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我们耳熟能详的神探狄仁杰。

但今天虽说的是狄仁杰,但是是历史上真正的狄仁杰,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区别。他没有那位百战百胜的护卫李元芳,也没有狄春如燕。不过“阁老”忠肝义胆,足智多谋的形象却没有改变。

话不多说,我们来看正文。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

狄仁杰出身太原狄氏,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早年以明经及第,之后就沉浮宦海,一生中多次起落,在京在地方都担任过多个官职。他颇明法律,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某日,武则天对他道:“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武则天叹服。

当时武则天为了维护统治,大肆任用酷吏,如周兴来俊臣等人。狄仁杰巧妙地与他们周旋,保护了自己和多位大臣。

长寿元年(692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

当时律法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免受酷刑折磨。狄仁杰当场认罪道:“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口供,将狄仁杰等人收监,只待来日行刑,不再严加防备。



狄仁杰向狱吏借来笔墨,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书写冤屈情况,塞在棉衣里,请求送回家中。此时正是冬天,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知道父亲不可能平白无故把棉衣送回来。他仔细寻找后,发现了帛书,就持帛书向武则天诉冤。

武则天决定亲自过问狄仁杰谋反案。她召见狄仁杰,询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

武则天一方面想用酷吏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杀掉这些正直有才的大臣,就因此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虽然失去了官位却保住了性命,不得不说也是他自己的机智。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

狄仁杰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当时,武则天在立儿子还是立侄子问题上摇摆不定)。他对武则天说,“姑侄和母子哪个更亲密一些呢?自古以来是母子感情最深。如果你立儿子,这样你死后就能时时享受祭奠,如果你立侄子的话,我没有听说过侄子会祭祀姑姑的。”

后来,武则天又对狄仁杰说,我梦到一只大鹦鹉,但它的两个翅膀都折断了,这是为何呢?狄仁杰说,陛下姓武,大鹦鹉指的就是您,两个翅膀就是您的两个孩子。要是启用您的两个孩子,不再猜疑他们,那鹦鹉就能展翅翱翔了。武则天听后,就再也没有立侄子的打算了。



狄仁杰借这一手可谓十分高超,在不发动大的变动的情况下,就将天下夺归于李氏,真是居功至伟。

狄仁杰慧眼识人,乐于举荐贤人。他举荐了张柬之等人,他们不仅政绩颇为可观,而且后来都成为发动神龙政变,光复唐朝的重要人物。狄仁杰默默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狄仁杰对大唐忠心耿耿,但却跟武则天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十分受宠。武则天不直呼其名,而叫他国老。每次狄仁杰在朝堂上言辞力争,武则天也都是按下自己的不快,而满足狄仁杰的意见。武则天看到狄仁杰身体有病,就特许免去他的夜间值班。并且对大臣说,不是什么重要的军国大事,不要耽误狄阁老的时间。

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哭泣着说,整个朝堂上没什么可用的人了。此后有什么大事,众人议论不定,武则天就常常叹息道,上天为何这么早就夺走我的狄阁老啊?

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虽然狄仁杰和武则天关系非常密切,但我想他俩就只是正常的君臣关系,并没有什么更神奇之事。因为武则天喜欢小鲜肉,像张易之张昌宗等人。而狄仁杰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武则天肯定看他不上。再说武则天看上的人,仕途都是平步青云,哪有像狄仁杰这样坎坷的呢?

总而言之,狄仁杰之所以能够获得极高的尊敬,实现自己的抱负,是由他的努力造成的。像他这样既能获得武则天的尊重又为唐朝诸大臣敬佩不已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不得不说狄仁杰实在是太优秀了。

最佳贡献者
2

提起狄仁杰,年轻人想起的可能是香港著名导演徐克监制的系列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或电视剧《狄仁杰探案传奇》等戏码。

也许真实历史上的狄仁杰可能让你失望,他不会武功,长得也不英俊,和普通人没区别。不过他有一颗赤胆忠心,有一身浩然正气,他死后女皇武则天哭着说:“庙堂空矣,老臣去矣!”

