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取武昌。

武昌是九省通衢,去哪儿都很方便。所以···接下来要去哪儿呢?

北伐中原,直取北京,一举把清妖的巢穴端了,自然是最受热议的一个选项。

可是,杨秀清很清楚:那是找死。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一位老船夫得知太平军倾向于全军北上,很紧张,就找到了杨秀清(看来,当时的东王和群众还是很近的)。

老船夫说:“河南河小,不能行船,又没粮食,不如顺流而下,去南京”。

老船夫没有虚言。

看到后来北伐军的遭遇,杨秀清肯定会庆幸他们没有全师北伐。

无粮

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北伐时,不过2万多人。

但其实,北伐军不缺人。

由于河南常年闹粮灾,大把吃不上饭的人,所以,北伐军在河南很快就扩展到10万人。

林凤祥在战报中提到:“什么都不缺乏,唯缺粮秣”。

从开封到朱仙镇,新募的兵马很快就散了。

10万战斗部队,都只是过路,并没有长期驻扎,这都养不活。

当时,太平军拖家带口,全师有50万人!去河南,吃啥?

自废武功。

太平军在攻打长沙不利后,曾对何去何从做过讨论。

当时,大家达成的意见是:如果在益阳、岳阳能招募到大量船工,大家都东下南京,如果不能,则上河南。

不久,在益阳、岳阳,太平军迅速获得了大量的船工。

此时,水师,已经是太平军最大的优势!

如果离开万里长江,全师进入水流不大的北方,那么,太平军无异于放弃自己最大的优势——水师。

打不过。

太平军真正的实力如何,杨秀清心里还是有谱的。

太平军的攻坚能力并不咋样。

从桂林到长沙,基本上打不下大城市。

直到有了水师之利后,太平风驰电掣,才能横扫一路。

从武昌到南京,太平军风驰电掣,所向披靡,其实所依赖的,是速度。

由于大清承平日久,内地防御薄弱,太平军顺江而下时,各城根本来不及准备、动员,就纷纷陷落。

其中,安庆守兵不过2000人,还一哄而散;南京守兵也不过数千人,不堪一击!

但北方就不同了。

在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胜保被英法联军重创前,大清的骑兵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事实上,北伐军行动时,林凤祥等人一路不敢与胜保交战,到僧王参战后,北伐军只有转入防御,陷入彻底被动。

北伐军,是太平军精锐,在清军骑兵面前其战力差距尚且如此明显,何况其他部队呢?

太平军攻坚则不能速克,野战、机动均不如敌骑,何以生存呢?

定都天京,经营南方,是当时较为靠谱的选择

在攻武昌前,太平军转战2年,无论攻坚,还是野战,太平军都没有优势。

太平军在湘北建立的水师优势,利用其带来的机动力、补给能力、制江权的优势,才开始了胜利大进军。

因此,利用水师优势,顺流而下,是靠谱的选择。

有不少朋友替太平军惋惜,他们认为当时太平军如果全师北上,就可以干掉大清。

也有不少朋友认为太平军定都天京,腐化堕落、严重内讧,才导致其灭亡。

其实,腐化堕落、严重内讧,跟定都不定都南京没有绝对关系。

朱元璋在南京,怎么就没有腐化堕落呢?

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其领导层素质、奇葩宗教体系所决定的。

而太平军能把动静弄这么大,与杨秀清在紧要关头的正确决策是分不开的。

遗憾的是,不错的决策水平,无法弥补太平天国所固有的顽疾。太平天国,终究在内讧、腐化中走向覆亡。

最佳贡献者
2

【答案是不可能成功】洪秀全等率领的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后,当起了天王。太平天国真正有战略眼光的就是东王杨秀清。为了减轻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对天京的压力。杨秀清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为主将等率2万多人从扬州出发,开始北伐。

天平天国初期,永安封王,在当时天官副丞相和地官正丞相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这2万兵马虽然不多,但是都是广西起家的老营兵马,是天平军真正的精锐,战斗力彪悍。

太平军北伐部队只用了3个月就从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地区,前锋一度打到天津西杨柳青,这种进展速度不但让清廷大感震动,也在洪秀全和杨秀清的意料之外。因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深入敌境的孤军,陷入僧格林沁数十万清军的重重包围。最终全军覆没。倘若太平军主力出击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答案是不能的!洪秀全定都天京。清廷便在天京外围建起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可以说清朝和太平军领导阶级的注意力都在这两座大营上。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军就是一支奇兵,出其不意之下,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可以说太平军能打到天津是清军疏忽的结果。就像当初吴三桂三藩之乱,以有备之师打无备之敌,半年间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当清朝缓过劲来,调兵遣将,全国布局,举国之力与吴三桂大战,吴三桂顿显颓势,继而灭亡。

