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禅轻易开城门投降,是历史上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又让人惋惜不已的事情。一般来说,君王如果投降,都是在经过数场血战,经过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丢失,最后被人直逼京城的情况下才发生的。有时候,就算京城被破,君王也不会轻易开城门投降,而是会转移到另外一个城市,组织人马继续抵抗。

可是当邓艾以两万疲惫之师打进来的时候。整个蜀国境内却基本上放弃了抵抗。诸葛瞻带领兵强马壮的御林军,在出师抵抗的时候,一开始就哀兵不断,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邓艾就这样,带着疲兵,孤军深入,竟然一路势如破竹抵达成都。

成都也是经过多年经营的古都,其城防其实是相当不错的。而且里面肯定粮草充足。刘禅若是固守城池,抵抗半年时间,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是,刘禅却在这时候,没有组织任何抵抗,就拱手让出城池,开门投降。是为了百姓官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后世有不少议论。普遍的观点是,刘禅是个贪图享乐的平庸之君,正是由于他害怕被杀,放弃抵抗,才会出现这种离奇的事情。不过,我今天想说的是,刘禅投降,看起来离奇,其实是必然。邓艾攻进蜀国,不是侥幸得胜,而是压垮蜀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朝中无将。

蜀国进入后期的时候,武将方面确实已经非常匮乏。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人说,这是低估了廖化。老实说,还真没有低估他。廖化一生实在没什么作为。这样的人都被委以重任,可见蜀国确实武将凋零。

当时蜀国可以称得上大将的,唯有姜维和夏侯霸。可这两个人,一个是被诸葛亮从外地找来的,一个是从魏国投降过来的。蜀国本地土生土长的大将,一个都没有。

更何况,就算是姜维、夏侯霸,当时也都在前线对抗魏军。朝中具有带兵能力的人,一个也没有。

当时邓艾打进来的时候,刘禅是派谁去抵抗呢?诸葛瞻。诸葛瞻作为官二代,本身就没什么能力,又是文官,而且还自以为是,怎么能打仗呢?当然了,就算诸葛瞻不自以为是,其实也没用。他手下唯一有点计谋的人是黄崇,但黄崇不过有点计谋而已,并不是武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抵挡得住久经沙场的邓艾的进攻呢。

二、野外无兵。

有人说,刘禅其实只要坚守城池,各地勤王的援军都会陆续赶到。邓艾的那两万疲惫之师,很容易就被打败了。其实,这种说法,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并不存在。当时蜀国真的没有援军。为什么没援军呢?

一是蜀汉的主力大军都在前线,由姜维带领着,防守钟会。不过,虽说是主力大军,但其实除了在前线对抗魏军的蜀军外,地方上再没有像样的军队。一些位于吴国边关的,也抽不出兵力前来救援。

二是整个蜀国的老百姓,早就不愿意再打仗了。要知道,三国的仗已经打了几十年了。而在三国之中,打仗时间最长、最勤的,就算蜀国了。不但刘备时期四处征伐,诸葛亮时期、姜维时期,也没有停止过出兵征伐的步伐。所以,蜀国的老百姓,早就对打仗之事苦不堪言。从邓艾打进来的时候,沿途郡县全都投降就可以看出,根本就没人愿意打仗。

三、皇帝无志。

说皇帝无志,当然说的就是刘禅了。在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试图给刘禅翻案,认为刘禅在刘备去世后,还能守住国家三十多年,说明他虽然不算是千古一帝,至少也是个守成之君。其实,他真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只不过不算太昏庸,没有做过太爱吃喝玩乐、杀害忠良之类的事情罢了。

但就算没杀害忠良,他也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支持诸葛亮、姜维北伐,不过是早就制定好的策略,是他的惯性使然而已。

这样一个没有志气的皇帝,当邓艾打进来的时候,听到大家一说,心中一怕,立马就决定投降。

四、大臣无节。

蜀国的大臣,当时除了姜维,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几个有气节的。诸葛瞻父子最后战死,也并不表明他们有什么气节,而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表现。除此以外,包括谯周等人,都不愿意以死殉国。等邓艾打过来,接管了成都以后,也没出现过什么死节之士。

