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古今事皆付笑谈中”,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张居正对权力或许有不舍,但绝不是不实行丁忧的最大原因。

隆庆六年(1572年),明神宗万历登基后,在李太后和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下,张居正取代高拱成为了内阁首辅。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去世,按照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过世,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期满起复为官。

除了武将不用守着规矩外,文官想不遵守,就只有“夺情”

张居正选择了夺情,虽然被言官骂,但是还是没有走,但我认为这不是他贪恋权力,而是另有原因。

第一个原因:

万历登基时,只有10岁,万历五年,就是15岁,非常器重张居,一切军政大事均是由张居正主持裁决,若张居正走了,朝政怎么处理?故皇帝不给张居正走。(据很多野史记载,张居正跟李太后有一腿,所以李太后也不给他走)

第二个原因:

张居正担任首辅后就陆续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万历元年(1573年)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赏罚分明,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

万历四年(1576年),张居正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使国库日益充裕。

在改革的紧要关头,若张居正一走,改革就完成不下去了,之前的付出都变得白费,前功尽弃。

第三,只要是改革,就一定会牵涉到很多人的利益问题,张居正不要说需要守制27个月,你只要离开一个月,随时就被人黑了,被人搞清算针对,严重的生命都不保。

张居正和他的前任高拱,老师徐阶其实都是同一类人,都是想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青史留名!!!

我认为正是以上的几个原因,特别是第二点,导致了张居正选择了夺情,而不仅仅是贪婪所拥有的权力。




最佳贡献者
2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去世。当时张居正是明朝内阁首辅大臣,大权一把抓。可是历朝历代都以孝道作为道德标准,但凡父母去世,都要回家丁忧守孝三年。

这可是摆在张居正面前,最大的一道难题。因为一旦回家守孝,那么必然就要辞去内阁首辅的职位。三年以后再回来,物是人非,谁还记得你呢?

为此,在这种情况下,张居正选择了夺情。所谓夺情也就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当官的可以不用离职回家,只需要穿着素服办公就可以了。

这种情况多出自于武将,因为他们在前线打仗,很少有时间回家守孝。文官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可以夺情的。苏轼的母亲和父亲相继死去,他便守孝了6年之久,可见丁忧更常见,而夺情却很少见。那么张居正为什么要夺情呢?


一、手里的权力放不下。

张居正首辅大臣的职位是怎么来的呢?他在内阁中,本来是位居徐阶、高拱之后,在严嵩倒台后,排名第三。

徐阶和高拱闹矛盾,下台以后,高拱成为了当朝首辅。这个时候张居正排行老二,也算是不错了,可是老二终究是老二,权力永远都在老大手里。

为此张居正心里不服气了,所以他联合冯保一起,打算陷害高拱。当时万历皇帝只有10岁,高拱曾经说过: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张居正默不作声,但是记住了这句话,随后便跟万历皇帝的大伴冯保合作,将这句话改成了: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并且让冯保将这句话告诉了万历的母亲李太后。

李太后吓了一跳,高拱的意思也太明显了,这难道是要选拔藩王做天子吗?于是李太后便下令将高拱撤职,还差点宰了他。


此后排名第二的张居正自然是上台成为了内阁首辅,万历皇帝只有10岁,而李太后也不愿插手朝政,所以张居正显然已经成为了朝中的一把手,所有军政大权都在他手里。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骡车出宣武门。---《明史》

这就好比是做了摄政王一样,这种权力,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放弃的。毕竟权力这玩意儿,实在是有些诱人,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想要往上爬,而张居正已经站到了最高峰。

如果这个时候张居正选择回家守孝,那么必然要把内阁首辅的位置给让出来,这么一来权力交接后,他将一无所有。


二、改革正在进行中,他走了就没人管了。

张居正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一条鞭法的改革。这项改革措施,并不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但是却是他第一个实施的。

万历五年,正是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但凡是改革,阻力都非常大。因为改革势必要得罪一大帮贵族、土豪、官员。

本来改革就不容易,如果张居正在这个时候离开了自己的岗位,那么一条鞭法的改革,根本就没办法实行下去。

一切都才刚刚开始而已,基础已经打好了,所有的政策也都颁布下去了。剩下的就是要靠时间,让改革的思想深入人心。


只有将改革后的政策,贯彻到基层每个角落,那张居正才能够放心离开自己的职位。到了那个时候,也就必须要张居正事事都亲力亲为了。

一条鞭法的改革,使得大明王朝的国库变得富有起来,也为大明王朝续命60年之久。如此重要的事情摆在眼前,张居正怎么能因为自己个人的孝道,就把这件事给抛弃了呢?