若天平军倾巢出动,开始北伐,江南江北大营的清军岂能按兵不动,各省的清军也不会像江南、江北两座大营集结,而是盘踞各省,据险节节阻击,则太平军主力推进速度不会如北伐军一样快。且当时清朝大将胜宝已经从东北、亲王僧格林沁也从蒙古调来大批看家底的精锐,全是清朝号称弓马骑射最强悍的老底军队进关。

清朝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而太平军则变成没有根据地的流寇,后勤补养跟不上,所以很难打到北京。就算打到北京,只能扩大政治影响,清朝也不会灭亡,清朝皇帝还有一项看家本领,那就是“跑”,对于这一招,英法联军、八国联军、都一筹莫展。所以杨秀清派少股部队北伐,牵动清朝兵力,以主力大破江南、江北大营,在战略上是成功的。

3


太平天国如果全军北伐,能打下北京城,但不会北伐成功。

首先我们以现实战事来推理一番。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局势初步稳定后并没有一鼓作气的北伐!而是象征性的派林凤祥和李开芳等人率两万多人北伐,兵力少而且都没有派一个王来统领,可见其敷衍。

即使如此,这两万多人的北伐军面对腐朽的清军也是一路势如破竹,一度攻至天津西郊区杨柳青。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北京人心惶惶,每天都有大部分的人出逃,短短几天时间,就逃出了三万多户十几万人。咸丰帝上朝时也是悲哀不已,甚至说出要重蹈前朝崇祯帝覆辙的丧气话,可见北京之危急。


咸丰帝虽然平庸至极,但用人方面还是有些水平的,危机时刻重用僧格林沁并且从东北和蒙古调来大批精锐,最后反败为胜,将太平天国北伐军剿灭。(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以防抄袭。)

根据太平天国北伐军的真实战例来看,太平天国如果全力北伐,肯定会攻下北京城,但不会北伐成功。

首先北伐成功的标准并非是攻下敌方都城,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像历史上唐朝的都城还有清朝京师也是几度失守,也并没有代表这个朝代的灭亡。太平天国时期的清朝并非人心涣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太平天国的宗教式统治方式也迎合不了官绅阶层,所以就算攻下北京城也不代表北伐会成功。

再说说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为什么会攻下北京

以真实战例来看,两万多人就差点打到北京城下,还是清廷从东北和蒙古调来精锐靠着人数优势勉强将北伐军镇压。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北京是肯定可以拿下的,虽然北伐时咸丰帝成天说什么会成为明之崇祯帝,但如果真的大军打到北京城下,咸丰帝肯定会跑的比兔子还快,绝不会像崇祯帝那样有骨气的以身殉国,他的想法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可以参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帝弃都而逃的事件。太平天国大军一旦攻下天津或者突破天津防线,咸丰帝绝对会逃,到时候皇帝都逃了,北京城更是不堪一击了,打下北京是手到擒来的。

欢迎吐槽、点赞、关注哈!

4

感谢邀请!很多人说打不到北京城,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若太平军全军扑向北京城,一定能打下北京城!真如此,中国历史也定会因此而改写!更令人深思的是,若这次“全军北伐”成行,无论成败与否,关乎太平天国生死存亡、震惊中外的“天京内讧”大悲剧的发生或可避免!

多年来,每当我们研读那段火热的历史,每当我们反思太平天国那段惨痛失败的教训时,痛定思痛,我们无不不为其战略决策失误而扼腕叹息!

但是,“是否全军扑向北京”,这个战略决策是各有利弊的!我们先说全军北伐的优势:

其一,最大的成功在于直接避免了内讧的发生。众所周知,由于过早建都天京,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在争权夺利、腐化堕落道路上渐行渐远,最后不惜刀兵相向,把屠刀举向了自己的战友,两万多骨干力量含冤被杀!而一旦放弃建都天京,以洪秀全的号召力,以拜上帝教的煽动力,以杨秀清的军事指挥才能,凭借石达开,韦昌辉,韦俊,秦日刚。。。。等一大批得力将帅的实力,他们将一往无前,无往不胜。

他们每天在战火中燃烧青春,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而洪秀全等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涯中,也不可能带着庞大的“嫔妃团”征战疆场,这就是条件不允许!减少了腐化堕落的机会,自然让胜券在握!

