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后、胡皇后、孙贵妃,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朱瞻基的后宫情况,虽赶不上后宫大剧,但也足够跌宕起伏,关于废后一事,从太后到大臣,大多非常后悔,面对胡皇后也比较歉疚,除了两个人,朱瞻基和孙贵妃。
被史学家称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也有人称之为永宣盛世的这段统治时期,是由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这对父子倾心打造出来的,废后这件事就发生在宣宗继位不久。
朱瞻基出生,令朱棣欢喜异常,老年人的这种心情,看到孙子的那种高兴劲儿,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也能在普通人群中看到,这一点,古今相同。
为何朱棣认为这个孩子的出生恰逢其时呢?
根据史料可以总结为两点:
①几乎是在朱瞻基出生的同时,朱棣梦见了他的父亲朱元璋,朱元璋亲手赐给他一个大圭,虽然外表丑丑的,但寓意非凡,因为大圭这物件本就是权力的象征,而且大圭上书八个大字,“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这梦正对朱棣心思,他对皇位的觊觎已经不是一两天了,但这么多年来,老天好像并没有给他什么机会。起兵造反?朱棣不会这么做,因为当时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还没有被彻底清算,能征善战的将官很多。
第二就是于孝道一途,朱棣有自己的操守,不会起兵造老子的反,虽然也有即便造反也不会成功的原因吧。
这个梦预示着有可能,朱元璋会将皇位传给他,也或是天意,无论是否真实这梦都太对心思,所以朱棣高兴异常。
②就在他做这个吉梦之时,朱瞻基几乎也是在同时出生,冥冥中好似在暗示着什么?皇权的继承是应在朱棣身上,同时也是应在朱瞻基的身上,至少朱棣当时有可能是这么想的,朱瞻基出生的真是时候,比较应景。上继皇权,后继有人,一个梦的工夫,就算是全部完成了。
对于长子朱高炽,朱棣一直不大看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类己”,也就是说从各个方面来看,这个孩子都不像自己。
你让朱高炽纵马驰骋,冲锋陷阵,不但朱高炽受不了,连他坐下的战马也受不了,跑两步腰碎了,朱高炽实在太胖,而且因为肥胖的原因本身也体弱多病,对于一个要接掌天下大权的人来说,这绝不是什么好事,对王朝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朱高炽美其名曰监国,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其实朱棣对朱高炽的防备很深,甚至一直在百般刁难,朱高煦和他的一派嫡系势力也是极尽抹黑之能事,造成朱高炽这太子当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最高级官员的任免方面不放权给朱高炽,这我觉得情有可原,哪个不是靖难的功臣,国家的栋梁,即便太子监国也不能随意处置,因为影响深远,但一般庶务本来做的很好,也要横加指责这就说不过去了,你放权给他管,他管的又没错,何必如此,总之,对太子并没有太过积极和正面的评价,反而当着朝臣,多次挤兑数落朱高炽。这当然是出于极权垄断性,但同时也表现出,虽然朱高炽是他的儿子,但朱棣对这个儿子素来不喜。
朱棣原本看好的是朱高煦,靖难之役多次救自己于必死之局,但是通过慢慢观察,他也发现了朱高煦的野心非同一般,为人暴虐,对哥哥尚且如此陷害······如若朱高煦继统,朱高炽一家很难存活,这不是朱棣所乐见的,毕竟他还有个心爱的孙子朱瞻基,如果传位朱高煦,再想传回给朱瞻基那无异痴人说梦。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朱棣最终并没有改变朱高炽的太子身份,原因之一就是朱瞻基。朱棣表达了他不愿朱高炽即位的意思,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解缙为此作答,先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但这个回答并不能让朱棣满意,所谓的仁孝,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对普通百姓所宣扬的。
