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周天子是一切权力的来源,否定周天子,就是否定自已,无论是春秋霸主还是各路诸侯都不可能动周天子,既没有绝对的实力,也没有正确的名义。

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或者按《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是齐桓公无疑,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首霸,是因为他重用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协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霸在春秋时期是方伯的意思,方伯就是诸侯领袖或者诸侯长的意思,春秋时期的称霸意思就是成为诸侯长,也就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诸侯长。

周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周朝等级森严的社会阶层的继承制度,无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士大夫,都规定自家的财产、爵位、官职均由嫡长子继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社会等级森严,整个周朝都遵守这一种社会制度。



如果诸侯妄想动天子,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阶层混乱,是任何诸侯或者士大夫不愿意看到,这样就动了整个统治阶层的蛋糕,而不仅仅是周天子的,况且一个强大的诸侯或者霸主,就算想动天子,也会得到其他诸侯的阻止,当时的诸侯国众多,并不是一个霸主能强大到消灭所有其他国家的地步。

除了宗法制,周朝还有分封制,周天子是一切权力的来源,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分给士,一层一层分下去,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这就是国家的由来。



再来看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口号是什么?

是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的意思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也就是说管仲的核心思想和指导方针是以周天子为尊崇,团结诸侯,一致对外打击四方的蛮夷狄戎等外族。

管仲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这是称霸的前提条件,春秋时期,礼乐开始崩坏,时常有破坏礼乐的事情发生,也时常有对周天子不敬行为的发生,管仲的本意还是维护周朝的基本制度,然后以强大的诸侯国为诸侯长代替周天子来管理不听话的诸侯及号召天下诸侯团结对外。

春秋时期的霸主对上是尊重周天子,对下是团结诸侯及号召诸侯,虽然周天子的实力下降,虽然周天子的实力还不如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但是春秋霸主们的本意还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改革与革命是有很大的区别,改革只是在现在政治制度下作一些改进,并不想推翻现有制度;而革命则是推翻现有政治制度,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

春秋霸主原则还是诸侯国,只不过实力强大一些,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强大到灭亡其他所有诸侯国的可能,虽然霸主实力强大,还是担心一些诸侯国的联盟,这也就是连横合纵,所有的诸侯国都没有理由去动天子,而给其他诸侯国战争的口实。



因此,实际上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都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种平衡很奇妙,而且任何破坏平衡的行为都会无意中被其他诸侯国所阻止,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有灭亡周天子的想法,就算有,也没有那实力,所以干脆就不动周天子

最佳贡献者
2

为何春秋五霸都不动周天子呢?王孙满答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西周昭王伐楚丧失天子六军,东周平王东迁丧失八百里关中故土,周恒王与小霸郑国相斗,中箭而王室尊严扫地。丧军丧土的周王室实力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为何春秋五霸皆没有灭周而自立呢?原因有三:其一、五霸没有碾压天下的实力;其二、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恰当;其三、周王室国运虽衰但未绝。

霸主者,代天子守四方以伐不臣也,也就是说霸主的职责是代替天子管理天下,而不是取代天子。曹阿瞒就深谙霸主之道,故终曹操之世,他从没有想过废汉献帝而自立;实力强劲的曹孟德尚能尊天子以令诸侯,更不要说春秋五霸了。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位世之枭雄论实力不及曹操,论持久性亦不及曹操,他们没有实力击败其它强国,故只能尊王当霸主,而不能取周天子自立。比如说最嚣张的楚国曾经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但是楚庄王不敢灭周王室;因为楚国一旦灭周,则秦、晋、齐三国联合伐楚,则楚国休矣,灭周只能是给另人做了嫁衣裳。五霸皆世之枭雄,人中龙凤,必不为如此不智之事;最多向周王室索要爵位,割让领土。

齐、宋、晋、秦、楚、吴、越七个国家均当了一段时间的霸主,其兴也速焉,其衰也迅焉!宋国本身实力就是不是大诸侯,宋襄公能当霸主完全是因为他秉承了齐恒公的遗志,做了几件儒家认为道德高尚的事,故尊之为霸主;论实力宋国不堪晋国雷霆一击,又不能挡楚国雄兵,秦国精骑,故宋国无代周的资本。吴、越两国如同暴发户,兴得快,衰得更快,虽击败了齐、楚两国,但是要越过晋国灭周,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齐晋秦楚四国均有实力灭周,但是相互牵制无法自由行动,故不如尊王当霸主以号令诸侯。

