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珍珍儿的新新今天向大家分享一下靖难之役中帝位之争的两位主角成败的原因,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成功赶走了蒙古人,再次拉开汉人统治的序幕,但是在他晚年时却为继承人的事情发愁,原因很简单,他的大儿子本来是最适合的接任人选,而且也被立为太子,但是由于身体瘦弱,所以早早就去世了,这让太祖皇帝非常伤心。


大儿子去世后,很多大臣都建议朱棣即位太子,因为此人文武兼备,而且目光很独特,在大臣中也有相当高的人气,而且很多人都说,他跟太祖爷最像。但是在他内心早有合适的人选,他就是自己的皇孙,也就是他大儿子的孩子,原因就是此人宅心仁厚,跟他去世的父亲非常像。经过无数次的抉择之后,最终太祖皇帝选择了朱允炆继承皇位,但是没想到后来却引起叔侄间的交战,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取得了江山,那么朱允炆为什么会输给自己的叔叔呢?珍珍儿的新新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急于立威,过犹不及。在朱允炆刚即位后就非常着急给自己立威,所以就立即削减其他皇族的实力,首先他从一些没有什么实力的藩王下手,看到顺利之后慢慢对自己的叔叔下手。其实开始是他认为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不好,只要皇帝对自己放心就行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权利全部上缴,只保留俸禄,但是朱允炆却没有停止行动,为了保全自己,朱棣只能发动战争。

二、有兵无将,难以统领。当时虽然朱允炆手中有大量的军队,而且战斗力非常强,但是很遗憾,由于他爷爷早年诛杀功臣,所以导致没有能征善战的武将领兵,这样一来就造成有兵无将的局面,而且他对于撤藩的善后工作也做的不好,得罪了很多人,开战之后就更没有什么人愿意帮助他,老百姓也纷纷投靠朱棣,失去了民心,自然不能打赢。

三、不擅用人,战略失误。用人失误也是朱允炆失败原因,太祖皇帝去世后给朱允炆留下了三个比较有能力的文臣,这三个人的见识谋略非常渊博,而朱允炆知道自己经验不足,应该向这些人多多请教。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三个人只是纸上谈兵,对于处理政事的经验也是非常少,面对久经战场的燕王,自然是没有办法。
虽然朱允炆最后输了,但是很多人都关心他的命运如何,按照当时战后的说法,他牺牲在乱军之中,不过很多人认为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如果不这么解释,那么他打下的江山就会受到别人的非议。当然,还有一种说发是朱棣放过他,而且还给他船逃到了南洋一带。

关注珍珍儿的新新,为您带来更多历史趣事和密辛,欢迎大家多多留言、转发和点赞!

最佳贡献者
2

对当时急需巩固地位的朱允炆来讲,削番是"正确的选择",而且朝廷实力也允许他这么做。

藩王镇守边疆,手握重兵,自成一体,朝廷对他们缺乏约束力。如果外敌还在,他们会是对付敌人的好帮手。但是边境上的元朝残余势力已经翻不起风浪,这群叔叔们再养下去就成为朝廷尾大不掉的威胁了。

朱元璋还在的时候,朱允炆的几个叔叔们经常在边境上举行军事演习,即是为了向敌人展示军事实力的强大,也是为了告诉朱元璋有他们镇守边疆,大明可安。但是朱允炆看到的就不一样了,这群叔叔的羽翼越丰满,将来越不容易被自己节制,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所以一上台,朱允炆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削番"行动。

这个时候的朱允炆经验尚欠,对朝廷内外人员状况还不太了解,后期用人屡屡失误,再加上对敌态度心软,一连串的失误最终致使朱允炆葬送了大好的局面。

3

如果朱允炆不削藩,还会发生靖难之役吗?

咱们喜欢历史的朋友能都知道,明朝是自汉朝以来我国又一个由汉族统治的王朝!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为什么会把大位传给他?如果他不削藩是不是就不会发生靖难之乱?

