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湖南出了很多英杰,这应该是必然的。一方面是这个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能够培养人的英武之气。另一方面,与太平天国时期的湘军有关。

何为英杰?首先要有英武之气,或文或武都是如此。武人必须要有要有英武之气自不必说。就算是文职,满腹经纶,却一身酸腐的暮气,如何能成为英杰?据我个人的观察,经济比较富裕的地区(往往都是平原地带或者河流三角洲地带,如果发生战争,这些地方反而是最容易遭到破坏的地区。),容易消磨人的意志,通常都不容易出英杰,由于文化教育发达,比较多那种纯粹的文人。真正最容易出英杰的地方,是那种经济条件并不是太好,略显有点艰苦,但又不是太差的地方(大多都是丘陵地区)。略微艰苦的生活,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体力,能够培养人的英武之气(过度艰苦也不行,比如大山区、荒原戈壁容易消磨人的意志,精神和力气全都用在和艰苦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了)。生活条件并不太差,也能够保证这个地区的人能够受教育,有见识。相较于周围那几个更富裕或者教育条件更好的省份(江、浙、赣、皖),湖南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近代还有另一个很相像的地区,那就是四川的东部包括重庆)。湖南民风强悍,这一点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就充分的领教过。在太平天国时期,东南的几个省份长江以南的区域都被占领过,而唯独湖南他们就无法在此立足,湖南因此也较少受到战争的破坏,应该也保留了更多的元气。

另一个原因就是湘军的影响。当年曾国藩在此组建湘军,最终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这些湘军当年回乡后,一方面给湖南保留了尚武的种子。另一方面,他们大多取得了一些财富,在家乡修桥铺路的同时,建了不少的书院,让家乡子弟受益。另外这些人的见识,必然高于当时其他大多数人,让当地人能够更多的对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

由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湖南有足够的沉淀能够在近代涌现很多英杰人物,也就不奇怪了。

最佳贡献者
2

是历史的必然!

一、从历史上看,湖南的文风虽略逊于江苏、浙江和江西,但依然“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唐时的欧阳询、怀素,明时的李东阳,清时的王夫之,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豪门世子和耕读子弟。

二、湖南的教育有优秀的历史传承,是国内最早设堂办学的省份之一。古代的书院,不仅仅是开门办学授课,也是典籍收藏,学者们从事文化、宗教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场所,近似于现在的大学。岳麓书院,东山书院均建于唐代,而清代建立的石鼓书院,渌江书院等,也闻名于当时。尤其是位于湖南首府、建制宏伟“岳麓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书院为“三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三、曾国藩、左宗棠的异军突起,在征讨“太平天国”时,引领湘军子弟兵,掠回大量财富,为后来“三湘”在富足之后,有余力广泛在家族内开设私塾,创造了条件。使更多的“”三湘”子弟,尤其是贫家子弟,得到较为正式的文化教育。教育不仅增长了子弟们知识,更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当民国时期,“西风”渐进,这些热血青年们,如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宋教仁,黄兴,程潜等等,或走出乡村接受新式教育,或投军从戎,在以后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运动中,创造了各自辉煌的成就。

3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对于这个问题有一种切身体验。虽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深奥的高深理论我也发表不出,只谈一些浅显的见解。

湖南省地处偏僻,没有江浙地区富庶。在明代以前有影响力的文臣武将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只能眼馋着邻近的几个省,如江西老俵们俊彩之士如过江之鲫。

所谓风水轮流转。晚清以来,是中华五千年以来没有遭逢的大变局。以岳麓书院为源头的湖湘文化所倡导的“经世致用",为湖湘人士崛起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能在风云激荡中脱颖而出就不难理解了。

以“曾左彭胡"为统帅的湘军,招募的兵员大都是自己的乡邻子弟。大家都是亲连亲、心连心,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子侄,邻里乡亲。作战时大家都会勇猛向前,一人有难,众人舍生相救。畏敌不前,贪生怕死置其它亲人于死地的现象微乎其微。正应了那句“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这样舍生忘死的子弟兵,在曾国藩、左宗棠等率领下扎硬寨,打死仗焉有不胜之理。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及捻军等都被湘军剿灭,那是意料之中的事。