当然了,我们可以说这些大臣是反对内战,爱护百姓的表现。比如极力主张投降的谯周,史书上就是这样评价他的。因为之前他就多次反对姜维北伐,他的主张是始终如一的。说他是投降派,也算不上。

但不管怎么说,总之在大臣中,没有几个愿意抗战到底的。

最佳贡献者
2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刘禅投降绝不是为了百姓官民,单纯是自己怕死罢了,为何这么说?先看看邓艾大军压境时刘禅的表现:

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完全是不知所措,群臣有的认为投奔东吴,有的认为逃往南中七郡,只在谯周力排众议,方才投降,他们讨论的内容可有一点是为百姓考虑?完全为刘禅考虑而已。


再有,刘禅投降后,很快就发生了钟会之乱,魏军在成都大杀大抢,连刘禅的太子都被乱兵所杀,李昭仪也不堪受辱自尽,连皇族贵妃都这样,普通百姓境遇可想而知,而连自己老婆儿子尚且无法保全的刘禅还能指望他为百姓考虑投降?


至于第二个问题,诸葛亮不采用子午谷奇谋的原因史书说的很清楚:

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就算想打压也得等大功告成才打压,哪有八字还没一撇就打压,阴谋论可休矣。

3

刘禅是爱国爱民的好君主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何说刘禅的投降不是为了百姓?

  • 刘禅是何等人物?

刘禅生于乱世,成长于征途之中,耳濡目染的是生存之道,而非帝王之术!如果用现在的流行语来形容刘禅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刘禅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吗?有那么聪明能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刘禅治国可能不行,但是在生存之道上毫不逊色于抛弃妻子的祖先刘邦和父亲刘备!

为了更好的生存,诸葛亮当政时期,阿斗是个好学生,乖宝宝!阿斗什么都听相父的,只不要别取我而代之!

为了更好的生活,诸葛亮死后,阿斗要放飞自我,享受帝王的生活,阿斗开始宠幸可以给他带回来欢乐的黄皓,只要给我快乐,蜀国我阿斗老大,黄皓就是老二!

为了维持美好的生活,亡国后“此间乐,不思蜀”,我阿斗放的下江山,丢的下面子,只要开心的活着!阿斗最终确实也做到了善终!阿斗一生确实做到了精致利己!

阿斗的儿子,拖着自己一家自杀都没有让阿斗回心转意,不要投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是在乎百姓的意愿!?

  • 投降本就是后路

刘禅的两任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如果说刘禅娶张飞的大女儿,可能还有刘备的意思,那么娶二女儿,那么绝对是他自己的选择!

张飞的女儿,有什么魅力能这么吸引刘禅呢?答案的关键就是张飞的老婆!张飞的老婆是何许人?夏侯渊的侄女,夏侯渊为了报答大哥的恩情,对待这个侄女可是比自己的女儿还要好!曹操和夏侯家的渊源就不在多说了。假如有一天,蜀国真的被魏国灭了,刘禅投降曹魏,也一样可以衣食无忧!

夏侯渊的次子夏侯霸叛逃到蜀国,刘禅就曾拉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也是夏侯氏的后代”!

这也是为什么邓艾两万疲惫之军到了成都城下,刘禅直接就投降了!因为这本来就是刘禅想好的后路,根本没有心理压力!

  • 蜀国,没有归属感的皇帝,没有归属感的百姓

刘璋父子统治四川二十多年,几乎没有战乱,在乱世没有战争的地方就是世外桃源了!然而,刘备父子统治四川以后,连连征战,战争烧的是财富,死的是人!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姜维前后十一次北伐,三胜三败五平!

因为战争,蜀国百姓对刘禅父子,并没有多少归属感!

刘禅对蜀国百姓,也没有多少归属感!且看看蜀国发生了多少内部叛乱!

刘禅登基第一年,建兴元年,先是朱褒反叛,再是益州豪族雍闿反叛,又有越嶲夷王高定反叛!建兴三年,有蛮王叛乱,诸葛亮平叛!传说中的七擒孟获,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反。延熙十一年,涪陵属国民夷反。

再看,刘禅在位时期追谥了两次,一次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和黄忠,还有一次是赵云!然而,这些人都没有益州背景,而有益州背景的刘禅一个也没有追谥!刘禅心中依赖更多的还是刘备的老部下,而不是益州的本土势力!然而,催促刘禅投降最积极的谯周,却是益州土生土长的大儒!刘禅和蜀国本土势力,早就貌合神离了!

