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体例是编写史书的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
修编史书的六大体例。
编写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记录过去的历史,形成了六大体例:
1、编年体。
编年体顾名思义以历史事件发生的年月日时为切入点,顺序记载这些时间段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编写历史的方法,著名的有《春秋》、《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资治通鉴》等。(《春秋三传》图,都是编年体史书)
2、纪传体。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记录历史,将一些著名人物记录的比较详细。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明史》等。是一种比较常采用的修史体例,也就是说二十四史都是采取的纪传体体例记载历史。(《二十四史》部分图,全部是纪传体史书)
3、国别体。
专门写一个国家的专门历史。如《国语》、《战国策》、《三国志》等。如《国语》包含八个部分,分别是:《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4、断代史体例。
按照一个朝代或者一个时期的历史。如《汉书》、《宋史》、《明史》等,专门写一个朝代。
5、纪事本末体。
这也是为了弥补纪传体、编年体等史书的不足而形成的一种史书体例,将一些重大的事件背景、经过、后续影响记录清楚。起始于宋代的《通鉴纪事本末》。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有《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等。
6、通史。
通史的断代史是截然相反的,不单独记载一个朝代的历史,而是连贯的记载各个朝代的历史。如《史记》、《中国通史》、《资治通鉴》等。
史书编写的体例之中互相交叉,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譬如《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体。
纪传体和编年体的优缺点。
从生命力来看,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这是被后世史学工作者所广泛采用的,它的优点肯定比编年体要好的多,不然不会一股脑都采取纪传体。其他史书基本上是对纪传体史书的补充完善而已。
纪传体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符合绝大部分人需求,所有这种体裁被后世广泛采用。从体裁上看纪传体史书有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史论等。
本纪是记载帝王的,基本按照编年体;世家则是记载诸侯贵族的世系,以及著名人物的传记;列传则是记载历史名人的传记;书则是记载典籍规章制度,天气自然等;表则是表述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以及那些没有一一记录进史册的人物;载记则是正统王朝之外的割据政权;史论则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纪传体史书可以记载历史的方方面面,诸如历史人物、编年史体制不能记载的人物事件。缺点则是不能记载一些历史大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能将一些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同时也容易扩大帝王将相的功绩。因此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纪事本末体例的史书,都是弥补正史中的缺失。二十四史结合纪事本末体例的史书,那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有了详细的了解。
编年体的史书的优点顾名思义,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人物、历史事件的时间关系,历史记载比较简洁,诸如现在的“年鉴”类书籍。
编年体史书也有显著的缺点,历史事件不能完整表述,都是断断续续的。时间不明的历史事件不能记载,譬如《资治通鉴》开始于周烈王二十三年,以前的历史没有记载。再者,编年体史书大都侧重于人物、时间,明显偏重于政治层面,而对经济、文化的记载偏弱。
如此看来,编年体史书不被绝大多数史学工作者采用也是情有可原的,缺点太明显,不能更大的展现历史全貌。
如果说那种好,就用修编历史的史学工作者来现实评价:
《二十四史》全部都是纪传体史书,行动证明纪传体能更加全面记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