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把银两作为国家税收指定货币主要有两个原因:
- 一是当时朝廷国库空虚,急需钱;
- 二是白银在当时是硬通货,不会像纸币和铜钱那样出现私铸私发,不容易出现贬值。
张居正的税改——“一条鞭法”
明朝嘉靖十年,张居正出台了新的税收条例,被后人称为“一条鞭法”。在该条例出台之前,明朝的税收项目很复杂,有服徭役的任务,有征收粮食的要求,这些项目以户为单位进行征收。
但是户又是以丁粮(丁是指十六至六十岁适龄男丁)的多少为依据,粮的多少又取决于田亩的大小。这样的征税方式对于自耕自种的小农民家庭是有效的,到了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多,很多地主豪强利用各种手段逃避赋税,导致朝廷收上来的税越来越少,国库就这样空虚了。
张居正针对这种情况,对全国的土地重新进行丈量并记录,用了三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清查出三百多万顷没有缴税的农田。这些数据弄清楚后,张居正就着手税收改革事宜,他将以前的徭役税、粮食等实物税都换成缴纳白银,只留一小部分专门供应京师的粮食。
这样就让税的征收方式变得非常灵活,比如一些农民可以选择经商,因为他不再需要缴纳粮食,经商赚了钱按数额缴纳银两就行;有需要服徭役的人也可以通过缴纳银两免除自己的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服役。一条鞭法的税收方式让明朝的整个经济活跃起来,社会上的各种分工更加自由,商业自由化程度也更高。
张居正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白银作为税收的指定货币呢?这个就要具体分析一下当时的货币情况了。
明朝初期,朱元璋禁止明间用金银进行交易,他发行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这种钞票的面积达到了33.8*22厘米,拿在手上都可以当扇子用了。
最开始这种纸币有六种面值,从一百文一张到一贯一张的都有,当时一贯面值的宝钞大约可以换到一千文铜钱或者一两白银。但是这种宝钞的发行非常乱,那时候的人根本没有发行准备金这种概念,朝廷想要钱就印,导致大明通行宝钞贬值严重,直到正德年间就没人再用了。
纸币被弃用,但生活还是要继续,老百姓就开始私自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当时的明朝政府也只能对此妥协。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了一条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
这条诏令说明当时官方已经许可百姓使用白银,也从法律上肯定了白银作为合法货币的地位,并且解决了当时纸币贬值所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15世纪末欧洲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明朝与外国的交易变得频繁起来,从欧美来的大船载着大量的白银来到中国购买丝绸和瓷器,开创了“丝银对流航线”,明朝在这段时间利用巨大的贸易顺差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对国内的经济起到了稳定作用。
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的时候,正是白银大量流通时期,所以他会选择用白银作为税收指定货币。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铜钱呢?
说到铜钱,这是一个很特殊的货币,这种货币使用的材料主要以铜为主,但铜这个东西只有做成铜钱时才具有货币的价值,如果做成佛像或者其他造型,这就不能拿去买东西。相比之下,白银不管做成什么,只要材料是银,就可以当成货币使用,哪怕是剪下来的碎银子一样可以拿去买东西,这就是铜钱和白银的区别。
铜钱的制作材料比较容易获取,因此民间“盗铸”的现象也常有发生,而且不同朝代所铸造的铜钱又不一样,造成铜钱的价值非常不稳定。比如明朝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到了明朝末期,诸侯王各自为政,也纷纷铸造自己的铜钱,像江浙鲁王的大明通宝、南京弘光帝的弘光通宝等等,后来造反的人也要铸造自己的铜钱,像李自成的永昌通宝,张献忠的大顺通宝。
这种情况下,铜钱就像纸币一样完全失去了管控,给市场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困扰。所以,张居正为了让国库丰盈将各项税收改为收钱为主,而这个钱的最佳选择就是硬通货的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