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秀才级别的确比较低,但它又是一个读书人想要学而优则仕的必由之路。

明代,未取得任何功名的读书人,统称童生,不管他十来岁,还是八十岁,都称童生。

童生参加县里举行的考试,也就是县试,凡是通过了考试的,就获得了最初的功名,也就是秀才,也称生员。

秀才虽低,也有一定社会地位,比如见了县官从此不用再像平头百姓那样下跪;县官也不能对秀才施以肉刑。

有了秀才资格后,就可以参加省里举行的乡试。明清两代,乡试三年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到了举人这级别,就已相当不错了。既可以继续应试,也可以出来做官。当然所做的官职务都不高。有明一代,以举人做到尚书级的,不过数人而已。其中一个就是著名的海瑞。

举人就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由于他们赴京的费用由公家解决,所以称为公车。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

有了贡士资格,就可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一般来说,殿试主要是为贡士们排个等级,所有参加殿试的都会获得进士称号。

进士分三等 ,也就是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不等 ,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亦不等 ,同进士出身。

中进士后,立即授予官职。

总体来说,除了明朝初年,曾把几十个秀才授予官职外,其它时代,秀才如果不能继续获取更高功名,不可能进入正途。一般来说,其出路要么当个私塾老师,要么到高级官员下面做幕僚。

最佳贡献者
2

所谓儒林外,武林外都是外行,都不是两行中,无能就对了。

3

现在也是一样的,清华北大的有本事有人脉有后台关系的,有奇才的抓好了机遇出国,为外国人服务,二类三类在国内发展,公务员,管理人员,什么县长市长的,四类五类的跑外卖送外卖不也很好吗??

4

按现实说,以前的秀才还不如现在的小学生,他们除了会吟诗作对之外什么都不会,手无缚鸡之力已经诠释了一切。反观我们这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给他们一台脑什么都做出来了,给他们一部手机玩得比溜冰还快。

5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亦作儒童、文童。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与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

县试

多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

府试

多在四月举行,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县试已录取的士子得以参加,连考三场。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府试通过者方可参加院试。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院试

是童试的最高一级,它由学政主持。院试要求有6名村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通过者才可进入官方学校,成为一个地方生员。

清朝院试三年两试,一为岁试,一为科试。逢寅、审、巳、亥年举行"科试",逢丑、未、戌、辰、年举行"岁试"。童生可在三年内参加一次科试和一次岁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虽低 也是几百号人走独木桥过来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