首先咱们说为什么会传位给朱允炆,朱元璋第一个也是他最喜欢的儿子就是嫡长子朱标,从小就把立为继承人,就和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和各个兄弟的关系处的非常好,在军中朝中的名声也是有目共睹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会来事”。可偏偏天有不测风云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死的时候才37岁,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感觉天塌下来了,自己精心培养了大半辈子的太子,怎么说没就没了,所以说爱屋及乌,朱元璋并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朱标的嫡长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

那么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是不是就不会发生靖难之乱?小编个人认为即使不发生靖难之役也会发生别的战役,因为有以下几点:

一:主少国疑

朱元璋登基的时候40岁,朱棣42岁,都已过不惑之年,而朱允炆登基只有21岁,太年轻了,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国家是内外最动荡的时候那么这时候就有人问了自古以来年幼登基的也不少啊,远的咱不说,就说清朝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可各位读者您别忘了,康熙有索尼、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四大辅政大臣来辅佐,才有了后来的康乾盛世。那么我们再看朱允炆手底下还有谁啊,李景隆、耿炳文、铁铉盛庸、瞿能,都是一些平庸之辈,反而那些名将如:徐达、廖永忠、傅友德、蓝玉等等。全部被朱元璋杀死了,朱元璋只想到了他死后,怕这些名将功高震主,却没想到他的孙子无人可用!可悲可泣!

二:优柔寡断


朱允炆其实有很多次机会是可以杀了他的叔叔朱棣的,可是一次又一次的被他的仁慈错过了。首先朱棣通过装疯卖傻降低自己对朱允炆的威胁,让他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还有一次就是他把30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唯一的将军耿炳文,希望他能消灭叛军。为了显示这件事的重要性,他还亲自派耿炳文去打仗,这也是在这次送别活动中,朱允炆干了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他一边把部队交给耿炳文,一边诚恳地对他说:“请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虽然他一生中做了许多蠢事,但我认为这是最愚蠢的。其实我觉得这和朱允炆从小学习儒家文化,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有关。看重儒家的道德,他主张实行仁政。可他哪想到皇权是冷冰冰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最是无情帝王家!

三:根基不稳

明朝即是中央集权制,也有分封制也叫藩王制。如宁王、燕王等都拥兵自重,朝廷怕日后慢慢做大,所以着急削藩。如果建文帝不这么急着削藩,慢慢来,保持耐心,我想他的皇位不至于会被人抢了,最后建文帝的死也成了未解之谜,有的人说他烧死在南京皇宫里了,也有的人说他跑了,看破红尘在庙里当和尚了。众说纷纭,谁也说不清楚。

建文帝的年轻和鲁莽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建文帝削藩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敬畏对手,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有就是朱元璋大杀功臣,远的有能力的又救不了。厉害的的军队有没有?有!那就是沐家军,但是沐家军远在西南,朱棣大军已经兵临城下,根本于事无补,所以朱棣以清君侧的名字发动靖难之乱登基做了皇帝,号:永乐大帝!

自此天子守国门!

我是阿文,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并不是历史大咖。码字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关注,一起探讨历史的奥妙!

4

朱允炆能够败给叔叔朱棣源于一次又一次的犯错给朱棣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皇城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第一次犯错。朱允炆登基一月就先下手为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气拿下周王、岷王、湘王、齐王和代王。到了这个地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何况朱棣呢?建文元年三月,燕王朱棣入朝参拜新君,“行皇道入,登陛不拜”,群臣震怒,户部侍郎卓敬多次上奏,要求就地解决朱棣,建文帝竟然以燕王是自己的至亲为由拒绝了这一正确提议。朱棣就这样安然无恙,平平安安的打道回,可谓放虎归山。

第二次犯错。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礼制朱棣必须前来,但朱棣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他派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取代他祭拜。兵部尚书齐泰力劝建文帝将此三人扣为人质。黄子澄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朱允炆再次放过了朱棣,为朱棣消除后顾之忧。

第三次犯错。“请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这一句紧箍咒戴在将领的头上,时不时的就会发作,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没有一枝箭敢射向朱棣,没有一把刀敢杀向朱棣。朱棣身经百战,冲锋陷阵,从未负过重伤,一次次死里逃生,皆因身着朱允炆所赐金刚不坏宝甲。