狄仁杰如此受女皇的宠爱,他的魅力何在?难道二人有一腿?欲解之谜,亲们接着往下看。



狄仁杰(630~700)是今山西太原人,而女皇武则天则是今山西文水县人,太原和文水相隔不过86公里的路程。显然二人是老乡,这也许是狄仁杰受宠的其中一个原因吧?(蒋介石就有很深的乡土观念,浙江系的将领很得宠)。

仁杰少年聪敏,一路过关斩将,由秀才到举人,30岁时(660年)考中进士,仁杰像一个实力派演员闪亮登场。

他的出现受到了时任工部尚书阎立本的青睐,阎称之为“沧海遗珠”。随后推荐他出任并州(太原)都督府的法曹(法官)。

仁杰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过16年的努力奉献,46岁时(676年)升任大理寺寺丞(唐朝最高法院院长)。

感谢上天的眷顾,仁杰如鱼得水,“业务水平”发挥到了极致,一年内宣判案件上万,涉及一万七千人之多,却无一冤诉。(零失误)



由于成绩瞩目,3年后(679年),49岁时被高宗李治提升为知顿使(相当于唐朝最高监察长),高宗李治赋予他弹劾官员的职责。

狄仁杰很好发挥了职权作用,比如他弹劾左司郎中王本立贪赃枉法,骄横跋扈一案,提请交“法院”(法司)审理,但高宗却下诏宽免。

狄仁杰抗旨谏道:“国家虽然求贤如渴,但不需要这样的蛀虫!皇上非要宽赦王本立,就把臣放逐到无人之地,让朝中大臣看看做忠臣的结果。”

高宗悔悟,王本立最后被治罪,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仁杰以忠正廉洁而誉满天下,这也引起了一些官员的嫉妒,“工作性质决定了仁杰势必得罪一些权贵。”期间也经历了起起伏伏,但他坚信,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转眼12年过去了,这12年中起起落落,狄仁杰始终在地方为官,“位卑不敢忘国”,仁杰的辛勤工作换来了百姓的拥戴。

天授二年(691年),仁杰被女皇武则天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由地方转任朝廷高官,狄仁杰这一年61岁。

有道是“为官只说三分话,莫抛一片赤诚心”(贪官语),狄仁杰刚正不阿引起了酷吏来俊臣的嫉妒恨。

来俊臣在他升任宰相的次年(692年)正月诬陷狄仁杰谋反。

按说来俊臣和仁杰都是一个系统的官员,应该相互提携,但“忠奸势不两立”,加上仁杰太出色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永远没错。

来俊臣诬陷仁杰谋反。这个时间点是武则天最敏感的时期,因为朝中大臣对她“废唐立周”称帝颇多非议。狄仁杰随之投入大狱,此时他头脑十分冷静,很快招认了“谋反罪”。



这就是我说的仁杰冷静的地方,他是法律专家,知道里面的猫腻,原来唐朝法律规定,只要谋反罪一经审问承认可减免死罪。狄仁杰这招叫“好汉不吃眼前亏”。

先避免挨打再慢慢想办法。来俊臣见他“竹筒倒豆子”挺爽快招了,于是对他放松了警惕。

有一次,他的儿子探监,他把事先写好的冤屈诉状让儿子偷偷带给武则天。

武则天看到“诉状”,决定亲自过问仁杰谋反案。

武则天问仁杰:你没有做谋反的事,你为什么承认谋反?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认造反,早已死于酷刑了,陛下怎能见到我,纵有天大的冤情谁来诉呢?”



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何要做《谢死表》呢”?(犯人心甘情愿伏法写的报告)狄仁杰一听满头露水,不知道陛下在说什么。

武则天拿出《谢死表》让狄仁杰看,仁杰一眼就看出这是假造《谢死表》,因为根本就不是他的笔迹。

原来这都是来俊臣伪造的《谢死表》,一切真相大白,武则天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但死罪免活罪不饶,狄仁杰被贬到彭泽担任县令。令人奇怪的是:来俊臣却没受到任何惩罚。

原来此时武则天重用酷吏,打击拥唐派,换言之,武则天还需要来俊臣。

当武则天的皇位稳定后,像来俊臣这样的酷吏也就失去了作用,武则天不是昏君,她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治国安民的忠臣和能臣。



公元697年6月,武则天处死了来俊臣,延续14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宣告结束。(狡兔死走狗烹……这话没毛病)

神功元年(697年)7月,狄仁杰复出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狄仁杰的仕途可谓三起三落,一慨三叹!

