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问的好,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一点很好理解。

战无不败的明军,为什么投降清军以后忽然就战斗力爆表,简直就像是脱胎换骨。这其中既有武器装备的因素,也有士气的因素。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先说武器装备的问题。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明清战争最大的误解,就是明军武器先进,清军装备落后。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明军装备破烂不堪,清军反而装备精良。

明朝末年,军户制度的趋于崩溃,军户兵贫苦不堪,早已丧失战斗力。明朝朝政腐败,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边军将领克扣军饷喝兵血。导致明军士气低落,装备低劣。许多史书记载,有些明军甚至形同乞丐!在辽东凄厉的寒风中,这些士兵甚至没有足够的衣物来保暖。

关于明军的破烂装备,戚继光曾经有过痛心疾首的记载。他在《练兵实纪》中多次讲到,明军火器种类繁多,但真正实用的只有寥寥几种,最先进的鸟铳装备率极低,受到北方边军的排斥。明军的火器,做工粗糙,质量极差,经常发生炸膛,士兵不敢放足火药,以致火器威力大打折扣。明军的盔甲,大多锈蚀不堪。

反观清军,旗甲鲜明。明朝各种史书多次记载清军重甲坚固无比,不但弓箭难以穿透,甚至对火器都有很强的防御力。萨尔浒之战,一万朝、鲜兵协同明军作战,其中有大量弓箭手和火枪兵,结果还是全军覆没,就是因为鲜军的弓箭和火枪难以击穿清军坚固铠甲!

清军还有大量先进火器。

早期的清军,对先进技术装备极度痴迷。他们缴获明军火枪火炮后,优中选优,集中使用,建立起火器部队。后来清军又俘获了一些汉人工匠和葡萄牙工匠,开始自制火炮。他们的红衣大炮,是当时东亚最先进的火炮。明军当然也有,但是数量极少,而且只能用于守城。清军则把红衣大炮当做野战炮,拉着大炮满山跑。不但在冷兵器上占据绝对优势,在火器上也占据绝对优势。这仗还怎么打?

明军投降清军以后,武器装备迅速得到改善。装备好了,仗自然就打得好了。

再说战术的问题。

明军以步兵为主,火器是其特点。由于其火器威力不足,导致明军最怕骑兵冲击。投降清军以后,有了清军骑兵的掩护,步兵再也不用担心对手的骑兵,可以放心大胆、从容不迫的开枪放炮。敌人如果派骑兵冲击,那么清军骑兵立即出动掩护步兵,双方展开骑兵混战。这样一来相当于治好了明军的致命缺陷。病根没有了,那还不是生龙活虎,战力飙升?

再说说对手的问题。

早期投降清军的,都是明朝最精锐的辽东边军。是明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他们打其他明军,本来就是砍瓜切菜一样轻松。再加上清军助阵,当然是无往不利。

最后说说士气的问题。

有明一朝,武人地位堪称历史最低!

那些文臣简直不把武将当人看,往往嘲笑他们为人粗鄙、品性低劣,同样品阶武将,见了文臣就是矮一头。武将们动辄得咎、战战兢兢,士卒更加低人一等。在这种环境下,又怎能培养尚武之风?又怎能培养出绝世名将,又怎能练出虎狼之师。再加上朝政腐败,士卒贫困,明军士气十分低落。

但是投降清军以后,处境立即判若云泥。武将自不必说,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极尽笼络人心之能事,对投降的明朝文臣武将,一律厚加赏赐,什么王公侯爵,说封就封,毫不吝啬。

而且满人尚武,推崇勇武之士,士兵受人尊重。普通士兵也能挺直腰杆做人。再者,清军掳掠的战利品,大部分都是归士兵私人所有,这士气能不高吗?

