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被称为晚清的四个中兴名臣,硬生生地为清朝延续了几十年的命。

曾国藩崛起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可谓是时势造英雄,他也抓住了这个机遇,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他虽然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升到了二品礼部右侍郎的位置,可是当时的汉臣即便官位再高,手里的实权也不见得能够高到哪儿去,毕竟当时清朝的统治者“防汉甚于防川”。但是,他在组织了湘军之后,手上有了兵权,政治地位自然便上去了,手里也慢慢有了实权。

所以,曾国藩算得上是汉人官员在清朝抬头崛起的第一人,汉人官员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逐渐取得主导权可以说是始于曾国藩。

不过,也正因曾国藩崛起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他所获得的功劳便是打太平军,可想而知他到底砍了多少人的头颅,所以他很“荣幸”地获得了“曾剃头”这个吓人的绰号,这也是他在民间的名声不太好的原因。

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封为一等毅勇侯,他因为老老实实地解散湘军,让慈禧很开心,所以慈禧挥挥手给了他一个“文正”的谥号,满足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追求。

左宗棠被林则徐夸为“绝世奇才”,他也确实少年得意,虽然小了曾国藩一岁,却早了曾国藩两年中举,但是谁又能想到他的科举之路竟然卡在了会试之上?

后来,曾国藩考过了会试,左宗棠却不断地落榜,以至于左宗棠气得发狠话说再也不参加科考了。

左宗棠放弃科考之后,回家当了几年的教书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他放下了书本,去了湖南巡抚的幕府,为湖南巡抚出谋划策,从而为人所熟知。

他后来能够出任浙江巡抚,也少不了曾国藩的提携,只不过左、曾两人或出于“瑜亮”之故,或出于政治上的避讳,闹得很不愉快。

左宗棠一生参与平定了发、捻、回三场动乱,后来又收复了新疆,功勋卓著,人人敬称一声“左公”,即便到了今天,他也仍然受到很多人的赞誉。

左宗棠官至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被封为二等恪靖侯,谥号“文襄”。

张之洞和曾、左、李三人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曾、左、李是抓住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个机遇,然后凭借军功“蹭蹭蹭”往上升,可是张之洞前期所走的却是正正经经的文官的升迁之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之洞在军事上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小白”,中法战争之时,他因为是力主和法国一战,被擢升为两广总督,从清政府收编黑旗军、任命刘永福为记名提督到奏请67岁老将冯子材打败法军,张之洞的军事战略目光不可谓不高,这也是他后来被人称为“香帅”的原因。

不过,对于张之洞,也许人们更熟悉的是他的另外两件事,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实业,一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牵头“东南互保”。

张之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汉阳铁厂,还创办了晚清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他对于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慈禧向11国宣战之后,张之洞一方面考虑到清军不是洋人的对手,另一方面考虑到保护自己的实业不受战争的破坏,从而牵头发起了“东南互保”,毫不避讳地说“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将慈禧气了个半死,可到最后慈禧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载沣上台执正之后,张之洞仍然位居中枢重臣,不敢对他有所不敬。

张之洞官至湖广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谥号“文襄”。

李鸿章是曾、左、张、李四人之中最饱受争议的一个人,誉之者有之,毁之者更有之。

梁启超曾经说过:“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

此话之意再明显不过了,李鸿章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晚清重臣,绝对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说白了李鸿章就是踩着曾国藩的肩膀上位的,当然,这也是曾国藩主动让李鸿章踩的。

曾国藩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因为手握重兵,为慈禧所猜忌,为了消除慈禧的猜忌,他主动解散了湘军。原本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应该再一次提兵北上平定捻军,可是为了让慈禧放心,他不仅放弃了这个机会,解散了湘军,还主动退居幕后扶持李鸿章,将李鸿章推倒了台上,李鸿章这才捞到了平捻之功。

李鸿章虽然为清政府发展了军事,但是,他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金钱所打造出来的军事力量却只是一只纸老虎,被日本人一戳就破。

他一生之中为清政府和洋人、日本人签订了不知多少不平等条约,这也是他最遭人唾骂的地方。

虽然李鸿章自称为清朝的“裱糊匠”,可实际上谁都知道他只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专门为慈禧“擦屁股”,从而让慈禧的地位更为稳固。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被封为一等肃毅伯,死后被追晋为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那么,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和李鸿章四个人的官职到底谁高谁低呢?