胜利后的湘军们当然是论功行赏,高官厚禄。有一句俗话形容当时的湖南:“总兵满街走,把总、千总多如狗”。就连普通的湘勇士卒,哪个不是腰缠千百贯。他们回家买田置地,兴办书院学堂。使自己的子弟们学识才干更上了一层楼。

在湘人魏源《海国图志》“私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导下,办工厂,开矿山,兴办洋务运动,积极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这些措施更是使湖南人的民智开放,眼界大增。为以后黄兴、蔡锷他们推翻腐败的大清政府埋下了伏笔。也为湖南人才的再次崛起奠定了坚深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经过多次斗争和革命的湖南人更加忧国忧民了。他们在“救国救民”的思想指导下,以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新的湘军将帅领导下前赴后继,不畏牺牲英勇革命。在革命的旗帜引导下,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湖南人在军界政界脱颖而出的人才不计其数。引领了新中国的潮流。

“一部湖南近代史,就是半部中国历史。”正是对湖南人最好的总结和称赞。

4

我是一个湖南人,虽然该问题已经过了热气,但我还是想来回答一下。

我想说的是:湖南出英杰,决不是巧合,而是必然。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然是如此 。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一个地域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特色,有时候甚至是鲜明的个性。



唐人李贺有诗云:“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叫响一个人的名字,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要叫响一个种群的名号。但近现代以降,湖南人英才辈出,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度、谭嗣同、宋教仁、黄兴、蔡锷、毛泽东、彭德怀、胡耀邦、朱镕基……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大智大勇,前赴后继,于是“湖南人”成为超越地域意义的特殊名号,唱响了湖南人的光荣与梦想。



当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身后站着一大批湖湘子弟,就在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中,即有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位湖南人;共和国在1955年进行军功授衔,“十大元帅”中湖南人占三,“十大将”中湖南人占六,堪称“湖南人的天下”。这极其独特,但决非偶然。回溯四年前,当日本军队最后投降时,中国军队正是从湖南芷江出发去南京受降的,这也非偶然,日军在湖南遭遇的抵抗和打击最为沉重。应该说,这两者都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杨度先生近半个世纪前作《湖南少年歌》所唱:“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那湖南人究竟有什么样的精神特质呢?坊间有种种说法,有的称湖南人为“南方的北方人”,意思是湖南人既有不乏南方人的精明,但又有北方人的精明;有的说湖南人倔强,甚至把爱尔兰人、普鲁士人和湖南人并称为世界上最倔强的三大种群。这可能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尤其倔强,湖南本土就有个专门的词,叫“霸蛮”。湖南人最能吃辣椒,也颇能与霸蛮相联系,红红的,辣辣的,不霸点蛮,敢吃么?但如果论精神特质,我首先想到的还是湖南人的大义和大气。



这一点早在屈原身上就有充分的反映。屈原乃“三闾大夫”,以国家利益为己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一时遭谗去职,但如果愿意妥协,是可以不流放的,但他无所谓,“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即便流放,至少也可以不自沉吧,但他也无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不妥协、大义凛然及自我牺牲,为湖南人树起了一道最鲜明甚至耀眼的精神标杆,深深地植入了湖南人的精神基因。

近两千年后,在湖南衡阳,有一位先生,每逢外出,不论天晴下雨,他都要着木屐,打雨伞,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这就是王船山,打雨伞是为了“头不顶清天”,着木屐是为了“脚不踏清地”,他认为自己不是生活在清朝,而是被清朝“活埋”着,曾自题一联,叫“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气冲斗牛。

再两百多年后,大清王朝风雨飘摇,变法不幸而事败,主事者谭嗣同原本可远走日本,像康有为和梁启超那样,但湖南人的血性在这时候发生剧烈化学反应,输送出惊天动地的能量,谭嗣同毅然舍生取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掷地作声,有如雷鸣。

