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是为保江山,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地位。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中央政府的改革
朱元璋是从社会底层一步步打上来的,曾是布衣,今为皇帝,因知皇权来之不易,自然要加珍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皇位,他进行了中央政权的吏治改革。
公元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用这三个部分分担负行中省的职责,这三者分立又牵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
至于丞相制度,他也终于有合理的原因废除,改设六部,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直接归他管辖。公元1382年,他又设立了几个大学士来给他当顾问。
二,设藩王,巩固皇位
朱元璋效仿刘邦,分封刘姓王一样。朱元璋也要封朱姓王。他为巩固朱家江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藩。他认为唐宋灭亡就是没有设置藩王,远可守边疆,内可辅朝廷。
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藩王,其中有九个藩王的封国分布在从江西到西北的边防线上,称*塞王*,其中就又燕王朱棣,他们的作用在于低御蒙古入侵。那些在内地的藩王则是用来镇压民众的反抗和监督地方官员。
三,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变*
朱元璋以为只要是他的儿子,大家都能齐心。父子齐心,兄弟齐心。他却没想到,历朝历代,越是皇家,骨肉之间纷争越激烈。汉代有七王造反,晋朝有八王之乱,都是前车之鉴。
洪武九年(1376)封藩的时候,有大臣给他上书,说藩王的封国太大,军权太重,却不能保数代以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对他们实行削藩,恐怕这些亲王心生怨恨,说不定造反。朱元璋看到奏章后,大骂这是离间他们父子的骨肉之情,结果上书者死在狱内,群臣震恐,无人再论。但是他一边发脾气,一边又在考虑对策。为防止将来藩王们真的做出出格的事,他封藩的同时,又立下了祖训,允许以后的皇帝在必要时下令*削藩*。
不过朱元璋立下的祖训的时候做梦也会想到,就在他死后不久,第二位大明的国君,建文帝朱允炆,就是因为削藩,引起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最终燕王朱棣获胜,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只做了四年的皇帝。朱元璋为保江山是煞费苦心,千防万防是家贼难防,为了皇位,叔侄隙于墙,皇权无父子,只有无情的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