明军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并单单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朝末年,整个朝廷从上到下都烂透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其实已经崩溃。它的灭亡,是早已注定的。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对手不同。

之前明军,其实是辽东明军的对手是八旗兵。

而当时八旗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大家注意,八旗兵是步兵和骑兵配合,但冲击的核心力量是骑兵。

而当时明军的火器很多,比如三眼铳之内装备率非常高。三眼铳在近距离可以连射3发,对于骑兵的威胁是很大的。正常来说,只要明军手持三眼铳很稳定,近距离是可以打死或者重伤1个骑兵的。

虽然八旗骑兵可能有铁甲,但三眼铳发射的是霰弹,铁甲也拦不住。

然而,八旗骑兵冲锋都是毫无畏惧的,就是分为几层硬冲,前面的骑兵被打死,后面的就可以冲入明军步兵阵营内砍杀,一样会大胜。

而明军骑兵没有这种斗志和作战技巧,双方骑兵相差很远。

辽东的明军对付不了八旗兵,然而辽东明军战斗力却也是全国最强的。

南明的那些军队基本都是乌合之众,很多属于武装难民,当兵都是混口饭吃当做救灾。

这种军队基本没战斗力,不要说实力很强的辽东明军,就算任何一支正规军也可以击溃他们。

所以,不是明军投降以后战斗力猛增,主要是他们的对手完全不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之前明军是打战斗力强悍的日军,后来的打的则是菜鸟级别的伪军。

第二,他们的底气不同。

投降明军任何一次作战,背后都有八旗兵押后。

八旗兵虽然是监视,关键时候也会出手。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在一片石本来已经占据上风,杀得吴三桂招架不住。然而八旗兵突然出现,李自成的部队就垮了。

当时八旗兵战斗力强悍,入关以后很少打败仗。

这种情况下,投降明军心里的底气很足,知道战斗必胜,自己打不赢还有八旗兵呢。

这样一来,士气就完全不同,当然会打赢了。

第三,他们的待遇不同。

即便是辽东明军,军饷被拖欠半年以上是寻常事。

明军不是孤儿,他们都要钱养家的。由于军饷拖欠,家人都活不下去,哪里有士气打仗。

同时,军粮不足,明军士兵吃饭都是半饱,还怎么打仗。

这就是古语说的“兵无粮草自散”“无钱不能养兵”。

但到了满清麾下,满清可以通过劫掠保证军饷的发放,甚至军饷还有大幅度提高,并且存在奖金。

3

感谢邀请。

明军早在明初就衰落了,要不然燕逆也不会凭借几千蒙古骑兵就推了明军,并从北京一路推到南京。

而造成明军过早衰落的原因是户籍制度和卫所制度,把军士变成了农奴,不仅要承担朝廷摊派的田赋,还要承受各级长官的剥削。其结果就是导致军士们愈发赤贫,甚至都有人因为冬天没钱买棉衣被冻死,所以军士们进而丧失了对朝廷的认同感和战斗力。而且作为一个明军士兵,你老婆也不能太漂亮,一旦被哪个军官看上就被抢走啦。

穿不起鞋的明军士兵

所以明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能是什么样已经不言而喻了,矮子里拔大个的也先太师都能刷出个史诗般的土木堡大捷。当然明朝也知道自己的军队有多么废柴,所以就默许了将领通过招募家丁的方式改善战斗力。

家丁最初的来源就是军户当中的精壮者,但是数量并不够,毕竟合格的太少了;再者由于明朝的北方对手基本都是一个个四分五裂的小部族,以女真为例人口过千都算是大族的选手,明军也需要主动出击,赚几个人头哪怕是无武装的平民人头来升官发财,所以现实决定了家丁会持续扩大。

所以,蒙古人就成了家丁的第一大来源。这也没什么奇怪,蒙古骑兵一直是明军骑兵的主力。

蒙古骑兵

当然家丁不止有蒙古人,还有女真人乃至于日本人,甚至还有部分南方将领雇佣黑人当家丁。

在南方山地丛林,明朝经常征发少数民族土司武装,因为这些武装都属于性价比颇高的山地步兵。

不过家丁制度在有限的提升了明军战斗力的同时也加速了明军的衰落:首先是明军军士更加赤贫,因为军户的军饷都被克扣用来养活家丁啦;其次是明军缺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因为家丁的数量毕竟不大,再加上对手规模有限,因此只要会玩快速突击战术就可以基本解决战斗;第三是明军将领军阀化,因为家丁游离于明军体系之外,所以家丁只效忠将领个人;最后就是明军彻底成了废物,基本丧失了野战能力,也只能依托工事凭借远射兵种作战,丧失了肉搏能力。