如果只是简单地看他们官职品位的高低的话,曾、左、张、李四个人实际上同为大学士,所以都是正一品大员,但是,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从清朝的“三殿三阁”制度来看,显然是李的官职最高,曾次之,左再次之,张最次之。

不过,若论爵位的话,则是曾国藩最高,左宗棠次之,李鸿章再次之,张之洞没有爵位。

若论谥号的话,也是曾国藩的“文正”最高,李鸿章的“文忠”次之,左宗棠和张之洞的“文襄”再次之。

当然,如果说谁的名声最好的话,显然是左文襄公。

最佳贡献者
2

晚清四名臣都是正一品,品级不相上下,需要多方面比较,我们先看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四人生前担任的主要官职。

1,曾国藩,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

2,李鸿章,东宫三师,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

3,左宗棠,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二等恪靖侯。

4,张之洞,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

论爵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在品级相同的情况下,论爵位,很明显曾国藩第一,他是一等侯爵;左宗棠第二,他是二等侯爵;李鸿章第三,他是一等伯爵;张之洞最末,他没有爵位。

清朝汉臣的爵位一般来自军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曾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分别是湘军和淮军领袖,因此都有军功,都有爵位;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第一人,左宗棠还有收复新疆之功,两人功高盖世,生前就是侯爵;李鸿章军功略逊,生前是伯爵,死后追一等侯爵;张之洞没有军功,故而终生没有爵位。

论官职,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清朝不设宰相,实行殿阁制度,设“三殿三阁”,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每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略相当于宰辅之臣,但地位高低不同,从低到高分别是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

论官职,四人都是总督,从一品;都是大学士,正一品,但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地位最高;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地位仅次之;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地位更次;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地位最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排序,跟左宗棠的出身有很大关系,因为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都是进士出身,只有左宗棠是举人出身。

另外,李鸿章、曾国藩终身未任军机大臣,左宗棠、张之洞曾任军机大臣,但军机大臣的地位和实权在晚清并没有那么重要了,比不过有实权的直隶总督,而且还有地方督抚不兼任军机大臣的惯例,左宗棠、张之洞都是晚年卸任总督后才担任军机大臣,有点养老的意思了。

论名气,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曾国藩的名气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读书人和出版商们,因为曾国藩善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被信奉理学的读书人追捧为“半个圣人”,与孔子、孟子、朱熹并列,喜欢鼓吹成功学的出版商更是不断推出各种版本的曾国藩作品,可以说曾国藩的名气很大程度是被炒热的。、

李鸿章就不用说了,因为长期跟着慈禧老妖婆混,领导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并且跟洋人打交道,各方面交际十分广泛,特别擅长签订不平等条约,“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的传播,居然把李鸿章塑造成了“忍辱负重,力挽狂澜”的英雄。

左宗棠、张之洞名气略逊,但两人是真正的实干家,不矫情,不吹牛。

论贡献,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四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曾国藩、左宗棠偏武功,张之洞偏文治,李鸿章则文治武功兼而有之,不过就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贡献看,左宗棠第一毫无悬念。

曾国藩领衔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对清廷有再造之功,无论清廷如何吹捧他都不过分;李鸿章忍辱负重,挨打挨骂,勉力维持,独自支撑,清廷吹捧他也可以理解,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功劳是短时间的、对满清朝廷的功劳。从长远来看,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他们并非不可或缺,清廷早日灭亡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国内惯常的政权更迭而已。

只有左宗棠,力排众议,以七十多岁高龄收复新疆,维护了我国领土完整,这种战略眼光、这种责任担当、这种勋劳战功是不仅在当时无与伦比,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左宗棠的贡献不是对某个朝代的贡献,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影响深远直至如今。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中国仍是完整之中国;但如果没有左宗棠,中国不会是完整之中国。左宗棠之功,震铄古今!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3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在近乎三百年的统治历史上,除了康乾盛世之外,国家的统治几乎腐朽不堪。尤其是到了晚清时期,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动摇了大清朝统治的根基,外有各国列强侵华,占领我国国土,直接威胁到了帝国的生存。统治者深深感觉到如果继续对汉臣持有偏见,这艘满载的大船恐怕顷刻间就会沉陷。所以清王朝开始实施自救,对有能力的汉臣进行提拔重用。

我们今天要提到的当然是最为出名的,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了。此四人都是晚清重臣,手中握有巨大的权势,因此不少人对他们的官职大小感兴趣,笔者今天就为大家详细分析一番。

首先对这四人简单介绍一下。

曾国藩,宗圣曾子的第七十世孙,我国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战略家,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分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膝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被誉为"东方的俾斯麦"。

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湖南湘阴人,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 了湘军平定人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最为著名的就是西征新疆时曾命士兵"抬棺出征"。官至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太子太保。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人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等。曾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官至军机大臣。

从上文看来,他们四人都是资历颇深的总督,官职其实都差不多,但是如果细究下来还是有差别的。

官职二字,并不是表面这样简单,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官与职常常是两张皮,并不是像人们想的那样,有多大的官,行多大的职。

清朝官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18级,官位由高到低排序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以及未入流的芝麻官。正一品中文官职位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所以从品级来看,他们四人不分上下,都为次一品的总督和正一品的大学士。

