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然是八路军和新四军。

有人说,如果没有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中国就会被全部占领,仅存敌后战场;而没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必然支撑不下去,那么中国就灭亡了。所以不管国民党有千般万般不是,保证了中国没有灭亡的成就足以抵消一切。

是这样吗?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一章第五节这样说过:“事实上,日本人停止西进是因为一号作战的任务——摧毁美国的轰炸机基地——已经完成。到1944年,让重庆政府残存而不将其摧毁已成为日本的目标。”

为什么“让重庆政府残存而不将其摧毁已成为日本的目标”?

侵华日军的华北方面军是这样看的“华北方面军则认为……日本与重庆之间暂时处于战争状态,却有能够共存的性质。但是,日本与共产党势力之间则是不容许共存的。”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第二章《1942年度前半期的治安肃正工作》第一节《大本营对华处理方案》下小标题《对华积极作战的研究》)而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在1942年5月的一番分析和思考也许说得令某些人更加惊讶:“攻占重庆后,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估计,攻占重庆就只不过是极端危险的投机……” (出处同上)

这是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依照自己对侵华战争局势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他似乎认为,彻底击败国民党军队,未必就能战胜中国。和现在网上臆断敌后战场的中共武装依赖正面战场而存在的人不同,这位第一部长并不认为失去正面战场后中共武装会被消灭,恰恰相反,“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而且从他的口气来看,中共掌握抗战的中国,比起国民党,对日本而言可能还是前者更可怕一些。

对抗战期间的敌后抗战事实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此人并非杞人忧天。在敌后战场,常常出现日军赶走了国民党军后共产党军队立刻进来填补真空的事。而日军要想再把共产党军队赶出去,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共产党一旦落地生根便注定要让日军永无宁日。而那些地方如果日军不进攻,中共军本来碍于统一战线划界抗战的约定是不敢随便进入的。日军消灭或驱逐了当地国民党军,则刚好帮中共军打掉了负担,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去扩张势力。等到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之后,无论国民党还是日伪要想把中共赶走可就难于上青天了。“起先,日本人很少去分辨各种各样的中国武装。日本人只试图扫荡或击溃他们,不管他们性质如何。然而日本人不久认识到,这样的扫荡只会使中共更加容易扩展。到1939年下半年,日本人变得比较有辨别力了。当日本人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地方武装时,中国的非共产党武装袖手旁观。日本人对非共产党人也提出了更为肯定的要求。据日军统计,在1939年年中到1940年年末之间的18个月中,仅华北一地约有70000人从正规程度不一的国民党军陆续投奔日军。日本人也与几位地方司令官达成非正式的“谅解”,他们的总兵力约30万人。当然,这就是中共猛烈抨击的“曲线救国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十二章第十一节“日本的强化治安”)

而中共军队是怎么样一支军队呢?这支军队在日伪的后方活动嚣张到什么程度?嚣张到能让日军对一半以上的占领区失去控制。“1941年底治安地区为10%,准治安地区为40%,未治安地区为50%”(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导致1941年华北日军出现粮食接济不上的窘境“如果不把满蒙、华中、南方的援助算在内,即使调用现有库存粮食,并且严格执行配给及调整消费,米到1941年底,小麦到第二年青黄不接时,估计就要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同上书,下册第一章第二节)。1942年至1943年,日军的残酷扫荡将八路军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但是1943年秋天开始,华北的“治安”又开始“恶化”了。到1944年秋,中共军势力复振,“在方面军占领的三个特别市,四百个县当中,治安良好的除三个特别市以外,只有七个县(占总数的1.4%)。有一三九个县(31.5%,差不多未部署兵力,不得不听任中共活动。还有相当于66.9%的二百九十五个县(包括华北政务委员会直辖行政区的四个县),属于中间地区。在该地区彼我势力浮动很大,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贯彻执行。其中大部是以县城为中心,只将兵力分驻几个乡村,民心多倾向共产觉。”(同上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

