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说说当时的日军,在内部上下都骄横的很,尤其是牛皮哄哄的关东军,还认为在哈拉哈河的这次战斗,不仅会以日军辉煌的胜利结束,甚至还可以起到练兵的作用。失败,笑话!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就连天皇的女婿,身处后方的驸马爷都怕错失良机,赶紧千里迢迢从日本跑过来参战,在日军高层的眼中,都早已经把这次战役,当做了一个镀金池。

反观苏联这方面,就完全不一样了,面对诺门坎战役,苏联红军已经输不起了。在前一年的张鼓峰之战中,日军仅仅派出二等部队的朝鲜军19师团,来应战几个师级单位的苏军,可日军仅付出微小代价后,就换来了红军的巨大伤亡,最终张鼓峰的战斗结果,基本还是一个平局结尾。

对张鼓峰的战斗,苏联表面上对外是宣布获得了胜利。可真实的情况是,斯大林对此战斗结果火冒三丈,把战斗的最高指挥官,红军远东部队的布柳赫尔元帅,一位资格老到和托洛斯基排一块的老红军元帅,直接撸到底,好像老帅最后是死在了牢里。

这张鼓峰战斗的结果,让日军马上就觉得红军很差劲,当时日军在东北,有七十万关东军,和这些关东军对恃的,只有五十万苏联红军,红军的150万主力,要留在欧洲防备德国。所以斯大林判断,如果诺门坎战役不能获胜,而且狠狠的教训一下关东军,一旦苏联西线有战事。日本人关东军就会趁机北上,事实证明,斯大林的这个判断,非常的正确。

当然,战不是想赢就能赢的。为了确保战斗胜利,红军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先是扩编在本次战役的主力部队57军,将原驻扎在蒙古的57军,扩充为集团军规模。让后集中铁路和公里的运力(前线距离最近的铁路,还有600公里),为大部队的集结和后勤,做好了充分保证。当时光是运输军火的列车,就排满了西伯利亚铁路两个月的运行表。

空军方面,也同时派出了当时红军的空军精华,派出的空军战斗部队中,集中了一大半的空军教官,几乎所有获得过英雄称号的飞行员,都被空军派到了诺门坎前线。

最后才是当时红军的指挥官人选,朱可夫在此战之前,也只是一个优秀的红军军长。斯大林为此亲自和朱可夫谈话,告诉朱可夫会得到自己的全力支持。斯大林眼光也确实不错,一代战神,朱可夫,借助此战,终于开始得以走上神坛。

在加上战斗过程中,朱可夫指挥得当,先是夺取空中优势,再借助英查岗山,拖垮日军两个主力联队。最后又欺骗日军,谎称红军只是准备防守,前期也确实是防守,但苏联红军最后的致命一击,是8月20日,一个周末时间,发动的一次全力攻击,彻底击垮了日军部队。

最佳贡献者
2

1939年,诺门坎战役爆发的时候,其实日本关东军还没有开始关特演进行兵力大集结,关特演是1941年的事情了,在1939年日本陆军还没有开始大动员。因此,这个时候,日本陆军其实没有多少部队。

在东北的部队更少,为了守卫中俄边境,才在1939年4月成立了第23师团,结果这一年5月,第23师团就和苏军打上了。

到了6月,苏军开始增加部队,苏军集中了第36摩步师,第82步兵师,机械化步兵第5旅,装甲第7,8,9旅,坦克第6,7旅,空降第212旅,外蒙骑兵第6,8师,以及空军一部。

日军阵容是第23师团,安岗坦克支队,还有增援上来的炮兵联队一共2万人,这一阶段最出名的战斗是7月的燃烧瓶之夜。战斗一直持续到了7月底,朱可夫决心在8月给日军一个重创,于是苏联全速开通西伯利亚铁路运输武器和补给。

