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通工具和地理环境,是制约或促进人们互相交流融合的重要原因。

一、新石器时代

中国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年),据《孔子家语》记载:颛顼帝,北至幽陵,南到交趾,西抵流沙,东极蟠木,凡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没有不受到其文化影响的(莫不底属)。“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自然是指平原、河畔、丘陵、山谷、林地边缘等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方,都受到其农业、彩陶文化的影响。而崇山峻岭的越南、老挝及北方极寒之地,自然不在农业、彩陶文化影响之列。这就是地理环境的制约。

而到了唐尧帝时期,则能够达到“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就是说普天之下,凡是能有船可以通行,有车可以进入的地方,都能听到尧帝的教化。这里“舟舆所及”,就是指的通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交流融合。

二、战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交通工具有马车、牛车、人推车、骑马、骑牛、渡船等,交通工具多样化。

这时,公元前2219年,秦始皇派遣屠睢、赵佗率领50万大军,进军岭南,平定百越之地,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后来秦灭,赵佗致力为南越王。

其中南海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这就是交通工具发展后,突破了地理环境限制,而达到了交流融合。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将军蒙恬率军30万,出击匈奴,收回河南之地,迫使匈奴北撤700里,并修筑万里长城,沿河设置44个县城。

在北边沙漠地带,由于匈奴的交通工具战马占优势,所以,秦朝也只能对匈奴取守势。这也是交通工具和地理环境制约了秦朝的北面发展。

三、三国时期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吴国战船很先进,其势力范围达到交趾。

公元226年,归服吴国的交趾太守士燮(xie)(今广西梧州)人)去世,孙权分交州(治今越南北宁)置广州;分交趾(今越南河内东)、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日南(今越南美丽)三郡为交州。以苍梧(今广西梧州)、南海(今广东广州)、郁林(今广西桂平西)、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为广州,任命原交州刺史吕岱为刺史。

上图为:交趾太守士燮图片

元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渡海求夷洲、亶洲,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公元242年,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航行珠崖、儋耳(现今的海南岛)。

孙权为巩固交州,还派人与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

四、大一统思想

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是指各诸侯都应归属于周王之下。

到了秦朝,李斯提出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为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制定了理论根据。从此,天下一统,一统天下,就成为谋求国家统一的代名词。

新石器时期、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等,或无意、或有意谋求天下统一,总之,中华文明的传播,借助交通工具的进步,确实跨越了地理障碍,壮大了中国地域范围。

最佳贡献者
2

导读:在我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扮演着同级无敌的角色,中原王朝基本处于你碾压同期其他文明的存在。我国古代的军事、科技、文化基本处于世界领先,而无论是战国时期还是三国时期都属于我国古典早期历史时期。虽然我国先民并不缺乏冒险和开拓精神,但是受制于全局视野的历史局限性和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中原王朝的征战暂时都没有涉及到亚洲的其他国家。

现在的亚洲各国除了我国以外,还有不少富庶的国家。但是这是文明和社会进步累积赋予的结果。所谓世易时移,放到两千年前的亚洲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在信息闭塞、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交通工具落后的历史局限下,中原王朝在恶劣气候和严苛自然环境下自然争夺发生在熟知富庶的存量(各国彼此征战)范围内;而不是向外做增量范围(向其他国家用兵)。


全局认知的历史局限性

世界所有文明的发展都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步转化的,各文明对于世界的探索也是逐步进行的。所以包含任何雄才伟略的大帝,也同样会受到全局认知的历史局限性。比如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完成占据波斯印度抵达喜马拉雅山时感觉已经到了尽头而回兵;祖龙嬴政在统一全国后只是在征战岭南,始终没有像汉武帝一样出河西、并入西域。总的来说,当时各国还处于野蛮生长的年代。除了社会生产力和严苛的自然环境不支持更大规模、更长距离的远征外,恐怕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缺乏全球视野、具有太大的局限性。在只有简单地图、对全球认知还停留在天圆地方的中原王朝,没有人敢想象世界如此博大。即便根据《山海经》中往往都有世界尽头的描述,所以无论是战国时期还是三国时期征战不涉及其他亚洲各国也是可以理解的。从下图就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还有很多空白没有任何政权或者文明存在。中原王朝自身都没有完成统一和开发,更不会对周边有什么想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科技、文化等层面的文明积累形成的结果,科技、文明以及社会生产力都制约着王朝版图的扩大。在没有成熟地图、交通工具和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实施对一个庞大的统治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可以凭借自己的战力强行捏合一个庞大帝国,但是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在农耕时代就单独远征的后勤保障就被拖垮一个帝国:比如在帖木儿打算远征明朝时,前锋军队都需要种植粮食给后面军队食用。即便放到清朝征伐西北的准噶尔都几乎耗尽了国力,可见在生产力落后情况下后勤保障的重要。而庞大的蒙古帝国本身依靠的是游牧民族的机动性,给养基本是以战养战。所以无论是战国还是在三国时代能够完成大一统才是首要任务,更何况社会生产力远落后于后世征伐准噶尔时期的清朝了。


