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村里演戏,放幻灯用的是汽灯烧煤油,记得村里放幻灯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用的就是汽灯按现在来说就是投影。
没有电的时代,农村唱戏用汽灯。这种灯使用时先添上煤油,再打上气,然后点燃。很亮、无烟。
人们总能找到适应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办法。在没有电的时代,农村里唱戏,同样找到了照明的办法。
这就是当时用的马灯,也叫戏灯。
晚上演戏时,事先要把戏灯点燃。那戏灯的燃料就是普通煤油,戏灯中有个打气储存系统,下面是网纱织的灯芯,灯芯外面是个玻璃罩,防止戏灯被风吹得不亮。别看这小小戏灯,如果要把它点燃后像现在的电灯一样发亮,还要点技术。
点灯师傅开始点燃下面的网纱,刚开始就像是烧明火一样的发出黄色光,待它完全燃烧后,就使劲打气,下面的网纱就慢慢变白,发出的光与电灯一样,很白很亮,与电灯瓦数相比,也足有300瓦。等到它发出的光稳定后,点灯师傅就将戏灯挂在舞台上,如果用上两盏,整个舞台光亮如昼。
当演戏演到中途,还得加一次气,否则,气不足亮度就会减弱。
有时遇到大风来时,风吹进灯罩中,也会出现明火,灯就不亮。
用这种灯虽然解决了演戏照明问题,但很麻烦,使用不好,戏演到中途还会冷场。
这个问题,将我的回忆拉到了少年时代。
在没有电的时代,各地晚上唱戏是用什么照明的?
这不仅是在农村,城市没有电的时候也一样。都是用油灯来照明的。
可以用来点灯的油,南方有桐油。而我们北方则只有蓖麻油。
人们每年都种植一定数量的蓖麻用来榨油。以前各村都有油房,每到冬天,油房就热闹起来了。
油灯盏,有的是用生铁铸造的,有的是用陶土烧制的。灯芯一般都用棉条。
唱戏时,将油灯固定在戏台两边的台柱子上,加满油点上火,就可以照亮了。当然,油灯的光是昏暗的,在风中摇曳着,忽明忽暗,极不稳定。还需要有一个人专门管理灯盏。不亮了,挑挑灯捻,油尽了,再加点油。
后来,从国外传来了煤油,也传进了气灯。唱戏时就开始用气油灯了。
它的原理与喷雾器的原理差不多。将灯里装满煤油,然后充气,利用空气的压力使煤油雾化。雾化后的油气喷到特制的纱罩上,点燃就可以照明了。
汽灯的上部有一个铁环,可以栓绳子。可以把灯悬挂在戏台中央,而且纱罩外有一个碗状的玻璃罩,这样就不怕风吹了。比较起以前的油灯也明亮了许多。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村通了电。这种汽灯就下岗退休了。
不知道现在在哪里还能看到它的踪影?
想起来,还真有点怀念它。是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许多的欢乐。
用煤油打气灯。
好友,我是农村人,六.七十年代没电,农村晚上唱戏还是很少,在我们那里基本上沒有,只有晚上放电影,那时放电影有发电机。
汽灯,一种将液体燃料汽化后燃烧照明的灯。
我了解的最早的唱戏照明用的是大号的油灯,我见过实物,但没有点燃,没看到过实际效果。形状如乌龟,背上有口可以加油,乌龟的口中\"吐\"出的是灯芯,也就是点燃的位置。后来就是汽灯,用煤油,先要打气加压,再用油点燃一直到有汽化的油气喷出来,灯就变得很亮了。
我见过,那种灯叫气灯,打足了气特别明!
在五,六十年代没有电的情况下开会,演出多使用的是汽油灯,就是麻烦些过一段时间打一次气,虽然古老但光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