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谡街亭失守。

最佳贡献者
2

是马谡,而且是好朋友。按军法执行,大义可灭亲。马言过其实,先帝早已知晓,孔明挥泪斩马谡,原因有两点,一是好朋友,二是有负先帝之言。

3

既然立下了军令状,没有做到就必须服从命令,‘马谡’死的惨啊,可惜归可惜,但是也没有办法!

4

诸葛挥泪斩马谡。体现了法不容情,有令必行。之所以挥泪,一是为失去高参助手而惋惜,二是为用人失察而悔恨,三是为不停先主刘备之言而懊悔。

5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主动请缨镇守街亭要塞。马谡长期跟随诸葛亮左右,学习、参议军中事务,也算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人才。

街亭虽小,但对伐魏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军需粮草补给全都从街亭输送。马谡自诩才智过人,不听王平建议,结果兵败,丢失了街亭。

诸葛亮对马谡是非常认同的,蜀汉军中缺乏谋士,诸葛亮看好马谡,对其专注培养,原也无可厚非。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昔年先主刘备都认为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却在街亭重镇任用他,以至于第一次北伐大败而归。就连开战之初望风而归的南安、安定、天水三城也得而复失!

街亭失守,蜀汉北伐补给线中断其损失之重,诸葛亮自然明白其中厉害关系,不仅“挥泪斩马谡”,还自降三级。

诚然,街亭失守,诸葛亮有用人唯亲、用人不当之嫌。启用新人,以实战锻炼后备军事力量的想法,让诸葛亮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谨小慎微,万事追求完美。

蜀汉本来就地少人稀,以至于诸葛亮到死都没有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勉强可以接其衣钵的姜维却是降将,于蜀汉无有多大的功劳,短期内哪里可以得到刘禅及朝中权臣的认可!

诸葛亮挥泪斩的是马谡,断的是自己的豪情壮志!街亭粮道一断,蜀汉后来的几次北伐均是由于补给不足而告终。

马谡是诸葛亮前期最为看重之人,由于骄傲自满而失守街亭,不仅仅是给后面的北伐造成严重影响,更加让诸葛亮在提拔人才上面顾虑重重。

不管是不是因为蜀汉真的无人可用,还是诸葛亮眼界太高而不得其徒。反正我认为,只会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马谡给诸葛亮择徒,带来了严重的阴影!街亭失守给蜀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6

看《三国演义》,我一直有个疑问,那就是街亭之战,书中描写诸葛亮极为欣赏马谡,一直把他当接班人来培养,并极力在刘备推荐。

马谡也确实熟读兵书,并且多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言传身教,受益定当不菲。

而诸葛亮派马谡带兵守街亭,应该是知人善任,并且还特别叮嘱如何扎营,并且参军王平都懂得不能在小山上扎营。

凭诸葛亮的眼光,挑选的接班人竟然会能力如此低下,而马谡正当想要进步时,会违背诸葛亮的军令,擅自改变作战计划,试想,当时即使不败,肯定也不得诸葛亮的胜任了,马谡真的会如此弱智吗?


7

谢邀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的是马谡。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马谡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但是,诸葛亮并未听取,以马谡为心腹,让其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为其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的计策,受诸葛亮采纳,便有了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使人心归福,南中不再反叛。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曹魏,命令马谡帅军镇守战略要地街亭,并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但至关重要,乃汉中咽喉,街亭失守,我军必败,并指示马谡在靠山近水处安营扎寨。然而,马谡到达街亭后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示,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副将王平连续多次劝阻马谡,马谡也不听,结果张郃领军前来,切断蜀军取水的道路,将蜀军围困于街亭山上,最后发动进攻,纵火烧之,大军人心涣散,不战自乱,最终街亭失守。

街亭失守使战局突变,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作为将领,马谡应为街亭失守负主要的责任,况且行军前立下军令状,虽然马谡又是诸葛亮最赏识的人,但是街亭失守使当时整个蜀国限于危难,并且北伐的多年准备付之一空,迫于无奈,为安抚朝野上下,诸葛亮痛苦流涕,不得不杀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纵观马谡一生,出身也算仕族名门 ,马氏五常在当时也是名声显赫,自幼才气出众,诸葛亮不顾刘备的遗言,仍然重用,然而马谡却把事情给办杂啦。其实马谡也是有才能的,诸葛亮也不是那种随便是个人就重用的,况且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多多少少也能学习点军事谋略,况且临走时诸葛亮再三叮嘱,规划好驻扎营地,所以个人感觉马谡失街亭是狂妄自大,(和关羽是荆州一样)目中无人,骄傲蛮横,不听劝阻(王平多次劝谏),所以也怨不得别人,纯属自己作死。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欢迎探讨。

8

诸葛亮挥泪斩的是马谡,马谡是个天才,熟读兵书,很有作见,每当诸葛亮淡沦天下大事的时候都要找马谡,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纸上淡兵的模型,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诸葛亮一直在床边,当马谡来见刘备时,诸葛亮极力夸他,刘备闭上眼睛,当马谡出去了,刘备睁开眼睛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时才想起先帝的活,悔之晚矣,刘备和诸葛亮的智力是多么的悬殊,但阅人却高于诸葛亮,这是刘备的特长,或者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诸葛亮斩马谡有一个嫁祸于人的阴谋,部将有过,你主帅难道不该付主要责任吗?

9

挥泪斩马谡,斩的当然是马谡,看过三国演义的都清楚!


对于斩马谡,可惜是可惜,但是当时那个环境下也是没有办法!


首先,马谡是立军令状去的,不成功便成仁。



其次,马谡违抗军令。

擅自到山上驻扎,完全不记得诸葛丞相的叮嘱,不在要道扎寨为营,却要在一座孤山上扎寨,即便副将王平百般劝阻,丝毫不听,执意选择登上南山据守,声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第三,街亭那个位置相当的重要。

街亭丢失后,蜀军失去重要据点,大军进退无据,无法再战,被迫退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第四,对于军队,军令是很重要的,违抗军令必须处置,何况还是这么大的军事失误。


基于此,马谡不得不杀,虽然诸葛亮带在身边培养了这么久,杀了有点可惜,但是必须杀。


小家之言,不当之处,望海涵,谢谢,劳驾顶个,谢谢!

10

诸葛亮挥泪斩的是马谡

马谡,自幼长,是马良的弟弟,共兄弟五人,人称“马氏五常”。最初马谡以荆州从事的身份在刘备的麾下效力,因为自幼喜爱兵法,常常议论一些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颇为看重并对打算对他精心培养。

多于这一次的镇守街亭,马谡自告奋勇地想去表现自己,说自己自幼饱读诗书,又蒙先生教诲,但是诸葛亮还是不想马谡前去,因为毕竟对手是司马懿,因为毕竟街亭这个太过重要(那里易攻难守,没有城池,它扼守汉中咽喉,是蜀军的粮道所在),但因为自己立了军令状再加上赵云等人的劝说,诸葛亮便同意了,立王平为副将领两万五兵马前往街亭,高翔领一万兵马驻守街亭旁有一座东城列柳城,如街亭有危机可引兵相救。

但是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的劝诫,执意要把大军驻扎在山头上,认为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后来因为没有水喝,军心大乱,司马懿率领大军拿下街亭,街亭失守。

街亭的失守让蜀军失去了北伐的好机会,马谡他们惨败而归。诸葛亮也是对马谡很失望。

后来因为马谡立过军令状,而且刚到街亭不听诸葛亮的要求擅做主张直接按照自己的意愿排兵,再加上街亭位置的重要性下面的军士会不服的。为了安抚军心只好斩杀马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