历史上中原王朝进入东南亚以及印度需要冲破重重严苛的自然环境,别说遥远的南亚大陆就是曾经纳入中原王朝千年的交趾都是因为严苛的自然环境抵消了庞大的战力

其实在历史上交趾(越南)曾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长达千年,从秦朝统一南越后设置桂林、象郡后就开始了。到三国时期吴国也同样维持了对交趾的统治,但是东南亚其他区域并未涉及。虽然此时周边并没有强大的政权,但是严苛的自然环境、高山峡谷、密布的热带雨林成为天然的阻碍。此时东南亚还不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因为宋朝时期发源东南亚的占城稻才成熟。没有富庶的土地就没有动力,而且魏蜀吴三国相互制约吴国根本不可能抽出大量的兵力经略东南亚。更何况进入印度除了狭窄的茶马古道就是翻越青藏高原,显然无论是战国时代还是三国时期,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向南亚大陆进发几乎不可能。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3

首先,楼主你的认知就很有错的,

战国时期越南、老挝等地其实和现在的福建、广东等地无疑,我们的老祖宗最开始是在中原地区活动的,才开始慢慢向四周去扩展征服。三国时期从古人的认知里,中原才是大一统的点,逐鹿中原 问鼎中原,所以那些蛮夷之地自然没人会在意~

接下来就是大一统的标准:

尽人皆知,中国自秦皇统一后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但后世也屡次分裂、偏安等。那么大一统的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大统一和大一统是有区别的。统一或曰大统一是指领土上成为一个整体。而大一统概念比大统一概念大,包含了领土统一之外,还要政治、语言、度量衡等方面的统一。

那么,大一统究竟有哪些标准呢?

大一统包含大统一,那么大一统起码的两方面统一,一为领土上,一为政治上。

大一统的标准:

一、以秦国版图为基本版图,亦即最后七国的国都和陪都必须包含在版图之内。

二、后一个王朝领土不得少于前一个王朝,只能大于等于。若小于,则是领土丧失,未能收回统一。

三、不得有同族政权两个和两个以上存在。换言之,我族政权只能有一个。

四、不得有异族政权主导本族政权。换言之,本族政权没有向异族称臣的情况。

五、本族作为族群身份必须全在统治范围之内。(若作为族群身份被异邦统治或开拓状态,理应纳土归之)

六、历法、度量衡、货币、文字等必须是统一的。

七、行政上、军事上、民户政治上必须是整齐划一。

以上标准缺一不可。

总结起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教同化、治同政、土同国、民同宗。(宗本族政权)

根据这些条件标准,那么判断历史上的王朝是否大一统就很容易了。

4

谢邀!

为什么征战没有涉及到亚洲,其实这跟当时的时代信息跟技术有关。

1、人类地盘扩张是由点到面的

战国时代,神州大地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是黄河、长江一带。即使楚国在南方面积很大,但南部大部分是未开发的地区,并不适宜人们居住。一个地方要适宜人类居住是需要人类对环境进行一定改造的。不然你占领了,生产发展也很慢,比不过比不过别的国家。而当时亚洲陆上其他国家,正是处在未完全开发的状态。包括越南、等地。秦统一之后才在广东、广西设置郡县,更别说更远,开发程度更低的越南了。

2、对外面世界了解信息匮乏

那个时代,信息传播不像现在,世界另一边发生了什么事,很快就能传播到这边。边疆信息最快的八百里加急,也要几天才能送到最高领导人手上。所以当时中原地区对亚洲其它地区是没什么认知的。既然是未知之地,自然就不会走去了。地图一片黑,你敢去?出去探路是有危险的,万一遇到怪兽,小命丢了咋办?