有道是“岁月不饶人”,狄仁杰到了人生的暮年。武则天曾问他“百年之后谁来接替他的职务”。他说:“非张柬之莫属”。

久视元年(700年)某天,久病卧床的狄仁杰到了弥留之际,武则天急忙赶来,他用断断续续的语气,再次推荐张柬之为宰相,武则天含泪点了点头。

(张柬之最后是复唐的功臣,在他领导下,逼武则天退位,迎武则天的儿子唐睿宗李旦复位,结束了武则天建立的“武周”)




综合上面的观点,讲真狄仁杰根本就不赞成武则天称帝,只不过看到武治理的国家还不错,为了避免刀兵之苦,让百姓有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狄仁杰只好尽心尽力辅佐武则天。

武则天是个聪明女人,能臣和情人分得很清楚,比如狄仁杰多次羞辱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兄弟俩多次告御状,但武则天一笑而过,当政和享乐武则天拿捏的恰到好处。

武则天不可能把狄仁杰发展成情人,他俩只是惺惺相惜,上下级关系而已,别想的太多,武则天看中的是狄仁杰的才能,情人还是找张氏兄弟这样的小鲜肉,狄仁杰只比武则天小6岁,武则天不喜欢“老腊肉”。元芳,你怎么看?

文/秉烛读春秋

3

要说一代女皇武则天最信任的臣子,可能就非狄仁杰莫属了,不论是武则天的公事还是私事,狄仁杰几乎全权负责,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狄仁杰就是武则天的男闺蜜。哪么狄仁杰到底跟武则天是否有染呢?

说实话一个女人当皇帝,这件事本来就已经够离经叛道的了,而且自己最信任的手下居然还是一个帅哥,可以说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热点了,直接就是信号发射的基站。

如果说武则在一辈子正正派派的,倒也无所谓,毕竟流言蜚语虽然可以伤人,但是只要自己行的正,坐的直,也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

但是武则天可是敢召男妃的狠角色,这下子狄仁杰说一万句道理也没有用了,毕竟自己的领导身子就有点歪,自己的影子再怎么正也没有用。

可是我们也知道武则天已经是一代女皇了,虽说喜欢男宠,但是并非饥不择食,毕竟人家也是有着一定的身份地位。

就算自己真心想找几个男宠,肯定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论是相貌还是能力,都是上上之选。

而狄仁杰这种只会工作的宅男,根本不可能入得了武则天的法眼。

对于权力欲望已经滔天的武则天来说,找男宠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而狄仁杰这样的宅男,除了在工作上让老板开心之外,私下里很不好相处。

就从狄仁杰为武则天服务这么多年,居然在朝中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好朋友,就可以看得出来。

再说了虽然说异性闺蜜之间不一定会纯洁,但是也要看被暗恋的一方有没有想法,很明显武则天对于狄仁杰来说,一毛钱想法也没有,毕竟不是自己的菜。

假如你是一个霸道女总裁,你会喜欢一个不解风情的宅男吗?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能成为李世民的妃子,之后更是成为李治的皇后,相貌一定是出类拔萃的,身为一个美女虽说年纪大了些,但是自己的要求依然很高才对。

而我们所知道的狄仁杰,大多数都是电视剧当中的俊男,可真正历史上的狄仁杰长得一点也不帅,或许还有点胖。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明白一件事,哪就是狄仁杰是武则天最忠诚的臣子。

如果放到我们现代公司当中,就相当于大老板最得力的助手,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大老板,手中有一个很有才能的手下,并且为公司带来相当高的利益。

你会为了自己手下的一些所谓的美色,从而将自己最强大的助手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吗?

而武则天也是如此,狄仁杰身为大唐的臣子,不论是身份还是地位都相当的高,虽说有一些流言蜚语,但是狄仁杰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

可是真要成了武则天的男宠,狄仁杰的地位就相当的尴尬了,很多时候公私不分的后果就是将整个公司直接拖入深渊当中。

可以说自己已经是大公司的老板了,有这么一个得力的手下,有着巨大的利润,自己什么样的美女找不到,非要在自己的公司根基上挖墙角呢?

万一这个手下有了野心怎么办,好不容易才得到了这么一个可用之人,真出了问题,不论是杀还是贬,都是自己最大的损失。

所以说武则天才不会对狄仁杰下黑手,而狄仁杰更不敢对武则天有不敬的地方,本身自己就已经处于流言蜚语的中心,现在自己再一头撞上去,很有可能会粉身碎骨。

而且我们都知道狄仁杰在历史上可是得到了善终,所以说狄仁杰或许很喜欢自己的老板武则天,但是这种喜欢是敬佩的那种,跟爱是没有一毛钱关系的。

4

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而且首创科举之“殿试”制度,能不拘一格重用狄仁杰、张柬之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百姓富裕、有好日子过,政策稳定、军备适当、文化经济复兴,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但对此历史功绩宣扬的人不多,而关注她私生活的人却不在少数。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怎样的人?与武则天有染是否属实?

狄仁杰是大唐忠诚,与武则天有染是讹传讹,假的!