从职位来看的话,李鸿章为最大。清朝没有宰相,沿用明朝内阁制度,并在乾隆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格局。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每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相当于宰辅之臣,但地位高低不同,从低到高分别是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所以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地位最高;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地位仅次之;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地位更次;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地位最低。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对,根据《清史稿》中的相关记载:"明内阁主旨拟,承旨撰敕,其在唐、宋,特知制诰之职。以王命所出入,密勿献替,遂号为宰相。军机处制与相类。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所以在军机处成立后,大学士逐渐成为了虚衔和荣誉称号,实权逐渐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而即为大学士又兼军机大臣身份的官员,才是当时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朝臣。而左宗棠和张之洞担任过军机大臣,又是大学士,所以他们的权势才大。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首先,军机大臣是没有品级的,其次,在晚清的时候,军机大臣的实权并不是很重要,而且左宗棠,张之洞是卸任之后才当上军机大臣,远比不上有实权的直隶总督,而且当时他们年岁已大,坐这个位置颇有朝廷让他们养老的意思。

而从他们所获得的爵位来看,则是曾国藩更胜一筹。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李鸿章为一等肃毅伯,左宗棠为二等恪靖侯,而张之洞没有爵位 。因为清朝汉臣的爵位一般来自军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曾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分别是湘军和淮军领袖,因此都有军功,都有爵位;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第一人,左宗棠还有收复新疆之功,两人功高盖世,生前就是侯爵;李鸿章军功略逊,生前是伯爵,死后追一等侯爵;张之洞没有军功,故而终生没有爵位。

另外,他们的谥号等级也不相同。按照《明会典》记载,文臣谥号除了等级最高的"文正",之后是"文贞",再往后依次是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而大家都非常熟悉,曾国藩又被称为"文正公",所以他的谥号是等级最高的"文正",大清一朝近三百年只有八人获此殊荣。

接下来是李鸿章,谥号"文忠",排在后面的是左宗棠和张之洞,二人的谥号都为"文襄"。而且这四位都无一例外进入了贤良祠,不同的是只有李鸿章享有了在京师建祠的殊荣,不仅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位,并在在清朝历史上也是唯一一位建京师祠的汉族官员,这对于当时的汉族官员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荣幸。

所以说,尽管这四人的官职大小可能有些差别,但是他们作为当时权势显赫的官员,也都尽力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修补大清这艘将要沉毁的大船,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努力提升国力,想要拉近与世界列强之间的差距。但奈何大清早已腐朽,且国人还未觉醒,列强环伺,保守派阻挠,大清已无回天之力,难改被动挨打之局。

由此可见,落后就要挨打,其中落下的不是单单几个能臣就能弥补起来的。

4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个人,官职其实都差不多,都是资深总督,都很称职,也都是各自工作岗位上百年不遇的干才。但如果认真论起来,还是有些细微区别的。

如果仅仅论官职,李鸿章最大。

李鸿章在同治十三年,他的老师曾国藩去世两年后,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升任文华殿大学士。

清朝的官制,以大学士为最,正一品,相当于今天的正国级。而大学士则分三殿三阁六个级别,其中以保和殿大学士为最高。但乾隆朝富察傅恒以后就不再任保和殿大学士,而以文华殿大学士为最。所以,晚清通常称文华殿大学士为首辅。

李鸿章从来没有当过军机大臣,但世界各国都把他当做大清宰相,甚至将他与德国首相卑斯麦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并列为当时世界三大名相,他访问欧美时在各个国家均享受国家元首来访的礼仪,就是因为他是文华殿大学士。

曾国藩也是任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但最高官职是武英殿大学士,比李鸿章差一级,不是首辅。

这不是曾国藩能力不及李鸿章,也不是他不够首辅的资格,而是因为,在嘉庆朝文华殿大学士董诰辞世以后,朝堂上已经有74年没有汉大臣的文华殿大学士了。乾隆晚期和嘉庆、道光两朝,皇帝并不信任汉大臣,对汉大臣是歧视和排挤的。

但自咸丰朝开始,清廷不得不重新检讨对汉大臣的政策。太平天国的祸乱使清廷警醒,再不重用汉人,满人的江山就保不住了。

但大学士毕竟是文臣最高官职,一个读书人,从科甲及第入仕,到最后熬到位极人臣,几乎需要一辈子的时间,除非像李鸿章这样的少年天才,比别人少走几十年弯路。

李鸿章升文华殿大学士时,才五十一岁。

五十一岁的文华殿大学士什么概念?大致等同于现在一个年轻人从副科级寻阶到中年,五十一岁升到国务院总理,而且没拉下哪个台阶。

有清一代,只有富察傅恒与和珅两人在这个职位上比李鸿章年轻,而他们两人一个是勋戚一个是亲贵,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文官系统,所以单论年龄,李鸿章真正是第一人。李鸿章1862年署理江苏巡抚时39岁,相当于今天一个39岁的人任江苏省委书记,而且是烽火连天的战乱时期,上马管军下马牧民,威风得不要不要的,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尤其是,李鸿章得文华殿大学士时太年轻,他直到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才去世,当了30年文华殿大学士,他的身后压了不止一代人,他以下,孙家鼐、张之洞、袁世凯、翁同龢等汉大臣的升迁,或多或少都受他影响。