到8月中旬,苏军已经集结了6万吨弹药,并且成立了远东第1集团军,集合了第36摩托化步兵师,第57师,第82师,第152师,第5机械化旅,第6坦克旅和第11坦克旅,第7装甲旅,第8装甲旅和第9装甲旅,还有第212空降旅。

集合了大批空军战机,498辆坦克和385辆装甲车,发动了8月总攻。日本当时,也感觉事情不对,就报告日军大本营要求增加兵力。

日军大本营给出的意见是;对此一事件,本着局部就地解决的方针,至迟于今年冬季处理完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然后部队撤离该地,如苏军再侵入争议区,视情况进行反击。

还把第5师团,第4师团,第7师团,全部划入第6军序列,让第6军开进到诺门坎,当然了,第5师团当时在关内作战根本没有时间北上,第4师团也没时间,第7师团也很忙,就抽调了几个步兵大队当做援军。现在在诺门坎的日军,还是那个第23师团,还有几个增援来的步兵大队。

8月20日,苏军大反攻开始了,第23师团拼命抵抗,到8月28日,第23师团顶不住了,开始突围,诺门坎战役在9月1日结束,历时近4个月。

其实第23师团打的还是不错的,作为一个刚刚成立1个月的新部队,硬顶朱可夫亲自指挥的那么多苏军打了近4个月。最后伤亡19000人,苏军也伤亡25000人,还损失了近400辆坦克装甲车和207架飞机。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消耗了31000吨弹药,要知道整个抗战中国也才消耗6万吨弹药。就是在在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反攻当中,苏军也只消耗了8万吨弹药。

3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黄埔江下,无授权禁转!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逐渐发现自己的武器要落后沙俄军队许多,而到了旅顺围城时,这种落后又被残酷的攻城战无限的放大,在进攻旅顺要塞坚固的工事时,日军痛苦的发现攻城炮的缺口是那样的严重,最后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得从海军借调一批152mm加农炮和从本土海岸炮台拆下来的280mm榴弹炮才勉强攻下了旅顺。

  

  (旅顺攻城战时,一门正在装填炮弹的280mm榴弹炮)

  根据日旅顺围攻战时缺乏攻城炮的教训,日本陆军决定开发新型武器弥补缺口,随后在1912年开发了第一种管退式150mm加农炮,命名为四五式十五厘加农炮,最大射程达到了惊人的22千米,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武器,但所谓人无完人,对于器物来说也是有着同样的道理,尽管射程优秀,但四五式也有其不足之处,火炮的炮架采用立式设计,没有安装火炮炮轮,这样就使得火炮只能分解后再移动,因此导致无论是组装还是分解都需要大量时间,但战斗瞬息万变,野战时不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安装火炮,于是开发一种性能与机动力兼顾的火炮也就势在必行了。

  

  (四五式十五厘加农炮)

  于是在1920年7月,日本陆军开始了新型重炮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针是:机动力为主,性能为辅,新型火炮必须要保证有强大的机动能力,以此方针为基础,新型火炮于1923年竣工,在经过6年的研究,最终于1929年服役,定名为八九式十五厘加农炮,这种武器刚一服役,就被日军用于罪恶的侵略战争中,1931年,“9·18”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悍然入侵我国东北,在入侵日军的行列中,就有这种火炮的身影,“77”事变爆发后,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八九式加农炮立刻被投入到对中国的战争中,在上海,南京,华北等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八九式加农炮)

  但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八九式如此在中国横一时,也会遭到报应的,1939年6月-9月,在日伪军和苏蒙军之间爆发了诺门坎战役,而正是这场战役,让八九式十五加这个罪恶武器遭受到了空前的打击。在经过了一个月的战斗后,诺门坎地区的战斗陷于胶着,日军已难以取得决定性展,于是在7月6日,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发布了编成炮兵团的命令。动员了野战重炮兵第1,7联队在内的82门重炮,其中便有6门89式加农炮,这是日本陆军最精锐的炮兵部队,火炮全是汽车拖的,号称只要三小时就能把苏蒙炮兵全部消灭。