周王室虽然地少人稀,兵微将寡,不堪大国一击,但是他毕竟是天下共主,各国皆周王室所册封。晋国、燕国等国还是姬姓诸侯、秦国还是东周开国诸侯,当时尊卑道德观念还很强,礼治虽然已经崩溃,但还是存在的,故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王室的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圣贤王,诸侯们谁打赢了他就给谁颁嘉奖王书,并不干涉列国们争霸。故诸侯们也乐于不灭周王室,打着周王室的旗帜攻城掠地可也,自已要单干,还真名不正言不顺。

3

谢谢邀请

武王伐纣后成功后建立了西周政权。西周政权建立后,为了对地方进行控制,周武王对他的宗室和功臣进行了分封,分封的诸侯,1,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3, 随从作战;4, 交纳贡赋; 5,朝觐述职的义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们的实力越来越大。加上周王室的衰落,比如周厉王时就出现过国人暴动,还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逐渐强大,不断袭扰边境。西周末年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已经很弱了,周幽王时“烽火戏诸侯”的历史事件不管是不是事实,都足以说明西周的诸侯不但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联合戎狄部族共同对付周王室。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定都洛阳,史称“东周”。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很多诸侯王开始僭越。比如楚国先祖是周文王是祭祀时掌管火的,称为有熊氏。在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当时的楚国是蛮夷之地,楚人认为自己的的封赏并不公正,爵位低,地盘又是没人要的荒凉之地,后来不但朝见周天子了,到处征伐扩大自己的底盘,还效仿周天子称王,分封自己的诸侯。楚庄王时,就曾经到过洛邑,问鼎中原,公开挑衅周天子的权威。

现在考古发掘的秦景公一号大墓,其规制和葬俗也都超出了他的身份。

春秋时期,诸侯们相互征伐逐渐做大,却也顾忌着自己的颜面。周天子虽然形同虚设,诸侯之间在面子上还会顾及礼乐制度,谁动了周天子就会成为其他诸侯的众矢之的,所以周天子动不得。周王时已经衰微,天子的命令已经没有了效力,诸侯之间都忙着争夺霸主的位置,他们也没有必要动周天子。

所以,周国虽然弱小,却一直到了战国末期时才被秦昭襄王灭亡。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4

周天子虽然实力大不如从前,再也不能指挥大的诸侯国服从自己了,周天子从此成为了名义上的共主。到但是周礼还没有完全崩溃,作为治理天下的依据,各诸侯国无论是治疗臣民还是与其他诸侯国相处还是需要以周礼维持的。周天子控制不住诸侯不是因为周礼崩溃,而是自身实力的下降不能用军事制衡各诸侯,从而让他们不在惧怕自己,可在名字上还是的尊重自己为天下共主的。

其次就是因为各诸侯虽然不在尊重周天子的命令,到春秋并没有一国独大的局面出现,谁也没有实力做天下的老大,自然需要周天子来维持脆弱的平衡。再说周礼已统治人民数百年,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都深受其影响,只要周礼不废,任何诸侯国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攻打周天子,除非自己能抵挡住天下其他诸侯的联合进攻。

5

我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我用很肤浅的比喻来形容春秋时代的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那就是一个家庭姬家,姬家里有一个父亲和一群孩子还有一大片土地,在这个家庭外面还有一些外来人十分想要这片土地。在姬家这个家庭里的父亲可以看作周天子,孩子们可以看作周朝的诸侯们,土地就是周朝的天下。在西周时期,可以看成父亲年轻强壮的时期,家里的土地很多,一个人是管不过来的,于是就给分给了姬家的孩子们还有姬家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圣王后裔,比如大禹之后的陈国。

但是此后西周被犬戎灭亡,周天子到了洛邑成周,于是变成了一个中等诸侯国大小的国家,无法有效的控制诸侯,这个过程可以看成姬家的父亲周天子老了,孩子们长大成人,也就是年迈的父亲管不了长大成人的儿子,儿子为了土地和财富大打出手,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诸侯混战,但是别忘了还有外人在惦记着周朝的天下,在当时就是北方的狄人和南方的楚国。

北方的狄人一度攻破老牌诸侯国卫国,灭亡刑国,而南方的楚国陆续消灭在江汉流域一代的姬姓诸侯国,华夏大地一片狼烟,这个时候周天子不足以领导诸侯抵御外敌,那么就需要强大诸侯站出来领导各个小国和中等强国抵抗楚国和北狄,这个过程可以看成姬家家主周天子老了,打不过外人,儿子也不听话,管不了儿子们,怎么办?就有一个大点的儿子站出来,带着年幼的小儿子们去打这些外人,夺回姬家的土地,我们通常说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这两个人就可以这么看,霸本来是伯,读音是霸,伯者,诸侯之长也,原意是诸侯的兄长,注意不是诸侯之父,诸侯之父是周天子,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带领下,华夏开始逐渐扩张,开始让更多的诸侯想当霸主,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都是这样上台的。