与李鸿章相比,曾国藩简直就是反面典型。

曾国藩其实是个笨人。他读书做学问、行军打仗,用的都是笨办法,所谓以勤补拙。比如结硬寨、打呆仗之类的。所以,他当官到六十岁了才熬到武英殿大学士。曾国藩这个人,是以道行天下,术这个层面,他比其他三人差太远了。

而其他三人,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不同,他们都是会读书的人,智商和个人才华上高出曾国藩很多。

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朝廷即便是认识到应该给曾国藩一个文华殿大学士,也来不及了,曾国藩年纪大了,身体也垮了,两年后他就去世了。

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获得大用,他在直隶总督任上仅仅一年,就展现出不凡的能力和远见,在外交、洋务、军事上,成为不可替代的第一人。

光绪二年,瓜尔佳文祥去世,恭亲王奕訢痛失臂膀。

文祥生前是恭亲王奕訢的盟友和主要助手,他一手抓军事一手抓外交,主管神机营和总理衙门,是奕訢集团名副其实的大管家和智囊。

文祥去世的前两年即病入膏肓,恭亲王奕訢不得不物色文祥的继任者。神机营可以交给对此觊觎已久的醇亲王奕譞,而总理衙门则没有合适的继任者。奕訢当时的左膀右臂中,宝鋆鲁莽,李鸿藻清高,沈桂芬等人资望太浅,没有什么得力的干才可用,所以他深切体会到了李鸿章的重要性。

尤其是,当时大清外交的棘手问题,诸如朝鲜、日本、俄国等国的交涉,都需要李鸿章替朝廷抵挡。而授权李鸿章办理外交,也要有相对应的身份地位。于是奕訢向两宫太后力陈,取消汉大臣任文华殿大学士的限制,李鸿章也终于成为七十多年以来汉大臣任首辅的第一人。

在这方面,不仅曾国藩不如李鸿章,就连左宗棠和张之洞也不如李鸿章。

左宗棠最后的官职是东阁大学士,比李鸿章差了四级,中间隔着体仁阁、文渊阁和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在官职上吃亏是因为科名,他进士不第,只是一介举人。

明清两代的规矩,大学士只授予进士及第的文官,举人是没有资格的。但左宗棠劳苦功高,慈禧太后深知左宗棠心中的隐痛,为了给他日后升官排除障碍,特赐他“同进士出身”。但这个时候已经是同治十三年了,李鸿章已经当到文华殿大学士了,左宗棠才从协办开始轮班,时间太晚,拍马也赶不上了。

清朝的大学士是虚职,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因此是终生制。而三殿三阁加上协办大学士,每个台阶上满汉各一,后面的要晋一级,必须等到前面那个死了或是告老还乡才行。左宗棠是在入新疆以后才获得协办,循阶而上到东阁,不快也不慢。

张之洞最后的官职是体仁阁大学士,比左宗棠高一级,比李鸿章差三级。张之洞没有军功,之所以官职比左宗棠高,也是得益于科名。

张之洞读书好。他是同治二年壬戌科的探花,也是咸丰二年顺天府乡试的解元。张之洞这个探花是慈禧太后钦点的,所以慈禧对张之洞一直怀有亲切感,加上他的文笔好,因此他在仕途基本是一帆风顺。

不过左宗棠和张之洞都当过军机大臣,以他们的资历和经验,他们在军机处的地位是很尊崇的,仅次于领班军机,是实际上的宰相。而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在总督的位子上终老,并没有实际入阁。

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爵秩比左宗棠高。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侯。左宗棠则是二等恪靖侯。张之洞没有武功,因此没有爵位。

如果不论官职,他们四人死后的谥号最能反映朝廷对他们的真实评价。

曾国藩谥文正,这是中国古代文臣中最高谥号,清朝一共有八个,入关以后不多不少每个皇帝一个,同治朝就给了曾国藩,说明他在同治皇帝一朝,是文臣之最。

李鸿章谥文忠,这也是清朝文臣的最高谥号,每朝最多一两个,仅次于文正,与文贞相等,在清朝文臣谥法中排名第二。晚清70年,文忠只有五人,稀缺指数与文正相仿。

文忠这个谥号如果给了满大臣,就相当于文正,因为清朝的规矩是文正只给汉大臣,满大臣最高就是文忠。晚清的文忠另外几人分别是林则徐、胡林翼和两位满大臣瓜尔佳文祥和瓜尔佳荣禄。与林则徐和胡林翼并列,李鸿章这个文忠很值钱。