而日军对中共游击军的扫荡结果如何?日军对1942年4月至1944年2月的剿共作战这样总结:“治安肃正作战,因情报不确实,对中共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全不能掌握,从而使讨伐徒劳无功,几乎是毫无成效的,几十次当中,可能侥倖碰到一次。各部队为了取得成果,东奔西跑,迄无宁日”(同上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

这就是中共在敌后战场的游击作战。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中共不同于国民党——八年抗战中,中共军队几乎没有收到任何外国援助(除去白求恩等个把外国医生外)。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军队仍然能将敌占区搅得鸡犬不宁,而“讨伐徒劳无功,几乎是毫无成效的”。如果抗战的中国真的落入中共之手,中共军即有可能获得像国民党那么多的外援,那对日军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拿着小米加步枪尚且如此嚣张,如果再由外国人给他们机枪大炮,帮他们训练军队,对日军来说绝对后果不堪设想。曾经在八路军根据地生活过多年的英国教授林迈可在1967年就毫不客气地对一个前日本军官断言:如果八路军有像越共得到的那样数量充足的外援,“他们就会在一年内把你们赶出中国。”(【英】林迈可:《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一个英国人不平凡经历的记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21页)足见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所说“极端危险的投机”绝非危言耸听。

这就是个对国民党而言极其可悲的现实:它得以坚持到抗战结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人没有下定决心消灭它;而日本人之所以不想摧毁它,原因竟然是害怕“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国民党所谓避免中国亡于日本的“功劳”的来源,竟然是因为日本人觉得国民党比较好对付,而且与日本侵略军“有能够共存的性质”;而 “日本与共产党势力之间则是不容许共存的”。如果彻底消灭国民党,则“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这对日军来说是个“极端危险的投机”。因此,“让重庆政府残存而不将其摧毁已成为日本的目标”。

国民党坚持到抗战胜利竟然是因为它菜,所以日本人舍不得干掉它,以免换上更令日军头痛的中共。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事实资料在那儿摆着,有什么办法?谁想得到,某些人吹得震天响的国民党抗日功绩的来源竟会如此可悲呢?而投敌人数超过杀敌人数,为汉奸伪军发军饷,把老百姓逼得帮助侵略军攻击自己国家的军队……这些对抗战的“负贡献”说起来倒是那么货真价实,不折不扣……只有弄清楚了这些以后,我们才会明白如何穿透盲目翻案的迷雾来评价国民党可悲可怜的抗战史。

(来自关天茶社)

最佳贡献者
2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重庆军事委员会在先后组建的十大战区之外,还在敌后建立了两个“游击战区”,试图仿效八路军遂行敌后游击作战。这俩战区的番号分别是“鲁苏游击战区”和“冀察游击战区”,我们不妨以后者为例,研讨一下国军根本无法坚持游击战争的原因。


(卫立煌剧照)


冀察战区正式组建于1939年1月14日,理论上的游击作战区域是河北和察哈尔两省,但基本在河北地区。此类游击战区的级别要比大的战区低半格,所以冀察战区的司令长官1940年以后,统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任,因此鹿钟麟之后,冀察战区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分别是卫立煌、蒋鼎文、陈诚等人,尽管他们并没有实际到职,而副司令长官却是一大把。


冀察战区的所属部队倒是不少,杂七杂八有将近10万人,但其共同特点就是“一色的杂牌军”,并且多为西北军余部(鲁苏战区多为东北军余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老蒋消灭异己的一个手段,把这些杂牌军顶到日本侵略军的阵前或者身后,既可利用日本人吃掉他们,又可以消耗日军,并且自己的嫡系部队又不受损失,可谓是“一箭三雕”。



可惜啊,现实是严重打脸,这些杂牌军根本不会运用什么游击战,而是在鬼子的进剿和扫荡下纷纷稀里哗啦。1940年12月,冀察游击战区副司令长官、第39集团军总司令石友三坚持不住试图投敌,被高树勋诱捕活埋;1943年4月,新编第5军军长孙殿英投敌,不久战区副司令长官、第24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也无奈投降,被改编为伪军部队,俩副司令长官兵败投敌,你说这游击战是怎么打的?