其二,可以因势利导,在山东等地建立根据地。由于争取到大好时机,太平天国可以取得战略主动!尤其是,拜上帝教可以在北方发动群众,由于这些地方长期被外国列强觊觎,欺凌,外国势力正在一步步蚕食鲸吞中国这个巨无霸,老百姓的怒火很容易被点燃,他们缺少的正是火种!缺少的正是理论的引导!而资政新篇的理论奠基人洪仁轩的理论可以更好地和斗争相结合,有的放矢,真正地产生革命性影响!

其三,太平军浩大的声势不但可以极大地打击清廷,更可使其因没有足够的时间组织起有效的军事反击,而彻底放弃北京城的抵抗,还不得不惶惶如丧家之犬,成为败走的“游寇”。据记载,太平军建都天京之时,清廷整个朝堂之上已经乱作一团,哭声震天,咸丰皇帝早就做好了出逃准备。他可不是崇祯的想法,什么死守一城,守住基业,说白了,该认怂时还真得怂。

其四,他们可以迅速和捻军联合,对清廷形成夹击之势。如此,必然势如破竹,摧枯拉朽,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不能不面对现实,即便清廷以各种利诱之参战,将迫不得已始终采取中立态度,而不会越雷池一步!



那么,既然全军北伐有很多的理由,洪秀全等人为什么却宁愿放弃这个重要决策,而仅仅派出了一支两万多人的孤军深入呢?

原来,并非洪秀全等决策层没有全军北伐的考量,实际上,当时一线将士无不摩拳擦掌,大有挥师北上、一展拳脚的雄心壮志!然而,从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还只是“叛贼”,他们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国号,充其量还只是一群人在“造反”罢了!洪秀全等人急需以对等的姿态出现在清廷和外国列强面前,必须尽快摆脱“流寇”、“反贼”等一切草台班子的做法!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他们要先立国,立国者,必有京师之地。从这点来说,洪秀全等人是有政治智慧的,他们深深懂得儒家思想的奥妙,“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要打下王师重地,所以,要打下南京,建立天京,并依据周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正规的军事制度和国家制度。

这样一来,他们首先解决了“名正言顺”的名号问题。

另一个,建都天京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和大后方。这两点,毫无疑问,在太平天国的建国和建军思想中,他们很明显吸取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不想再当流寇。而江南地区的富庶是出了名的,他们完全不用像李自成那样,建国了还必须依靠“追赃助饷”的方式筹集军饷。太平天国圣库制度的建立,正是基于江南“鱼米之乡、富甲一方”的现实条件为其强大的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其富裕程度完全可以支持其大量采购先进的洋枪洋炮,事实证明,太平军多次取得大捷,建都天京,是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的!

综上,若太平军全军北伐会缺乏战略后方,没有根据地,后勤补给得不到保障,但若指挥得当,最后或可以成功,机会是很大的!而因不是全军北伐,又因腐化堕落导致了内讧分裂,直接削弱了太平天国力量。而两万人的北伐军因缺乏支援,没有后勤保障,虽然不可谓不英勇,付出了巨大牺牲,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失败是迟早的事!

5

太平军如果想取得最终胜利,只能全力北伐。

太平军早期实力是不足的,这便是为什么要一直流动作战的原因。因为一旦停下来,朝廷便会派大军围剿,很容易被一锅端掉。可是只要流动作战,形势就变了。因为朝廷的兵马虽然多,但是天下太大了,这使得很多城市并没有多少兵马,所以太平军一路能够攻城略地。

太平军早期的战略是有分歧的。一部分的将领认为应该打河南、占领中原地区;一部分将领则认为应该向西进入四川,当然剩下一部分则希望攻下南京,以江南为基地。后来杨秀清强行利用天父下凡压制了反对意见,这使得太平军便顺江东下,攻占了南京。

为什么太平军会放弃之前的流动作战,转而定都南京呢?因为太平军一路发展,已经达到了几十万人,实力已经空前强大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太平军已经到处奔波两年了,需要一个地方能够好好的休整一下,南京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南京易守难攻,并且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有着独特优势,非常适合太平军的生存发展。

可是太平军的问题在于他最后企图效仿朱元璋以江南为基地,然后再争夺天下。这便是太平军当时重大的失误。因为当时的江南是朝廷的赋税重地,并且也是当时的贸易中心。不仅朝廷不能失去江南,当时的外国列强也不愿意失去在江南的利益。

特别是江南经济发达,儒家文化影响极大,士绅阶层的力量相当强大。这种情况下,太平军即使能够保住南京,也能难在江南建立稳定的根据地。长此以往,太平军便会慢慢消耗掉自己的有生力量,而清朝则能够从全国各地得到补充。

