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统治,那是为什么?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就要把思想导向到统治需要的思想,保证统治集团或者利益集团利益不受影响,也叫长治久安,文功武治两手都要硬。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自然首要的是为了自身统治的稳固。做为从旧中国过来的人,对于旧的思想禁固还是深知其害的。其集中表现归纳起来就是“皇权、族权、神权、夫权、父权”,外加一个神圣化了的“圣权”。旧时百姓95%以上是文盲,一般的上千人的村庄有三、五个高小生、七、八个初小生(过去小学分初小、高小)就算有知识的人了,生活中会打算盘懂“小九九”、会写或读最简单的书信就被人高看一眼的,中心村才有小学校。如果十里八村有个过去的秀才、拔贡那就在本地名声远播了。所以老百姓因没知识加之自给自足与外界没交流的封闭状态,基本是官府、文化人、乡绅族长说什么是什么,思想很容被灌输、禁固。皇权至高无上根深蒂固,老家山东旧观念尤甚,五十年代仍留着满清的辫子(用瓜皮帽盖着)周围所见不止三个五个;民国也有乡长,但说话真正官用的还族长,其还是封建皇权的姓氏氏族维系的下层基础;夫权、父权旧的秩序民国时期与清时没有多大变化(此不细说);关于神权是与上述儒教密切配合相互文融的。民间除佛教影外,主要是杂神宗拜,几乎每村都有庙宇,有的不止一座,有事,如病灾首先想到的是到庙里上香叩拜。再小的村(那怕十家八家)也必一个土地庙,其除土地神外,好象还管生死,人死後必一天三次“照庙”送香火。每个人家的影壁中间均有一神窟,迎门供的是关公,厨房里必有灶神,有的正房门侧有宅神之位,屋内还专设财神之位,菩萨之位,各家信奉不同的各种神位,富裕或知点书的还有天地君亲师之位。过年还要请玉皇、拜诸神和设封诸神的姜太公之位了。这一切都是当时的统治者乐见的,也是通过其文化人长期熏陶、灌输逐渐形成、渗入生活、刻入心灵的。从根本上就是为慰服人心、安贫乐道,让其信命、守序,自然有利于统治者。什么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觉悟、促进发展这都是新中国的新名词。几千年的封建时代为维护统治对百姓以一贯之,只是让其克己、守己、认命、自安、自得、自顾、自保就行了!
个人(集团)利益最大化。
实事求是地讲,古代统治者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把思想禁锢在一个模式,有这种认识其实还是明清的政治模式所留下的普遍印象。不说春秋的百家争鸣和唐代的儒法道并举,即使是战乱纷扰的魏晋南北朝也是文化思想频出。只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与集权统治结合的最好,也最终作为治国思想。
封建集权制度利于统治稳定,禁锢思想还是很难的,除非宗教信仰。中国古代也没有产生太高深科学,所以总说禁锢思想只能说中国教育未达到现代认知程度,而且古人非常重视教育,科举制度,所以说中国虽然农业社会,但识字率还是很高的,中国也没有出现什么教育家,科学家被处死例子。所以这种说法只能用近代革命思想来对比封建社会,因为以前造反革命主张就是换个地主重新分地,本质思想没有变化,近代革命提出工业宪政思想,这个是划时代,不能说禁锢,因为本土没有产生工业革命技术和制度。
别的不谈,就拿古人的诗词来说。如果没有浩渺无边的境界基础,又何来可以传承千百年的千古绝唱?
反观今天的所谓诗人,还有几个能超越古人的境界智慧?
究竟是古人被文化束缚了思想,还是今天的人早早被扼杀了原本也可以无限的意识境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远非今日国人理解的那么一无是处。
统治就不为了享乐,希望自己的基业千秋万代,自己还的万万岁。不听话怎么办,所以大搞愚民政策。可是他忘了让天下大乱,正是他的儿孙、大臣们。权利可以让自己荣华富贵,但也可以让你焚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