如果他朱棣也讲仁孝,恐怕自己的满门都被灭尽了,朱棣也注重仁孝,但他对愚忠愚孝是持不屑一顾的态度的。所以听了解缙的话,朱棣默然不语,于是解缙察言观色之下又说了三个字“好圣孙”,朱棣微颔,深以为然。
虽然朱高炽的身体不好,与朱棣也不对脾气,但是他还有个好儿子朱瞻基,英武健壮,貌似并非短命之相,而且素为朱棣所喜。朱高炽位置坐稳,那么朱瞻基的皇太孙→皇太子→皇帝的位子自然就稳固了,朱棣自觉朱瞻基是后续皇帝的不二人选。
朱棣宾天,然而就在洪熙元年六月,仁宗亦告驾崩,朱瞻基继统,改元宣德。他在位期间,营造了仁宣之治,文治武功都有一定建树,吏治清澄,国计民生方面也都有相应不错的做为,内乱方面,通过亲征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乱,彻底解决了亲王祸国的隐患。
这样一位仁君一位皇帝,在自己的后宫生活也就是他的私生活方面,却干了一件让他几年后颇为后悔的事,这就是相关胡善祥胡皇后的废后事件。
朱棣钦点的孙媳妇
本文的主人公胡善祥,曾经是朱瞻基的嫡皇后,济宁人。大姐就在宫中任职,因工作出色后担任女官,并且颇受重用。难能可贵的是人脉宽广人缘极佳,好到什么程度呢?她只是一个女官身份,但他的父亲竟然因此受封锦衣卫百户。
永乐十五年,胡善祥因为家里的这层关系,被选入宫,并最终拔得头筹,当上了皇太孙妃,而且胡善祥是朱棣钦点,无他,就是看着顺眼投缘,因为胡善祥,其父兄的职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尤其他的兄弟胡安,被任命为府军前卫指挥佥事,专门伺候皇太孙朱瞻基,其实也就相当于兄妹日日相守,这对离家的胡善祥,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照顾。
胡善祥,最初一段时日十分幸福,大姐本身就在宫中,自己的兄弟日日陪在身边,他的父亲作为锦衣卫相互见面也不难,自己还嫁给了未来的皇帝,简直就是人生巅峰,妇复何求,而她没有想到的是,伴随着巅峰的常常是后续的低谷。
朱瞻基受传统儒家教育非常孝顺,但因为废后一事,不但忤逆了老人的意思,还一度让张太后非常伤心、歉疚。
胡善祥是朱棣亲自挑选的孙媳妇,初时还好,朱瞻基继位后,胡氏当了皇后,另一位孙氏则做了贵妃,胡氏虽然文静端庄母仪天下但体质羸弱,一直没有生育,所以受到朱瞻基的冷落,而孙贵妃虽然也一无所出,但胜在相貌极其出众,对她宠爱到什么程度呢?
皇后册立的时候有宝册,也就是金玺加金册,而贵妃则是有金册没有金玺,为了让孙贵妃高兴,朱瞻基特赐金宝,她也是明朝的所有贵妃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份。
转眼到了宣德二年,孙贵妃生下朱祁镇,大臣们上表恭贺之余,要求皇帝立朱祁镇为皇太子,以安社稷、固国本。胡皇后并没有因此表现出任何嫉妒行为,并主动表示应该听从大臣们的意见,早日将朱祁镇立为皇太子。
这样就行了么?朱瞻基并不满意,因为偏宠的原因,他觉得孙氏和朱祁镇的位子还是不稳,同时这也是让胡后退位的好机会,好借口。
朱瞻基的最终目的
虽然胡善祥现在一无所出,但毕竟年岁不大,今后未必就没有孩子,按传统礼教,立嫡立长,嫡长子自然是最正统的皇权沿袭方式,胡皇后同意立朱祁镇为皇太子,相当于奉献了自己今后若有所出的话,其嫡子的皇位继承权。
孙贵妃当然也明白其中道理,一再推辞,说是万一皇后以后有了嫡子,他才是最正统的的太子身份,自己的孩子可不敢先于皇后之子成为太子,孙贵妃客气归客气,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国之主呢?
朱瞻基自然是有所偏向的,第二年初,玄宗便册立不到四个月大的朱祁镇为皇太子。但他还是不满意,为让孙贵妃捞取皇后的宝座,为了朱祁镇以最名正言顺的身份当上储君,不被其他意外形势而左右,朱瞻基最终的选择还是废后。
原因无非就是孙贵妃与他更投脾气,更顺他的心思,而皇后一旦见到朱瞻基沉溺于玩乐,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游戏上,就会劝他注意身体,并且要操劳国事,切勿玩物丧志。
这种善意的规劝,初时还好,碍着一层面子,后来朱瞻基越来越烦,以至于到张太后处告状,就是因为自己在玩乐的时候,多次受到胡皇后规劝和阻挠,觉得好烦。
为了这件事,朱瞻基找到自己的张太后,想让张太后出面劝说胡善祥退位让贤,而张太后觉得,胡善祥本身并无过错,更拉不下脸来去找胡善祥,所以拒绝了朱瞻基的要求。
朱瞻基又找到了诸位大臣,没想到诸位大臣也是如此的意思,听了朱瞻基历数胡皇后所谓的罪过,都觉得这些都是小事,而且并不算过错,凭这些事并不能让朱瞻基,达到废后的目的。
朱瞻基几次三番的找到诸位大臣,大臣们也不胜其烦,朱瞻基一再解释,我年过三十,孙贵妃才刚给我生个儿子(暗指胡后未尽妻子的本分),自古母凭子贵,中宫不知如何处置?(意为处理掉胡后有什么借口?)
