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孔子对此有过解释。

《论语·子路》篇中有这样一则对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子路问孔子说:“如果卫国的君主等待您去执政,那您会怎么做?”孔子回答说:“那必须是正名。”子路说:“真的是这样吗?夫子你太迂腐了,名正不正有什么关系?”孔子回答说:“子路你太粗俗放肆了。有学问的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一定不会乱说话。名不正,则说话就不合理,命令就不能畅行;命令不能畅行,那就什么事都干不成。什么事情都不干不成,自然礼乐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则刑罚就不能公平合理;刑罚不公平合理,老百姓就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君子说话必须可行,说出的话必须可信。君子所说的话,绝对不是随便乱讲。”

光看这段对话太虚,我给题主举个例子,司马懿家族夺得曹魏政权 ,不是靠马上得天下,也不是靠多大的丰功伟业,而是靠阴谋诡计夺权,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是典型的不忠行为,所以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后,再也不能对臣子和世人宣称忠这个概念,只能谈孝,但归根结底西晋得国不正,即所谓的“名不正”,法统有问题,所以每个人都觉得皇位可以自己坐,所以出了八王之乱。

西晋的法统有多不正呢?就连司马懿自己的后人都看不过去,晋明帝司马绍曾问过温峤和王导司马懿等人怎么创业的,王导一五一十对司马绍说了司马懿三代人玩弄阴谋诡计夺权,欺负曹魏孤儿寡母的事,司马绍听后都汗颜,用被子遮着脸说:“真像你这么说的这样,晋朝怎么可能长远?”

西晋法统不正,结果就像孔子说的那样,整个西晋社会从上到下都充斥着堕落和腐化,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感叹说西晋没有新朝气象,结果西晋也很短命。

所以,法统能不重要吗?

最佳贡献者
2

不是真的重要,是相当的重要。论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但凡一个新的政权要获得认可,其首要考虑的是正名,就是法统的正当性,也就是正统,对任何国家都不例外!

法统的作用可以为大家提供基本的共识,让政策的执行具有稳定和连续性,意思就是大家新的政权和政策执行都认账。

封建王朝的法统就是皇帝,皇帝代表一个王朝的一切,大家都认可皇帝的一切,这就可以让一个王朝政权得以稳定持续。

以中华民国的法统来源为例,封建王朝的天下是皇帝的,而民国的天下是全民的,中华民国结束帝制走向共和,怎么承接大清的基本疆域和人民,而这些人民为什么要认可你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必须考虑的。

可能你会说都革命了,旧的东西全部抛弃。问题是就算一把火烧掉了旧事物,社会还得继续稳定发展,那么就必须需要形成一种基本共识,如果都不认账,那革命也就无所谓的革命了。

那么中华民国的法统哪里来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是清帝退位诏书。前者确定了中华疆域和民族范围所形成的一部宪法,规范全民的责任义务;后者则是承接大清皇帝的正统,这一点相当重要,诏书就是告诉大清统治下的汉、满、蒙、回、藏五族的臣民,未来怎么效忠大清的就怎么效忠中华民国,否则西藏,新疆,东北,西南都有可能被帝国瓜分掉,那辛亥革命倒帮了帝国的忙,其伟岸形象可能将不复存在,也不会有今天中国的广大疆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