从屈原到王船山到谭嗣同,变迁的是王朝,不变的是湖南人的大义凛然;变迁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湖南人的天地雄心。范仲淹先生在洞庭湖边的岳阳楼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许不是偶然的。对岳麓书院的大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有不同的解释,一个解释是认为“惟”与“于”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语助词,但无论怎么解释,可能都难以遮掩湖南人对自己的豪放期许。事实上,岳麓书院里面有个濂溪祠,门联的气魄更大,曰:“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相传为清末民初湖南名士王闿运在南京对江浙精英口占,偌个滚滚长江成了湘江支流,的确气吞山河。

这一点都已经表现在湖南人的心态和话语中,据称,湖南省会长沙一带的人动不动就是“天下”,连个乞丐都是一边讨钱,一边指点江山。这可能有点夸张,但就个人的观察和接触,湖南人的确更容易“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表现出宏大的担当。在决策朝鲜战争的关键时刻,同为湖南人的彭德怀挺身而出,坚持支持毛泽东拍板出兵,应非偶然。

应该正是这一点,让湖南人英才辈出,一个人讲大义、有大气、怀大局,不一定就真的成就伟大,但如果缺乏大局,既不能大义,也不能大气,三棒子还砸不出一个屁来,是绝对不可能成就伟大的。很简单,天下不会掉馅饼,更绝不可能掉伟大的馅饼。当美国不得不在朝鲜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彭德怀感慨系之:“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可回首当初,这是很多人连想也不敢想的,包括实力雄厚的“老大哥”斯大林在内。

但列宁有句话说得好,缺点往往是优点的延续。湖南人讲大义、有大气、怀大局,值得称道,但一不小心,讲大义有可能弄成风头主义,有大气有可能弄成吹牛大王,怀大局有可能弄成好高鹜远。这从毛泽东身上似乎就有反映,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提到一些具体问题,毛泽东略带傲气地表示:“我这里不谈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和总理去谈,我只谈哲学问题。”这固然颇有举重若轻的风范,但也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毛泽东的软肋,他不能够对付藏在细节里面的“魔鬼”,从而不得不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周恩来总理,可以讲,没有周恩来,不会有毛泽东。
这可能也决定了湖南人更适合于打天下,更适合于大刀阔斧,更适合于登高一呼或冲天一怒,甚至可说更适合于“乱世出英雄”,而不太适应于承平时代及和平建设,因为承平时代及和平建设更需要和光同尘,更需要慢功出细活,更需要妥协让步,更需要谨小慎微。这可能已得到印证,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湖南地方的作为,还是湖南人的作为,很多方面都谈不上名列前茅。尼采曾批评现代人都被市场经济演化成了“最后庸人”,某种意义上讲,承平时代及和平建设不是“范式”革命,也不需要宏大精神,大容易大而无当,甚至“假大空”。

这就需要湖南人与时俱进,一方面要仰望星空,这对湖南人是比较自然的;一方面要脚踏实地,这是湖南人需要加强的。在这一点上,曾国藩值得当代湖南人好好学习。口气”?



在一代接一代的湖南英才中,曾国藩“内圣外王”的人格最为成熟,堪称圣贤一流。据称王闿运不敢苟同,认为曾国藩没有拿得出手的学问文章,够不上圣贤。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文章呢?难道纸面上的文章才是文章?人格本身不是更大的文章吗?曾国藩实是拿捏到了“中”的大人物,能干大事,也干出了大事,正应了明一代大儒吕坤在《呻吟语》中所云:

体解神昏,志消气沮,天下事不是这般人干底。接臂抵掌,矢志奋心,天下事也不是这般人干底。干天下事者,智深勇沉,神闲气定,有所不言,言必当,有所不为,为必成。不自好而露才,不轻试以幸功,此真才也,世鲜识之。

如今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贡献国,“蛋糕”已然不少,但矛盾和问题也不少,改革再一次呼唤动真格的利益调整。这就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看到全局,担当道义,追求大利,尤其需要精英阶层和既得利益者能超越狭隘的自私自利自肥,强化社会责任。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迫切需要湖南人,再次呼唤湖南人,尽管是承平时代,尽管要“告别革命”。当代湖南人如能很好地学习曾国藩,怀气势恢宏蓝图,用智深勇沉功夫,转大为实,化太为和,可以肯定:一个新的湖南人时代必将到来!

