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火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我们用火取暖烹饪,但是对于保留火种这件事,一直是一个问题。在原始社会,你无法随身携带火把,在度过最早的钻木取火时代之后,人们发明出了最早的引火设备,火折子。

火折子,又叫火摺子,是一种小巧又方便的生火设备,和火镰子、火石、火折子是一套,武侠剧中,主角们经常会从腰带中取出一根棍子,吹一下,然后就会生出小火苗了,这个就是火折子。

不过同时代还有另外一种生火的工具叫火寸条,但是使用率和知名度都没有火折子高。

较好的火折子的纸制作方法是以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的。最后折成长扁筒或拧为绳,晚间燃之似无火放在竹筒里,用时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这是运用了化学原理的火折子,大多是封建帝王和官宦人家使用。

民间的火折子大多是用来抽水烟和生火。用很粗造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火苗熄灭了但还能看到红色的亮点在隐隐的燃烧,留着火引 ,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需要点火时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复燃,不过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气量要大。

火折子根据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577年,在此之前古人还是较多用钻木取火或者打火石和铁片取火。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火折子我小时候见爷爷使用过很长一段时间,火折子一般是火镰,火石,火纸配套使用,火镰火石和火纸估计有很多朋友不知是啥东西,我给各位朋友详细说一下,火镰就是一个铁块长大概四公分宽三公分左右,一边稍微薄一点,火石就是山里常见的白色石头,可能是石英石一类的东西,硬度很高和铁块碰撞会有火星,火纸是用竹子纤维制成黄色而粗糙的纸张,在农村一般用来给过世的人当纸钱烧。

制作火折子并不复杂,用拇指粗细的一节竹筒七八公分长左右,再把火纸卷成粗细相当的密实纸卷塞进去,前端先用火烧成炭化后用竹筒做个盖子盖起来,用的时候火折子夹在手指前端火石紧挨着放在后端用火镰击打火石,击打三四下就能燃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想要熄灭的时候只能用竹盖子轻轻盖起来不能破坏掉前边的碳化断,让其缺氧自行熄灭。

电视剧那种一晃就燃的是竹盖有孔,因为纸卷卷的密度高,氧气供应又不太足所以短时间燃烧不快又不会熄灭,用的时候取下盖子接触充足氧气所以一晃就燃。

(关于火折子有一个延伸,全是亲身经历的事,秦岭以南有一名字很吉祥的市叫安康市,有一县为旬阳县,县有一城叫太极城,山环水抱形成一天然太极,
县下各个城镇均以水河命名,各河为汉水源流。其中有一河称为金河
河两边山势延绵,有一山为大洞山,山上满是残垣断壁,大多数都是在陡峭岩壁依山洞修建的躲匪寨子,山顶有一池,被我们称为脑池亚
山腰有一村莲花村,村子房屋黄土为墙青石板为顶,
村里有一个老头我爷爷,他最宝贝的有三样东西,一个是麂子皮缝制的小兜兜里边装着火镰火石和火折,还有一根旱烟袋,这两样东西很少离身,经常在腰间别着。还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土巴酒罐罐,每顿必要喝一罐罐自己烧的土酒,

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去山上放牛,上至脑池亚,秋天山上满是红彤彤的刺果子,学名应该叫火棘果,牛羊自在吃草,我在土坎上用弯刀锉一个横洞,找来干草放洞里,爷爷打开火折用火镰在火石上磕三四下,引燃火折生火,洞上盖一个薄薄青石板,摘来红彤彤的刺果放在青石板上烙成果饼,酸酸甜甜很难忘怀!)

3

“创造性的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


几百万年前,一场森林大火,给原始人类带来了火源。人类从自然界保留了火源,可以让人移居到寒冷的地方。后来发明了钻木取火与敲击取火来主动获取火源,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逐渐从根本上区别开了人与动物。




但是每次需要火,总不能都是钻木取火,而火折子的发明大大解决了这个问题。火折子是一种简单的生火设备,一般和火镰子、火石成一套。平时是放在竹筒里面,使用的时候只要轻轻一吹,就可以产生明火,从而满足生产生活的各种需要。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经常战乱四起,军队物资缺乏不说,甚至经常没有火用来生火造饭。幸亏一个宫女发明了火折子,才解决了燃眉之急。当时的火折子是用纸卷成的紧密纸筒,先提前用火点燃之后再熄灭。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火星,放在竹筒里面,可以保持长时间的不灭。

