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大家好我是流年,桃花三结义是出自三国演义从三国演义分析如下:
三国演义中当时世道混乱各地揭竿而起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开始是卖草鞋为生后遇到关羽和张飞因事而起了争执,刘备观两人都是重情重义英雄之辈变与其结交,在说明自己出身家门和志向后其余二人同时志同道合结交成了生死兄弟这是桃园三结义故事的由来(个人认为刘备心思较重和关羽张飞结义带着目的性,看他们二位功夫高强有豪气干云于是先以说出自己优越出身高人一等在与其结拜而后三人就如同绑在了一起)
宗上所述桃园三结义的宗旨是荣辱与共同生共死
答:三人虽不同姓同宗,誓愿结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患难与共,同心协力,扶危济困,向上报效国家,向下安撫百姓。——这就是他们结义的主旨理想。
桃园三结义的主旨是“义气”和尊重利益的“道德原则”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源头,才能解释“桃园三结义”的主旨。它是“章回体小说”的形式,而且,后来的古代长篇小说也采用这种形式。通俗易懂的来说,它起源于民间流传的讲史,大多是民间说话人的“讲稿”。在这样收集的基础上,罗贯中通过他的文学素养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艺术加工, 从而创作了《三国演义》。这也是为什么评价《三国演义》是“七分真实,三分假”的原因。所以,《三国演义》存在大量的民间价值取向,与民间的道德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市井的“义”的道德。
义气
对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我们可以拿市井道德与封建正统道德相结合来解释它的主旨。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举个例子,关羽就是“义气”的化身。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被曹操的高官厚禄所动,体现了“结义”是不可违逆的道德原则。后来,赤壁之战中,关羽奉命扼把关,但是又因为曹操曾经对他有情,他又放了曹操一条生路,这又是“义气”的另一种表现。
“义”本来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道德概念,但民间所说的“义气”,却有它的专指,这种观念也传承在《三国演义》之中。它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和知恩图报。在农业社会中,由血缘所形成的宗法关系是高于一切,“义气”是不被人们认可的。在市井社会,很多活动超越了地域、家庭、宗族的范围,“义气”就显得特别重要。
尊重利益的道德准则
桃园三结义除了体现“义气”,也体现了尊重利益的道德原则。小说中所描写的这一切,在高层政治中实际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在民间实现。但以民间认同的角度写,对于市井读者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因为这种道德是他们在生活中所尊尚的。其实,《三国演义》的市民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义气”方面,还“贬曹操、扬刘备”的方面。
关羽的形象,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他成为“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在民间受崇拜的程度,可远远超过了孔夫子。这固然与统治者要求人民效忠有关,却也离不开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的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评论和转发,喜欢我,就关注我⑧)
四海之内皆兄弟。
他们三人结拜时说了一段特别精彩,特别让人感动的誓言,原文是这样的: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为什么精彩?为什么感动?我总结了4个原因:
他们是为了报答国家、安抚百姓这样一个崇高而且正义的目的而结拜的。所以这篇誓言特别地光明正大。
他们本来没有血缘关系,因为共同的志向,结成了异姓兄弟,超越了宗族和血缘的枷锁。所以这篇誓言有一种很强的超越感。
誓言里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还说如果有人背弃兄弟情义,那就天诛地灭。这就表现了坚定的意志,也表现出他们对兄弟情义非常忠诚、执着和珍视。
三人结义的地点,选在桃花盛开的大花园,就让我感觉有一种特别明媚、特别热烈、特别盛大的美。
桃园三结义是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共同实现美好理想。
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典故起源于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
团结起来创大业。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天下豪杰纷纷行动。希望求富贵争天下。刘备,关羽,张飞三个穷苦人有意争天下,他们三个惺惺相惜,意气相投,希望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和其他豪杰争天下。
拜把结义本也寻常,只是因为刘关张最终成功,所以传为佳话。
大家好,我是古今阅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到“桃园结义”,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是誓词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两句,以为这就是刘关张结义的核心价值。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化的认识,并未抓住问题的实质。这两句誓词,仅仅表示了忠于兄弟情谊的决心,却并未涉及结义的宗旨和奋斗目标。――有谁会把“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当作结义的目标呢?因此,它决非刘关张结义的价值追求。
那么,“桃园结义”的价值追求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三国演义》已经写得很清楚,就是誓词中的四句话:“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其中的核心价值则是后面八个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正是这八个字,使得刘关张的结义具有了崇高的政治目标,使他们不仅与董卓集团那样害国害民的狐群狗党有着天渊之别,与袁术集团那样趁着乱世占山为王却不顾百姓死活的军阀判若云泥,也与形形色色以利相交的狭隘小集团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成为刘关张高高举起的一面正义旗帜,成为刘蜀集团得人心的根本原因。罗贯中将这八个字写入刘关张结义的誓词,使《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超越了一般通俗文艺,达到了新的精神境界。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后世模仿“桃园结义”者甚多。满族领袖仿效“桃园结义”,与蒙古诸汗约为兄弟,自认为是刘备,而以蒙古为关羽,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参见本书《〈三国演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和影响》一文)。农民起义、民间结社、帮会组织也往往仿效结义的形式,宣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一些人以某些帮会组织乃至黑社会也有这类言词为口实,指责《三国演义》影响不好,这是一种脱离作品实际、缺乏历史观念的皮相之见。结义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结义的目的是什么。“桃园结义”的目标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农民起义军也采用结义方式,为的是反抗封建统治,与黑社会岂能混为一谈?如果有人要拜把子干坏事,这就已经与“桃园结义”的目标背道而驰了,与《三国演义》有什么关系呢?即使是现代社会,同为社会团体、政党,也因其奋斗目标不同而有进步与反动之分,岂可一概而论?
可以说,对“桃园结义”的宗旨和核心价值的误解乃至歪曲已非一日,这至少是没有认真读书所致。但愿我的解说能帮助读者重视罗贯中写得明明白白的这八个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历史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时代,人际关系应以法治为基础,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的“结拜”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了。不过,一个人,一个群体,如果能够牢记并且真正实践“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人生目标,仍然是值得尊敬的。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宗旨就是:“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关张三人情投意合,一心为了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百姓。他们有着共同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目标,高举复兴汉室的正义旗帜,所以才能得人心安天下。桃园结义超越了封建社会的世俗的兄弟结拜,达到了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对后世影响巨大。
主旨两大方面,一是团结力量大,共同做番事业,兴旺忠诚于汉室事业,拯救天下黎民百姓,二是兄弟义气情义深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生死,日常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