5

湖南在中国近代英雄辈出,有的达到了影响历史走向的高度。要问那么多俊杰的涌现是必然,还是碰巧,读读一个湖南人李泽厚撰写的巜美的历程》,"是必然"的回答就会添一份底气。

巜美的历程》走到"楚汉浪漫主义"一章里,作者深入分析了屈原巜离骚》、巜天问》等作品如何承接了先秦神话的浩大浪漫气质,又不拘泥于那些神话传说埋伏的束心之框。一阵跌宕淋漓、扔甩羁绊后,楚汉文化形成了一个突出的南方文化浪漫体系。湘鄂自古文化同脉,湖南在这个体系中的文化气质不愧为"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芰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龙婉婉??"(巜离骚》)。如此厚肥的文化土壤产生英雄人物甚至圣人,不难理解。

南方文化体系由浪漫开阔向理性实践的演进中.呈现出的又一气质是,杰出人物入骨入髓似的爱国情怀。屈原不须多说了,后来站出的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都是爱国胜于爱手足。

魏源立足中华黄土地,深哀囯家被列强践蹂,要走出苦难,必须睁眼看世界,闭关一日,国衰一年。鉴于强盗多从海上来,他写巜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真是石破天惊。今天我们建设海洋强国,先生之言,犹在耳边。被称赞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率贤为国家造出了第一艘海船。谭??同力主变革国家,不惜为之抛头洒血。

中华近代英杰,湖南数不胜数,决非偶然巧遇。不然,难道天道只酬巧,让伟人毛泽东也生湖南?(图片来源:百家号、华龙网)。

6

与近代政治关系巨大。1丶近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曾国藩湘军剿灭,功成之后,大量湘军将领获封为封疆大吏,这些人提携后进,人才源源不断。2丶江西填湖广,明朝初年,朱元璋命大批江西人迁入两湖,而许多江西人是两宋时期躲避战难的学者和官员迁移而来,所以带来了文化和文明。3丶湖南地理条件较好,物产丰富,人民崇文尚武。

7

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这样回答:巧合中的必然。

8

是文化底蕴造就了湖南近代英杰辈出

9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太平天国兴起,席卷半个中国。而曾国藩自创湘军,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曾国藩的湘军十数万人,封侯拜将者多也。更主要的是,通过组建湘军并与太平天国作战,湘人开阔了眼界,养成了尚武的风气。从太平天国起事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百来年的乱世,正是中国社会的巨变时代,客观上也为英雄们提供了舞台,而湘人恰恰抓住了这个机会,不管是在清末还是民国,或是新政权都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

因此,近代湖南为什么出了许多英雄豪杰,这既是历史提供的机遇,更是湘人的自身努力,而曾国藩的湘军则是最大的因素!

10

从历史长河中看近代湖南300年,英杰辈出,群星闪耀! 这种多概率发生的现象,若要追问因果,本质根源,肯定不是巧合的偶然。但如果要完全回答清楚为什么,无论全世界的历史学家,数学家,湖南人自己,恐怕无人算无遗漏,答的清楚所有原因,要量化回答,应是无限多解的数学难题。

湖南人性格多样,侠直刚毅,又灵活多变,是灵气满溢,灵动斐然的群体。气质与全国所有其他地方人不同。其所包含的气象,其实有远古的传承。简略核心来讲,从蚩尤,炎帝陵,舜帝陵,潇湘二妃的传说,到屈原贾宜列传,宋莲溪,明船山再到清后300年,几千年文脉传承不曾间断。

论性格的侠直,比东北人更多而不鲁莽。侠在义,直在理,蛮而有理,令人信任信服。气候冬春阴冷潮湿,夏秋闷热酷暑,山高路远,负重远行,非心意坚毅耐烦而不能成事。

湖南崇尚耕读传家,吃苦耐劳。用实践事实明理,古就有之。古代的湖南,天寒地远,其实并非少了贤能,更应该是限于自然条件恶劣,所谓蛮荒之地,贤能之士声名不能远播罢了。

湖南人的气质如此与众不同,即明断又务实,慧眼千里而藏拙于心。值得湘女多情如此。那片盛情的土地,怎能不孕育如此多情的人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