  

  (诺门坎的日军炮兵部队)

  但是,日军贫弱的国力难以制造出足够的炮弹供这支部队消耗,很快,关东军的精锐炮兵团因为缺乏炮弹而成为了摆设,而就在此时,苏军却准备好了一切,准备狂风骤雨般的攻势彻底消灭掉诺门坎的全部日军。

  

  (发起进攻的苏联坦克部队)

  

  (诺门坎被缴获的日军重炮)

  1939年8月20日,苏军开始了全面反攻,而日军的一切抵抗都归于无效。苏军炮兵将冰雹一样的炮弹倾泻到日军的阵地上,苏军的坦克则引导步兵如排山倒海般的冲击过来,仅仅用了数天时间,关东军炮兵团全灭,重炮的损失率超过九成,而6门八九式加农炮则全部被苏军击毁和缴获,日军在诺门坎的野心随着重炮团的覆灭而随之消失。请支持本团队制作的《战争特典》《铁血文库》系列实体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4

1939年的日本,经过抗战初期的作战,看似疯狂,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武器装备落后,中国大部分部队的战斗力都难以与日本军队相抗衡,日本又有压倒式的制空权,造成一年多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守势。

同样,在诺门坎战役中胜负仍然取决于武器的优劣。日本在中国年前的装备优势,在苏联红军这里已经完全不存在了,武器装备上处于完全的劣势,在苏军反击战中,苏联出动了在远东地区的大量先进坦克和优势火炮,以及全部的空军,日军在苏联红军先进的武装力量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

5

抛去武器装备的因素,苏日双方对诺门坎战役的初始态度也是不同的,这是一场双方也都不愿意扩大规模的战役。

日军占领东北后,关东军把对苏防备和作战作为第一要务,小鬼子心虚啊。但是日军上下对苏军的军事实力摸不太准,一直想寻找机会试探一下,以便决定对苏战略,所以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都是关东军的试探。

诺门坎先交火的都是马仔,一边是蒙古军一边是伪满兴安军,在驻海拉尔的日军23师团准备介入之前,是请示了东京的。不过参谋总部始终拿不定主意,天皇也没有明确表态,最后还是有人吃透了天皇的想法:一个师团的小事情,何必搞的这么纠结呢?于是回电关东军自行处理。

其实就是让下面去搞,但是中央不承担责任。

苏军不敢大意,因为1939年欧洲局势已经非常紧张,斯大林为避免可能出现的两线作战,也了解日本人真正意图,就必须要打疼关东军,为此调集了精锐部队增援蒙古军队,以名将朱可夫为帅。

在朱可夫本人及增援部队到来前,日军23师团是占了上风的,苏蒙联军损失很大。后来苏德战争的战史表明,朱可夫的作战理念是高于日军指挥官一个时代的。

1.强调装甲集群突击和空地一体。

日本人坦克的劣势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皮薄馅大,火力不足,这玩意也就是用来欺负中国人的。而随着苏军空军援军的到达,战场制空权也易手了。朱可夫跟日本人打的是一场现代化战役,日军是近代化,还在强调步兵突击。

2.日军炮兵部队被彻底压制。

日军炮兵,被称作皇军之花,在中国战场上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在诺门坎反过来了,苏军火炮数量多口径大,最要命的是炮弹充足,因为苏军运输能力远超日军。以致于日军步兵不时抱怨已方炮兵别开火了,一开火就被苏军炮群完全报复性压制,倒霉的是步兵。

3.关东军先牛后怂不敢再投入大量兵力跟苏军玩命了。前面说过,没有日军大本营明确的表态,关东军在受挫后是没有脸向国内要求增援的,尤其是炮兵和空军,关东军的力量明显不足。那只能寻求体面停战,斯大林也见好就收。

日本军部其实还是没有放过关东军,23师团小松师团长被逼自杀,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被免职。