毕竟,战争打的是体系而不是少量的精锐部队。相比之下,清军虽然数量不大,入关前充其量只有十万壮丁,但是其军事体系却十分完善,轻重步兵、轻重骑兵、工兵、火器部队编制合理。更主要的是,满洲大汗能够调动各个阶层、各个民族的劳动积极性,以增加凝聚力和认同感。

比如,剃头投降过去的明军军饷就能做到足额发放,行军时候还能获得和满洲八旗同样标准的口粮待遇,还可以同样享受分享战利品的权利,这对于处于奴隶地位的明军军士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因为满洲大汗能让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毕竟忠诚和战斗力都是和报酬划等号的。

虽然明军和清军先后掌握了红衣大炮的制造技术,但是明军重金培养的炮手和铸炮团队却因为待遇问题跟随孔有德集体反水投奔了满洲大汗,从此清军在火力上几乎完胜了明军。

以松锦大战为例,明军虽然有数千件火器,但是大部分都是听个响壮壮胆的炮仗,只有16门红衣大炮能威胁到清军;清军虽然只有60门红衣大炮,但是每次齐射都能打到明军头上,最后把明军打到崩溃。

当然,这里也有气球问题,就像是《古惑仔》里说的那样。明军军士就是跟了衰鬼的古惑仔,直到后来跟对了大佬。

全文完

4

首先,说说明末背景:

明末财政极其困难,朝廷基本发不出军饷,长年拖欠士兵军饷。宣大总兵卢象升在给朝廷的信中说到他在宣府的情况:“每次点兵,许多人穿着单衣,有的人没有裤子,还有的没有鞋,我见了这种情况不禁潸然泪下。”而且这个奏折中所描述的还是冬季,宣府还在中国的北方(今山西北部)。 陕西巡抚胡廷宴说:“现在的兵员都开始当街乞讨。”



从万历三十八年到天启七年,朝廷拖欠各镇军饷九百六十八万五千两银。到崇祯后,更是士兵每年能领到三月军饷就很不错了。就这样的薪资,士兵吃不饱穿不暖,还如何去应战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再加上后期军官经常喝兵血,导致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寥寥无几,再加上农民起义不断,更是加重了明朝廷的财政负担,让本就艰难度日的明王朝更是雪上加霜。

清军入关后,根本就没有什么坚城来阻挡八旗骑兵。广阔的华北平原相当适合八旗骑兵作战,清军根本就没遇上什么像样的抵抗。大批明军投降,但是投降之后的明军却改头换面,完全可以说是虎狼之师,小编主要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
其实这也是因为军队激励机制变化导致的结果。原先在明朝服役的时候,将士们经常被朝廷克扣饷银,士兵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让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而他们投靠满清之后,这些将士们从消极的“打工”状态,摇身一变成为了“创业者”,只要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英勇,加官进爵都是有可能实现的。这就使得将士们格外卖命。


第二点:
由于他们加入了满清的阵营,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叛国者。这些原先明朝军队中的将领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只有通过军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为自己在新王朝中赢得一席之地。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就必须卖力冲锋,挣得军功来博取上级的信任。比如吴三桂,降清后,极其卖力进攻“大顺和南明”,甚至不惜用弓勒死永历帝。


第三点:
清朝是以武立国,清初刚刚入关往往对武将高看一眼,尤其是立过军功的武将,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利益以及更高的地位。正因如此,很多绿营将领比之前表现的更积极,因为上朝是满人官员永远比汉人官员高一等,为了证明自己,汉人将军非常卖力。只要你战场上表现优异,并且不和八旗争锋,自然少不了的荣华富贵,河西汉将就是很好的例子。