杨士奇说:臣对于皇后就像儿子侍奉父母一样,胡后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他的儿子,哪有儿子议论废母的道理。
三杨嘛,杨荣比较不是东西,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在转天朱瞻基再次召见几位大臣商议废后的时候,杨荣将胡皇后二十多条“罪过”,写在纸上交给了朱瞻基,朱瞻基刚看几行就勃然大怒,胡皇后何曾做过你说的这些事?虽然他要换皇后,但并非和胡善祥一点感情没有,杨荣这样作践胡后,朱瞻基怎能不急?
最后无奈之下,眼见朱瞻基不达目的不罢休,废后目的坚决,杨士奇给朱瞻基出了主意,就是通过规劝的方式,让胡皇后自己退位,张太后不去换人去就好。这样,孙贵妃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后,朱祁镇的太子之位,也更加稳固,安全无虞。
没想到,胡皇后还真的答应了退位的要求,朱瞻基还没来得及高兴,张皇后得到了消息,替胡皇后打抱不平,所以朱瞻基,一再对张太后表示,两宫一视同仁,不分薄厚。胡皇后自己同意退位,张太后也没有办法,最后造成了胡皇后被废,孙贵妃成为了孙皇后的结局。
说好的一视同仁,胡皇后却成了仙师
其实胡皇后早已明白自己的处境,一是没有尽到为皇帝繁衍后代的责任,这是家事,也是国事,而且她也看到了朱瞻基对孙贵妃的偏宠,以及朱祁镇对于国本的重要性,所以她这么做,虽有贤淑的一面,却也是无奈的选择。
朱瞻基如何向天下解释此事呢?
皇后胡氏上表请求退位,朕因念及夫妻之情,坚决不肯同意,但她再三请求下,朕答应她退居别宫,他的称号、服食一切照旧。
真的是这么做的么?
胡皇后退下来了,去处是哪儿呢?按照宋仁宗废郭后的先例,她被废为静慈仙师,退居长安宫。而张太后同情胡善祥的遭遇,经常把她叫到自己的清宁宫里闲聊,本来胡善祥就比较孝顺,原先当皇后的时候也是主动陪聊,所以这方面一如既往,有时候在宫内设宴,还故意让胡善祥坐在孙皇后上首,以显示胡善祥的超然地位,可惜没过多久张太后病逝,而胡善祥也因为极度悲伤,加上自己久病难愈,不到一年也跟着去世了。
对于胡善祥的“仙逝”,反应种种
其实这件事一直被宫里宫外、朝廷上下所议论,无缘无故被废,胡善祥真的非常冤枉,自入宫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母仪天下,而且还是朱棣在世的时候,亲自挑选的孙媳妇,绝对原装原配。
朱瞻基几年过后回想起这段往事也非常后悔,曾说:“此朕少年事”,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初少不更事吧,也算是一种比较隐晦的忏悔。(存疑)
杨士奇这个劝退者,对此事也充满了自责,请求将胡善祥按皇后礼制安葬,可惜其他朝臣并不同意,可怜归可怜,规矩是规矩。所以最终只能按妃嫔位安葬,另一位绝对贤良淑德的皇后-钱皇后,朱祁镇的嫡皇后,苦劝朱祁镇,胡皇后贤惠,没有做错事却被贬为仙师,最后郁郁而终,她退位以后,大家都很怕孙皇后,因为她俩之间的积怨,没人敢按正常规制安葬胡皇后,咱们要把胡皇后的身份恢复回来。
礼制这东西到了文人的嘴里,那是怎么解释怎么有理,朝臣没意见,所以朱祁镇恢复了胡皇后的后位,并修建陵寝,这事算是了了,其实对胡善祥来说这些虚名还有何用呢。
孙皇后并非一无是处
说孙皇后这个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倒也还不至于。朱祁镇,想给孙皇后娘家子侄们封官,遭到她的拒绝,并且表示,我们家人对国家没有功劳,你不要乱给他们官职,凡事盛极必衰,他们身处高位,会受到诸多诱惑,一旦犯了罪,我也不能庇护他们了。
后来郭子监祭酒,李时勉得罪王振,被锁在国学门前示众,也是孙太后所救,建文帝被幽禁的两个儿子,朱文奎和朱文圭,当初释放他们的时候,关于放与不放的问题,两方大臣势均力敌,最后还是在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镇才最终释放了朱允文的两个儿子,并妥善安置。
孙后政治上的作为
把控两变:
当初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孙太后支持了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行动,摒弃了南逃的建议,这是利国利民的壮举,否则朝廷一退,在也先的魔爪下,必定生灵涂炭。
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夺门之变,也是在孙太后首肯之后才进行的,而且孙太后还要他的哥哥孙继忠在政变中出力。
历史上提到孙后时,贬斥多于褒扬,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夺门之变,还有其他因素应该就是出于对胡后的同情而对孙后诟病了。
孙后自私?她何尝不冤
为什么孙氏会受宠呢?
