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1月,太平军攻取武昌。
武昌是九省通衢,去哪儿都很方便。所以···接下来要去哪儿呢?
北伐中原,直取北京,一举把清妖的巢穴端了,自然是最受热议的一个选项。
可是,杨秀清很清楚:那是找死。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一位老船夫得知太平军倾向于全军北上,很紧张,就找到了杨秀清(看来,当时的东王和群众还是很近的)。
老船夫说:“河南河小,不能行船,又没粮食,不如顺流而下,去南京”。
老船夫没有虚言。
看到后来北伐军的遭遇,杨秀清肯定会庆幸他们没有全师北伐。
无粮
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北伐时,不过2万多人。
但其实,北伐军不缺人。
由于河南常年闹粮灾,大把吃不上饭的人,所以,北伐军在河南很快就扩展到10万人。
林凤祥在战报中提到:“什么都不缺乏,唯缺粮秣”。
从开封到朱仙镇,新募的兵马很快就散了。
10万战斗部队,都只是过路,并没有长期驻扎,这都养不活。
当时,太平军拖家带口,全师有50万人!去河南,吃啥?
自废武功。
太平军在攻打长沙不利后,曾对何去何从做过讨论。
当时,大家达成的意见是:如果在益阳、岳阳能招募到大量船工,大家都东下南京,如果不能,则上河南。
不久,在益阳、岳阳,太平军迅速获得了大量的船工。
此时,水师,已经是太平军最大的优势!
如果离开万里长江,全师进入水流不大的北方,那么,太平军无异于放弃自己最大的优势——水师。
打不过。
太平军真正的实力如何,杨秀清心里还是有谱的。
太平军的攻坚能力并不咋样。
从桂林到长沙,基本上打不下大城市。
直到有了水师之利后,太平风驰电掣,才能横扫一路。
从武昌到南京,太平军风驰电掣,所向披靡,其实所依赖的,是速度。
由于大清承平日久,内地防御薄弱,太平军顺江而下时,各城根本来不及准备、动员,就纷纷陷落。
其中,安庆守兵不过2000人,还一哄而散;南京守兵也不过数千人,不堪一击!
但北方就不同了。
在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胜保被英法联军重创前,大清的骑兵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事实上,北伐军行动时,林凤祥等人一路不敢与胜保交战,到僧王参战后,北伐军只有转入防御,陷入彻底被动。
北伐军,是太平军精锐,在清军骑兵面前其战力差距尚且如此明显,何况其他部队呢?
太平军攻坚则不能速克,野战、机动均不如敌骑,何以生存呢?
定都天京,经营南方,是当时较为靠谱的选择
在攻武昌前,太平军转战2年,无论攻坚,还是野战,太平军都没有优势。
太平军在湘北建立的水师优势,利用其带来的机动力、补给能力、制江权的优势,才开始了胜利大进军。
因此,利用水师优势,顺流而下,是靠谱的选择。
有不少朋友替太平军惋惜,他们认为当时太平军如果全师北上,就可以干掉大清。
也有不少朋友认为太平军定都天京,腐化堕落、严重内讧,才导致其灭亡。
其实,腐化堕落、严重内讧,跟定都不定都南京没有绝对关系。
朱元璋在南京,怎么就没有腐化堕落呢?
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其领导层素质、奇葩宗教体系所决定的。
而太平军能把动静弄这么大,与杨秀清在紧要关头的正确决策是分不开的。
遗憾的是,不错的决策水平,无法弥补太平天国所固有的顽疾。太平天国,终究在内讧、腐化中走向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