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1年3月8日至10月19日,我先后三度赴利比亚采访动荡-交战-政权倒台,亲历了反对派与卡扎菲的政府军对峙,美欧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利比亚,以及卡扎菲最终在老家被反对派搜捕并当场杀死的全过程。在我一直的印象中,利比亚曾经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看病不要钱,政府发房子,教育全免费,工作超轻松……整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或者人间天堂!曾经在利比亚当过武官的一位前辈也在电视上跟我争辩说:“我当年驻外利比亚的时候,那个福利好得……真是有钱得不要不要的!”既然家家富有,人人有钱,顶着“国家之父、非洲领袖、革命领导……”等一百多个头衔的卡扎菲最后怎么就落得众叛亲离,惨死故乡的结果呢?我在跟利比亚反对派(现如今是利比亚当权者,也是现在的政府各部门领导人了),班加西普通市民,卡扎菲老家苏尔特的居民,以及被俘获的卡扎菲政府军官兵深入交流后,得到以下信息:

1、无节制的“理想主义”消耗掉了利比亚的巨额国家财富:在利比亚的班加西,我亲眼看到一家足足有10000张床位的巨大医院,那是卡扎菲亲自拍板“为所有非洲兄弟免费治病”而建起来的医院。且不说利比亚有没有钱支撑起如此巨大的医疗硬件,光是寻找运转起这家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成为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免费为所有非洲穷兄弟治病的费用得有多大?因此,直到卡扎菲惨死苏尔特,这家医院也没有真正地建起来,徒有一片的烂尾楼;卡扎菲又想起建设横跨数个国家的巨大人造运河,甚至完成了基建设施,但由于水资源无法解决,加上各国又不配合,所以在花掉了几十亿美元之后也成为一项烂在撒哈拉大漠深处的一项劳民伤财废工程……类似这样四处撒钱又没有任何收益的做法最终让利比亚政府几乎破产。

2、“高福利”最终完全变了味:在拉斯拉努夫这座石油城,我见证了卡扎菲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给国民的慷慨:石油工人家家户户一幢免费的小别墅和一套海滨度假屋,所有的房子里都配备了成套的德国西门子电器;所有的年轻人毕业后就有了工作,结婚时免费得到一套房子,上大学去外国留学都有巨额的补助,看病还真是不要钱……然而,如此高的福利却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以及卡扎菲亲信们的贪污腐败而变了味,比如说免费医院里你几乎看不到好的医生,拿不到任何有效的好药,而去那个医生开的私立诊所,你却能得到很好的治疗,获得有效的好药,但前提是要付出昂贵的医疗费;福利分房早就没有了,以至于卡扎菲在电视上跟民众一起排长队“等分房子”以作秀。事实上,卡扎菲后期也意识到年轻人条件不能满足的可怕后果,所以在班加西和全国各地,由利比亚政府邀请的中国基建企业正在疯狂施工,但可惜的是,没等这些房子建起来,战争已经打响了,建成大半的工地成了交战的战场。事实上,卡扎菲一点都不知道,他的福利房子之所以没有了,是因为他的亲信们手里握着分配房子的权利,于是就占了贪了许多房子,然后高价买给别人,成了倒腾房子地专业户。这一切,卡扎菲可能并不知道。

3、任人唯亲成了许多旧时战友全部脱离卡扎菲的根本原因:卡扎菲执政后期陆续将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都废了职位,换上他自己的儿女亲朋好友们。事实上,我初到班加西时,指挥反对派武装作战的正是卡扎菲当年的好兄弟之一尤尼斯将军。他告诉我说:“卡扎菲后来连自己的政府军都不相信,都宁愿从邻国用高福利招来自愿兵,然后交给他儿了亲自指挥,生生将一支国家军队变成了私家军!这让我们情何以堪。”

4、政治立场的突然转变让原来的支持者极度失望:卡扎菲一直以中东北非“反美”而知名,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可当美国后来改变策略后,卡扎菲摇身一变从抗美国变成极度亲美国,并且同意按美国的意思拆除了所有的核研究项目,停止大规模杀伤武器的研发……全面向美国妥协,但美国最终却没有因为他的配合而放过他。这种政治的自我背叛也让他的老朋友们背身而去。