尽管军事委员会在衡山开办了“南岳游击训练班”,也请了八路军参谋长去授课,但是国军仍然无法掌握游击战的要领,而冀察战区的不断大败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为什么就不灵呢?从冀察游击战的失败,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杂牌军不胜任的原因,当然也就反证了什么样的部队,才能够真正打好游击战。



一,部队不能做到精干轻装从而利于机动。

石友三和庞炳勋之流,那都是在军阀混战期间所谓正规战打多了的人物,虽然身处敌后,仍然要讲排面摆大谱,要设立安稳的司令部,同时拥有庞大数量的司令部机关和直属队人员,孙殿英军部旁边光招待所就开了仨。这样臃肿的部队结构,不仅目标大,而且在敌人来袭时机动能力极差。很容易被日军合围歼灭。


二,部队没有凝聚力一旦分散行动就会失控。

这就是军阀部队跟八路军在组织上的根本区别,也是他们打不好游击战的核心问题,也就是部队缺乏凝聚力,这一点后来国军将领也纷纷承认。像孙殿英、石友三的部队都是土匪起家,招降纳叛而来,人数虽多却是乌合之众,各部队长掌握部队的能力差击,根本不敢让部下以连、排级规模单独活动。兹要分散,这些小部队就会自立门户或者占山为王,要么就迅速被日军吃掉,而如果聚在一起,那就根本不是什么游击战,而是跟日军正面对抗的大兵团作战,岂能坚持长久?



三,部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这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坚持游击战的法宝,“军民鱼水情”的成功树立,使游击部队在敌后如鱼得水,群众可以向部队提供敌人的动向、给部队带路、安置伤员、提供粮食等等等等,但是显然,军阀部队是学不会这一点的,他们欺负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如何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庞炳勋在台儿庄也是硬刚过坂垣师团的,结果军部被打散后孤身一人藏进山洞,很快就被孙殿英掌握情况了。


掩护庞炳勋的只有一个山农,那么孙殿英又是怎么知道然后报告给日军的呢?答案不言而喻。


四,部队缺少在艰苦条件下的作战意志。

既然打敌后游击战,那么部队就很难得到正规和正常的军需补给,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会断粮断弹,然而八路军有思想教育、有精神传承,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可是孙殿英、石友三这样的部队可就不行了,条件稍微艰苦一点,惯于享乐的长官首先就坚持不住,要么逃跑要么投敌,而部队干脆就放羊了,开小差的比比皆是,那还打什么仗?


还不止庞炳勋和石友三呢,另外一个投敌的还有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孙良诚,这也是西北军系统的将领,随着他们不断的兵败投降,冀察战区已经没有多少正规军还在坚持对日作战了,真正能够在冀中平原、冀南和冀东坚持下来的,只有八路军的队伍。而八路军不仅能够打好游击战不断消灭鬼子,还能在游击战争中得到发展壮大,与国军的所谓游击战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1945年初,冀察游击战区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勉强撑到6月份,重庆不得已还是取消了这个建制,残余部队并入了新成立的第十一战区,不成功的游击战就此惨淡收场。


3

(欢迎关注头条号:迷彩先生)结论:“光脚的队伍”必然打游击;现代战争中游击战已经进化;

中国军队应该是全世界游击战经验最丰富的了,老红军总结出游击战的精髓还编了口号:“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为什么偏偏是中国?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会打游击战,早在公元前512年,吴国和楚国发生战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系统的游击作战形式,“游击”一词,最早见于汉初。但真正提到“游击战”还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新四军都是以游击战为手段在敌后战场与日军作战,从战法上游击战又分为:地道战、地雷战、伏击战、围剿战、破袭战等多种手段,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偷袭”。

(苏联大胡子游击队)

除了中国之外,苏联、越南等国都非常熟练的掌握游击战,和中国一样共同的特点都是遭受过外来军事力量的入侵,不得不通过特殊的军事手段击败敌人,不得不说游击战是被侵略一方的自然选择,持久有效不定期的偷袭可以消耗侵略者的有生力量。

