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罗贯中是受到宋元两代的演绎影响,为了保留一部分诸葛亮的道家神仙特点,给他全程安排上了四轮车。
《演义》的木轮车
在《三国志》中并未见诸葛亮木轮车的记载,而《三国演义》则有。
比如虚构的骂死王朗那个桥段中,大家印象比较深。王朗骑马上前,大叫:“请对阵主将答话!”,蜀军关兴、张苞分左右而出,立于两边,然后中央一辆四轮车,孔明端坐车中,纶巾羽扇,素衣皂绦,飘然而出,好一派仙风道骨啊!
《演义》中最早见诸葛四轮车应该是和吴国争夺荆南四郡的时候,诸葛亮坐着四轮车引兵取零陵,碰上三国无双战将之一的刑道荣,设计活捉了这名神将,当然这些都是虚构。
随后,入川、北伐就比较多了,就连最后魏国偷渡阴平时,蜀国诸葛瞻把四轮车刻木头雕像又用了一次。再经过电视剧的广为流传,基本给人印象诸葛亮就是坐在类似轮椅的木轮车上出行打仗。
说明《演义》里的诸葛亮并不是一打仗非要坐木轮车,只是木轮车基本成了他出征的一个重要特点。
有人在此可能会提到网上流传的,南北朝《世说新语》这书中记载,诸葛亮坐在素舆上,指挥若定,和司马懿对阵的情况。其实这是今人卢弻写的《三国志集解》中提到了一段,而且也不是《世说新语》里的,原著中并无此段记录,只有记载诸葛亮和司马对渭而陈,没提到“素舆”一词,这是出自晋朝裴启《裴子语林》里的。个人推测诸葛后期北伐阶段有用车,但具体原因不知晓。
宋元的演绎
为什么有这个特点,出现的猜测也颇多:致敬先辈偶像被挖双膑的孙膑;后来得了类风湿关节炎不能骑马;为了稳住军心,因为四轮车不好逃跑;气定神闲,显示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掌握等等。
看了他们说的理由,小王觉得不是很贴切,个人觉得还是跟罗贯中受到宋元两代的演绎影响有关。本来诸葛亮偶尔用车,被安排全程用车。
上图是元朝兴建的五丈原诸葛亮庙雕像,看到什么没?八卦道服,这是不是有点道教的色彩。
再看京剧《借东风》是不是也八卦图?虽说相传诸葛亮创八阵图,但卦象还是易学的范畴,说明诸葛亮的身上有被赋予道家的色彩。
特别是从宋朝时期开始,诸葛亮由一名丞相、名将,向道家神仙方向转变了。
宋朝的《三国志平话》中,介绍诸葛亮时,就说他本来就是一个神仙,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这不是后来天师张角的特点吗?平定南蛮时,蛮王又称诸葛亮“诸葛非人也,乃天神也”。
里面还提到苏轼曾写的诗《诸葛武侯画像赞》,“密如神鬼,疾若风雷。。。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形容其计谋如神鬼一般,究竟是人是神是仙?不知道,只知道是真正符合卧龙这个号。再加上起坛借东风、把印提剑压将星,基本开始超出人的范围了。
到了元朝,诸葛亮更加传奇化。
《诸葛亮博望烧屯》这部剧目,与《三国演义》的桥段有差别。
上来就是借徐庶的口,说南阳邓州卧龙冈有一仙长,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仙长不是人啊。
为什么不是人?
像这样的还不少,从上图元杂剧描写的画面看,诸葛亮从宋朝的超脱入仙,到元朝后俨然开始成神,这些应该与当时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汉人沦为四等人,希望能够参与政治、实现抱负。而诸葛亮这个人物正好成了一种寄托,不少这个阶段立的庙宇,也把诸葛亮当成道士、神仙来祭拜。
罗贯中的改写
到了明朝,罗贯中虽然极力想减轻神仙的色彩,让诸葛亮回归到常人范畴,让《演义》尽量贴近历史,但是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星续命等等的虚构,都让诸葛亮的形象“智多而似妖”,还是神鬼莫测一般。
而四轮车这个恰巧也属于道家的特点,四轮车如果以文言文来说,应该属于“辇”的范围内,“辇”去掉轮子又和“轿舆”差不多。
既然是神,必然要有交通工具,明清阶段用轿舆供神巡行比较常见。也就是车辇轿舆这些在明朝之际,沾上了道教神仙的色彩。
而诸葛亮本为丞相王侯,帝王贵胄出行用的辇车似乎更贴切一些。并且“辇”去掉轮子和“轿舆”差不多,所以小王认为,罗贯中知道诸葛亮后期有用过车,于是给诸葛全程安排上四轮车,既符合事实,也能暗合道家神仙的身份。毕竟料敌先机、算无遗策、推演续命等等只有神仙才能办到。
另外,神仙要是骑马多没排面?不过这个四轮车怎么拐弯爬坡呢?压着后面把诸葛亮翘起来拐弯,然后人下来,抬着车爬上坡后再坐上去?画面略美、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