小编认为的主要是这几点原因,欢迎读者评论。

5

这个问题就尴尬了,其实不是投降满清后的明军变猛了,而是他们所面对的主要对手战力变差了。

事实上,在明朝末年,明军的战斗力的差是相对于强悍的八旗军而言的。

明末时期,深陷双线作战的明军,不得不在关外八旗军和关内农民军之间疲于奔命,最终耗尽元气而亡。而在对阵关外八旗军的战斗中,明军似乎总是被动挨打。尤其是在野战中,一旦碰上八旗军,基本上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如果是在关内剿灭农民军的战场上,明军的战斗表现就完全不一样了。别看明末农民军的数量十分庞大,往往数倍于明军。但在大部分时间,明军其实都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

在明末官军系统中,边军体系的战斗力是最强的,这当中尤其以这几支军队最具战斗力:

首先,最强最精锐的当属镇守山海关-宁远一线的关宁铁骑,这可是明末官军的精华,是明朝唯一能与强悍的八旗军硬抗的精锐部队;其次,便是孙传庭的秦兵,这是由明朝陕地边军身经百战的老兵组成的部队,是明朝对内镇压农民军的主力;再来便是卢象升的天雄军,全军由是乡亲朋友、兄弟家人组成,极为团结,战斗意志也十分的强,活跃于镇压农民军和抵抗八旗军的战斗。明军中除了这几支精锐外,其余的地方驻军,尤其是南方的军队,战斗力都相当有限,还比不上李自成的农民军主力。

而这三支最为强悍的明军部队,在面对更加强悍的八旗军时,其实也是无法占据优势的。但要是与关内农民军对战,却又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往往以一敌几,都尚能将农民军击溃。

比如卢象升的天雄军,就曾以两千兵力击败高迎祥的上万重甲骑兵,在滁州城外,又一战击溃高迎祥主力,并将其残部追出五十余里。然而,卢象升最后却在与八旗军的交战中,因援军不发而力战至死,壮烈殉国。

由此可见,按战斗力来排的话:八旗军>明军边军>农民军>地方明军。

明朝覆灭后,投降满清的明军主要都是战力强悍的明朝边军,而他们的对手则是以农民军旧部和南方明军组成的南明军队。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此后,以吴三桂为首的明朝边军都纷纷选择投降满清。

如此一来,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八旗军和明军边军就联合在一起了。而此时的南明军队,所能依靠的主要战斗力,其实都不过是被前两者击败的大顺军旧部,而为数众多的原明朝南方军队,基本上都是战五渣。

因此,我们也就能看到投降满清后的明军,在满清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当出众的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6

明朝军队投降清朝后,不是战斗力爆增,而是战斗意愿爆增。这是一个利益在内部还是在外部导致的结果。


到了明朝晚期,原来的卫所制度下的明军早就失去了战斗力,士兵早就沦落成给高级军官种地的佃户了。明初朱元璋不费朝廷一粒粮,养兵200多万,已经彻底化为泡影了。

明朝后期几支尚且能打的部队,诸如辽东铁骑、戚家军、关宁军、秦兵、天雄军,都是带着非常明确的私人部曲性质。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自己解决内部分配体系,内部管理已经不完全受大明朝廷的约束了。

其实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他们虽然规模都不大,但战斗力都相对爆棚。

辽东铁骑的士兵基本上都是李成梁自己的家丁,他们的军饷俸禄取自李成梁,基本军饷几乎是大明军队普通士兵的足额发放的2倍,而且从不拖欠。

关键除了军饷外有分红,每次战争所赢得的战利品,是内部自己分配,战功越大,分红越多,即便牺牲了的,安家费也非常可观。这样一来,关宁铁骑的利益就在集体的外部,所以内部团结,有战斗力。

而不像大明的其他普通部队利益都集中在内部,靠冒领空饷、拖欠军饷、私占军屯来实现。士兵打败了挨罚,打赢了好处归了军官,试问谁愿意去打仗?