6

诺门罕战争,又称为诺门罕事件,名义上是蒙古与伪满洲国的一场战争,实际是日苏在二次大战的真刀真枪的对抗。最终结果以日本退兵失败而告终,也被日本自己称为陆军第一次惨败。苏联更是在战后公布以6000人伤亡的代价消灭日军6万人,以这样的数据来说,那确实是惨败了。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诺门罕事件日本和苏联都打得非常的艰难,日本的优势是在占领的东北基地附近作战,补给线相当的近;而且日本的空军实力也更为强大;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的军人意志力更为强大。

苏联的优势整体装备更强,特别是在坦克方面优势很明显,日本坦克更像薄皮装甲车,特别是地面火力方面苏联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且苏联纵深更大,与日本消耗得起;另外苏联的后勤补给能力已经相当完备,西伯利亚大铁路+全卡车后勤部队,因此面对漫长的补给线苏联也挺了过来。

诺门罕事件是日本最先挑起的,但是在面对苏联的陆军凶猛的火力上,日本坦克那薄薄的装甲在苏联坦克面前真不够看,陆军对决基本被压制着,在火炮的火力上,朱可夫的态度“炮弹不要钱的东东,随便用!”因此日本陆军被苏联陆军火力上压制得死死的。但是日本关东军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关东军往往利用草丛隐蔽到苏联军队过来时突然杀出展开万岁冲锋,展开肉搏战,苏联士兵人高马大但比搏杀术根本不是日本关东军的对手,伤亡惨重。而且在诺门罕事件的前期,日本空军占据着绝对优势,制导朱可夫调来了空军几个王牌部队,才与日军打成平手。

日本关东军的撤退主要原因不是被打败了,而是日本后勤补给相当的落后,在占领的东北基地门口打仗居然补给跟不上,反而苏联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全卡车后勤部队挺了过来,而且消耗了3万吨弹药远大于日本的后勤能力。至于双方的伤亡其实差不多,苏联的伤亡还略大一些,但是战争就是这样,胜利者才有话语权,再加上二战末期苏联对日本的关东军的碾压,以及苏联的宣传,让人感觉苏联就是碾压式的大胜,把日军给打怕了!

综合来说,诺门罕事件只是日本对苏联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双方投入的兵力都非常有限,但都是绝对的精锐部队。苏联的表现更想速战速决,这时候的欧洲打得正酣,苏联已经意识到德国可能对苏联进攻,因此不能将部队拖在亚洲。而日本经过这一仗也意识到后勤补给缺点,如果大规模战争又遇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日本军队可能会全部冻死、饿死在苏联,因此从此放弃北进计划,最后去和美国、英国的东南亚区拼命了!

7

日本在诺门坎战役的失败,恰恰正是因为它处于风头正劲时期,对自身真正战斗力的过高估计,导致对苏军实力的极度蔑视,过分强调战斗意志的作用,导致失败!

日军对苏军战斗力的判断完全是基于其在日俄战争中俄军的和“中东路事变”中苏军的表现。而对三十年代大规模现代化武装后的苏军缺乏清楚的认识。最为关键的是日军的对苏作战大纲里,一直过分强调战斗意志的作用,认为拥有坚定意志日军经过充分训练完全可以击败两倍甚至更多的苏军。

这直接导致了日军上下对苏军的轻视,使得他们在没有集中到至少同苏军一样的实力前便冒然发起进攻,而且在随后的相持阶段也没有大量的增派兵力和物资,相反苏军无论在兵力兵器还是作战物资上都大大优于日军。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日军步兵部队狂热的战斗意志,换作其他国家的部队在这种情况损失绝对要远远大于日军。

同时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作战思维也远远超过日军,苏军作战主力是大量的坦克和火炮等重火力打击,而日军仍旧停留在步兵作战为主,炮兵、坦克为辅的落后思维。典型的例子是日军居然让坦克用于正面的攻坚作战,而让行动迟缓的步兵进行侧翼迂回。结果装甲薄弱的日军坦克难以抵抗苏军阵地的重火力打击而进攻受挫,而用于侧翼迂回的步兵部队也无法及时有效的快速穿插至苏军后方,被苏军的坦克和火炮打击所阻止。

所以诺门坎战役无论就作战指挥还是部队实力,日军都远远不及远东苏军,失败是必然的!