左宗棠谥文襄。文襄在有武功的文臣中是最好的谥,在清朝文臣谥法中排名第三。文襄也是有清一代满大臣梦寐以求的谥号,因为它象征着替祖宗打江山,满大臣如果能被谥文襄,差不多也可以进太庙了。

左宗棠入仕虽晚,但二十多年戎马倥偬,几乎无一日不在马上。一生功业,打长毛,平捻匪,尤以收复新疆为最,所以谥文襄名符其实。

晚清70年,文襄只有两人,左宗棠和张之洞,满大臣一个也没有。

张之洞谥文襄。这个谥号给张之洞不太合适,因为开疆拓土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张之洞死时是宣统初年,摄政王载沣那时扬满抑汉,身边没有什么学问好的大臣,给大臣拟谥号不能像同光年那样考究了。张之洞一生中什么都干了,就是没有打过仗。他文章写得好,妙笔生花,是典型的媒体型和秘书型人才,但与曾左李相比不太适合实务,所以张之洞一向说的比做的多,也说的比做的好。

清廷给张之洞谥文襄,不是表示张之洞也能上战场,而是因为这个谥排名很高,另外也有比照左宗棠的意思。张之洞当时是被摄政王载沣给气死的,影响很恶劣,谥号给低了说不过去。

5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四人为清政府后期最杰出的四人,可以说这四人帮助清政府绽放出最后一点光芒,但是终归是昙花一现,无法力挽狂澜,那么抛开这些不说,晚清四大臣,这四人谁的官职最高呢?

在比较这四个人的官职的时候,我们先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这四个人:

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臣之首,也是名声比较好的一个,像李鸿章、左宗棠都曾经是曾国藩的门人,所以曾国藩算是先辈了。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但是曾国藩最对于清政府来说最主要的功绩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历经十几年,席卷半个中国,可以说是当时的清政府最重要的敌人,而凭曾国藩一己之力将其剿灭,可以说曾国藩是清政府最大的恩人,这样一来曾国藩定然会位高权重,官职自然不会小的,属于是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类型。

李鸿章

李鸿章是这四人当中名声最不好的一个,但是却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我认为其是一个悲情人物,李鸿章也想建功立业,被子孙万代所敬仰,但是当时的社会条件却不允许。清政府的晚期已经摇摇欲坠,李鸿章就是那个不断修理清政府大厦的人,李鸿章一生所做就是如何修理清政府,如何能让清政府强大起来,并且一生也在于清政府最大的敌人洋人做着没有钟点的斗争,希望能够凭借清政府手中少的可怜的筹码多获得一些“尊严”,所以我很敬佩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是四个人中人缘最好的,无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都得给张之洞留有薄面,张之洞办学堂,建铁厂,引领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一个为清政府做了很多实事的人,但是张之洞晚年有一个污点,那就是镇压唐才常的自立军,张之洞的这一行为,彻底的将张之洞划分到清政府的封建阵营之中,这也可能是张之洞身为人臣的无奈吧。

左宗棠

左宗棠是四人之中名声最好的一个,我记得初中历史的课本将左宗棠评定为民族英雄,而与之对立的则是李鸿章的那个“卖国贼”,左宗棠最大的功绩就是收复新疆,为清政府建立那一丝虚幻且短暂的“荣耀”,左宗棠一生带兵无数,参加过各种平动乱,抗洋人的战斗,所以我觉得左宗棠是晚清的一名战士,晚清唯一一个能够拿的出手的战士。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谁的官职最高?

这个当之无愧,曾国藩是晚清四大臣之首,镇压太平天国这一项功绩对于清政府来说实在是太重了,因此曾国藩获得的官职已经高到无法再高了;第二我认为是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后期洋人唯一认可的人物,每有谈判洋人仅认李鸿章,由此可见李鸿章的官职不会低的,但是李鸿章却也是一把为清政府背负罪名的枪,这也是其可悲之处;第三的则是张之洞,张之洞作为一个游走各方势力的人物,其拥有的资本自然不会低;第四则是左宗棠,左宗棠虽是民族英雄,引领各种战斗,但是却不是那种混迹官场运筹帷幄的人物,所以我认为其是这四人之中官职最低的。所以,这四人的官职大小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谁的历史功绩最高?