3、地理阻隔

中华民族发展,是从黄河流域开始,逐渐发展到长江、珠江流域的。秦统一之后,才向南北开始发展。至于东西两边呢?东边是海,在航海技术没成熟之前,是不可能出海的,毕竟不是海贼王的时代。西边是青藏高原,山高路难走,又不宜居。所以汉朝扩张也主要是沿着河西走廊向新疆地区发展,西藏到清朝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4、抢地盘,还是先抢发展度高的

战国跟三国时期,大家打来打去,争夺的无非就是前代人已经建设好的城市,那时还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有城池才能发展人口跟经济,古代打仗其实打的就是人口跟经济。把好的资源抢到手,才能生出更多资源。去占据一些无谓的据点,即使占的地方多,毫无产出,也是没有用的。战国时候的楚国就是这个套路。三国时候的蜀国,诸葛亮南征孟获也只是要平定内乱,为北伐创造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

人才是最根本的,神州尚未统一就想着先去占地盘,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想法。

5

这是因为地理环境所致。

战国时期,我们已经进入发达的农耕经济,而游牧经济很落后的,漠北都是荒原和草地,不适于农作物生长,所以中原地区的人们对漠北土地并不感兴趣。也因为那里人们不开化,文明程度较低,手工业及其落后,民族部落犬牙交错,管理复杂,即使中原战国时期征服了北方,也是找一些有农耕条件的地方加以统治,如北地、河套和河西走廊。

战国和三国时代各民族也有融合,譬如羌族,秦攻犬戎和曹操打马腾马超韩遂,其实都是征服少数民族,后来他们效忠中原,皈依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一员。

百越和九苗,我们现在分不清百越到底分出多少支,九苗真的就是苗族九个部落,“百”与“九”都是泛指,表示多的意思。那么越和苗就有可能牵扯到今天的越南、老挝、缅甸,甚至柬埔寨和泰国。所以战国和三国肯定要与亚洲其他国家联系紧密。三国里的公孙述的地盘有的在朝鲜境内,淳于琼就是少数民族,还有南方的士燮等。

方才说了北方匈奴,也在今天俄罗斯、蒙古、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等国家关系密切,没人知道中亚五国祖先是什么人,有人说是突厥后裔,那么突厥之前呢?突厥是以前被匈奴征服了的一个部落,匈奴被汉军打跑后突厥逐渐摆脱匈奴统治而强大起来,西域在汉时就隶属于中原,曹魏也继承了汉朝北方大部地区,那么西域葱岭以西的中亚五国也随之与三国发生关系。

印度由于那时被外族统治,加之隔着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南亚次大陆与中国交流甚少,可佛教在汉朝时就已经盛行,只是大规模作战在当时根本没有条件。1962年中印战争我人民解放军也是短促出击,根本不可能打持久战,原因也是后方补给,连诸葛亮六出祁山补给都那么困难,别说逾越喜马拉雅山了,直到近2000年后的1962年也没有解决这个难题。故此,中国与西南的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可以说与世隔绝。

6

战国的时候,人们都把身边的人当对手研究,没有一个真正的搞团结的人!三国时,他们三个人的事情还搞不定。战火当然烧不到别处了。

直到我们小的时候老人还教育我们,:知心人害的知心人,逢人只说三句话!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底深处,代代相传!当然战火烧不到别的国家了。

7

秦国征战时有波及到越南老挝一带的,大秦统一六国,吕蒙兄弟率40万大军北上筑长城,御匈奴,赵佗率50万大军进入岭南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此地区号称夷蛮之地,而再往南天气较为炎热 蚊虫猛兽居多,还存在瘴气,最主要的是不利于粮食的生长和人口的繁衍,此时的徐福带领东渡寻丹药并没有战船,水上作战只能说特别的若,西边边界山脉连绵,无法攀登,北边匈奴紧逼无法攻占,战国时期故无法在征战他国。

而三国时期水军战船已出现,已东吴地区为主,但领导者野心不足,战争不起,百姓安居乐业为主,而北方长城铸成,已守为主,再加上因连年征战粮草不足,兵原得不到及时补充,并不会出现远征军,史记记载,曹操率百万大军进行赤壁大战之前,出现好多将士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也是成为一大原因

8

当时亚洲大陆上大多数其他国家都还在茹毛饮血呢,涉及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就算打赢了,对于当时的领袖人物来讲也不是什么大事吧。。。。。

越南啊当时称为交州,及其偏僻的地方呀,大一统是统一中原文化区域!

9

因为其它国家不属于中华民族的范围圈。

10

谢邀: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相对区域还是很大的,战国时代诸侯国扩张,三国时代三国扩张都己到生产力和人口的极致了。洲洋概念那是近现代的事儿了,和春秋战国时代无关。再者应地理交通问题,战国和三国时代的君王将相们也没闲到用军队和狼虫虎豹去争王斗霸,差不多有文明的赿南,朝鲜不是没跑吗?再多就是史书以外的事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