但这种纸不是简单的草纸,是经过特殊工艺制成,也是火折子的主要成分。火折子所用的纸,原料取自番薯藤蔓。先用水浸泡至充水膨胀,取出后在石板上捶打。之后混合棉花,芦苇等坚韧纤维物,继续捶打至干扁,最后再晒干。

晒干之后向其中加入硝石粉末、硫磺粉末、松香粉末等易燃物。混合之后继续捶打,将捶打物捻成绳条状。用明火点燃后,将其熄灭装进竹筒。但是必须紧密,尽量减少空气的存在,防止还没来得及使用就燃尽。使用的时候,只要拔开筒帽即可使用。但是使用时需要吹一口气,要求吹起必须短促有力,吹气量大。

没有使用火折子之前,人们都是靠打火石取火。打火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靠摩擦产生火星,再与火绒配合引火。火石的发现也是从炼铁中得来,之后作为主要引火工具。但是碰到天气阴潮湿,很容易无法生火。火折子的发明,大大减弱了天气的影响。


真是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什么都能想出来。

4

在近代火柴传入中国前,古装武打片里常用来引火的“火摺子”,是中国古代民间常用的引火器具。

不过,虽说好些朋友把火摺子称为古代版的“火柴”,但火摺子与火柴,还是不太一样。最像火柴的,应该是比火摺子更晚出现的另一种引火器具“火寸条”,以宋朝《清异录》记载:宋初有人把松木条浸泡在硫磺里,做成一种可以引火的木条,一接触摩擦就剧烈燃烧,当时也被称为“引光奴”,后来则叫做“火寸条”,在市场上大量售卖,到明代又被叫做“发烛”。以燃烧方式说,“火寸条”才最像火柴。

但这种古代版的“火柴”,不方便处也很多,火力比较有限,而且长期保存也不容易,与近代火柴还有很多出入。所以即使在明代时,也只是在江浙地区流传。而大部分国人常用的引火用具,则是“火摺子”。其实以性能说,“火摺子”不像火柴,倒和现代的打火机更相似。

为何这样说?可以看看火摺子的成分与性能。火摺子的诞生,以史料记载,其实比“火寸条”早得多,早在南北朝北齐时期就已应用。它的用法更与“火柴”不同,比较廉价的“火摺子”,一般是把草纸卷起来,插进竹筒后点燃,之后盖住盖子,让竹筒内的草纸卷保持半燃烧状态,用的时候就取出来轻轻吹着,就可以用来点火。但这一类的火摺子,造价便宜且引火难,想要用好,全凭生活经验。

而比起这类廉价火摺子来,古代真正有钱人用的火摺子,做法就复杂的多,要把薯蔓在水中反复浸泡捶打,先加上棉花与芦苇缨子,然后再加入硝硫磺樟脑,就这样混搭成一个易燃的长筒。需要用的时候,就点燃一丁点,叫它保持微弱火光的状态在竹筒里,需要用的时候就迅速拿出来一晃,充满易燃物的火摺子,立刻就燃起熊熊火光,轻松方便引火照明。比起穷人用的“纸版火摺子”来,简直就是大不同。

对比看看就知道,这简单一个火摺子,在古代社会,确实是穷富不同,有钱没钱,一个火摺子,就是各有各的用法。

不过,虽说穷富不同,这一类中国版的引火器具,无论是火摺子还是“火寸条”,无不方便了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起同时代的西方人来,技术更是遥遥领先。看看中世纪的西方文学小说就知道,当时的欧洲人,点火打火都十分费力。直到19世纪,法国和德国相继发明了近代火柴,并作为“洋火”在近代传入中国,中国民间用“火摺子”的历史,才渐渐终止。

一支火摺子,见证了老一代的生活,也见证了古代中国人,用火方面的智慧创造。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火镰和火折子不是一个东西。

火镰是底层老百姓常用的。

他历史就是一个镰刀状的铁片和燧石,还有折叠起来的火绒。

火绒是用棉花、硝和树叶制成,一旦遇到火星就容易点着。

使用时,用火镰的燧石击打铁片,产生火星,然后点燃火绒。

点燃以后,吹几下就点火成功,不过吹也要有技巧。

火折子,则是另一个东西。

火折子不需要点火,是已经点着的东西。

它的主要成分也是火绒,但成分不同。除了棉花,树叶以外,还有硫磺、松香,樟脑等东西。

平时把他点燃,火折子始终处于一种点燃状态,但燃烧特别缓慢。

所以,拿出来只要一吹,就立即形成火焰。

火折子的优势是不用慢慢打火点燃,效率较高。缺点是他毕竟是缓慢燃烧,所以用不了多久就会燃尽。那么,火折子的价格就比较高。

火镰一般是劳动人民使用,火折子主要是富人和官员使用,因为后者比较方便。

6

三十多年前,火柴很稀少,农村还用火镰取火,就是用长条形的铁皮,敲打一种白色的石头,点燃火纸,也比较方便。

7

火折子可是过去绿林好汉百宝囊里的必须物品,地位仅次于蒙汗药,它防风、携带方便、一抖一吹就着,堪比现代的打火机。白眉大侠徐良,小白猿侯君集,鼓上蚤时迁等等,行走江湖没有它就会大大减少英雄的威力。