官职的大小并不能说明什么,尤其是一个将亡之国,所以除了虚名官职外,更要看这四人的历史功绩,至于历史功绩第一的我认为是左宗棠,左宗棠是晚清唯一一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清政府官员,也是唯一一位还能够给清政府带来一丝尊严的人,当时的清政府以及整个中国是多么的需要一丝的自信,所以我认为左宗棠是历史功绩最大的;第二我认为是李鸿章,李鸿章一生都在与洋人进行着周旋,而洋人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敌人,所以李鸿章也是很不容易的,虽然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却也是真心为清政府续命的人;第三我认为是左宗棠,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并且推进洋务运动,为中国的富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第四则是张之洞,张之洞虽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跟以上三人相比,多少还是差些。所以我认为在历史功绩上是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而以上四人均是为清政府续命的人,虽然属于是封建势力,但是却也是值得令人尊敬的人,也算是帮助清政府绽放出最后一点色彩吧,以上是个人观点,大家不意勿喷,欢迎大家讨论!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6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都是正一品。他们四位没有等级差别,只有排名先后之分。就好比现在的政治局常委,都是正国级,没有级别差距,只有排名先后之分。

关于排名先后,这里先上结论。

按官职排名:李鸿章最高,曾国藩第二,左宗棠第三,张之洞第四。

按爵位排名:曾国藩最高,左宗棠第二,李鸿章第三,张之洞第四。


清承明制,不设丞相,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是名义上的宰相。殿阁大学士有六个名额,分为三殿和三阁。虽然都是正一品,但是在排名上有先后。

最高——保和殿大学士

第二——文华殿大学士

第三——武英殿大学士

第四——文渊阁大学士

第五——东阁大学士

第六——体仁阁大学士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当中,曾国藩第一个被授予殿阁大学士封号。1867年6月,曾国藩补授体仁阁大学士。1868年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三,可以理解为——曾国藩在政治局中排第三。



李鸿章被授予殿阁大学士的时间比曾国藩略晚几个月,1868年6月,李鸿章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1874年,调文华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二,可以理解为——李鸿章在政治局中排第二。(当时曾国藩已经去世了)

左宗棠被授予殿阁大学士的很晚。他在李鸿章被擢升为文华殿大学士的同一年,才被授予东阁大学士之位。(不仅时间晚,大学士级别也不高)

东阁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五,可以理解为——左宗棠在政治局中排第五

张之洞被授予殿阁大学士的时间更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才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之位。

体仁阁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六,可以理解为——张之洞在政治局中排第六



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二;曾国藩的武英殿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三;左宗棠的东阁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五;张之洞的体仁阁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六。

这么一比,曾李左张四人的官位排名就一目了然了。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当然了,殿阁大学士只是虚衔。但是,即便从实职高低来说,四人也是这个排名

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曾国藩是直隶总督(不兼北洋大臣);左宗棠是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两任军机大臣);张之洞是是湖广总督(一任军机大臣)。

众所周知,清朝九大总督,直隶为首,两江其次,湖广排第四。李鸿章和曾国藩都担任过直隶总督,地位自然最高;左宗棠只担任过两江总督,地位自然比曾、李要低。而张之洞一辈子都没有当过直隶、两江总督,地位自然是最低的。(张之洞曾经多次署理过两江总督,但是署理只是代理,并不是实授两江总督)

因此,不管是虚衔还是实职,张之洞都是四人当中最低的。李鸿章则都是最高的



虽然说,李鸿章和曾国藩没入过军机处,但是军机大臣只是体现在实权,并不一定体现官位高。张之洞一任军机大臣,左宗棠两任军机大臣,这并不能视为他们的官职比曾李二人高的表现。

最后再说说爵位,四人当中张之洞因为没有军功,所以没爵位。第一个被淘汰。

曾国藩平太平军有功,封一等毅勇侯。(本来应该封王的,但是只封了侯)

李鸿章平太平军有功,封一等肃毅伯。(死后加封一等侯)

左宗棠平太平天国有功,封一等恪靖伯。后来因收复新疆有功,晋封二等恪靖侯

很明显,一等侯高于二等侯高于一等伯。所以四人按照爵位来排名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虽说李鸿章死后追封为一等肃毅侯,但这只是追封,不是实封。

由于清朝的公侯伯三级爵位都是超品级,所以如果加上爵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的级别是要高出张之洞一级的。



总的来说,以官位高低排名,李鸿章在四人当中,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曾国藩和左宗棠排二三位,张之洞垫底。

不过,要是从官位的含金量来说,曾国藩应该才是真正的第一名。因为曾国藩当年入阁拜相时,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没有入。曾国藩死的死后,李鸿章的殿阁大学士排名和实职也都没他高。

因此,李鸿章能超越曾国藩,完全就是因为曾国藩死的太早了,李鸿章太能活。如果他不是早死,凭借他的本事,想要压李鸿章一头,根本不是问题。

7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都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都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们都位高权重,那么,究竟谁的官职最高呢?