1.武则天晚年精力不济,吐蕃、突厥时常犯边,继承人姓武姓李也让她的头发胀!她急需一位熟悉政务、德高望重、诚实正直、才智过人的朝臣来辅佐她理事。

经仔细斟酌,狄仁杰被武则天看好。狄仁杰尽管在晚年步入了人生的巅峰,但他宠辱不惊,仍然为民尽力,为国操劳,在政坛上又重获美誉。正是他卓越的能力与崇高的品格,赢得了武则天的敬仰。所以,武则天对他才倍加恩宠。


2.武则天人前人后都称狄仁杰为国老,他心中的这个国老是她的执政之宝。因为,狄仁杰以他的智慧与政治经验为国为民谋了福利,所以,才对他有此美称。你看看女皇对自己的面首薛怀义与张昌宗的称呼就就知道了。如果二人有不类关系,女皇绝对不会赋予他这个尊称。

她还非常关心狄仁杰的身体,规定,狄国老在参拜自己时不用行跪拜礼。她说每当看到狄仁杰跪拜的时候,自己的身体都会感到痛。你什么时候看到女皇对自己的面首表达过这样真挚的情怀呢?


3.公元700年狄仁杰撒手人寰,武则天听后如丧考妣,大声哭喊道:“朝堂空矣”,并为此罢朝三日。 足见狄仁杰生荣死哀了。

公元698年(圣历元年),武则天想立武氏子弟、梁王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狄仁杰意思。狄仁杰当头棒喝:我看天下人都还思念唐朝,若立太子,非庐陵王李显不可。武则天自是愤怒,但没有发作。

武则天再问狄仁杰时,狄仁杰并不明哲保身,依然不卑不亢地回答:“姑侄与母子谁更亲?如立庐陵王,您千秋之后可以配享宗庙,有人祭祀您。我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恍然大悟,逐下决心立李显为太子。可见,武则天与狄仁杰是坦诚的君臣关系,如此重要的事只找狄仁杰商量。

4.晚年的武则天身体欠佳,高宗已经离世多年,自己难免空虚寂寞。又因为在政坛上纵横驰骋、忘我打拚了一辈子,精神上也有疲惫感。为享受生活,她苦心孤诣,在自己的皇宫设立了一个叫“控鹤府”的机构,里面的职员都是她养的男宠。

不管名字多么高雅,这个单位实际上是武则天与自己的男宠们寻欢作乐的场所。因为武则 天曾经单独找狄仁杰商量过许多军国大事,二人君臣关系超越了一般领导与下级的关系。因此,后人猜测。狄公也是控鹤府”的成员之一。

其实,这看法偏颇。不要忘了,狄仁杰是不赞成武则天称帝的。只是,狄仁杰以政治家的目光审视武则天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人民比较富足,才尽力辅佐武则天的。

武则天把能臣和面首分得很清楚,如狄仁杰不止一次地羞辱过武则天的莲花三郎张昌宗。张昌宗多次告御状,武则天总是一笑而过。如果武则天与狄仁杰发展成了情人,武则天肯定会郑重其事,居中调停的。要不,“控鹤府”不就会大乱吗?

作为优秀的政治家,二人惺惺相惜,是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而已。

5

谢邀。一提起狄仁杰这个名字,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他是个神探,很少有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他原本的身份是唐朝宰相。之所以这一点被大家忽视,自然与《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息息相关,不过在追剧之余,也不免引人思考,这位盛唐宰相,为何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破案才华而不是治国之能呢?

▲《神探狄仁杰》剧照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一生历经太宗、高宗和武周三朝,从不受重用的地方小官做起,到后来的曾两次出任宰相,不管是身居何处,他都是不畏权贵,忠诚辅佐君主,特别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他很受重用,他也是珍惜机会适时地向武则天谏言,举贤不避亲、也不避仇,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好,特别是武则天的晚年,他极力的劝诫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将天下又还给了李家,所以李氏重掌皇权后对他极为感激。

虽然他是个很称职的宰相,但是他更闻名于世的还是在律法方面的特长。根据《旧唐书》记载,他并不擅长八股文,所以科举是走的是明经科的道路,这门科目考的主要就是对经文的记忆能力,所以他中举以后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是当了个七品的判佐,后来因为表现优异被提拔到了并州都督府法曹,这个职位主要就是协助审案的,由此开启了狄仁杰成为神探的第一步,他在断案方面的才华逐渐显现出来。

▲李治及武则天剧照

到了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被提拔为大理寺寺丞,此时的狄仁杰好像是开启了断案的神技,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解决了大理寺堆积了几年的疑难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而且没有一件是冤假错案。由此,狄仁杰的神探之名慢慢传了出去,成为了朝廷信赖、百姓敬仰的大法官。