最佳贡献者
2

造成卡扎菲最后陷入众叛亲离是对人性上了解的不足。

俗话说斗米养恩人,担米养仇人,可惜他没听活中国这句古话,不然他不会输的这么惨。

其实一个国家无论再富有,在国家体系的分配下仍然会在国内形成贫富之分,形成不同的阶级。

造成卡扎菲最后众叛亲离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不懂掌控财富,第二点是在政治上太过于理想主义。

财富是最考验人性的东西,前面说了,一个国家再富有也会形成贫富之分,有贫富之分并不是坏事,而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贫富之间的尺度。最富者和最穷者之间的距离。贫富差距太大,社会就会发生动荡,贫富差距太小社会也会发生动荡。

贫富差距太大,贫者会认为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太小,有能力的人也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反正无论贫富差距太大还是差距太小都会有人认为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

一个国家是否稳定,是否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如何控制贫富之间的尺度,不说让所有人觉的付出和回报成比例,起码让大部分觉的他的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只要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个国家的人才会安心付出,也只有在这样的体制下,才能在这个国家的国民认为社会是公平的,国家是公正的。

所以如何具体掌控一个国家国民能力高低的层次和财富收入之间的正确比例是对国家执政者政治能力的考验,这个也是减少腐败关键。

说卡扎菲不懂掌控财富,那是因为他通过石油贸易获取的大量财富之后,并没有建立一套合理的财富分配比例,而是一股脑子的把钱投去社会福利中。很多人会说提高社会福利不好吗?提高社会福利当然好,关键是如何掌控。打个比方说有的人辛辛苦苦通过自己几十年的打拼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没过多久,国家给没有房子的人每人配一套房子。这个时候你让辛辛苦苦打拼几十年才有一套房子的人怎么想?

这个时候辛辛苦苦几十年才有一套房子的人肯定有意见。那么接下的事情才是最严重的,辛辛苦苦打拼的人肯定有基础的,那么他们在物质上肯定要比那些突然间有房子的人强。以前没有房子的人,突然间得到了房子,他们内心肯定是感激,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他们就发现在物质上,他们与别人是有差距的,这时候他们就会一种对物质上的追求,为什么住同样房子的人,生活质量上差距那么大,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社会不公平的感觉。

前面有能力的人因为国家突然给没有房子的人分房子觉的国家不公平,后面分了房子的人因为物质上的差距觉也产生了觉的国家不公平。这是卡扎菲执政的真实写照,这一下子大幅度的提高社会福利给他众叛亲离埋下了祸根。

而政治上,卡扎菲是个理想主义者,他高估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了。对内,他以为通过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获取了社会低层的人心,认为社会底层是他忠实的支持者,所以他敢踢除他曾经的战友,把政府高层全部换成家人和朋友。他在提高社会福利的时候的确获取了社会底层的人心,所以他也成功把政治高层替换掉。也就是这个时候,他产生了自我膨胀,他想做非洲的代言人,领导羊,他不但想通过石油财富拉拢非洲人心,还和美国叫板来树立自己在非洲的政治形象。

这个时候他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他的石油财富是有限,大规模的去烧钱,两面开花,最后该给国民的福利没落实还没落实,该给非洲的人的好处还未到位,战争就爆发了,可以说,卡扎菲的敌人把时间掐的很准。第二个是他选错了敌人,卡扎菲把美国选为敌人,无疑可以快速的提升他的政治影响力,这点他是成功的。在把国内矛盾对外转移上也算是成功的,但敌人的狡猾之处在于,人家美国没动手,让法国动手,他给国内设置的敌我矛盾压根没有起作用,因为敌人的转变让他措手不及,而且值到他死的时候,他可能还不相信法国会对他赶紧杀绝呢。

