或者也从事其他职业,生活在洛阳附近。但是,暗地里一直接受司马师指挥。

<养死士钱财>

对于养死士的钱财,更不用担心。司马懿除了有托孤重臣的地位和官员俸禄外,他还有封地。

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有封地租税可用。曹丕当皇帝以后,封司马懿为安国乡侯。在多次对蜀国作战中,司马懿更是累增封邑。在平定辽东以后,魏明帝又赏赐司马懿食昆阳县。这些钱财完全够他养三千人了。

<死士的武器>

古代属于冷兵器,陈胜吴光揭竿而起,那根棍子就能骑兵。司马懿和司马师久掌兵权,私藏一些刀剑还是简单的。可能这些不够武装三千人,但是,先头部队几百人武装好就行。而且,司马懿起兵第一件事就是攻占武库。守卫武库的人不会太多,很容易就搞定了。只要武库被占,武器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如何保密>

其实,司马师养死士的事,只要不让曹爽一方知道就行了。而曹爽为首的曹氏家族,“任用私人,专权乱政,侵吞财产”,过于骄狂,在朝中树敌太多。所以,很多人都看曹爽不顺眼,转而寄希望于同是托孤忠臣的司马懿推翻曹爽。

例如:廷尉高柔,护军将军蒋济,太仆王观等人,都是司马懿支持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兵变,是在众多官员支持下发动的。这些人就算知道了司马师阴养死士的事,也会替司马家遮掩。

司马师保密工作做得确实不错,司马昭也是在兵变前一晚才知道,吓得不敢睡觉。

(文|勇战王聊历史)

9

这和当时军事制度密不可分,曹魏政权本来就默认高级将领拥有一定数量的私兵。曹魏政权建立之初,就广泛接纳能带来人马的豪杰。比如许诸、李典、臧霸等人都是手中控制了数千户人家的豪杰,这些人投入曹魏政权后手下归曹魏指挥,也和他们控制。另外长官私自招募的士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长官的控制,比如夏侯惇招募过典韦,典韦后来立功,夏侯惇本人也受到奖励。司马懿家族在关西本来就有根基,司马懿还长期在关西地区和诸葛亮作战,手中自然有大量私兵部曲。司马师还任中护军职,中护军与护军将军、领军将军一样同属于禁军的高级将领,掌部分禁军军权,在这个职务上他可以安排一部分亲信在军中。

此外司马师还负责屯田事务,这也是司马懿长期负责的业务,他们父子在屯田官员中发现了大量人才,比如灭蜀的邓艾。司马师的职权可以将大量死士安排到国家掌控的屯田农场上去,再借助职务之便进行串联调动。这些事务都是曹爽等人不屑于干,自然也就很难发现司马师动的手脚。司马懿虽然贵为太傅,手中也可能有大量盔甲武器。同样当时的军事制度中除了担负巡逻、宿卫的兵士之外,其余禁军的武器也是存放在武库里的。因此司马师手下的死士只要控制了武库,夺取了武器就是洛阳城内一股强大的力量。

10

司马师在戒备森严的首都洛阳“阴养死士三千”,这是一个基本无法做到的奇迹,史书对此一笔带过,什么样的死士、在哪里养、怎么养的都不得而知。

为什么说基本上无法做到呢?从政治上说,曹爽一伙军政大权在握,对司马氏一家戒心十足,事关司马氏父子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在监视之中,如何“阴养”?从军事上说,3000人不是小数目,如何组织、如何联络、如何训练都是难题。从经济上说,养这么多人,平时得花费多少线?

所以,司马师要做到“阴养死士三千”,只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行的,必须有帮手,帮手还必须是重要人物,且人数少了也不成,这一点,从高平陵政变过程可以推知。

高平陵政变中,除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孚之外,还至少有3位重要人物直接参与行动,他们是高柔、王观、蒋济:高柔带人去曹爽的大将军营,出示皇太后诏书,之后以代理大将军的身份临时接管军权;王观带人去武卫将军营,同样出示皇太后的诏书,之后以代理中领军的身份坐镇那里,防止禁军和北军五营反攻;蒋济与司马懿一起率兵出城,占领洛水之上的浮桥,迎击曹爽一伙人的反扑。

这3个人的加入才保证了政变的成功,他们都是带人行动的,分别带了多少人史书上没有说,但一定在“死士三千”之中。

高柔虽然时任司徒,是三公之一的文臣,但他在曹魏当过20多年的廷尉,是司法系统的最高负责人;王观时任少府,管理宫廷事务,但之前他担任河南尹多年,是洛阳本地的父母官;蒋济时任太尉,之前的职务是领军将军、中护军,统率洛阳的禁卫部队。

这3个人简直是最佳组合,因为他们曾多年里掌管过洛阳的司法、行政和驻军,司马懿邀请他们参加政变,如此大的事显然不可能临时通知一下就行了,而是他们几个人事先长期密谋筹划的,司马懿之所以选择他们作为政变的骨干力量,看中的正是他们的资历和影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所谓“死士三千”,应该包括这3个人掌握的可靠力量,虽然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有掌握军队的便利,但因为他是曹爽等人重点监视的对象,所以在“死士三千”中从数量上说高柔等人所掌握的恐怕还会更多一些。

为什么《晋书》只提司马师“养死士三千”而不提剩下的那些人呢?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司马氏父子在政变中的功绩。《晋书》是唐太宗让人编撰的,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起兵前是晋王,所以唐朝崇晋,《晋书》始终大力维护司马氏父子的形象。

在政变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蒋济,政变后看到司马懿诛杀曹爽等几族人,有些后悔,愤懑而死,《晋书》需要谈化他在政变中起到的作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