狄仁杰参与的调查审判的案件中,就出名的一件就是“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案件,权善才是当朝的大将军,不小心砍了一颗柏树,要命的是这颗柏树长在李世民的昭陵旁边,因为此案牵扯到的当事人一个是皇族,一个是朝廷的大将军,一个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冤枉了好人也毁了他神探的名声,要危险的是会成为皇权的牺牲品。

▲唐太宗昭陵

狄仁杰想要保住无辜的权善才,于是就想方设法做皇帝的思想工作,他一方面搬出律法为准绳,一方面引经据典,说“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如此的理论与情感综合运用,将唐高宗争辩的无话可说,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明君他也只得放了权善才。

▲《武则天四大奇案》绣像

由于狄仁杰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所以其法官形象在民间传得越来越广,无论是知名度还是赞美度都越来越高,并逐渐被赋予了传奇色彩。明末清初,小说这一新型的文学形式悄然兴起,民间传说中的清官形象几乎都被搬进了小说,包公、施公等都成了断案传奇小说的主角,其中有本名为《武则天四大奇案》的小说也横空出世,主角正是狄仁杰。

6

趣谈答案:历史上的狄仁杰可以说是一心一意为朝廷,也是武则天最为信任的人,只不过狄仁杰和武则天之间并没有任何暧昧联系。

狄仁杰的特殊之处

先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件故事发生在明朝的中后期是嘉靖皇帝和海瑞之间的事情。

嘉靖皇帝曾经一心一意想要杀掉海瑞,只不过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给耽搁了,而海瑞得知嘉靖皇帝去世的时候竟然痛哭流涕,几天几夜不吃饭,撒泼打滚。

这是一个非常反常的情况,按理来说海瑞应该是痛恨嘉靖皇帝的,为什么在嘉靖皇帝去世的时候,海瑞还表现出如此伤心之情呢?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海瑞并不单单是效忠嘉靖的,甚他也绝对不是单纯的效忠嘉靖的,他所效忠的是整个明帝国,他所想的是为了整个明帝国谋福利。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拿到武则天和狄仁杰之间的联系来看,狄仁杰也绝对不是说效忠某一个皇帝的,他所效忠的是整个唐帝国,所效忠的是整个唐帝国的百姓。

而这一切相互勾连起来就不难发现,狄仁杰和武则天之间的联系实在是谈不上,尤其是某些暧昧联系。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

大家也都知道,武则天在当上皇帝之后,由于一位女性当上皇帝,很多事情都需要进行大幅度改革,而在武则天进行改变的时候,或多或少会触犯某些禁令。

比如武则天曾经大张旗鼓的去找一些男宠来陪自己玩游戏,玩着玩着就玩过了头。

更要命的是,在玩游戏的时候,身边的臣子们也都知道了武则天的一些举动,甚至某些臣子异常行为,认为武则天已经犯了某些忌讳。

但是这些臣子们都不敢把这件事情给捅破,因为当时的武则天脾气还是有点小暴躁的。

臣子们思来想去,找到了一个替罪羊,一脚把狄仁杰踹到了前面,让狄仁杰和武则天说。

这件事情如果是别的臣子和武则天说,恐怕头天上午说头天中午的时候就已经嘎嘣脆了。

但是狄仁杰没有,狄仁杰和武则天说的时候,武则天一直在说对对是是,尽管狄仁杰走了之后,武则天依旧我行我素,但也能够看得出来武则天给足了狄仁杰的面子。

除此之外,每当朝中有重大事情,每当朝廷需要做一次重大变化的时候,武则天总是和狄仁杰商讨对策。

而在狄仁杰离开京城的那一段时间,武则天就像丢了魂一样说:我又失去了一个肱骨之臣。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7

