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和地理环境,是制约或促进人们互相交流融合的重要原因。
一、新石器时代
中国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年),据《孔子家语》记载:颛顼帝,北至幽陵,南到交趾,西抵流沙,东极蟠木,凡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没有不受到其文化影响的(莫不底属)。“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自然是指平原、河畔、丘陵、山谷、林地边缘等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方,都受到其农业、彩陶文化的影响。而崇山峻岭的越南、老挝及北方极寒之地,自然不在农业、彩陶文化影响之列。这就是地理环境的制约。
而到了唐尧帝时期,则能够达到“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就是说普天之下,凡是能有船可以通行,有车可以进入的地方,都能听到尧帝的教化。这里“舟舆所及”,就是指的通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交流融合。
二、战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交通工具有马车、牛车、人推车、骑马、骑牛、渡船等,交通工具多样化。
这时,公元前2219年,秦始皇派遣屠睢、赵佗率领50万大军,进军岭南,平定百越之地,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后来秦灭,赵佗致力为南越王。
其中南海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这就是交通工具发展后,突破了地理环境限制,而达到了交流融合。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将军蒙恬率军30万,出击匈奴,收回河南之地,迫使匈奴北撤700里,并修筑万里长城,沿河设置44个县城。
在北边沙漠地带,由于匈奴的交通工具战马占优势,所以,秦朝也只能对匈奴取守势。这也是交通工具和地理环境制约了秦朝的北面发展。
三、三国时期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吴国战船很先进,其势力范围达到交趾。
公元226年,归服吴国的交趾太守士燮(xie)(今广西梧州)人)去世,孙权分交州(治今越南北宁)置广州;分交趾(今越南河内东)、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日南(今越南美丽)三郡为交州。以苍梧(今广西梧州)、南海(今广东广州)、郁林(今广西桂平西)、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为广州,任命原交州刺史吕岱为刺史。
上图为:交趾太守士燮图片
元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渡海求夷洲、亶洲,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公元242年,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航行珠崖、儋耳(现今的海南岛)。
孙权为巩固交州,还派人与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
四、大一统思想
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是指各诸侯都应归属于周王之下。
到了秦朝,李斯提出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为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制定了理论根据。从此,天下一统,一统天下,就成为谋求国家统一的代名词。
新石器时期、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等,或无意、或有意谋求天下统一,总之,中华文明的传播,借助交通工具的进步,确实跨越了地理障碍,壮大了中国地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