第四次犯错。善守之将耿炳文用来北伐朱棣,军事白痴李景隆任大将军,丧师数十万,以致攻守形势逆转。最为要命的是李景隆在朱棣逼近南京时,竟开金川门迎敌,致使南京失守。无人可用这个,用错将领,这个事其实怪不得朱允炆,因为爷爷朱元璋已经把能征善战者统统的带进了地府。

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面对一个无赖的叔叔,他不知道,对付无赖,要用更无赖的方法。

正是这一次次致命的错误,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坐上了梦想中的宝座,而可怜的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成为千古之谜。

5

没有其他原因,就是政治上不成熟。

腓特烈二世说过:“如果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它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但是朱允炆不懂这个道理,不敢杀朱棣,说什么“勿伤朱棣”。这句话可能也只是客气之词,但是这句指示不应该在朱棣不杀死之前说。

而应该在朱棣被杀死之后,伏尸痛哭,边哭边说:“我的好叔叔,你为什么要当乱臣贼子啊,你想当皇帝我可以让给你啊!”然后,找一个替罪羊杀了,谁杀了我叔叔,我要替我叔叔报仇!经过这一番政治表演秀收买人心就行了。

从情感上,谁也不愿意血亲相杀,但是,政治不讲人情,就是残酷无情的。你不杀人,人就杀你。李世民不弑弟杀兄,他的兄弟就会杀他。从刀剑出鞘那一刻,矛盾的性质就已经由叔伯兄弟变成阶级敌人了。你自己意志都不坚定,会让手下无所适从。

成熟的政治家必须具备几个素质:一是占据道德制高点,但要明白不是让你去当道德模范,而是婊子照当,牌坊照立。就算是杀人放火,也要标榜自己替天行道、普渡众生、仁者无敌。二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计代价。别说杀叔叔了,刘邦为了逃跑顺利,把自己亲生闺女儿子踹下车,石虎把自己儿子虐杀。

后世,朱棣子孙朱由检,犯了与朱允炆一样的幼稚病,被朝臣玩弄于鼓掌之中。

6

(括号内为一些小吐槽,文字优雅,望见谅。)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明朝能发生这种谋朝串位的事情还得归功于他搞的藩王制度,把几个儿子都封了王。但这个制度从西周开始就被证明了是国家动荡的基础,几乎每个朝代的封王都导致了动乱,这也是朱允炆进行削藩进而激起了朱棣的反抗的由头吧。

第二个问题还是朱元璋的锅,朱元璋的名声之所以不好就是因为他是“过河拆桥”的典范,立国就杀功臣,这北方元朝余孽还没完全打散了,就迫不及待得把善战的功臣给杀光了,什么徐达,蓝玉的进攻类的猛将,一个不留,全送去见了阎王爷。那杀光了猛将谁去领军打仗呢?没错,还是藩王们,在长期与北方论战生涯中,朱棣同志已经积极了庞大的军民根基,拥兵自重那是基本操作了。反观朱允炆这边,剩下能用的人手的不是守将就是一些根本不流入的纸上谈兵之辈,这也导致了朱允炆无将可用的境地,他自己也没有什么打仗的经验,怎会是朱棣这个如狼似虎的叔叔的对手呢。

最后一个先决影响因素是,朱允炆成为皇帝也不算一个名正言顺的过程,他能上位主要得益于他老爹朱标死的早。由于朱标是朱元璋从小就倾力培养又十分喜爱的继承人,爱屋及乌的毛病犯了,就把这个皇位给了朱允炆(实际上朱允炆是其母扶正后为嫡孙的,严格来说并不符合礼法,当然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眼里就没有这玩意,千古传承的宰相制度都给废了)。这个虽然从流程上来看好像也没什么毛病,但是朱元璋还有其他儿子呢(比如朱棣),对此就很不满意了,大家伙都是戎马半生立下赫赫战功的人(这点我们从朱棣天子守国门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剽悍),凭啥让一个小屁孩来当皇帝?不仅他们这么想,其实军民之中,也不乏对幼帝的议论,要知道,千古来“幼帝聪慧”的事情很少发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却不少,所以新帝登基之时,也是人心思变之际。