一、爵位: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种,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以下称四臣)都是汉族,其爵位当然只能列入异姓功臣系。

功臣爵位的公、侯、伯爵均有三等,都是超品爵位,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侯,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侯,此三人均是超品,官品均高于张之洞,其中曾李二人高于左宗棠。

(图为曾国藩)

二、谥号:

尽管谥号并不能反映官职以高低,但却能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曾国藩谥号“文正”,李鸿章谥号“文忠”,左宗棠和张之洞都谥号“文襄”,都是有褒扬性的美谥,其中“文正”等级最高,“文忠”仅次于“文贞”、“文成”列第四位,而“文襄”在“文”字美谥中位列中等。

就谥号而论,曾国藩得到最高评价,李鸿章次之,左张二人低于前二者。

(图为李鸿章)

三、官职:

四臣都位极人臣,曾李左三人死后都追赠太傅,张之洞则是太子太保,都是正一品。

就在世最高官职而言,李鸿章授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授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授东阁大学士,张之洞授体仁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大学士,排列依次是李曾左张。

就实权而言,左宗棠在光绪年间曾担任军机大臣,张之洞在光绪宣统年间均担任过军机大臣,但曾李二人却始终不曾担任过军机大臣。

(图为左宗棠)

不过,曾李二人曾担任直隶总督,而左张二人则是两江总督,总督虽只是正二品官员,却握有实权,就地位而言,直隶总督高于两江总督。

总体而言,官品以曾李二人最高,张之洞最低,死后评价曾国藩最高,左张二人最低。实权方面,左张二人是名副其实的宰相,曾李二人也都具有割据一方的实权,不过四臣虽都是汉人,却无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在可惜。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大家关注。

(图为张之洞)

8

曾左李张四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如果要比较官职高低,不如先把他们的最高官职都列出来,然后再做比较。



曾国藩: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李鸿章: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两广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张之洞: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四个人担任过的地方官职都官至总督,旗鼓相当,但在中央官职上出现了区别。他们都担任了殿阁大学士,但级别不同。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最高,其次是曾国藩的武英殿大学士,第三第四分别是左宗棠的东阁大学士和张之洞的体仁阁大学士。

李鸿章不仅在大学士的排位上高于曾国藩,而且李鸿章长期担任北洋通商大臣,在洋务和外交的问题上有很大话语权,这也是左宗棠和张之洞所不具备的。

有人说左宗棠和张之洞担任过军机大臣,以军机大臣加殿阁大学士的身份而论,这才是真宰相。但问题是,这两位军机大臣,在中央也不具备很大的权力。



所以我个人依然认为:从官职上看,李鸿章最大,曾国藩次之,第三左宗棠,第四张之洞。

9

曾国藩在平叛时就已经是二品兵部侍郎衔了可以说有先发优势。

而当时的左李二人还未发迹。

其后才依才华军功有了官职,并慢慢升迁。

但满清想要分兵势制约曾国藩,避免平叛过程中曾国藩势力军力增长过快后难制,。平叛后尾大不掉。

因此,才令左李二人各自独立领军。这才有了左宗棠楚军,李鸿章淮军的由来。

湘楚淮三军并列。

不过曾国藩仍总览全局而已。但曾左李张一生都是到了督抚一级。

爵位三个到是有区别。爵位,也算超品了。

攻陷天京时,满清为了让平叛的汉人全心出力。就像给赶路的毛驴前面挂个胡萝卜一样,哄着毛驴往前赶。

就说,谁第一个攻入天京,谁就封王!

结果曾国藩攻破天京,满清却食言而肥,根本无意于再封汉人为王。辖制压迫汉人可赤果果的。

因此曾国藩只得了个一等侯爵而已。连公爵都没有。

而左宗棠和李鸿章凭平叛军功也只得了个伯爵而已!

在曾国藩因天津教案,名声被满清搞臭死去时,曾国藩爵位是最高!

第二个左宗棠则凭借平定新疆而活着封侯,不过还是比死去的曾国藩低一级,只得个二等侯!

排第三的李鸿章是最悲催的。什么割地赔款的黑锅,都让李鸿章背。哪怕手底下的淮军被打散,海军被打败,军舰被俘;这锅还是他的。哪怕被打黑枪吃了枪子,被逼得吐血,这外交,还是得是他李鸿章来办。

一方面满朝就他办外交要好点,打个仗居然弄出“五虎扑羊(洋)”的把戏。那些儒生听说要出国到洋人地界当外交使节,居然要自杀,都是些什么货色。别人办只有比他赔得更多,当然,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再加上东洋人西洋人也只认他。就只有他背着黑锅了。不过,也能在赔款里面拿点回扣。得些实惠的。他留给后人的财产,可是几千万两白银,在当时可是好大一大笔钱。

只是背完黑锅后,生前仍然是个伯爵。死后,才追封了个侯。

死时明白点了,可能当了替罪羊,因此留下一首诗。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张之洞以前是个清流,专事骂(弹劾)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曾国荃这些人的。就是满清手中的鞭子!