现代战争游击战的转化——特种作战

游击战本身就是少部分人通过敌后渗透的方式进行军事行动,现代战争中游击队逐渐被“特种部队”所取代,大体上可以认为:游击+有效突击=特种作战。

正是由于现代特种作战“骨子”里深藏的游击战“基因”,才使得两种作战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从作战的形态上看,特种作战与游击战都属于“非正规作战”的范畴。正如“坦克是对付坦克的最佳武器”一样,特种作战也成为对付其初期形态(游击战)的“最佳武器”。

特种作战目的明确、标准化执行、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一点上与游击战有所区别,主要局限于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上的差异,游击战发展初期并未实现系统的军事训练,大多数群众基础和部队残余有生力量,特种作战是将这些人员进行集中化训练,为特种作战服务。

现代战争游击战与特种作战开始对立

现代战争在成熟的作战理论基础之上,特种作战为现代战争服务,二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美苏两大正营对峙的情况下,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可能性反而下降,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的灾难。

就算是装备精良的美军特种部队也吃过游击队的亏,1993年10月,美国陆军突击队员和一支“三角洲”特种小分队乘4架“黑鹰”直升机,前往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执行任务。可是就在他们立足未稳之际,艾迪德武装的火箭弹和机枪子弹迎面扑来,经过一夜的激战,美军特种部队丢下18具尸体撤退——这就是著名的“黑鹰坠落”事件,曝光后美国国防部不承认美军编制内有“三角洲特种部队”存在。

西方强权主义开始将特种作战运用到对付第三世界国家身上,而被干预国家为了进行反抗,普遍使用了游击战来进行对抗。于是,现代特种作战与游击战之间,跨越两个世纪的激烈对决开始了。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等都是最好的例子。

游击战与反游击战成为特种作战的对立面,这些或许无关军事,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利益交割。

4

这个问题由资深军事迷苍茫大地来告诉你:

一、这支队伍应该熟悉游击专家主席等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这是游击队作战的“九阴真经",如果不能烂熟于心,就没资格打游击战。

二、要有一个或数个卓越的领军人物。队长是一支游击队的灵魂。一支游击队必须有一位最好是多位非凡的领军人物。他们应有良好的临机处置能力,应有良好的枪法及格斗技术,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应有愈挫愈奋的韧的战斗精神。

三、整支队伍应有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亮剑精神。战斗是要死人的,游击队员们应该是鲁迅所说的真正的勇士,敢于踏着同伴的血迹,即便自己倒下,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

四、整支队伍每个队员应该有很强的单兵作战能力,应该有很强的临机处置能力。五、整支队伍还应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兵民是战争之本。"如果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必定是死路一条。

六、这个队伍只是个战斗队,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支队伍不能为打仗而打仗,应该有崇高理想、远大目标,应该有强烈的根据地意识,“叫花子打狗,还要靠一堵墙。"

望斧正。

5

1937年10月24日,国军大场镇阵地失守,整个淞沪战场的国军战线随即全线崩溃。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国军这边也已经无力继续从后方增调援兵,打是没办法继续坚持打下去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撤退的问题了。而要撤退,就要有部队留在后面阻击日军,掩护大部队转移和撤退。国军统帅部想到的第一个部队,就是孙元良的88师。

这时候实际负责淞沪战场指挥的是人称顾百顺的顾祝同,之所以被叫顾百顺,是因为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委员长说东他绝不往西。委员长从南京打电话给顾祝同,商量要留下88师断后,掩护大部队撤退和转移。顾祝同随即打电话,和88师师长孙元良商量这件事,希望88师能够留下来阻击日军,等大部队转移完毕之后,就分散开来,以班排连为单位,在淞沪战场游击。