卡扎菲最后落的众叛亲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国内财富掌控和政治野心的原因。国家福利让他失去了国内财富中层的人心,得到了社会底层的人心。但是通过福利快速获取的人心是有时限性的,时间一久他们就会把当初的恩泽变为理所当然,然后再变得欲求不满,跟我们现在所实行的义务教育一样,五十年前能上学读书算是天大的恩泽了,现在的家长都个个都觉得自己的子女天生贵胄,学校老师就应该把他们子女供起来是一个道理的。所以卡扎菲得手段是有时限性的,而卡扎菲再政治强又用人唯亲这样一来就把国内所有的人都得罪可一遍,不众叛亲离才怪呢。

3

“卡扎菲时期利比亚曾是非洲最富裕的,为何最后卡扎菲却陷入众叛亲离的地步?”——看到这个问题,又想起了7年前利比亚内乱爆发时期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卡扎菲被虐杀照片


当时舆论界对卡扎菲一片抨击之声,我算是非常少有的为卡扎菲治国取得的成绩据理力争的人(中经在线访谈梅新育谈利比亚战争局势链接:

http://intl.ce.cn/zhuanti/2011/140280/lby/wzsl/

;)。实事求是地说,卡扎菲确实为阿拉伯各国、而不仅仅是为利比亚争取了巨大利益。他夺取政权之后,在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中第一个将此前完全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里的资源国有化,首开纪录,其他阿拉伯国家和伊朗、拉美石油输出国纷纷效仿,西方石油公司从此必须把一半以上石油收入交给东道国,而不是以前的5%以内。阿拉伯人和其它石油输出国得以富裕起来,甚至成为“土豪”形象代表,追根溯源,应该说卡扎菲功不可没。

凭借石油资源带来的财富,到利比亚内乱之前,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的分类,利比亚已被列为“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主要指标如下:

2008年人均GDP14802美元,与中欧相当,高于波兰低于匈牙利。与此对比,按照联合国《国民核算统计年鉴》,2007年全世界人均GDP8190美元,其中转轨国家5960美元,发展中国家2710美元,非洲1350美元,亚洲3530美元,欧洲26210美元。

未通电地区人口占比0,沙特0.8%

高教入学率55.7%,超过非经合组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43%),系阿拉伯国家最高。相比之下,山姆大叔力挺的巴林和沙特当时是29.9%,人均GDP比利比亚高很多、同样受山姆大叔保护的卡塔尔更只有11.0%,阿联酋25.2%

……

那么,卡扎菲最后为什么众叛亲离?他个人与家族后来的一些生活腐化当时颇有媒体渲染,但这些在阿拉伯伊斯兰各国普遍存在,只能算枝节问题;我认为,真正致命的问题除了阿拉伯伊斯兰社会根深蒂固的分裂内乱传统、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复兴、西方打击等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卡扎菲长期追求不现实的、超越利比亚这个小国能力的宏大政治目标,阿拉伯统一、非洲统一、核武装、……,为此耗费了巨额资源,也为自己在国内外树敌无数。很多人说卡扎菲弃核数年之后内乱被杀,证明他不应该弃核;实际上,他若不弃核,会死得更早、更惨。中国这样10多亿的大国应该发展自己的“两弹一星”体系,不等于几百万几千万人口的小国去追求核武装也是正确决策。他搞“人工河”之类宏大工程瞎折腾,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浪费问题。

其次,利比亚人均收入虽然高,但只有石油天然气一项能够在国际市场具备竞争力的产业,其它没有任何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非石油产业也因为“荷兰病”和阿拉伯伊斯兰社会文化传统而发展不起来,不能够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只是靠政府福利再分配,又没有计划生育,人口里面绝大多数是无所事事的青年,无事则生非。

第三,他普及教育,高教入学率55.7%;这本身貌似好事,但阿拉伯人的读书受教育与中国大不一样,他们没有中国人这种勤奋求知精神,没有高标准严格的升学淘汰,那些文凭含水率太高。而且专业设置高度集中于阿拉伯语言文学、宗教之类,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格格不入。这样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需求,不能满足创造财富的要求,胃口却大幅度提高,欲望得不到满足,对卡扎菲及其政权的怨恨油然而生,内乱的种子也就埋下了。