实在没法打,但是又要打,明军就沦落到战前动员,全靠真金白银赏赐的怪圈。

满贵就是那种打了胜仗,宁愿去领钱,也不要当官的基层军官,但是其他军官不这么想,问他你为什么不选择当官?满贵说,“当官没有领钱实在。”而别人告诉他,“当了官赚钱比砍人头赚得多。”

“砍人头”是典型的利益在外部,因为必须有战获才有收益,它驱动了明军的战斗力;

而“当官赚钱”是典型的利益在内部,他需要通过压榨士兵,杀良冒功来得到更多的利益。

很可惜在明朝晚期,明军中太多的是后者。

而当关宁军投降了清朝以后,转头带着清军入关的时候,利益则全在外部。


吴三桂耿精忠等人,两个被封为亲王,一个封为郡王。名义上给清朝打江山,实际上赚得利益尽归自己。

刚出山海关,吴三桂不过万余兵马。等灭了南明之后,吴三桂等三藩实际坐拥半壁江山,三藩所在地财富尽归自己不说,每年还要问清廷要走三分之二的收入。

可以说清初吴三桂等三藩获得的实际利益甚至要超过清廷的,你说他们积极不积极呢?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7

在欧洲足坛有两大笑话,一个是觉得英格兰很强,一个是觉得意大利很弱。在我们的历史认知中也存在这么一个笑话,那就是觉得明末的明军很不给力,很弱鸡。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明末的明军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他们在打农民军的时候,其实是很给力的。明末的农民军是在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中逐渐壮大的,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明朝朝廷的应对失当,这才抹杀了前线战士们,辛苦拼杀而换来的局面。

而面对与农民军更强的满清,吴三桂领导的关宁军虽然在野战上没有占据优势,但是也挡住了八旗铁骑的滚滚洪流,这个战斗力绝对不算低。

那为什么明军在后来表现出了疲软的态势,原因很简单,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这个定律被崇祯皇帝华丽丽地打破了。这些明朝士兵享受和中国男足大牌球星同样的待遇,被自己的东家欠薪。

明朝的灭亡,归根结底就是财政崩溃,民富国穷,政府拿不出来养军队,谁愿意饿着肚子为你拼命?这些士兵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们也需要养家糊口,既然连军饷都拖欠,那还打个什么劲?

反观他们投奔了建州女真之后,足额发放薪水,打赢了后还能抢劫,你说这些士兵的积极性会不会被调动起来呢?

其次,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人调动了工作岗位之后,到了新的单位,新的部门,他总会夹起尾巴做人,表现的特别勤恳,希望给新的上级带来一个好的印象。那些投降的明军也是如此,他们的将领也需要给新的主子一个投名状,这样方便他们以后在圈子里混。

所以以前的常败将军到了清朝那里,终于展现出了他一个军事将领的基本素养,能够打胜仗了,而且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打。和以往在大明朝体制内混吃等死的状态完全不同。

还有一点就是清军对于投降的明朝军队进行了裁撤,左梦庚率领湖广大军投降之后,几十万人马被缩编,大量的老弱被裁汰,只保留了数万精锐,好吃好喝的供着。没有那些裹挟的士兵的拖累,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军队,才有真正的战斗力。

最后那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其实这些明朝军对投降之后作战后面也会跟着清军辫子兵,一方面是助威。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这些八旗子弟也会拿起大刀上来砍人,另一方面则是监视的作用。

许多明朝的士兵,其实没有什么文化,他们以前打不过清军,觉得满清骑兵相当的厉害,战无不胜。现在好了,有八旗兵在后面压阵,我们就负责往前突就行了,实在不行,八旗兵也会上来和我们一起打,这怎么可能打败仗呢?于是就产生了一往无前的勇气,作战更加凶猛。

一些明白点的明军士兵更不敢懈怠,因为他们知道后面这些八旗兵是监军的作用。明朝投降军如果作战不勇敢,那些八旗子弟砍掉自己的脑袋,绝对不会犹豫半秒钟。在这种复杂的心理的作用之下,明君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在面对昔日的同僚时,可谓是威风八面。