没有归属感的君民,怎么可能谁还在乎谁的生死好坏!

总而言之,刘禅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投降是最安心的选择,蜀国百姓也早已厌倦的刘禅的统治,彼此毫无留念的感情,因此,刘禅的投降,只不过是为了他自己活的更好一点罢了!

4

《三国志·谯周传》,看看谯老臣如何说服刘禅投降便是。稀拉哗啦一长溜,概括起来无非一句话:

抵抗下去你的小命很危险,只要投降你的好处大大的。

“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適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一也。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二也。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昔王郎以邯郸僭号,时世祖在信都,畏偪於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从之,遂破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复信於今,四也。原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適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易曰:‘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授与人,况祸以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

通篇都是说的你、你、你,何曾有一字及于百姓?何曾有一字及于臣僚?盘算来盘算去就是盘算他阿斗一个人的利益,甭说百姓臣僚,甚至连祖宗社稷都没怎么提。更为讽刺的是,看史料记载,还有众多蜀汉臣僚持抵抗立场,至不济入南中的主张有相当势力,斗殿力排众议跑去投降是大智大勇,替大伙儿背黑锅?

别逗了。

即便当真因其投降保全了臣民,那也是无心之德,顺便的便宜,何况末了还落了个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自家儿子都没保住。

倒是保住了吃喝不愁的安乐公。

连天字第一号无情人司马昭见了阿斗都自叹弗如,来了句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后人还认为斗殿对百姓有情,这可真是标准的自作多情。

阿斗这个皇帝,实在是太皇帝了。

5

刘禅投降实际是一种衡量。他一辈子过着富家翁的生活。先是诸葛亮,后是姜维,费祎,诸葛瞻。个个都想控制朝廷。而且个个都控制了朝廷。他们纷纷死去后(姜维被围),蜀国实际已经是在益州集团的控制之下。益州集团的人希望被解放。如果刘禅不投降,可能会有杀身之祸。

刘禅保全自己一直都能做富家翁,就只有选择投降。只有投降,既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也满足了益州集团的需求。这样两全其美的办法是聪明的人才能想到的。

蜀汉的基业在诸葛瞻死时已经灭亡了。刘禅的投降只是形式而已。为国为民的表象只不过是投降的附加品而已。

6

回答标题:专制独裁者投降是一种和平交权方式,主要是独裁者怕死(抵抗下去必死无疑),投降缴枪也算是为民吧(避免生灵涂炭)。

回答描述内容:不要拿《三国演义》当历史,那是演艺,大多是有导向性的故事,不能当真。想了解那段历史和人物还是去看《三国志》靠谱一些。

你标题与描述说明是两个话题,不知你为什么要拉到一起来说,逻辑思维也是人的基本能力

7

何时投降

如何反驳刘禅投降是为了百姓官民,其实很简单,如果敌人没打来,战争没有开始,刘禅为了不让战争爆发,两方百姓军队官民受到损失,主动联系对方,不用打,我直接投降,那么这就是为了百姓官民,放着皇帝不当直接投降,这根本无法反驳。但如果等到别人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你再投降,你说你是为了百姓,谁信啊,反过来说吧,如果这一战打赢了,你是不是为了百姓,不但不追击还要投降?

不用魏延就行

其实魏延的问题,也很好反驳。

很简单,如果诸葛亮仅仅是不想魏延成功,要压制魏延而不用子午谷奇谋,这太小看诸葛亮的智慧和手段了。若是诸葛亮真的忌惮魏延,而子午谷奇谋又真的有用,那么诸葛亮大可不用魏延去,派另一个将领去施展子午谷奇谋就行了。

用其谋而不用其人,这样魏延也就没办法了。难道当时的魏延还能在诸葛亮手下反了天不成,要是魏延真有这个手段,早就反过去了。

诸葛亮不用这个计策,那是说明他真认为这个计策不行,而非他为了压制什么魏延。

当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需要对魏延压制吗,他真要弄死魏延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8

刘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客观上来说那肯定是避免了老百姓生灵涂炭。

9

曹魏兵围成都,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名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 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