由于弹劾的好,受到慈禧的提拔。但他的发迹却是中法之战!虽然镇南关打得好,可惜另两路清军却大败。没有获得军功,也就没有爵位。

张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任湖广总督时,除了置办中国第一座重工业工厂———汉阳铁厂!

还改革儒家思想,兴办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以期赶上西方。后对改革儒家文化失望,彻底学习西方文明,大力兴办西式教育,虽只是个西式小学程度,也为未来中国培养了人才。其兴办的教育占了国家的百分之二十五。还不拘一格广招人才,如辜鸿铭,就是被他招入麾下的。

可惜,培养的早期学生多成了革命党,如黄兴等人,成立文学社革命党,反成了满清的掘墓人!

武昌,湖广总督府衙门之驻地也,成了辛亥首义之地。

可见民众越有文化,思维开化,越能认清满清腐朽残暴反动的异政权真面目。

至于病危时,摄政王来看他,他却发出满清国运将终的叹息!死后两年就发生了辛亥革命。

由于他虽主持过抗法之战却无军功,但实职官位最高,入阁拜相,进入了军机处。

因此实职官位上,他为四人之首,爵位却无,曾国藩为最高。

曾左李张,晚清四大名臣,洋务运动的领袖!

一生行事无数,于国于民,或有益或相害。

10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其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晴三杰”,且在《清史稿》中单独列传。张之洞和其他朝臣挤在一个列传里,三杰的声望和功绩似乎比张之洞更高,就像汉初三杰一样。

这四人年龄不等,生前所任官职也不尽相同,要理清他们官职的高低,就要先从他们的履历说起。

勤恳的人生导师

曾国藩,被很多人誉为古今第一完人,生于1811年,四人中年纪最大,属于大智若愚人士。

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他注定默默无闻,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汉人从新掌握军权提供了机会,正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受命组建团练,建立了清末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湘军。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860年曾国藩属从一品两江总督,后又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是当时清朝地方最大的实权派。

这时的李鸿章作为曾国藩学生帮忙处理江苏事务,作为下属的左宗棠帮忙处理浙江事物。因镇压天平天国运动有功,1864年曾国藩加从一品太子太保<和珅因编纂《四库全书》才授予太子太保>,1868(同治七年)年授正一品武英殿大学士并兼任九大总督之首的从一品直隶总督,死后追赠正一品太子太傅,这是汉人能享受到的最高荣誉了,清朝只有两个满人是太子太傅,遏必隆和鳌拜。

桀骜不驯的民族英雄

左宗棠,1812年出生,四人中学历最低的,从小喜好兵法,不喜儒家思想束缚,阅读广泛,曾经以左季高之名去见过洪秀全,但因洪秀全书生身份不喜转投曾国藩,林则徐与之畅谈,称其为“绝世奇才”。

来到曾国藩手下任幕僚开始崭露头角,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1863年因军功升从一品闽浙总督,期间建立中国第一个近代造船厂-福州船政局,1874年(同治十三年)升东阁大学士,后又平定捻军、收复新疆、对战法国,是四人中最激进爱国的一位。

功过难分的大清糊裱匠

李鸿章,和曾国藩一样属羊,1823年出生,是四人中最被后世争议的一位,崇之者誉为“东方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更多人则因他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称之为买国贼,但谁都不能否认他对晚晴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 1865年因镇压捻军需要,代替曾国藩从一品两江总督之职,期间创办近代第一个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

天津教案(1870)1年之后,曾国藩去世。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期间创办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修京张铁路、创北洋水师。1887年(光绪十三年)升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一生致力于改革壮大清王朝,只可惜时运不济,他注定只能替慈禧背黑锅,临死都在担心着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大清王朝。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也许历史欠他一个公正。

近代教育、重工业先驱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生人,是四人中年纪最小,也是唯一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的,他非常注重教育,创办了华科大、武大、南大等大学的前身,科举制度就是在他的强硬要求下在1905年废止的。

他抵御外辱,在中法战争中被临危受命从一品的两广总督,期间创办汉阳铁厂,为抗日战争我国“汉阳造”枪械奠定了基础。他创建湖北新军,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火源,他被毛主席誉为“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他主张改革清朝内政,支持戊戌变法,1901年迎接因义和拳运动逃亡山西的慈禧和光绪回京,加正一品太子太保,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擢正一品体仁阁大学士。

从四人的简历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是1860年授两江总督最早,这时他官职最高,死后个人荣誉也是最高的。但从任正一品的大学士来看,同样是正一品大学士,也有高低之分,从高到底分别是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再三阁(文渊阁-体仁阁-东阁)。

所以,李鸿章最后是文华殿大学士官职最高,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官职次之,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官职再次之,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官职最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