类似的“反目成仇”现象同样发生在解放妇女方面。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在妇女解放方面进展非常大,他执政不久,就毅然打破千年宗教传统对女人的桎梏,让穆斯林女人揭开面纱上街、读书、外出工作,甚至当兵、当官,摧毁穆斯林妇女不得上学、外出工作等传统宗教陋规,……这些本来对妇女是好事,但恐怕是由于上述原因,以及阿拉伯伊斯兰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心理,无论是在西方穆斯林移民社会,还是在穆斯林国家,所谓“伊斯兰女权运动”普遍将矛头指向了为她们争取来自由解放的意识形态、组织机构和人物,卡扎菲也可算其中之一。利比亚内乱进程中妇女的参与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卡扎菲被杀、新政府成立之后,国内外媒体广为传播的一张代表“新利比亚”形象的照片就是一个为卡扎菲被杀哈哈大笑的年轻妇女。

当然,卡扎菲政权被推翻之后的“新利比亚”大面积恢复伊斯兰教法,妇女权益急剧恶化。利比亚战争期间还有一件事给我印象深刻,就是英国穆斯林慈善组织捐助反卡扎菲叛军,一对姐妹跟随父亲一起运送捐助物资去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支持民主”,结果在那里被反对派武装士兵当着她们父亲面轮奸。

总而言之,我不认为卡扎菲是个什么好人,但推翻他的势力更差。而且,从现在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对现状大失所望的利比亚民众普遍把当初推翻卡扎菲政权的内战归咎于“国际阴谋”,而几乎看不到自省反思,这一点决定了这个国家至少在可预见未来没有改善的希望。

4

卡扎菲之死具有戏剧性的“悲剧”色彩。死亡有很多种,但作为一国之“君”,那种带有明显“侮辱”式的死法令人唏嘘不已。不管怎么说,一个“独裁者”被他的“子民”这样杀死,也是对“民主”的讽刺。利比亚和伊拉克的情况极为相似,都是富产石油的国家,人们的生活也都很富裕,在富裕之后也都对“民主”有了不一样的追求。而这种追求的方式和结果到底值不值得,也是见仁见智的。这两国的“独裁者”卡扎菲和萨达姆的命运也很相似,一个要做中东地区的“老大”,一个要做非盟的“领袖”。其实都是“私欲”膨胀的结果。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对“权力”的“无限”追求,在权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虚幻”,也可以说是一种“虚荣”。“利和力”有了以后还要图“名”。往往还不满足于做国家的“领袖”,还要幻想着去做“世界领袖”。关键是还有众多“抬轿子”之辈,也助推了他本人生活在“虚幻”之中,卡扎菲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虚幻和膨胀的卡扎菲经常带着“靓丽”的女保镖周游世界,满足于用“钱”买来的掌声和“光环”,对内却打压“异己”,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和民主追求,终致自己“悲戚”的下场。利比亚的今天和卡扎菲的悲惨“落幕”无疑在昭示着一个“哲理”,即“民主”和“富裕生活”都是人们的追求,二者也并不矛盾。领导者如果少了些自私和虚幻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反之,如果单重其一,国家政权就不会稳定。特别是那些喜欢被“抬着”的独裁者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5

这个问题要回答全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曾经很辉煌的领袖,比如说卡扎菲,萨达姆等,都曾给国家带来辉煌,深受国民爱戴,为何到最后却被自己的民众推翻,会众叛亲离。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点是,百姓的生活,如果百姓生活在统治下越来越好,越来越舒服,恐怕没人愿意推翻自己的领袖。而推翻了,肯定是不好。

明白了这个,真相君认为,卡扎菲从深受爱戴到众叛亲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独裁统治。卡扎菲统治利比亚长达42年,在初期独裁统治确实可以快速的团结国家,集聚力量,改善百姓的生活,当时的利比亚也确实是中东最发达的国家,收入很高,很多阿拉伯国家的人要到利比亚去打工。但是独裁统治到后期,就是机制的硬化,贵族阶层的固化,以及贪腐的形成。在卡扎菲后期,贫富差距开始拉大,贪腐十分严重,引发了巨大的社会矛盾,而且百姓的生活持续得不到更好的改善,因此社会的不满情绪在激增,这是卡扎菲走向末路的基础。也就是说,卡扎菲后期抛弃了人民,没有再去关系民间疾苦,没有再去提升百姓生活,最终被百姓抛弃。