武则天跟狄仁杰没染。

武则天当皇帝最初重用酷吏,对李唐旧臣开启了血腥大屠杀,狄仁杰差点被来俊臣搞死,幸亏老狄机灵,自己又干了一辈子刑狱工作,懂套路,曲折迂回运气好捡了一条命,被武则天贬到陶渊明曾经干过的彭泽县任县令。结果过了四年武则天发现一个问题,朝堂中没一个能办事的,围在她身边除了溜须拍马的就是阿谀奉承的,要么明哲保身的。武则天提拔下属也很无厘头,纯属心血来潮,看谁顺眼提拔谁,根本不看能力大小。因此导致各地少数民族纷纷起事,契丹突厥吐蕃回鹘全给武周添堵,而武周朝廷派出去打仗的居然是武懿宗和薛怀义这种草包中的战斗机,武懿宗听到敌人要来马上骑猪跑了,其实敌人远在几百里之外。薛怀义损兵折将不堪一击。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武则天想起启用狄仁杰。而狄仁杰也不得不卖出十二分精力给武则天办事,因为办不好只有死。武则天对他这种李唐旧臣本身并不信任,想得到信任必须拿出态度来。狄仁杰很快融入新朝,成为武则天得力助手,可以说整个武周朝廷就他一人在死心塌地为武则天卖命,好多人都选择了混日子,著名历史学家黄永年先生对此有个评语,叫反对势力的沉潜。别人都沉了,唯独狄仁杰浮了上来,成为武周新贵,一时权倾朝野。武则天赐他紫袍穿,还在上面亲手写了十二字,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狄仁杰当武周宰相有两件事被史家拔得太高。第一件就是立太子李显。据说武则天在立武承嗣还是李显的问题上一直下不了决心,就把狄仁杰关在小黑屋,问他支持谁。狄仁杰没说支持谁,只说如果你千秋万岁之后,谁给你上坟烧纸。你死了武承嗣供奉的是他爸牌位而不是你这个姑姑。于是武则天决定把李显召回来。其实在武则天问狄仁杰之前已经有好多人向她建议过立李旦,因为当时李旦姓武,名叫武旦,正是武周王朝的最佳继承人。武则天问狄仁杰,是想让狄仁杰对此表态,可是狄仁杰并没有表态,而是说了活口话。意思你武则天爱谁谁,跟我无关。狄仁杰的话其实可以这么理解,武承嗣是侄儿不假,可是武则天可以认作自己儿子啊。认成儿子,以后就能给妈立庙了啊。狄仁杰从来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过立李旦或者李显。他被来俊臣整怕了。

还有推荐张柬之当宰相。张柬之能力并不强,而且快八十了,为啥狄仁杰要举荐张柬之,因为张柬之没有根基,让武则天放心。但是武则天想提拔一个办事的人,所以不想用张柬之,可狄仁杰推荐了好几次,武则天没辙了,因为朝堂里的确无人可用。再说武则天也八十多了,就想清闲点跟张易之兄弟过快活日子,对朝政大事已经懈怠了。所以勉强提拔了张柬之。张柬之当宰相没几年发动了神龙之变,其实这个功劳并不能记在狄仁杰头上。狄仁杰是真想为武周江山的稳固选拔人才,并不是出于对李唐王朝复辟的谋划。神龙事变是突发事件,连张柬之都不知道自己会干这一出。

因此武则天和狄仁杰只是纯粹的同事关系,武则天需要一个办事忠诚能力突出的下属,狄仁杰需要一个能让他有用武之地的领导,两人各取所需。至于说什么有特殊情愫啥的,这个真没有。两人都是政治人物。

8

狄仁杰是杰出的政治家,是武周时期的代表人物,不过却是恢复李唐社稷的功臣,正是在他的劝解下,武则天在晚年复立李显为太子,使李唐王朝得意延续!



那么狄仁杰是否与武则天有染呢?答案很明确:没有!

狄仁杰入仕时处于唐高宗李治掌政时期,此时的武则天并未干政,狄仁杰也没有得到重用,一直担任外官,无法进入政治中心!这不是狄仁杰没有才华,恰恰是由于缺少伯乐来发现这匹千里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武则天的上位,为狄仁杰走入大众视线埋下了伏笔!

武则天称帝后,狄仁杰突然得到重用,以至后世谣言二人有染,其实大可不必!武则天一直深居宫中,狄仁杰则在京都之外,并无交集!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已经67岁,狄仁杰也已61岁高龄,被武则天委以重任!

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晚年宠信男宠,要的是年轻俊美,能说会道之人,而狄仁杰老头儿一个,还常常顶撞武则天,二人之万不会存在不正当关系!



武则天雄心壮志成为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心中自然想干出一番丰功伟业,最起码也不能比自己的第一个男人唐太宗李世民差太多!她在位前后大肆清洗李唐宗室与宠臣余孽,洗牌整个朝廷,需要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人材,狄仁杰就是被发掘的人材之一!

狄仁杰用自己的真才实学,一心一意,忠心耿耿地辅佐武则天,武则天则用百分百的信任给予怀抱。二者有点类似于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亲密或者吵闹,前提却是为了天下百姓!狄仁杰在武则天治下,几次大起大落,最终还是位极人臣,可想而知,狄仁杰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

还有一点,武则天和狄仁杰属于山西老乡,可能老乡见老乡会下意识的觉得亲近吧,尤其是对于一个为权利束缚的女人!