孙元良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死活都不同意。他的理由是,经过前期的战斗,88师原本一万人左右,累计伤亡已经达到了1.2万人,前后补充了五次,有些连队补充了六七次,基层干部和有经验的老兵伤亡尤其大,这时候部队七八成都是后面补充的新兵,无论组织力还是战斗经验,都已经和之前老兵比较多的时候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了,留在敌后只能是白白送死,根本不可能真正发挥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孙元良这番话当然是讨价还价的说辞,因为他知道国军的特点就是,留下来打阻击的部队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后面自己要想再摆脱敌人,突围出去,那就比登天还难了。尤其是如果全师都留下,他这个师长也得留下,那就没办法发挥他的长跑强项了。而且,和所有部队长官一样,88师是他的本钱,如果输光了,他就成光杆司令了,后面要想东山再起,就很难了,所以他坚决反对。


讨价还价之后,顾祝同和孙元良终于达成一个折中方案,不用88师全师留下,但需要留下一个团在闸北继续坚持抵抗,阻击日军,掩护大部队转移和撤退。孙元良口头上同意了这个方案,但在执行的时候打了个折扣,让524团留下一个营,以中校团附谢晋元挂个团长的名义,带着这个营,对外号称八百人,留在苏州河以北的闸北地区,选择一个合适的战场继续坚持战斗。最终选择的战场是四行仓库,也就是现在正在热映的《八佰》的历史原型。

但孙元良在之前给出的作为拒绝88师全体留下阻击日军的理由,其实从大道理方面来说,并不算错,他说得也都在理。首先是游击战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部队要足够顽强,因为是在敌后作战,所以随时都会面临危险,如果部队的凝聚力不足,组织力太差,那么在这种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的环境下,就有可能轻而易举的被日军击溃,打散。


其次就是必须要有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带队,应该有能力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敌后游击战和正面战场作战不同,只能小股分散游击,不可能以大部队集中作战,如果老兵太多,班排连这种基层作战单位缺乏有经验的老兵,就很难应对突发情况,无法长期坚持。而在淞沪会战已经付出了惨重的牺牲的背景下,这样的老兵也是接下来部队重建和扩大的基础,所以本身也是部队的宝贵财富,怎么使用就是个大问题。

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部队里必须包括一部分熟悉当地民情、地情和敌情的骨干,如果都是外地人,那么就很难分散隐蔽在当地老百姓中间,很容易暴露。而88师在经过五次以上的补充之后,新兵多,而且是以湖北和湖南保安团为主的新兵,基层作战单位的班排连长也都不是上海人,甚至江浙人都很少,所以多数人对上海的情况并不了解,他们也无法在当地老百姓中间隐藏自己。

6

游击战是一种以弱敌强的作战形式,这也就是决定了实力相对较弱的队伍会进行游击战。

从装备上来说,游击队的装备都是轻武器,没有重武器,在常规的野战中会轻易的被正规军打垮,而且也没有空中火力的支援,只有轻武器,也就只能是对敌军的小股部队进行袭击,不会有营团一级的规模战斗,一般以百人规模为多。

从人员来说,游击队的人员混杂,素质高低不一,有的受过军事训练,有的没有,身体素质相差很大。但是游击队大都是本地人,人熟地熟,而且相当灵活。由于都是大都是本地人,在当地有些天然的情报网,在情报上比外来的正规军有些很大的优势。

在后勤保障方面,游击队的保障很不靠谱,缺乏医疗,军火等保障。

7

少而精,有野外生存能力,意志坚强的队伍才行。50年国军也想学共军,在广西大瑶山,十万大山,六万大山打游击,结果一年不到就完蛋了,没有民众支持是一方面,国军吃不了苦是另一方面。

8

没有后勤,没有武器装备的队伍。

9

能团结人民,存于人民之中,战于人民之外,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队伍,才能打游击战。在抗战中,中国只有中共领导的军队和桂系领导的军队,能打游击战,并在游击战中发展壮大,收复丢失的国土。因为这两支部队,官、兵、民一致,根据地屡战不失,还不断壮大。

10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样的军队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爱护,这就有了打游击战的基础,犹如虎啸山林鱼入大海,可以来无踪去无影。我想打你打的着,你想找我找不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