春秋时期的霸主可看成诸侯的长兄,那么就不会存在长兄跑到房间里面把老父亲杀了的场面,相反他还要借助大家都是父亲孩子的名义和亲属感,聚集小儿子们的力量,大家先赶走外人,然后大儿子悄悄的利用老父亲的名义再获取身为长兄的利益,所谓名正言顺。如果长兄把父亲杀了,谁还听你的,大儿子都不敢杀周天子这个老父亲,小儿子们敢吗?郑庄公时期打周天子,就可以看作大儿子打父亲偷点父亲的钱,你叫他去杀了父亲,他也不敢呀。春秋时期霸主们的尊王攘夷就是这样。为什么到了战国这套体系就垮了呢?

这是因为支撑周天子的两个重大的支柱没有了,春秋时期周天子享有天下靠的是姜姓齐国和姬姓的晋国,晋国作为周成王弟弟开创的国家,在春秋时期长时间担任霸主,并且数次击败楚国,晋国确保了周天子的地位,但是战国开始的标志就是三家分晋,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晋国国君都自身难保,何况是周天子。而作为老牌诸侯强国姜姓齐国作为周天子的重要拥护者,结果战国开始发生了田氏代齐。而作为周天子藩篱的姬姓诸侯,什么鲁国,卫国,郑国这些姬姓国家,郑国被灭,鲁国最后也被灭,卫国苟延残喘。燕国远在北方。所以周天子就没了。

这就好比两个大儿子被自己的奴仆干掉了,剩下的小儿子也是死的死,伤的伤,剩下一个躺在床上的老父亲还能够怎么办,只能够数着日子等待死神来临。

做一点说明:

之所以这么比喻,其实在史籍中也可以看到《荀子·儒效篇》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另外一些土地分封给了功臣姜太公和圣王后裔以及原来的土著首领,当时讲究同姓不婚,一般都是姜姓和姬姓通婚很常见,周天子尊称姜姓齐国一般为母舅或者伯舅,而对待同姓的诸侯,周天子一般称伯父和叔父,春秋的诸侯其实都是一家人,所以他们打仗还是有一点礼仪规范。战国时期这种亲属感就没有了,开始进行灭国战。


6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创建了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适用了几百年,影响深远,各诸侯都是按照周天子的制度一代代传下来的,周天子是天下正统的思想已根深蒂固。

图为周朝的分封制。

所以春秋战国时再霸主的诸侯都没人觊觎周天子的位置,以前从没人干过,现在也没人敢干,这事如果放在秦汉以后,周天子早被人灭了。春秋时各诸侯还把周天子当回事,偶尔拎出来拜拜,送点东西,打个报告什么的,大的趋势是只打架,不灭国,承认自己是霸主就行了。

图为周天子使用的礼器。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力和威望再衰败,但各路诸侯只要还按着周制度行事,必须留着这个人,礼法尤为重要的周朝,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推翻,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如果有难还可号令诸侯义务保护,在没有足够实力定天下时,谁也不敢第一个吃螃蟹,不然引起下天群攻。

图为周天子驾六。

当然这事有人干了,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六国攻秦,此时秦国已经具备平定天下的实力,所以顺势把周天子给灭了,但问题是东周末代天子已经没有一丁点权力了,但还能号令天下,各路诸侯还能听他的,足以看出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影响力。

7

谢邀。春秋时期先后涌现五位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当然是哪五霸?说法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确都没有动周天子。到底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诸侯们都是周朝分封的,如果动了周天子,就给人骂名。霸主们不想这么做。

二、周天子对霸主们构不成危胁,周天子的地盘不及中等诸侯国,吃掉周天子的地盘,也不能增多少实力。霸主们不屑这么做。

三、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而霸主们虽然都强于一时,却没有绝对的优势,更没有实力统一全国。一旦动了周天子,反而给人借口,必遭群起而攻之。霸主们不敢这么做。

8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社会文化变革剧烈的时期,分别是周王朝、秦王朝以及民国时期。这三个时期在开国时不管是在社会管理制度、民风民俗、民族心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使社会发展演进的风向为之一变,也可以说是开一代风气之先。这其中的制度革命、斗争、改制等事件,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抹掉的印记。