所以太平天国当时不仅进行了北伐,甚至还进行了西征,主要目的便是保住南京。特别是北伐,完全是牵制清军的有生力量,根本不是为了打下北京,推翻大清的统治。可以说太平军在战略部署上是有重大失误的。

当时最好的战略便是将南京变成一个战略堡垒,用来牵制大清的军队,然后全军主力全力攻打北京。因为南京易守难攻,地势险要,大型城市的攻防战本就是一件非常费时间的事情。所以短期内,南京是很难被攻陷的。江南又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来源,所以朝廷又不得不用大军围困太平军。

当时的北方,由于太平军发展过快,朝廷根本来不及反应。李开芳、林凤祥几万人便能打到天津。可想而知,如果太平军用自己的主力全力北伐,那么北京是极有可能被攻陷的。毕竟清朝的军队虽多,大部分都分散了。这和李自成打下北京城是一样的道理。只可惜世事难料,最后南京被攻破,太平天国灭亡。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6

太平军如果全军北伐,是一件十分冒险的军事行动。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金田起义,两万多人浩浩荡荡开始造反,到年底在永安建制,天王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当时洪秀全想要进入河南,而杨秀清主张:"专意金陵,据为根本"。根本就没有想过全力北伐的事情,杨秀清的建议还是很有战略性眼光的,就是以南京为根据地,再做下一步打算。

到1853年太平军带打带跑,一面发展自己,一面躲避清军的围追堵截。到天京的时候冯云山和萧朝贵已经死了,能打的天王估计就剩韦昌辉和石达开了。

这个时候如果全力北伐,不能说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机会太渺茫了,而且也太冒险,没有任何的根据地,没有长久的粮草供应,没有固定的组织建设,就想打到北京,那和捻军或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有什么区别。

纵观历史上的政权,没有根据地最后夺取天下的朝代,我实在想不到,像元末朱元璋就是占据南京,高筑墙最后夺得天下;清军能够入主中原,也是有东北作为根据地;像刘备奔走多年,一直没有成气候,直到入蜀后有了根据地后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所以,定都南京,以长江天险为阻拦,最终达到与清朝南北对峙的局面,才是根本,这也是太平天国在1856年天京事变后,还能坚持八年的原因。如果太平军全力北伐,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直接失败;第二种推翻清朝,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但是无论是哪种,太平军都是给他人做嫁衣。

7

真的有可能!

太平军犯得错误是,行军路线出现错误!

占领金陵后,太平军迅速攻占了镇江和扬州,一举奠定了铁三角格局。

东王杨秀清亲自到扬州视察,排兵布阵,意欲沿运河北进。

这一招,实在是高明。因为,京杭运河直通北京,且是运粮要道,将其作为行军路线,既便捷高效,又经济实惠。

如果东王能够坚持这一进攻路线,那么占领北京真不是梦!

有人或许会说,清廷也不是吃干饭的,难道看不出太平军的意图?

当然能看清,而且迅速派出琦善赶往扬州,扎下江北大营。

与此同时,向荣的江南大营分兵五千,驻守镇江。彼此互为犄角,以应对太平军北伐。

漕运总督杨殿邦甚至想出放水制敌的损招:

“启放各闸坝,泄尽淮水,使贼舟滞行,不能上窜;只须在两岸堵御,较易为力。若贼匪窜至高(邮)宝(应),或竟决洪湖使水下注,该匪自当全股淹没。”

奏折里说的湖水,指的是洪泽湖和高邮湖。其实,太平军多为水师,损失不会太大,但老百姓就会遭殃。

要注意,琦善的江北大营,仓促上马,中看不中用,根本不足以抵挡太平军。如果太平军沿运河北上,结局真的很难说。

来看清人的两段记载:

“彼时若大队乘锐北渡,琦相何能抵御?”

“斯时北路尚未设防,城堞不坚,地无险阻,若杨酋长驱而北,扰乱情形,不堪设想。”

可惜的是,杨秀清最终放弃了这一路线,改由安徽北伐。为啥?