第二,高失业率。卡扎菲执政后期,因为统治机制的僵化,腐败的滋生,使得国家经济出现连续的困难,失业率不断提升。最高的时候在2011年,年轻人失业率超过一半,也就是大量的年轻人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无法养家糊口。而当时的卡扎菲又没有很有效的解决年轻人的失业问题,没有很快的扑灭,年轻人的不满。最后也是这些年轻人推翻了卡扎菲,杀死了卡扎菲。

第三,西方的利用。美国等正式利用了卡扎菲后期高失业率,贫富差距的社会不满情绪。开始支持年轻人造反,出钱出枪。而这些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又是非常容易被煽动的。他们被煽动起来,将自己所有的不幸和失业,都归结为卡扎菲的独裁统治,所以都起来反抗,追求自由,最终被这些怒火淹没。

第四,本身的分离基因。利比亚虽然不大,人口只有600多万,还没有我国一个大城市人口多,但是却具有天生的分离倾向,因为这600多万人由100多个部落组成,每个部落有自己的酋长,本身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也想成为统治者。因此,在利比亚战争中,人民的不满,加上部落的搅局,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卡扎菲众叛亲离,彻底走上了不归路。

真相君原创,敬请关注分享探讨!

6

一个字“zuo”,卡扎菲的结局是自己“硬作”的,怪不得别人。

青年时代刚刚获得权力的卡扎菲曾是个有为的青年,政变成功后,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是一个严谨遵守伊斯兰教规的虔诚教徒,他不仅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越雷池半步,对手下更是严格有加。他自己不饮酒也不允许部下喝含有酒精的任何饮料,他不近女色也不允许部下去酒吧娱乐场所。所以当年卡扎菲在非洲,尤其是在非洲青年的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

他曾召开泛非青年大会,把非洲及世界上有为的黑人青年聚集到利比亚开会,讨论非洲的未来,讨论非洲如何把非洲的利益从欧洲人手里夺回来。从当时的新闻报道来看,卡扎菲深受世界触目,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政治家。

他带头抬高石油的价格,仅此一个举动就使利比亚的国库收入增加的一倍,这对贫穷的利比亚来说太重要了,几乎在一夜之间,利比亚就因为石油的额外利润成为非洲富裕的国家。正是黄金得来不费力,卡扎菲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膨胀了,其后不仅迅速成为利比亚的绝对独裁的君主,还自誉为非洲的代言人。

在执政的初期,卡扎菲还是比较注重实干的,不仅没收了国外的所有投资,还把美国的军队从班加西的军事基地给轰了出来,他既不买以美国为首得到西方的账,也不买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账,基本上就是自以为是,结果连自己都发现,这种蛮干是混不下去的,于是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成了一个左右逢源的人。

很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都有如此的经历,当逐渐发现,历尽千辛万苦服务国家保护人民所得到了利益还不如盘剥人民来的快时,曾经的理想和诺言就烟消云散了。既很快会从一个国家和人民的保卫者蜕变成一个驾驭在国家和人民头上的食利者,卡扎菲就是这样从一个心怀大志的有为青年演变成一个混世魔王的。

美国对他一直就很有看法,最后也没有因为他主动撤销了核计划而放过他,又加上石油经济不再那么管用,渐渐地入不敷出,国库空了,老百姓也不再买他的账,最后众叛亲离。

卡扎菲死的时候还带着的黄金手枪最终也没有挽回他的命。

在非洲,失败者的结局不是死亡就是入狱,卡扎菲依然没有逃脱这个规律。

7

利比亚的问题是内外因综合作用所致:

卡扎菲在利比亚的统治实际上是一种极权统治,这倒并不是说极权统治就一定导致国家混乱,事实上一个国家实行何种政体得看具体国情,在这世上并不存在真正能通行于任何国家的制度,所有制度都必须与本国国情相契合。卡扎菲得以上台恰恰说明就当时而言:利比亚是适合极权统治的。事实上我们不妨看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后发国家或地区——德国、日本、苏联、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在崛起的早期都采取过完全不同于美、英、法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列强的体制——这种体制简单来说就是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强调行政管制。之所以采取这种发展模式在于:事实上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一种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的相对公平的制度,而对后发国家而言首先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们的吃饭问题,在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后需要解决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只有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民主制度才能真正在一个国家立足,否则就会演变成像印度、伊拉克那样的异化典型。卡扎菲对内大力发展利比亚经济,改善民生问题;对外则对西方国家保持高度强势以赢得民族自信,这正是他一开始得人心的原因。问题在于: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老百姓就会有更多的需求,也就是说人们已不是简单满足于吃饱肚子那么简单了,他们越来越难以忍受巨大的贫富落差和严重的贪腐问题,他们难以忍受特权阶层对自己的蔑视,而这恰恰是极权统治的顽疾。如果一个国家不能运用法律制度构建良性的发展机制,而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强势的政治人物所推行的极权统治上,那么这个国家几乎必然会出现体制僵化、阶层固化、贫富分化、贪腐成风等等问题。

西方国家的确对利比亚采取了干涉颠覆行为——当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利比亚内部团结一致,西方的颠覆又那么容易见效呢?但不能否认的是西方国家的干涉颠覆行为进一步加速了卡扎菲政权的倒台。利比亚尽管只有只有600多万人,但这这600多万人由100多个部落组成,这意味着利比亚内部的民族关系异常复杂。而在卡扎菲执政后期伴随着高失业率、阶层固化、贫富分化、贪腐成风等问题导致老百姓对卡扎菲政权日益不满。在利比亚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之时西方国家出手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在舆论宣传上大力抨击卡扎菲政权,进一步煽动起利比亚人对这个政权的不满;另一方面直接出钱出枪出人帮助卡扎菲的反对派组建武装力量。

8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我们中国孔子说的话,也适用于三万里外的利比亚。

即使做不到绝对的平均,相对的均衡发展也是必要的。

无疑,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是富裕的,因为滚滚而出的石油和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卡扎菲可以大手笔地规划利比亚的建设蓝图,实现他福利大国的理想,国民可以得到一切他们能想到和想不到的补贴。然而资金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西重东轻前重后轻的局面。加之其家族和亲信攫取的巨额利益,必然造成人民的不满。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利比亚跟大多数非洲国家一样,它还是一个部落文明占主导的社会,卡扎菲即使身为国家领导人,他依然跳不出部落思维的局限,他的政策基本上还是倾向于本部落和自己家乡的利益,这自然会造成其他部落和地区人民的不满。

这种种的不满随着时间慢慢地累积,随着油价的波动而波动,随着西方国家的制裁和挑动而爆发。所以说卡扎菲的命运和利比亚的结局是一种必然。

9

非洲和中东地区有个很明显的问题,民族宗教和部落分裂问题!不同的民族、宗教派系和部落都拥有各自的武装,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各自的武装可以干起来,所以这是西方国家比较容易军事介入的原因。典型的穆斯林的什叶派和逊尼派。卡扎菲和萨达姆都没有实现现代国家建设,制度和法治体系等,很好让每个部落和民族参与国家政治,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靠的是自己民族和部落强有力的武装来威慑,福利也没有完全覆盖所有团体。后续建立仿西方民主政府,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更别提解散或者削弱其他团体的武装,所以还是战乱不断,个别团队一言不合就开打。

另外就是其他人说的,高福利下忽视了人性的恶劣,导致了不长久性。集权下又导致了绝对腐败,更加引发大众反感。

10

卡扎菲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独裁者。自1969年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以来,卡扎菲对利比亚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统治,一直到2011年利比亚发生内战,卡扎菲才在国内反对派和北约的联合攻势下被迫下台。

不过从治理国家的效果来说,卡扎菲其实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卡扎菲的统治之下,利比亚一跃成为了非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利比亚民众长期以来一直享受着医疗免费、政府发房子、教育免费的高级福利。哪怕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利比亚的福利政策都是相当让人眼热的。

(大独裁者卡扎菲)

那么,既然利比亚在卡扎菲统治下富裕而繁荣,为什么利比亚人民还要推翻卡扎菲呢?