所以说明军不是一下子变强,而是明军本来就很强。只是他们在明朝打工时,就像在国企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到了清朝时,他们就像个体户,每个人都为自己而干,所以才迸发出了主观能动性,在战场上的表现有了天差地别。

8

这实际上是清朝的制度决定的。

明朝军队人数虽多,许多是凑数的,到了明末,为了壮大势力,占更多地盘,各路总兵纷纷拉壮丁,短时间内就能扩充出几十万兵力,事实上已经军阀化。

但这些军队,既没有斗志,又缺少训练,跟土匪也差不多,还能打一打的,也就是原来的一些老兵。

明军投降后,清朝官员会先对投降官兵进行沙汰,淘汰掉那些临时拉来的壮丁和缺乏战斗力的人员,这个比例相当巨大。

比如,左良玉之子左梦庚,在九江带着余部20多万降清,经过挑选,只留下2万多人被编入绿营,其他都被淘汰,可以想见二十万里有多少浑水摸鱼的人。

对于那些富有战斗经验的将领,清朝通常会继续使用。像李成栋、李本深、金声桓、李国英、田雄、马得功、徐勇等人,原来都是江北四镇或左良玉的手下,本来都是行伍出身,打仗对他们就是职业,战斗力都不差。

这些挑选出来的兵将,随后被纳入清军军事体系,以清军的军事标准来要求,成为了绿营。

当然,清朝是不放心降将单独率领军队的,通常都会派八旗将领和一些八旗兵进行监督管理,比如吴三桂身边的李国翰、李成栋身边的佟养甲,都是这样的角色,相当于监军,在政治和军事上对他们进行管理。

挑选出来的绿营,本身战斗力已经不差,再用清朝的制度来管理,战力就进一步被激发。

最明显的,是李成栋、佟养甲攻占广东的战役。

李成栋进攻广东,总共只有一万多人,其中的主力是他原本手下旧部,一共有4131人,其中有骑兵300名,随着他一路从浙江杀到福建,再从福建出兵,打了一场闪电战,两个多月就拿下了广东。

“职所统原部北来官兵吴淞旧额四千一百三十一员名,历浙抵闽以及入广,万里驰驱,冲锋破敌,险阻备尝,病故及阵亡者,人马已损失过半矣。”

其他的兵力,只有佟养甲的不到1000的八旗兵,还有征发的当地福建的兵马,总数不过6000多人,这些兵,大多是原来郑芝龙的旧部,战斗力“脆弱不堪,无资战守”。

从李成栋身上可以看到,被纳入清军军事体系后,在八旗官员佟养甲等节制下,这些原来的明军战斗力也很强。

同样以李成栋为例,在他反正以后,手下的明军大部分是原来两广地区的明朝军队,在明朝的军事体制下,虽然将领相同,但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清朝调来谭泰率领的满汉八旗与他交战,李成栋兵力虽多,却毫无赢面,很快就兵败身死。

这就是制度的差距。

不得不承认,八旗制度在当时,确实有其先进性与实用性,而明朝的制度已经腐败,脆弱的不堪一击,延伸到军事上,就表现为明军和清军的战斗力差距。

9

读了南明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问题。1644年,清军首领明军基本全部投降。过去,这些人在反对清军和李自成的战争中十分低能。但是当他们一投降,就凶猛如虎。

这主要有四个原因。简而言之,首先要选好将军,选好士兵。比如吴三桂的关宁军,就是明军的头号精锐军。清朝投降后,清军还从4万官兵中挑选1万人向西进攻。而左孟庚,23名将军,80万部队投降。


清军也只选拔了4名将军,不到3万名士兵。这就保证了所有官兵都是精锐的、健壮的。第二点,清军没有拖欠军饷和粮食,待遇比明军好。对于一个驻军士兵来说,明朝军队一年只有12英石。事实上,石粒只有五六种,经过各种颜色的变化,还经常拖欠一、二年。

在清军绿营里,除了粮食的及时足额发放外,还有一个骑兵每月有1-2两银子,他们就出去打仗。动员的粮食在明军是自费的,清军是官费,还有额外的奖金。第二个原因是治疗上差别太大。