8

1939年5月11日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进入伪满洲国声称拥有主权的哈拉哈河以东地区放牧,遭到伪兴安警备骑兵第3连驻锡林陶拉盖哨所的一班士兵开枪阻截,蒙军第7国境哨所50余名骑兵随即攻占设在双方争议地区的伪满锡林陶拉盖哨所。正是这一事件引发了日本关东军及伪满军队同苏蒙联军的诺门坎战役(又名诺门罕战役或哈拉哈河战役)。最终这场战役以日本方面战败退兵告终,这场战役因此被日本方面作为日本陆军有史以来的重大惨败和耻辱而被记载下来。苏联方面在战后公布的战果是:苏军仅以6千人的损失就摧枯拉朽般歼灭了6万日军,打破了日军北上的想法,迫使其南进。照此看来日本的确是惨败无疑了。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俄罗斯大量战争时期的档案资料的解密才使人们发现:原来在这场战役中日军和苏军打得都很艰苦,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更多的是谁具备坚持到最后一刻的顽强意志。

诺门坎战役中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 ,日军的参战克几乎全军覆没。在战斗中日军的重炮群在苏联大口径火炮的压制下毫无还手之力,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后日军被苏蒙联军赶出了蒙古方面主张的国境线。如果按传统的苏军只有6千人的损失,那么日军这次战败可谓是十足的惨败,然而根据上世纪90年代后解密的俄罗斯档案的记载:苏军的实际损失是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 ,其实苏军方面也是惨胜,甚至如果单纯就损失而言:苏军还大于日军。事实上在战前日军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日本后勤补给从海拉尔到诺门罕只有180公里,而苏联最近的铁路距离诺门罕也有750公里。此时的苏军刚经历过大清洗,一时间大量优秀的红军指战员被杀或被关押,此时苏军的指挥系统正处于较为混乱的时期。况且此时希特勒已在欧洲磨刀霍霍,尽管此时距离苏德战争的爆发还有两年时间,可苏联的国防重点已向欧洲方向倾斜,因此日本方面认为苏联根本不具备应对远东地区战事的能力。

当时的苏联红军客观上的确存在上述诸多不利因素,然而日军却没留意到苏军的优势所在:日本方面对苏军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日俄战争时期的沙俄军队的水平上,他们完全忽视了苏联在经历两个五年计划后已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客观事实,以致于片面强调士兵战斗意志的发挥。事实上苏联方面对日本可能的挑衅行为早有预料,因此为防止在未来随时可能爆发的苏德战争来临之际遭受东西两线夹击的命运就相当有必要给予日本人一次教训,为此苏联方面强化了在外蒙的兵力配置。事实上在此之前外蒙就曾与日本关东军及其扶植的伪满军队爆发过冲突:从1935年1月至1938年10月双方的军事冲突就几乎没停止过。1936年3月30日关东军涩各支队1500人乘汽车50辆、装甲车12辆、坦克4辆入侵蒙古境内阿达格多兰地区,被苏蒙联军击溃。同年3月12日蒙古同苏联签订了互助协定。可以说苏联方面早对随时可能爆发的冲突有着充分的准备,而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苏联方面也不断向前线增加兵力:在战斗打响后的1939年6月苏军集中了第36摩步师、第82步兵师、机械化步兵第5旅、装甲第7,8,9旅、坦克第6,7旅,空降第212旅、外蒙骑兵第6,8师以及空军一部。此后还不断有苏联部队、武器、给养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来,相比之下日军的后勤补给主要依靠的是畜力,苏联在运力上的优势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自己补给线过长的缺陷。被日本方面邀请前来观战的德国军官就认定日军的水平还处于一战时期。