如果张居正回去守孝三年,接替他的人是一个反对改革的人,那一条鞭法可就完了。等到三年以后,张居正再回来,就算他还能够成为内阁首辅,要想再实行一条鞭法,也变得步履维艰了。

这就好比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一样,王安石下台以后,熙宁变法陷入了窘境,等到司马光上台以后,立刻废除了所有变法内容。


三、主少国疑,张居正是万历母子最大的依靠。

张居正和万历母子的关系,非同一般。早年万历的父亲明穆宗朱载垕还是裕王的时候,张居正就是他们家的铁杆谋士。

而且张居正本人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所以他对万历的感情是比较深的。加上李太后对张居正的特殊感情,使得张居正成为了万历母子俩的唯一依靠。

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冯保客徐爵擢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居正三子皆登上第。苍头游七入赀为官,勋戚文武之臣多与往还,通姻好。七具衣冠报谒,列于士大夫。世以此益恶之。---《明史》

传言张居正长相太帅了,国字脸,大长胡子,浓眉大眼,因此深得李太后的喜爱。他们俩在朱载垕死后,感情非同一般。当然这件事没有正史根据。

因为这些多重关系,张居正的确可以做到尽心尽力为万历母子俩效力,可是其他人也能像张居正这么忠心吗?

当时万历皇帝只有15岁,正处于主少国疑的状态,如果张居正再撂挑子不管事儿了,大权落在了其他奸佞之人的手里,说不定万历的皇位都保不住。

因此张居正夺情留下,这也是李太后和万历皇帝的意思,他们只相信张居正,至少在万历还没能亲政的情况下,张居正是不能随便撂挑子的。


总结:可怜张居正,被活活累死了。

张居正执掌朝政10年之久,一直都是大权一把抓。与此同时,过度的劳累,也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由于长期坐在板凳上干活,屁股一直捂着,居然生出了痔疮来,每次坐下的时候张居正都剧痛难忍。可这件事又不能到处宣扬,于是张居正想了一个昏招。

他找来了一个民间的赤脚医生,让他给自己开了一个治疗痔疮的药。这药的确对痔疮有疗效,可是却非常伤身体。

结果痔疮虽然治好了,可是身体每况愈下,再加上他操劳过度,九九六成为了常态,这位明朝内阁首辅最终居然过劳死了,才活了57岁,实在是可惜。

参考资料:《明史》

3

张居正在万历新政取得阶段性的丰硕成果的时候,一个巨大的磨难来到了眼前,磨难到来之前,万历五年的夏天,张居正接连感受到了做父亲的得意,二儿子张嗣修科举考试高中一甲进士,张嗣修被万历皇帝钦点为榜眼,然后进了翰林院,张居正看到政治上又接班人了所以也非常心满意足。

万历皇帝这时候也订婚了,而且明年开春就要举行婚庆大典,这个时候的张居正和万历皇帝情同父子,感情非常深,李太后下旨把万历婚庆大典全权交给张居正来处理负责。

张居正在内阁里为明年春天万历皇帝的婚事忙碌的时候,管家游七带着一位家人匆匆赶来内阁送信,张居正看到下是愣住了,再看游七的脸色,接过信,内给另外两位大臣张四维和吕调阳一看张居正脸色如此凝重,也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张居正慢慢的坐回椅子上,看着信唰的一下泪流满面,张四维和吕调阳赶紧走过来一看,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去世了。

中国的封建社会,明朝的时候理学认为子女给父母守孝一定要守满三年,而且守孝的时候不能干别的事情,只能在墓地旁边,最多可以看看书,不能笑脸会客。朝廷官员辞职回家给父母守孝叫做“丁忧”。