第一、在相貌上,要比胡后出众很多。
孙氏自小就是美人坯子,这在她的家乡尽人皆知,非常出名,传来传去的就传到了她的同乡,也是朱高炽的丈母娘耳中,彭城伯夫人很好奇,漂亮成啥样能传的那么轰动呢,后宫美女有的是,倒要瞧瞧,一看之下也被孙氏的美貌吸引,十分喜爱,这位业余伯乐自然就对孙氏有了相应的推荐。
第二、同是朱棣钦点,一度养在宫中。
皇帝也要给亲家面子,听了彭城伯夫人的倾情推介,朱棣也好奇这女子能美称啥样呢?见过以后深以为然,得,别走了,进宫学习礼仪,就这样,孙氏留在了宫中,她没有胡后的某种好运,父母兄弟都不在身边,朱棣虽然欣赏她的容貌,但很显然,在朱棣心中,她的地位是远不如另外一位孙媳妇胡氏的。
第三、青梅竹马的快乐时光。
孙氏入宫刚过10岁而已,自小与朱瞻基相识,可说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儿璧人。本来也是挺好一段姻缘,不知为何朱棣偏偏点了胡善祥当皇后,虽然有人反对,但朱棣的脾气比他爹也好不了多少,反对无效,没死算赚的。
可也说朱棣对两个孙媳妇都挺中意,他也疼爱他的孙子朱瞻基,但是他所撺掇在一起的三个人,注定不能相安无事的,悲剧就此上演。
第四、聪明伶俐,人也乖巧,她可不会象胡后一样没事“鞭策”老公发愤图强,你玩我也玩······政务繁忙,平日里已经快被累傻了,否则也不会重用宦官分担工作量,他可没有老朱和朱棣的好身板,回宫就要好好休息,可能这就是孙氏的想法吧。
朱瞻基是否后悔
清修明史,某些汉人为了讨好主子不惜玩命抹黑明朝,这些人乐此不疲,素材取用方面掐头去尾一通胡编,关于《明史》对这段历史的叙述,取材于私人笔记,打得什么牌呢?明人取信,通过提及一个名人一份奏疏来力证自己资料的真实性,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份奏折后人是看得到的······原文并无此“此朕少年事”的内容。
所以·所谓的“此朕少年事”,不过是笔记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情怀罢了,至于宣宗是否领他这情就不好说了,估计不会,宣宗当年十分决绝,他和胡后的矛盾绝不简单,不足为外人道罢了,所以才几次三番的找几位重臣商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自己心爱的女人被扶正后位,自己和心爱女人的孩子被扶正太子,自己最讨厌的人被贬为“仙师”,他又怎么会后悔呢?虽然·如果他能后悔的话,在我们看来可能他才更像一个人,但没办法,正史没有记录,《明史》取材错误。
附:
比如:“后宫有妊,皆遭潜害”,连乾隆都看不下去了
传奇毒妇万贵妃也是倒大霉了,不知道得罪谁了两百多年后还有人照死抹黑,资料采编人是谁呢?毛奇龄。
这件事于慎行写的很清楚,他是听一个老太监说的,《国榷》作者虽然采用了这些素材,但把于慎行的叙述也附于注释,就是因为此事存疑,出自老太监的话,毫无旁证,朝野更无相关传言,《万历野获编》的作者就更不信了,太监的话你也信。
眼瞎的毛奇龄可不管这套,注释抹去,来源抹去,掐头去尾直接写入《明史》。
乾隆帝不信
乾隆也看明朝史料,看了《明史》对万贵妃的描述表示无法让人相信,提出如下疑问:
①“后宫有妊,皆遭潜害”。孝宗出生前,比他大两岁的朱祐极已经出生了,张敏说“皇帝没儿子,我怎能干这事。”的时候,朱祐极当时还活得好好的,张敏一个內宫太监会不知道?怎么可能说“皇帝没儿子,我怎能干这事。”,朱祐极是捡的?
②侥幸逃脱万贵妃魔爪的独苗苗朱祐樘在受封太子的时候,和他一起受封的······还有十个王子,他们同时受封各自相应爵位,这十个孩子也被藏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