火折子主要由磷、硝、松香、火绒等构成,绿林好汉用的火折子点火效率比较高,含磷量很高,具有军事功能。

普通百姓的火折子是由草纸做成的,引火效率低一些,不像好汉们用的那样,老百姓用的火折子是个半自动,作为一种引火工具,它不能直接产生火,必须先打火镰产生火星,引燃火折子,这时候用嘴一吹,就着了。

我曾经写过一个关于“洋火”的微头条,进入中国后很快取代了火折子,由于太过热销,一度还被谣传为火柴头的磷是用人骨提炼而成的,引发了抵制。

火折子早已经成为“过去式”,想要见到它的样子,只能去博物馆了。

8

估计答题的真正用过见过的火折子的没几个吧。我小时候在婆婆爷爷的院子里经常玩火折子。其实就是一个可以上下分开的竹筒,一长一短。长的里面装着我们叫马粪纸的卷的很密很紧的纸筒。那种马粪纸很粗糙黄色的,有点像现在的上坟的钱纸。使用时要把纸筒顶端烧一会,有一小段碳化了。就可以盖上竹筒盖子。盖子上一般有透气的小孔。要用的时候拿开盖子一吹。碳化端就会产生明火。小时候总拿火折子点鞭炮

9

制作方法:


以白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的。

这些做工复杂的火折子用的时候十分方便,都用时取出一晃即燃,当然造价不菲,大多数的官宦和帝王都使用的是这种。

史料中关于火折子最早的记载是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战乱纷飞,当时的北齐腹背受敌,两线作战非常吃力。物资运输都成了问题,其他物资如果缺少的话凑合凑合还能过,没有火连烧饭都成了问题,在物质短缺的时候尤其缺少火种。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当时烧火的人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


这个时候火焰似有似无,就像火柴烧尽之后的余火,虽然没有火苗但是能够看到有光在隐隐燃烧,这样的状态能够保持很久。再次需要点火的时候只一吹,就会复燃。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吹火也需要技巧,需要在短时间内输送大量的气,才能够吹着。

为了方便携带,火折子是在这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用拇指粗细的一节竹筒七八公分长左右,再把火纸卷成粗细相当的密实纸卷塞进去,前端先用火烧成炭化后用竹筒做个盖子盖起来,用的时候火折子夹在手指前端火石紧挨着放在后端用火镰击打火石,击打三四下就能燃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想要熄灭的时候只能用竹盖子轻轻盖起来不能破坏掉前边的碳化断,让其缺氧自行熄灭。

10

盗墓笔记里面盗墓者,经常拿出个筒子轻轻一吹,筒子就能直接着火。在没有打火机也没手电筒的古代,这种代替打火机的东西,叫做火折子。


火折子其实就是将一些容易燃烧的燃料集合一起,将它们折叠后放入密闭空间,民间火折子做工粗糙,通常都是用容易燃烧的纸为原料,这些纸能够在轻微密闭的情况下燃烧,脱离了密闭条件后,用力一吹导燃,就会立即着火。



它的制作方法主要是用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拿出来压扁。然后加入棉花和芦苇璎子再捶打,晒干之后再加上硝、硫磺、松香和樟脑这些易燃物和其他的香料混合制成。


最后将它拧成长条形状,放入竹筒里面,竹筒空间不能过空,要半密封,不能密封也不能完全透风。否则携带在身上也极易燃烧。用的时候拿出来晃一晃马上能点燃,但是以上这种制造方法适用于皇亲国戚或者有钱人。


普通火折子的制作方法就是用冥币亦或是草纸,制作的方法就是将纸剪成长条形,卷起来,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刚刚好放入竹筒里面,然后点燃,再把盖子盖上,让竹筒里面缺氧熄火。到用的时候把盖子拔掉,对火折子吹气,像我们烧烤的时候在点火一样,不能太大力吹也不能太轻,很讲技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