事实上明代的内阁大学士不守丧的事常有,皇帝特别颁旨那些因为朝廷特别需要的官员可以不回家丁忧。父亲的突然去世让张居正陷入留去两难的困境,如果回湖北丁忧改革大业就将半途而废,多年的心血将会付之东流,如果不回家守孝必将留下不孝的骂名。

他为了心中的政治理想远离故乡十九年,这十九年都没见过他的老父亲,现在父亲去世这累积的愧疚可想而知有多沉重,资料记载张居正给友人的信中多次表露过想回家看父母亲,家信中也说过接父母到京城一起居住,可是他父亲坚持不同意过来京城住。上个月收信说病情有所康复,这次收信就传来去世的噩耗,所以当时在内阁拿到这封家书不由失声痛哭。

抹了抹眼泪对张四维和吕调阳说“现在心中大乱,阁事唯有拜托二位”然后回家去了。本来说应该回老家奔丧去。但他是朝廷重要官员,办理下来需要手续,所以在京城临时为自己父亲搭建灵堂守孝。

因为消息重大很快传开,万历这时候十五岁,听到这个消息也在那想这件事怎么办,突然大太监冯保和母亲李太后匆匆走到大殿里,一脸愁容穿着便装说道“张阁老马上要面临回家为父丁忧,你是怎么打算?”万历皇帝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说“按张阁老的意思办吧”。李太后大惊问“各府题本章奏你会批阅吗?百官贤良与否你可知?张阁老一回就是三年,国家有变故你如何处置啊?”万历皇帝也无奈的说“我也没有办法啊,丁忧这是祖宗法度”

站在旁边一直没说话的太监冯保说“明朝代代不乏夺情先例,尤其内阁学士”

李太后命皇上下旨“诏令张阁老留任内阁”

万历皇帝圣旨一下官场上立刻引发震动,张居正反复的乞恩守制。万历皇帝又向吏部下旨去挽留张居正,吏部尚书张瀚为人简洁,遇事都有自己的主见,他也认为张居正确实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回家丁忧也是守道之事,应该让他回老家。结果这事又遭到言官弹劾。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让朝廷上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4

题主好,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大明是崇奉儒家,讲究以孝治天下。对官员,设有“丁忧”制。父母去世,官员须立即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孝满,复职。 所谓“丁忧三年”,取自“孩子3岁前离不开父母,父母去世后,孩子理当守制三年。”

大明对违反“丁忧”制度的官员惩罚,简单而粗暴。若对父母去世隐瞒不报,视为贪恋官位,一经发现,便会“一撸到底”,回乡为民永不再用,后半生遭整个社会言论唾弃。

父亲的离世,之所以成为难题,皆因张居正不想回乡守孝。

清人夏燮在其所著《明通鉴》中一言以蔽之:“自以握权久,恐一旦去,他人且谋己”。没错,张居正就是怕离开现有权位。但他似乎并非贪恋权利。


大明开国时,为防止宰相专权,废除宰相,转而建立内阁,类似以皇帝为主导的秘书班子,加之万历皇帝尚年幼,张居正推崇考成法正在第三个年头,一旦回乡丁忧,改革前功尽弃。

大明王朝在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叶,已经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厦,千疮百孔,破败剥落,呈现出末世之相。

土地集中,财政困难,吏治腐败,外患频仍,这一连串的问题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力,动摇着明朝江山的基石。

从隆庆六年出任内阁首辅,到万历十年因病去世,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张居正在全国上下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

整顿吏治,选拔人才。

节省开支,去除浮费。

抑制兼并,改革赋税。

整饬武备,安定边境。

……


张居正所领导的十年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政治局面有所更新,社会矛盾得到缓解,财政收入趋于好转,国家实力有所增强。

张居正曾言自己是“骑虎难下”,并向万历皇帝申请“退休”,可是没有被批准,这说明他是知道“威权震主”会有什么后果的。他应该看到了结局,但是,他更在意,更着急的事情,是自己花了十年之功的改革,能否能够延续下去!

张居正曾说:“我非相,乃摄也!”他非常明白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代替君主行使皇权,这就是在摄政。已经超过了作为一个首辅的职责和权限,但是,国家需要继续改革,就必须要按这种非正常模式进行下去,他别无选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