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的好,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一点很好理解。
战无不败的明军,为什么投降清军以后忽然就战斗力爆表,简直就像是脱胎换骨。这其中既有武器装备的因素,也有士气的因素。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先说武器装备的问题。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明清战争最大的误解,就是明军武器先进,清军装备落后。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明军装备破烂不堪,清军反而装备精良。
明朝末年,军户制度的趋于崩溃,军户兵贫苦不堪,早已丧失战斗力。明朝朝政腐败,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边军将领克扣军饷喝兵血。导致明军士气低落,装备低劣。许多史书记载,有些明军甚至形同乞丐!在辽东凄厉的寒风中,这些士兵甚至没有足够的衣物来保暖。
关于明军的破烂装备,戚继光曾经有过痛心疾首的记载。他在《练兵实纪》中多次讲到,明军火器种类繁多,但真正实用的只有寥寥几种,最先进的鸟铳装备率极低,受到北方边军的排斥。明军的火器,做工粗糙,质量极差,经常发生炸膛,士兵不敢放足火药,以致火器威力大打折扣。明军的盔甲,大多锈蚀不堪。
反观清军,旗甲鲜明。明朝各种史书多次记载清军重甲坚固无比,不但弓箭难以穿透,甚至对火器都有很强的防御力。萨尔浒之战,一万朝、鲜兵协同明军作战,其中有大量弓箭手和火枪兵,结果还是全军覆没,就是因为鲜军的弓箭和火枪难以击穿清军坚固铠甲!
清军还有大量先进火器。
早期的清军,对先进技术装备极度痴迷。他们缴获明军火枪火炮后,优中选优,集中使用,建立起火器部队。后来清军又俘获了一些汉人工匠和葡萄牙工匠,开始自制火炮。他们的红衣大炮,是当时东亚最先进的火炮。明军当然也有,但是数量极少,而且只能用于守城。清军则把红衣大炮当做野战炮,拉着大炮满山跑。不但在冷兵器上占据绝对优势,在火器上也占据绝对优势。这仗还怎么打?
明军投降清军以后,武器装备迅速得到改善。装备好了,仗自然就打得好了。
再说战术的问题。
明军以步兵为主,火器是其特点。由于其火器威力不足,导致明军最怕骑兵冲击。投降清军以后,有了清军骑兵的掩护,步兵再也不用担心对手的骑兵,可以放心大胆、从容不迫的开枪放炮。敌人如果派骑兵冲击,那么清军骑兵立即出动掩护步兵,双方展开骑兵混战。这样一来相当于治好了明军的致命缺陷。病根没有了,那还不是生龙活虎,战力飙升?
再说说对手的问题。
早期投降清军的,都是明朝最精锐的辽东边军。是明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他们打其他明军,本来就是砍瓜切菜一样轻松。再加上清军助阵,当然是无往不利。
最后说说士气的问题。
有明一朝,武人地位堪称历史最低!
那些文臣简直不把武将当人看,往往嘲笑他们为人粗鄙、品性低劣,同样品阶武将,见了文臣就是矮一头。武将们动辄得咎、战战兢兢,士卒更加低人一等。在这种环境下,又怎能培养尚武之风?又怎能培养出绝世名将,又怎能练出虎狼之师。再加上朝政腐败,士卒贫困,明军士气十分低落。
但是投降清军以后,处境立即判若云泥。武将自不必说,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极尽笼络人心之能事,对投降的明朝文臣武将,一律厚加赏赐,什么王公侯爵,说封就封,毫不吝啬。
而且满人尚武,推崇勇武之士,士兵受人尊重。普通士兵也能挺直腰杆做人。再者,清军掳掠的战利品,大部分都是归士兵私人所有,这士气能不高吗?
明军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并单单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朝末年,整个朝廷从上到下都烂透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其实已经崩溃。它的灭亡,是早已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