商王朝时还是巫神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到了武王伐纣后,天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退居幕后,天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奉行的圭臬法则。“君子之行,欲其道也,故进退周旋,惟道是从”,道即周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天子的威权的体现。

(西周灭商时的形势图)

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确定了周王朝分封众亲戚,以屏卫宗周的统治制度,并制定了宗法制度来从内外共同约束诸侯们在生活上的孝悌以及在政治上的忠诚。此后,分封制、宗法制成为周礼的核心内容,至于周礼的繁复,则只是在强化这样政治秩序。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如果深入去研究,就会发现既不是君主专制,也不是民主制。周天子身旁必有权重之执政大臣,故不得轻易专权。聪明的贵族则是从商王朝以来卜官逐渐弱化的过程中发现了王政的思想,从而在国家决策过程中体现出了多种渠道综合来定的情况,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周王朝的政制虽然不断发展,但是始终保留了这种“不专之道”的王政思想,所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即是说这世界如果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是一种味道就没有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比较。所以“和同”与“不专”是中国优秀的政治传统和文化精神,也是儒学中庸之道的内在核心。可是,后来在历史上的发展逐渐被帝制时代的专制制度所取代,奉法家思想为至学的李斯制定了“标准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并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所继承。

(西周分封:军事据点殖民)

“归一”的政治理论,当然能够积聚起巨大的能量来应对王朝面临的危机,但是权力失去了制衡就会出现滥用的情形,这是一个双刃剑,关乎取舍的问题。波兰当年也曾着实阔过一阵子,在15世纪时却突然脑抽,实行过度的贵族民主,结果一个煌煌大国凡事都不作为,最后被三次瓜分而亡国。中国自秦一统后,帝制专制使得中央能够聚集起大量的资源,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于此可知,上古唯德,中古唯智,近代唯力。在此而言,非是厚古而薄今,而是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戾气,实与近代以来西方“器物文明”越来越发达,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大行其道,王道不显,帝政不彰。

周王朝在分封之初,地方数千里,军士20万,有宗周6师(每师6000人),成周8师(每师2万人),还有王畿近卫1万人。而诸侯国刚刚开国,只能占据一些城市要塞作为据点,统治周边数万部众,军士多者不过2万(三师),少则数千(一旅),且时时面临着当地土著的反扑。因此,诸侯国不得不借助于宗周的势力来震慑当地的“不服周”部落。周天子经常巡游地方,各地诸侯王都会心悦诚服牵马执鞭,向其他诸侯合国内民众表达与中央势力的亲密程度。周王也在巡游过程中,体现了周天子作为中央势力的权威性。后世的秦始皇自封皇帝后,也多次进行了全国巡游,其目的与周天子类同,即是以威风震慑蛰伏的野心家,体现中央皇权的不可侵犯。

(昭王南征死难:西周衰败的开始)

可是最后这一套社会管理体系仅仅运行了100多年后,终于还是出现了崩溃的苗头,而且这种崩溃引发的战乱,使得中国人对这种社会管理体系失去了信心,“畏乱”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国人的政治取向。秦始皇能够以帝制专制来统摄全国,即与民众畏乱的心理有关,所谓天下大乱已久,民心思安是也。

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呢?

周人行封建之时并没有先例可循,管理王土也没有要求整齐划一,而是区别对待,执行了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变氏族为封国,这是一次家族政治化的尝试。三千年前的国体设计自然不会很完美。它的最大短浅之处,是没有建立起针对礼崩乐坏的修复机制。最终,维护这个国体的职能都被压在了周王身上,国家的财政渐渐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周人行封建之初,各邦国的结构都较为简单,以血缘和礼制来规范上下尚能够行得通。然而亲戚不常走动就会疏远,往下推三代,“同宗同祖”、“兄弟之国”都成了外交场合中的冠冕话,“同姓不伐”变成了弱者的一厢情愿,诸侯灭“宗国”的惨剧频繁发生,而亡国的诸侯还在筹划复国,因此乱上加乱。

周天子逐渐式微有三个著名的事件,在性质上是逐渐加深的,分别是周昭王南征楚蛮而丧六师,周厉王被国人暴动驱逐到彘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前后时间跨度长达百年。其中,周厉王的父亲周夷王就是诸侯拥戴的,这时的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冠绝天下的实力了。

(试图加强中央集权的周厉王被驱逐)

周天子的势力为什么会逐渐式微呢?