在卡扎菲上台之前,利比亚确实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其真正开始走向富裕,确实是从卡扎菲统治后。

尽管客观来说,利比亚的富裕和石油经济有很大的关系,但卡扎菲作为领袖,其功劳也肯定是不可抹杀的。不过,在国家富裕之后,卡扎菲却在几个问题上犯了错误。

(利比亚内战)

一、政治立场的极端转变。

自上台以后,卡扎菲就一直同西方世界采取对立的姿态。

他首先强硬地收回了美国在利比亚的空军基地,赶跑了几千个美国军事人员。过了两年,他又废除了前国王与美国的多项协议,并且还声称美国是阿拉伯国家的头号敌人。此后二十多年中,卡扎菲一直热衷于同西方国家交恶,要么支持对西方国家采取恐怖主义,要么就是各种断交,不停进行挑衅。

通过这一系列行为,卡扎菲赢得了“反美斗士”的称号。其知名度也随着他出位的行为而不断飙升。

然而到90年代之后,卡扎菲却一反之前“反美”“反西方”的形象,转而开始修复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比如在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卡扎菲大赞克林顿是“新世界的救星”。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卡扎菲对恐怖袭击表示了强烈的谴责,成为了最早一批反对恐怖主义的阿拉伯国家领导。

有人认为,卡扎菲之所以会立场转变,其实是为了利比亚能持续向前发展,而不得不作出的牺牲行为。

但当卡扎菲在美国的要求下,宣布全面放弃核研究项目,停止了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时。卡扎菲的支持者们终于不再买账了。

在他们看来,卡扎菲为了讨好美国,已经彻底失去了底线。而这样一个没有底线的统治者,自然是不值得再获得支持了。

最终,利比亚因为卡扎菲极端的政治立场爆发了内乱。而长期以来都被卡扎菲敌视的美国,也没有因为卡扎菲在最近10多年中的妥协而放过他。

(尤尼斯将军)

二、卡扎菲任人唯亲大肆敛财。

自1969年上台后,卡扎菲慢慢抛弃了同他患难与共的战友兄弟,并陆陆续续让自己所有的子女和亲信进入了利比亚的重要部门。比如他的几个儿子就分别掌控着利比亚的电信、进出口、石油等重要产业。在军事上,卡扎菲家族也掌握着很大的权力。

到了后来,卡扎菲家族基本上左右了利比亚的经济命脉。每年国家数千亿美元的出口收入,有很大一部分进入卡扎菲家族的腰包。而根据卡扎菲曾经的好兄弟,后来指挥反对军武装作战的尤尼斯将军透露,卡扎菲甚至连自己的政府军也不信任。他宁愿以高额的福利从邻国招募军队,然后交到自己的儿子手中。

这也就意味着,卡扎菲完全将利比亚当作了自己的家族产业。比起国家的利益来说,他更在乎的是他个人家族的利益。而这样的模式,显然是利比亚的将军们都不能接受的。

三、卡扎菲的福利政策存在很大漏洞。

我们知道,利比亚的福利是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比如像政府发房子这一点,就几乎没有国家能够做到。但相应地,这样的一种模式却存在很大的弊端。

举个例子来说,当卡扎菲大张旗鼓地向穷苦年轻人分发别墅房产,并不断在电视上宣传作秀时。利比亚辛苦工作几十年,好不容易买上房子的人心中肯定会有意见。这样的一种模式,就让辛苦工作的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而国家也会渐渐出现一种不公平的感觉。

卡扎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以为凭着利比亚远超世界各国的福利制度,肯定会得到下层人民的支持。但殊不知,这却是给利比亚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参考资料:《沙漠枭雄卡扎菲》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