再则,倘若二人有染,狄仁杰站在武则天的敌对面,让其放弃武周江山的延续,这可能吗?狄仁杰劝说武则天要以唐高宗的皇后位入太庙,而不是以武氏身份入太庙!这不是一个有染之人敢说出来的话,这是以死相谏的忠臣啊!



小结:狄仁杰与武则天有的只是君臣关系,狄仁杰用自己的真才实学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没有确确实实证据的谣言都是耍流氓!一个以黎明百姓着想的好官,又怎会有不三不四的宫闱之事呢?

最最能说明二者关系的证据,是狄仁杰病逝后,武则天说的一句话:“朝堂空矣”!

说史不是造史,请尊重历史!

9

武则天的确很信任看重狄仁杰,但不是出于私情。史书上没说过狄仁杰长得怎么样,大概就是普通的帅大叔吧,而武则天的后宫里,薛怀义、沈南璆、张昌宗、张易之这些男宠可都是特别出众的美男子。

狄仁杰能得宠,是因为他才能出众,并且不存在性别偏见,忠于女帝武则天。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很好看,而狄仁杰的真实人生比电视剧里还要精彩。

《旧唐书·狄仁杰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意思是说,仪凤年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一年内判决大量以往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

这是什么概念!这就等于这么多案件他没判错一起,简直可以用“断案如神”来形容,比电视剧里还厉害,福尔摩斯在他面前都不算什么了。

这种超常规人才,只要吏治不是特别昏暗,仕途都会走得平稳顺畅。狄仁杰一开始也如此,得到上官赏识,步步高升。而他的才能不只是查案、断案,还在于民生,做地方官做得也很好。

但到了垂拱四年(唐睿宗李旦的年号,实际主政的是武则天),狄仁杰得罪了宰相张光辅,仕途起了点波折。

当时越王李贞(李世民第八子)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讨伐武则天,张光辅率兵平叛,纵容部将大肆勒索地方,时为豫州刺史的狄仁杰不但不曲从,还正色斥责了张光辅一顿,说他的危害比李贞还大。

张光辅怀恨在心,回到京城就弹劾狄仁杰侮辱宰相。此时的武则天对狄仁杰还不是很了解,就听了张光辅的谗言,将他贬为复州刺史。

官职都是刺史,为什么叫贬呢?因为复州偏远,不如豫州繁华。

天授二年(武则天正式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武则天大概想起了这件事情,对狄仁杰说:“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意思是当年你在豫州政绩不错,被贬是因为有人中伤你,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的回答非常高明,他说:“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意思是您认为我有错,那我就悔改;如果您认为我无错,那是我的幸运。我也不想知道是谁说我坏话,还会视他为提醒我自省的朋友。

武则天大为叹服,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狄仁杰内里刚直,处事却能屈能伸,并不迂腐。

长寿元年(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三个年号),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结果不等拷打审问,狄仁杰立刻就承认自己谋反,说:“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他这么说并不是骨头软,而是因为当时法律规定,只要犯人招了,就可以减免死罪。

来俊臣还以为狄仁杰真被吓住了,之后对他看管得不是很严。狄仁杰找到机会向狱吏借来笔墨,从被上撕下一块布写诉冤书,设法交给儿子狄光远,让他去找武则天喊冤。

武则天大概也不信狄仁杰真会谋反,亲自过问此事。最后将狄仁杰和其他同案犯人全放了,贬为地方官。对于涉及谋反的人来说,能有这种待遇已经算不错了。

狄仁杰是武则天还政于唐的大功臣。

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和儿子情份渐远,转而重用娘家人,甚至有了传位于武家的想法。

魏王武承嗣深得姑母武则天的喜爱,想当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问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说:“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意思就一个,您立儿子为太子,去世后可以配享太庙;立侄子为太子,我从没听说过哪家侄子让姑姑配享太庙的。

这话太有道理了,武则天由此下定了还政于唐的决心。

武承嗣谋夺太子之位无望,恨上了狄仁杰,数次要求诛杀他,武则天都没同意,对狄仁杰极为尊重,称呼他为“国老”或“狄公”。

狄仁杰上了年纪后,多次想要致仕,武则天都不批准,还免了他的跪拜之礼,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久视元年(武则天称帝后的第十一个年号),71岁的狄仁杰病逝,武则天痛哭不已,辍朝三日,叹道:“朝堂空矣”。足见在她心中,狄仁杰的份量很重。

总之,狄仁杰是杰出的政治家,胸怀宽广,武则天看重他,是因为视他为国之柱石,两人君臣相得,与私情无关。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10