天子的身前有一条棘手的缰绳,需要拿捏轻重,身下就是一架六骏战车,天子需要控制缓急方向,需要时刻保持警醒甚至亢奋。现代的元首因为政治制度设计完善,所以他们可以体现出平易近人的一面,但是周天子却不行。周礼规定周天子“天子无戏言”,从“桐叶封弟”的传说就可以看出周礼对天子的要求的严谨。周天子以及各个诸侯王的宗室,都在各种“宫廷病”的影响下实力渐渐衰微。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在西方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浪漫故事,在东方却是白骨累累的代价。各个诸侯国也发生过很多不堪的丑事,如齐灵公爱女子男饰,齐景公洗澡时需要男子“抱背”,曹共公偷窥重耳洗澡等等,都表现出了宗室德政不修的道德堕落,自然难以服众。

(德政不修:齐景公洗澡喜欢“抱背”)

除此之外,诸侯封建拓展,嫡子有幸传宗,而庶子却只能降封一级。长此以往,那些小宗逐渐滑入了社会底层,心怀怨望。而即使是嫡子,也难免祸起萧墙,兄弟相争。“一国三公,吾谁是从?”长此以往,公室不振。比如柳下惠坐怀不乱中的主角柳下惠,原为鲁孝公后裔,其采邑已经只有“柳下”了,其后人又能继承多少?

所以,周王朝的封建制度的设计,存在着严重的漏洞,这不是亲亲善恩的伦理所能弥补的。诸侯各有基业,自主发展,如不拉紧缰绳,就处于半独立状态。郑国原本在陕西关中平原边上,靠近王畿,而且郑桓公还担任周幽王的司徒。可是他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退路,他对周太史说:“王室多故,恐累及身,其何所可以逃死?”郑桓公已经发现周幽王内政不修,外患频频将要导致可怕的祸患发生了。周太史只好说,你可以把妻子和财物都转移到虢国、郐国中间。郑国贿赂了虢公,然后迁移过去,逐渐在那里兴旺发达起来。

(繻葛之战:周天子威严堕地)

周平王东迁后,申侯等诸侯尊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但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废,其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灭亡西周王朝的恶行,已经丧失继承王位资格,所以九年之内诸侯们都不来朝贡他。虢石父的儿子虢公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拥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周王,史称周携王。姬余臣是周宣王的庶子,封国在靠近晋国的惠地。此即二王并立事件,周平王无力平乱。

周平王与郑国交换人质,把大量土地封给晋国。晋国因此发兵攻打周携王。周平王得知晋文侯袭杀周携王,欢喜不已,立刻挥笔写下《文侯之命》表彰晋文侯功绩。周平王终于成为正统,作为这场两王并立的代价,郑国,晋国,秦国捞取了大量原本属于周王的土地,周王实力大减,只相当于中等诸侯国的领土,春秋混战局面形成。

内政不修的同时,周王室外部的环境也不是很好。在春秋初年,是一个乱象频发的时期。周王室不振,军事力量不足以震慑周边蛮族,而各诸侯国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中原一带几成权力真空。因此,北方的戎、南方的夷都纷纷迁移到中原建国。中原诸夏国家的联系被这些蛮族国家所隔断,假以时日,如果诸侯国还在混沌度日,诸夏国家都将被戎夷之人灭亡。

在这个时候,齐国率先振臂一呼,主动承担起原本周王应当担负的责任,联合诸夏国家的军事力量,南征北伐,打击戎族,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周王室没有了军事实力,但是天底下的诸侯与周王室都有着亲戚关系,作为宗主的身份,周天子还是十分够格的。齐桓公借用周天子的名望和正统的名义,做了几十年的诸侯之长,算是做了一回摄政王。因为此时的齐国虽然强大,但是还没有形成冠绝天下的实力,而周王室虽然实力衰微,也没有到一触即溃的程度,所以天下诸国就认同了齐桓公开启的霸主政治。

(春秋霸主:齐桓公九合诸侯)

以后的诸侯国实力强大了,就纷纷进京“尊王攘夷”,除了楚庄王狼子野心,要“问鼎中原”,其余霸主都是安安分分地当着摄政王。一旦越过雷池,僭越称王,其余诸侯国的国君们自然不会容忍。此时的周王室由于连续发生内乱,早已衰弱不堪,也不可能有复兴的希望,各诸侯国也满足于开边拓土,增强实力。直到国土和民众日益增多,各诸侯强国之间的小国被瓜分殆尽,春秋混战时,各个诸侯国都在跑马圈地,春秋初年有国1200,到春秋末年时,只有数十个个主要国家了。国家之间开始接壤,民众也形成了民族意识,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潮流,平民政治开始走上舞台,战争规模越打越大,战国争霸的大幕即将揭开。