朱允炆VS朱棣的第一局是削藩,虽然是新帝即位,但是在一帮儒臣的建议下(没错最后明朝还是死在了儒臣手中),朱允炆是真正的猛的一批,从朱棣同母弟周王开始,把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除湘王自焚外,其余都废为庶人。这么激进的削藩,不出事情都有点难。当然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燕王朱棣势大难图,一时半会还搞不定他,朱允炆只能是调命官员,加强对燕王的防范措施了。当然了,都这个时候了,朱棣肯定也是慌得不行,想到自己要从藩王落到平民的身份,恐怕晚上睡觉都要醒几次,揭竿而起也就不出意料了。

朱允炆VS朱棣的第二局,其实一开始朱允炆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杀掉自己的这位叔叔的,但是由于没有多去看戏曲,屡屡被这位装疯弄傻的叔叔蒙了过去,等到反应过来,张昺、谢贵两将已经被擒杀。其他的蠢事,比如派朱棣旧部张信逮捕自己的老主人,将燕使打入大牢等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这个不晓得皇权毒辣的少主人,干了一堆不靠谱的事情,把本来的一手好牌都给打烂了。等到大战展开,又开始“念及旧情”了,在派他爷爷唯一留给他的优秀守将耿炳文(这里我就不吐槽了)率师进攻朱棣时,竟告诉他“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结果先锋全部战死,复战亦然。

朱允炆VS朱棣的第三局,这一局就是彻彻底底得碾压了。因为朱允炆看到战事不利,竟然把指挥权给了大草包李景隆(注意一下,这位兄弟后面还有戏)。拜托,大哥,虽然耿炳文不善征战,但是人家帮你守着京城,这燕王一时半会也打不进来啊,你偏偏要玩火自焚(虽然你后面也可能是自焚了,但是没必要这么急吧)。这时候我们燕王凭借着强大的雇佣军(没错他们是来自蒙古的摔跤骑马射箭一条龙的服务业领军人物),让李景隆连战连败。无奈之下,朱允炆罢免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来缓解燕军“诛奸臣”的劲头。

朱允炆VS朱棣的第四局,朱允炆毕竟还是朝廷认可的继承人,号召一下,找几个能干的年轻人来顶替这个草包还是没问题的。被选上的孩子们……不对,被选上的山东参政铁铉以逸待劳令燕师无功而返,被朱允炆升为山东布政使,并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大败燕师,顺带宰了主将张玉,也算是为朝廷挽回了一些颜面。而后,朱棣大军再度南下征伐,虽然胜多败少,但是毕竟只是地方军,打过的地方很多又被朱允炆收回去了。可以说这个时期双方互有输赢,但整体来说,朝廷君源充足,又能以正统号令军民,还是略胜一筹的。

朱允炆VS朱棣的第五局,这也是本次大战的序幕了。一筹莫展的朱棣突然得到朝廷内臣的告密(至于这个内臣是不是原来就安插的,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啊),朱棣得知南京(当时国都在这里,后面朱棣迁到了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作战策略,再度挥师南下。这次他打的是闪电战,连破何福、平安师,克泗州、扬州。这时候的建文帝朱允炆,竟乞求割地求和,被朱棣一票否决。至此,朱允炆算是花光他爸的运气了,他的软弱,再次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还是那个草包李景隆伙同谷王朱橞与开金川门降燕,南京城陷。

匆匆走向皇宫正欲斩草除根的燕王朱棣,看到了第一缕青烟,然后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此后的朱棣自然是大加污名,其实朱允炆严格来说也是明君,只是运道不行罢了,但他以朝廷的强大号召力和庞大军源败于藩王之手,实乃千古之罕见。

关于朱允炆的下落,有的说是自焚而死,有的说是逃亡海外(又传朱棣派人出使就是就是为了找他),有的说隐居山村,但终究没有再起风浪。明末毅宗崇祯帝殉国,南明安宗弘光帝继位后,国难思忠良,对有明二百余年累积的冤案统一做了平反。其中也包括追复建文帝朱允炆为惠宗让皇帝,算是把他重新归到了明朝皇室正统里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