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只要一说起“男权社会”或者“大男子主义”总会被“人人平等”之类的呼声淹没,大有过街老鼠的感觉。
为什么古代权力却一直以男性为中心,究竟是“女性专权必乱政”还是“历史本身排斥女性当权”呢?
女性当权将挑战已经形成的既有秩序
首先,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没有一个朝代是由女性所建立,一方面由于身体素质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既有的教育观念,让女性没有能力来领导战争。
而无论是哪个开国皇帝登基称帝后自然免不了封赏功臣,这类人一般分为两种,一为功臣,二为同宗。
既然要立国,上马厮杀,行营打仗是必须的,所以文臣武将在立国战争的枪林弹雨中都掌握了部分权力,特别是军权,还有一部分行政权力。这点以西汉立国时最为明显,刘邦对于掌握军权的韩信等七大将领予以封王,而对于文臣之首萧何则升为相国,封万户侯。
不封可不可以呢?可以呀,秦始皇就实行完全的郡县制,导致大秦王朝十五年而亡。
所以之后的每一任开国皇帝为了稳定都必须封赏功臣,好一点的封王,这在西汉之后就很少了,因为刘邦立了个“非刘不王”的规矩,次一点封侯,这是主流,飞将军李广的毕生志愿就是封侯,再次一点,高官厚禄养着,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名留青史。
而对于同宗的分封更多地体现出维稳的含义,同姓子弟分到全国各地为王为侯,深刻地贴切了如今“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理论。一旦战乱爆发,这些同宗王侯便成为拱卫皇室的有生力量。
这便形成了每个朝代之初的固有模式,皇室加功臣集团利益共同体,此时一旦有女性掌握至尊权力,皇室由于权力被夺,必定起而反抗。而女性可以信任的力量却来源于自己的母家,也就是外戚,外戚的崛起又影响到了功臣集团的利益,因此皇室和功臣集团为了维护既有的秩序,必定联合起来反对女性当权。
继承人的选择是个问题
都说时势造英雄,我国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女性当权,但她们都无一例外得遇到了继承人的问题。
.立皇室后人
吕雉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后,她一方面大肆起用吕氏诸人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保护自己与刘邦儿子刘盈一系的帝位。这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刘盈及其子嗣一方面作为吕雉与皇室沟通的纽带,另一方面也成为吕氏的定时炸弹,吕雉一旦去世,刘氏重新掌握权力,势必对吕氏进行清洗,这是吕雉所不愿看到的。
然而这个问题也是她解决不了的,留下一道“不要送葬”的遗言后,吕雉便撒手而去,吕氏随后被族灭。
除了吕氏,大多临朝称制太后的外戚家族很少会有善终的,就是这个原因。
.依旧立女性或外戚为继承人
那是不是可以抛开皇室改立新人呢?如果改立女性,势必会带来新外戚的崛起,新势力的进入会令本就颤颤巍巍的局势更加复杂难控,不可行。
而立外戚子侄为继承人,依然会遭到既有秩序的反对,而且问题又回到了矛盾的起点,那就是依旧是男性当权。
所以女性当权之后,对于继承人的选择是一个矛盾所在,这个矛盾又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
结言
不管是当皇帝还是以皇后、太后身份掌权,都代表了女性对权力的侵夺,都将遇到外戚和继承人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就如同进入了死胡同一般,谁都没办法解决,所以女性当权历来为所有人忌讳。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末的慈禧太后反倒是个另类,她既没有大肆起用外戚,又能够以爱新觉罗系为继承人,从而引起国内叛乱,清朝的覆亡确实不能怪于慈禧一人,换个男性皇帝也未必能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