(东海越国:勾践是最后一个霸主)

当兼并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秦国拥有了匹敌其他各国国力总和的实力后,周天子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必要。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同年赧王病死,西周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 。

9

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号令不动诸侯,周王室失去了统治诸侯的权威,但他依然是天子,是分封建制这种制度的代表。这就好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样,英女王似乎什么权力都没有,但她依然存在。毕竟英国的整套制度设计,都是基于一个君主存在。

西周的分封制度是与周礼,以及宗法制相结合的一整套社会政治制度。他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形态,包括了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存在的法理。

而具体放到春秋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周天子虽然权威不在,但当时的生产关系依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因为生产力并没有迎来质的飞越。诸侯之间所依靠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周分封制度。在那样一个时代,其实是没有什么文官武将之分的,他们都是分封的统治阶级,各层面也不存在官僚,而这套制度的顶点是周天子,如果诸侯干掉周天子,那么这套制度就出现了严重缺失。

既然诸侯可以干掉周天子,那么下面的卿大夫、士们是不是拥有实力就可以跳反起来干掉诸侯?显然在周分封制这个金字塔关系里,是不能这么干的,毕竟诸侯统治的国家,也是一层层分封下去的,上行下效,那一天他也会被这样做掉的,这样就打破了游戏规则,谁也别想好。

而春秋之后,为什么会另外称之为“战国”,原因也在这里,随着铁制农具、垄作、耕牛的出现,春秋末期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分封制已经不合时宜,不再适应这种生产关系,一个卿大夫通过食邑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就足以威胁国君的直属封地,自然就可以出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种事情。

然而在春秋时,是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诸侯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允许。春秋时的战争,其实并没有后来的战国那么残酷,原因就在于,春秋之战,决定胜负的还是战车战,而能够站上战车上面的,最低级也是士这一级别,唯有脱产才能够有时间进行军事训练,毕竟那一时期的经济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然而士以上阶层毕竟不占社会的大多数,所以诸侯的军事实力有限,以至于他们之间的战争,并不在于征服,而在于把对方打服,最终目的或是获取一些城池,或者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已。

那么,诸侯们可以征召平民作战么?

答案是可以的,只是平民,或者农兵,乃至奴隶,是不可能成为战争的主力的,一则军事技术必须由士以上的阶层垄断,二则是不可能出现职业化的军队,没有那么多粮食养活那么多的军队。

既然诸侯的军队这么精贵,自然不可能轻易打灭国之战,所以春秋打来打去,诸侯国没有灭几个。而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可能是灭国之战,自然也不会去作死灭周天子,毕竟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公主,是道义以及制度的化身之一,干翻周天子就是与全天下诸侯为敌,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么?

在谁也没有实压服所有诸侯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让周天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所以春秋争的是霸业,是尊王攘夷的主导权,是诸侯联盟的盟主,而不是实质上诸侯兼并战争。

10

不是不动,而是没到时候动。

周天子毕竟是周天子,位置在那儿摆着。

他有他的利用价值,例如让你签个字盖个章,承认一下谁谁的地位啊。

周天子在当时的地位就是个公章,有事大家去盖一下,承认一下社会地位。

当时的霸主们谁也灭不了谁,力量均衡。

谁要去抢这个公章,就会被群起而攻。

那还不如就让他在这里放着。

但这个不代表就没有人敢动。

不是发生过著名的问鼎事件吗。

春秋时,楚庄王带着兵来到洛水向周天子示威,周天子虽然是名义上的老大,却还不得不派人进行慰问,楚庄王就问你们家那九个鼎多重多大啊。

从此还创造了一个成语:问鼎。

这个事就说明各诸侯国们都在一点点试探,看看周天子的威风还有多大。

看看其他诸侯什么反应。

一看周天子这么怂,可以动手,但一看其他诸侯国剑拔弩张,还是回去歇歇吧。

到了战国的时候,周天子的作用彻底没了,秦国已经一支独大,完全用不着这个公章了,所以秦国就把周天子给灭了,夺了他的九鼎。

中国历史的游戏从来都是这样玩的,拳头大的说了算,当一群拳头大的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打出一个旗帜,用来号令,当留下最后一个拳头的时候,旗帜就被撕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这么玩的。

太阳底下无新事。

锦翼系问答签约作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