三是清初法律严厉,就地退却的处罚非常严厉,家产经常被没收。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把从家里逃出来的奴隶藏起来。这种小事直接导致了耿仲明自杀,广西省省长郭朝基处决。所有的家庭财产都被没收了。

这是第三个原因。明朝,那些傲慢霸道的将领都是被控制和服从的。第四个原因是八旗军在后方监督编队,这使这些人有战斗的勇气,不敢逃跑。当时,八旗军是不可战胜的象征。跟着他们去打仗,让这些明军士兵有了根据地。


我认为,强大的明朝不是不堪一击,而是明朝气数已尽了。在万历年间的三大征,尤其是抗倭援朝战争,虽然明军英勇作战,把倭寇军队杀得大败而归,然而,明朝和倭国几乎没有赢家,丰臣秀吉集团战败回到日本之后,不久日本幕府就崛起了;而明朝,辽东数万辽东精锐损失殆尽,明朝的国力几乎被战争耗尽,才导致了关外防御松散,压制不住后金的崛起。短短20年之后,后金就开始对大明朝发起了对抗。我觉得这些这才是最直接的原因。

10



后勤与夷兵。

之所以明朝军队在投降清朝后会有战斗力飙升之感,主要就是两个原因:后勤与夷兵。

虽然有江阴、嘉定这两座坚决抵抗的江南城市,但是清军南下时江南士大夫正在乡间饱受“奴变”之苦;徐霞客的一个儿子就死在徐霞客自己家奴仆和佃户发动的动乱中,大家可以猜猜看,最后是谁给徐霞客的儿子讨回的公道?诛杀了闹事的徐家奴仆和佃户?

猜对了,清朝派出的县令。

而清军迅速控制了江南地区后,就让江南的清军有了一个稳定的后勤基地,这个后勤基地可以持续稳定的向与明军作战的清军提供粮食和一切军队需要的物资。


而相比南明军队,以郑成功军队为例,郑成功为什么在清军南下广东的时候还要攻打忠于南明的州府?除了郑成功自己抢地盘的野心外,更重要的是郑成功依托福建那点地盘养不起那么多兵,只能通过攻击广州州府来筹集物资。

同样李定国和孙可望作为大西余孽,之所以能成长为南明栋梁,除了本身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李定国和孙可望有云南这个后勤基地,在清军与南明军鏖战时,李定国和孙可望埋头种了两年田,手里有物资。

但是云南毕竟贫瘠之地,很难供养李定国十几万大军在南中国与清军鏖战。而清军不仅仅依托江南,还依托整个长江以北地区。


第二个就是更重要原因:夷兵

明朝军队投降以前他们要面对的是清军,而明朝军队投降后他们只需要面对汉人军队。

直白的说,明朝上下确实存在“惧胡”情绪。

这有许多史料可以证明。

比如在明成祖时代就归顺大明,汉化了200年的北直隶达官军,到了崇祯十二年,对于农民军依然还有威慑力:


“贼首王仲尚等探听,如系真定夷汉丁及巩、固兵至,则远走散去;如系别枝兵,竟自聚众打帐。”

而另一则例子是江阴反正的导火索是剃发令,而在剃发令下达时,江阴的清朝委任的县令手下只有两个冒充满人的苏州衙役,这两个苏州衙役还自创了一套“满语”,把江阴士绅唬得一愣一愣的。如果不是清朝委任的江阴县令和那两个苏州衙役对待跪着请愿的江阴士绅太过于简单粗暴,那么江阴还会不会成为历史上的江阴还真是说不清楚。

以上例子我想可以充分说明明朝南方地区对于满人的恐惧,这种恐惧不可能只在民间蔓延而不在军队里流传,毕竟我们也很难想象南明军不会从民间征招士兵。

所以,明军投降清军后,他们也就不需要面对让他们恐惧的清军,而是和满人一块进攻汉人军队,这样他们的勇气值大概率会倍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