事实上日军在武器装备和后勤运输补给上的水平的确还处于欧洲的一战水平:一战时期欧洲国家基本上就已全面进入机械化战争时代,骑兵不仅在第一线的战斗中乃至在后勤补给方面也被日渐淘汰。当然同样是在1939年欧洲的波兰曾用自己的骑兵对抗德国的坦克,不过这件事在欧洲被视为笑谈,由此可见欧洲绝大部分国家无论战斗或是后勤运输都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不再依赖畜力。相比之下日军中仍大规模保留着骑兵建制,同时日军的战术思维也停留在以步骑兵作战为主而炮兵、坦克为辅的状态。在这种战术思维指导下日军让坦克用于正面攻坚作战,而让行动迟缓的步兵进行侧翼迂回。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装甲薄弱的日军坦克在苏军阵地的重火力打击被压制,而用于侧翼迂回的步兵部队也无法及时有效的快速穿插至苏军后方。根据战后的统计:在这场军事冲突中苏军方面仅仅炮弹就消耗了31000吨,而日军的物资总消耗还不到2000吨。单纯片面强调士兵战斗意志的万岁冲锋在苏军的绝对火力优势下难以发挥作用。这时的日本尽管是亚洲第一工业国,然而和欧洲强国比起来就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了——这时的日军还停留在半机械化水平,如果在地形复杂的地区还可以通过对地形的利用弥补机械化水平的不足,然而诺门坎地区却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正适合于苏军大规模的机械化兵团作战。

尽管如此苏军事实上赢得也并不轻松,这从战后朱可夫的日记中可以看出端倪“日军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从双方的伤亡数据来看:其实苏联还更大。然而这时一直片面强调士兵作战意志的日本方面却丧失了继续战斗下去的意志:苏军的绝对火力压制使日军见识到了现代工业化状态下战争的威力,尽管从表面上看日军的伤亡低于苏军,然而这种巨大的心理震慑作用是极其强烈的。另一方面日军在后勤运力上的缺陷也是使其丧失战斗意志的重要原因:凭借畜力运输的日军愣是在家门口出现了给养不继的问题,而苏联方面仍源源不断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将部队及后勤补给物资运往前线。苏军在兵力、火力及后勤补给上都实现了对日军的完全压制,在这种情况下关东军不得不向日军大本营要求增加兵力,然而这时日本国内陆海军之间围绕北上和南进两种侵略路线正激烈博弈着,最终大本营回复:对此一事件本着局部就地解决的方针,至迟于今年冬季处理完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然后部队撤离该地,如苏军再侵入争议区视情况进行反击。大本营的这一回复相当于明白无误地告诉关东军:诺门坎地区暂时不是日本主要的扩张方向,因此关东军在这一地区的行动不要指望得到国内大本营的支持。

至此已近绝望的关东军使出了最后的杀招:众所周知关东军旗下有一个臭名昭著的研究细菌战的731部队,这支部队也被编入诺门坎战役的战斗序列。当关东军发现无法在正面战场战胜苏军后这支从事细菌战的部队随即携带装有细菌的容器潜入苏军防守地区,在苏军一侧的几条河流中投放了伤寒、霍乱、鼠疫等烈性病菌感染溶液22.5公斤。关东军试图用这种方式使苏军官兵染病中毒,从而丧失战斗能力。不能不说这是极其丧心病狂的歹毒之计,然而这条毒计却没发挥任何作用:原来苏军饮水、做饭用的都是取自后方铺设的输水管道的自来水,他们根本就不喝当地的河水。更具讽刺性的是:日军由于没建立像苏军一样完善的供水系统,所以日军士兵实际上是要饮用当地河水的,这下日军才发现投毒之举不仅无效反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至此日军已是黔驴技穷,只得按大本营的指示通过外交途径与苏联方面接触。1939年8月日、苏双方开始进行外交谈判,此时欧洲局势也正处于波橘云诡之时,因此苏联方面无意在远东地区进一步扩大战果,最终经过双方商谈之后于9月16日实现停火,至此诺门坎战役已日本的退让告终。