他先入为主地认为,清军在运河一线必然布置层层重兵。加之密探报告说,扬州有重兵,安徽则防守空虚。即:

“时兵勇络绎过境,云集扬州。贼图北窜,遂由金陵改道浦口。”

结果大家都知道,北伐军最终全军覆没。战场如棋局,一招错,满盘皆输。

清军最终借助运河大水,淹没北伐军。李开芳被俘,所受酷刑,不忍直视。

放弃运河,使得战线被大大拉长,不能一蹴而就。补给也发生困难,以致于寒冬季节,北伐军只能着夏衣作战。

还有一点,当初杨秀清是要亲自带队北伐的,即:“金陵已破,洪杨二贼议欲分军,洪留南而杨往北。”

结果,航王唐正才劝杨秀清留在了南京。

《李秀成自述》载:

“一老年湖南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而今得江南,有长江之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能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虽是中州之地,足备稳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之。’后东王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

综上,如果太平军全力北伐,未必不可能占领北京。当然,占领北京与灭亡清朝,是两个概念。

【欢迎关注】

8

太平天国就是一鼓作气北伐也不可能打下北京灭清朝,因为太平天国取得点局部胜利就贪图享乐,腐败十分严重,其程度远超清王朝。在者太平天国为民造反只停留在口号上,在其制度上和对百姓的统治中未体现丁点给人民带来什么利益,对百姓的压搾还超清政府。还有洪作为一把手,除了打上上帝神说的旗号,和写点歪神邪说的狗屁神论,全无立国治国的政治能力,也没点打江山的军事能力,这也是主要必然失败的因素。还有积聚队伍主要靠强迫和裹胁老百姓,这能迟久吗?

9

太平军占据南京后,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就体现了出来, 作为政权,太平天国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前进的能力


太平天国是在满清后期爆发的一次农民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当年落第秀才洪秀全为了自己,组织了拜上帝教,在咸丰帝外败于英法,不得不对内增加赋税的大背景下开始起兵造反


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席卷了半个中国不输给当年的大顺军,但是最后却以悲剧收场,理由很简单

农民阶级起义,其实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就是统治阶级在掌握权力后的享乐思想,这会使得他们比正统皇族更加的腐化堕落,内部斗争更加严重,其实洪秀全定都天京后东王与诸王,东王与天王之间的权力争夺白热化,受苦受难的是普通的士兵和百姓,他们在这种政局下战斗意识逐渐丧失,实际上太平军已经没有了进攻的能力,北伐也是空中楼阁罢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10

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只有五成的把握打到北京城下。

第一点,太平天国机动能力不足,全力北伐,旅途崎岖遥远,军队供给困难等等都会限制太平天国的北伐。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对于以后怎么进攻清朝产生了两派观点,一派主张集中全力兵力北上,长驱直入北京,另一派则主张打下南京进行修养发展。最后的结果是洪秀全进攻南京,派李凤祥等人北伐。如果太平天国集中全力北伐,就像集合成一个拳头和清朝死战,那清朝也必定集中全力对抗,这样就会打成一个消耗战。在国力上面,清朝虽然腐败,但是财力上是比太平天国要强的,打成消耗战,对太平天国是不利的。太平天国初期为什么那么顺利,就是因为打了清朝一个突击,让清朝反应不过来,当清朝挽过一口气,那就可以调动兵力进行对抗了。历史上有游牧部落包围过北京城,那包围的军队是骑兵。骑兵因为速度快,同时离北京城不远,可以长驱直入北京,再者就是骑兵队伍的人数不多,只有上千人,人数少补给不困难,这就是能包围北京的原因。太平天国都是步兵,行进的速度肯定慢,再者就是离北京很有远,道路崎岖难走,再说了数万的军队的补给就是个难题,去抢老百姓是不行的,去打坚墙难攻的省城更是耗费兵力,所以太平天国一旦北伐,清朝就会层层设防,一点点消耗掉太平天国的实力,最终灭亡太平天国。现实也是这样,太平天国北伐的军队曾经一路打到了天津,只是因为孤敌深入,最终还是失败了。

第二点,就是清朝的汉族地主团练很强的。其实纵观整个清朝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担当主力的都是汉族官员的团练,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清朝的晚期,八旗的士兵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锐气了,基本上就是个废物了,打仗还是靠汉族的团练。团练开始于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正是由于八旗士兵不行,才有地方的团练。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清朝肯定会加大对地方团练的扶植,要钱给钱,要权利给权利,这会刺激地方的团练武装奋力对抗太平天国,给太平天国很多麻烦。团练的士兵战斗力是比较强的,毕竟他们大部分都是强悍的平民,只要管理得当,将会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李鸿章的淮军,刚开始还不是被人嘲笑是乞丐军吗,却在上海面对着上万的太平军,最终竟然胜了。因此,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将会面临着很多地方团练的围剿,这将会给太平天国的进军造成极大的困扰,在和团练的对抗之中不断消耗军力,最终导致灭亡。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无非就是拿下一个根据地以此发展实力,来和清朝进行消耗战,可惜的是太平天国一路到头都是和清朝打仗,哪有时间去发展啊,最终撑了十几年还是灭亡了,真是让人叹息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