狄仁杰

为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高祖狄湛,随宇文泰西走咸阳;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时期的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

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中明经科考试及第,除汴州判佐。龙朔元年(661年)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上元二年(675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于仪凤元年(676年)一年内判决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 九月,左卫大将军权善才和监门卫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柏树而被下令诛杀,狄公上谏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之言使得两位将军免遭斩杀,数日后升任侍御史。任职期间恪守职责,弹劾巧媚逢迎恃宠怙权之徒。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弘机造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弹劾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包庇王本立,狄公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遂被定罪朝廷肃然。680年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巡幸汾阳宫,以其为知顿使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征发数万人开御道,狄公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帝闻曰“真大丈夫矣!”

永淳元年(683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外族的关系,深得人心,百姓为立生祠垂拱二年(686年),经监察御史郭翰推荐,升任冬官侍郎。[3]四年(688年)二月,授安抚使与司属卿王及善和司府卿欧阳通,分赴山东河南赈济灾民。六月功成升江南道巡抚大使任内移风易俗。针对吴楚多淫祠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不久返洛阳升文昌右丞[4]九月转任豫州刺史。时受越王李贞株连者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公知其无辜遂上奏:“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天后闻奏特赦改杀为流稳定豫州,时诸军节度张光辅恃功大肆勒索,被狄公怒斥杀戮降卒以邀战功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遂上奏告出言不逊贬为复州刺史,五年(689年)七月内史张光辅为洛阳令张嗣明、罪臣徐敬真诬告下狱,复职入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开始了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来俊臣等酷吏诬陷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狄仁杰等深知酷吏严刑拷打成性,宁为陛下赐死,也不愿死于酷吏手中,为保全性命,权宜之计立刻招罪曰:“反是实!”仁杰拆下被褥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得其冤状。其子狄光远持书上告朝廷,来俊臣接获密报,遂伪造狄仁杰笔迹写下《谢死表》上呈女皇。女皇召狄仁杰等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弄清是伪造的,于是释放此案七人,但俱贬为地方官,狄公贬为彭泽县令。任内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公上奏疏请求赈济免除租赋上闻从之。并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百姓立生祠纪念其功德。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起义,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三月,清边道行军总管王孝杰所部在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遭遇契丹军,全军覆没,王孝杰跳崖而死。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冀州市),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任刺史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人听闻后,退兵而去。不久,狄仁杰改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孙万荣兵败被杀,部将李楷固等投降了武周。朝廷大臣因为李楷固等人曾经屡胜周军,想把他们处死。狄仁杰介入,说服了武则天宽恕并重用了李楷固等人,李楷固平定了继续反周的契丹人。 神功元年(697年)六月,狄仁杰调任河北安抚使,与娄师德武懿宗分赴河北各地安抚战后灾民,招纳流亡人士,恢复生产。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闰十月,狄仁杰召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女皇治理国家大政的左右手赐予紫袍、龟带,紫袍上书写“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金字。上奏撤军西域,封西突厥贵族斛瑟罗为可汗率众镇守安西。上不纳。[7]

圣历元年(698年)二月,太子迟迟未立,武则天有意立侄梁王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以政治人物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勿让权予侄。曰:“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答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为表示心意,三月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赐武姓,使李唐得以维系。八月兼纳言推荐其子光嗣担任尚书郎,而狄光嗣很称职,受到武则天的赞扬,说他堪比春秋时期的祁奚祁黄羊。秋九月突厥南下入侵河北,上命太子河北道元帅、狄公副元帅征讨。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不久大败突厥,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追之不及而还。十月任河北道安抚大使,奏请赦免依附突厥逃窜山泽之民;上闻从之,采取减轻赋税徭役赈济,饥民恢复生产,严禁骚扰百姓措施,河北稳定。 二年(699年)二月随武则天巡幸嵩山谒王子晋庙,八月上表废去安东都护府恢复高句丽政权以不切实际未行。[8]久视元年(700年)正月回朝任内史(中书令),四月武则天辛三阳宫避暑,狄公随侍有胡僧邀请武则天观看安葬舍利,狄公跪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遂中道而还。五月随游石淙山作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上喜赐宅一所。七月经狄公力救免死之契丹将领李楷固骆务整,率军扫平契丹献俘上欲受封狄公拒辞。 闰七月,上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公上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上从之免其役。[9]九月辛丑日(11月11日),狄公病故于洛阳私宅,上闻震悼辍朝三日曰:“天何故夺吾国老如此早?!至此,朝堂空也!”赠文昌右相(尚书右仆射),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之为梁国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