9

【共享军事知识,关注扶斩军事】

诺门坎战役是日军的叫法,这场发生在1939年的战争中,两军出动了除海军之外的所有现役装备,而苏联军队的战斗力一直以来都被传的神乎其神,仿佛日本军队都是待宰的羔羊一般,任凭苏联人屠杀,更有甚者传出苏军用几千人击败了日军60000余人,不过这条传言在苏联解体之后得到了否定,在当时留下的档案中记载,日军只是死伤了16000余人。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场战争是苏联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为何意气风发的日军败了,我从几个方面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首先,对于这场战争日军并没有准备充分,而且盲目自大,日军绝大部分官兵都不知道苏联军队的战斗力,指挥官更是夜郎自大的认为自己可以用一个师团对付苏联三个师,显然整个日本军队都沉浸在这种病态的亢奋之中。



其次,两国军队的差距过大,苏军当时直接参战的有5.7万名步兵、500辆坦克、350辆装甲车和500架飞机。而当时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兵力只有3个师团、1个机械化旅团、1个骑兵集团、3个独立守备队,约80架飞机,总兵力约5万人,即使加上驻朝鲜兵力,也不及远东苏军的一半。

而且在使用步枪日军面对普遍使用的冲锋枪苏军时,战斗的艰难情况可想而知,而且日军的坦克与苏军的坦克相比,薄薄的装甲仿佛一个个移动的罐头一般。



最后,日军在这场战役中丢掉了宝贵的制空权,战争初期,日本由于在国内调派了大量有经验的飞行员参战,对付苏军并不落下风,但随着苏军配备了N-16歼击机后,日军在几次空战中都败下阵来,导致战场制空权被苏军掌控,输掉了战争。

您的每个点赞和关注都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我是扶斩军事,欢迎大家评论??。

10

实际上不能说是日本失败了,在经过诺门坎之战后,日本放弃了北上的作战方针。而日军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想的胜利,就是因为日本军队归根到底是一战水平的军队,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完全不如苏军。而苏军,当时已经简历了全面的机械化部队,要比日军战斗力高很多。

首先要说明一点,那就是在在诺门坎之战中,日军和苏军的损失大致是相当的,而技术装备上也大致如此,日军的飞机略占优势,苏军的坦克装甲兵器略占优势。而在人员阵亡数量上,双方大致相同,均在8000人左右。但是不同的是,日军出动很多都是数一数二的精锐力量,比如其坦克部队,就是日本陆军的精华。

而苏军就不同了,其出动的仅仅是驻扎在东部的部队,精锐的部队主要在西部防御德国。当时诺门坎的苏军装备的T26、BT7等坦克,在苏军中是很常见的,而且苏军还有更先进的其他坦克装备等,而这方面日军就无法与之相比了。

在诺门坎之战前,日军方面对苏军的判断是战斗力低下,主要是由于此前的张鼓峰之战中,日军损失极小,却给苏军造成了巨大损失,由此日本高层很是轻视苏军,预想能凭借这支强大的日军精锐力量歼灭苏军,然后北上,获得更多的资源等。

但是在诺门坎之战中,日军发现了苏军的真实面目,那就是苏军作为一支新的机械化军队,作战能力要比日军强很多。而苏联也意图尽可能的给日军造成巨大损失,让其失去对苏联的领土幻想,避免东部这个大麻烦,因为苏联高层已经预见到德国对苏联的威胁,而苏联自然不希望两线作战,因此斯大林对诺门坎极为重视,派遣了朱可夫前去指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