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肯定会造反。以清君侧之名进行起兵造反,以便夺取大清帝国皇帝宝座,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条,无路可走。

造反的资本在哪里,有没有胜利的可能性?我们试着去分析几个关键性人物:

一、几个关键性人物登场

1.九门提督隆科多,这决定是否能登顶最后一步

隆科多作为清康熙年间九门提督,掌控京城护卫,就相当于内卫部队,禁军统领。只是一直中立的隆科多为什么最后选择雍正呢?背叛康熙大帝,却也不投靠八阿哥党呢?因为康熙没有把隆科多父亲佟国维世袭一等公的爵位封给隆科多,使得隆科多怀恨在心,最终在康熙大帝临终前,倒向雍正皇帝。最主要的是他跟八阿哥党中九阿哥,十阿哥都有仇恨,因为自己的父亲就是因为举荐八阿哥为太子一事被康熙帝训斥并失势养老在家。即使十四阿哥允禵称帝,但九门提督隆科多投降四阿哥雍正,共同举兵攻打皇宫,把十四阿哥允禵囚禁,夺取金牌令箭把十三阿哥允祥释放。并且会把八阿哥党的所有成员全部缉拿下狱甚至斩杀不留。

2.十三阿哥允祥,控制丰台大营,保证皇位稳固

康熙四十七年之后,十三阿哥允祥就被圈禁了。在雍正需要起兵造反之时,肯定第一要解救的对象。因为在雍正与邬思道谈论十三阿哥在军队的影响程度,整整列出一大串名单,而且十三阿哥不管在文臣武将中都有着比八阿哥不相上下的名声。

清朝八旗兵制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京营八旗亦称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是从正黄、正白、镶黄等所谓上三旗的满、蒙族人中挑选组成的亲军营,负责侍卫皇帝和宫廷,归领侍卫内大臣统辖。在十三阿哥封为领侍卫大臣,统领皇城郎卫三旗子弟兵。

当时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是八阿哥党的心腹,那时候可能已经起兵勤王到京城以防四阿哥雍正的叛乱。危难之际,只有十三阿哥允祥拿着金牌令箭与率领京营八旗子弟兵到丰台大营行军途中进行冒险拦截,通过晓知大义把召唤原来自己在军队的心腹站到自己这边,进一步把八阿哥党主要成员的脑袋全部丢到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面前,以“起兵谋乱”极大罪行方式扣到原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身上,最后斩杀祭旗,最后“进京勤王”方式,进而控制住丰台大营的2万余人的军队,彻底消除对雍正皇帝新君皇位的隐患。

3.年羹尧,控制西北军队的关键人物

在西北地区还有一支军队是由雍正的奴才年羹尧率领,直接可以进京勤王。因为十四阿哥回京登基之时,不可能把军队带回京城附近驻扎。年羹尧得到雍正的密令之后,直接率兵控制西北军营,斩杀掉十四阿哥的手下心腹,进而控制这支西北军,以防新君上位造反的隐患。

当然从雍正皇帝造反那一刻,就是这几个关键人物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只要失去其中一环都是失败,甚至让整个大清帝国陷入战火纷飞的时期。

4.雍正皇帝,才是这场赛事的主角

在造反计划谋划及上演之时,雍正皇帝才是这场戏的主角,他是否能够坚定迈出这一步,迈出这一步之后,他就能坚定为了皇权最顶端进行血溅四方,杀兄害弟这样的行为,甚至大清洗的残杀,确保皇权最终胜利。按照雍正皇帝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尤其对自己兄弟及功臣的行为,能够验证出这样的结果。

他造反必然能够成功,因为他不得不如此做,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条,没有所谓的太平王爷善终,最好的结局就是圈禁到死。

当然这也仅仅是假如,个人的猜想与论证。真实的历史是雍正得大统,延国祚,造康乾盛世的舵手,是一位勤奋而了不起的好皇帝。

最佳贡献者
2

康熙不会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不会造反。因为数年来,雍正一直和康熙进行较默契的传位配合,尤其是最后雍正有些糊涂,怀疑,直到邬先生点破后,雍正才会恍然大悟。老十三和年羹尧都是康熙留给雍正的干将,老八只有在雍正没有用这两人时,或者他们俩都基本上废了时,才会逼宫。

3

如果康熙不传位给四阿哥胤禛,那么四阿哥胤禛绝对是没有造反的机会。

其实四阿哥胤禛能够登上皇帝的位置,从康熙五十年太子胤礽被废事情就已经出现了苗头,尤其在康熙五十八年到康熙六十年的一些列操作都很明显了。康熙对四阿哥的帮助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帮他铺路,首先康熙逐渐的帮助四阿哥胤禛消除了兄弟里边的障碍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被圈禁,八阿哥胤禩因为毙鹰事件被辱骂,康熙甚至绝情的说出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康熙五十六年,十四阿哥被掉到西北做大将军王,虽然平叛有功,但是明知自己大限将至的康熙却一直没有把十四阿哥调回来的打算。老三胤祉虽然对皇位也有想法,奈何身边都是读书人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当初自己亲自做主把年遐龄的女儿嫁给了四阿哥胤禛,胤禛和年羹尧有了密切的联系。康熙四十八年,30岁的年羹尧成了四川巡抚,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给了40岁的年羹尧兵权,升任了四川总督,授予定西将军大印。年羹尧请奏以四川为西北大军和入藏军粮草运输要道,康熙都准许了,这也为后来雍正登基,年羹尧牵制西北大军粮草埋下伏笔。

康熙五十九年,和胤禛关系不错的舅舅隆科多本来为步军统领,掌管京师防务。康熙又让他兼任了理藩院尚书,秘密监视废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还有在京师的王公贵族随时汇报。康熙六十年康熙大寿去盛京祭祖还是冬至祭天,康熙都让胤禛代理。自诩“天下第一闲王”的胤禛忙了起来,代替康熙做了不少事情,复查了贡士会试的试卷,还清查了清朝十三仓中最重要的的京,通两仓。胤禛在康熙五十年以后,对康熙十分孝敬,让康熙大为感动。

如果康熙不把位置传给胤禛,首先他就不会安排这么多胤禛身边的人身居要职,把握兵权,也不会派胤禛代替自己去办事。这样胤禛没有了基础。没有了基础的胤禛他在兵力上比不过老十四,在声望上比不过老八,在读书人中比不过老三。毕竟老四性格寡淡冷面,朝中官员与他来往密切的并没有多少。如果康熙传位给别的皇子,胤禛各方面劣势明显再加上少了康熙的铺路,成功可能性基本为零,胤禛自然不会去做。但是胤禛作为皇子表面韬光养晦,背地暗潮汹涌,四处布局,可见其城府,在加上其出色的才华,天生帝王材料。

文/红雨说历史

4

从《雍正王朝》这部剧的角度来分析,如果时间一到康熙还没有确定传位消息,那么老四胤禛一定会让邬思道拿着钦差关防印放出老十三,然后老十三从丰台大营调取兵力赶到畅春园用武力夺位,不管能不能成功,但是雍正一定会这么做。

为什么我会这么确定,雍正会为了皇位造反?

老八集团准备妥当,正摩拳擦掌。

太子被废两次后已经无缘皇位,老八的集团虽然被康熙警告,可是对于皇位他们还是不会放手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曾经想收买隆科多,而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云已经被老八集团搞定,只要康熙驾崩后老八命令一下,成文云就开始动手,所以为什么邬思道要拿着关防大印让老十三去丰台大营夺取兵权,因为成文云不是老四胤禛的人。

对于老八集团的周密安排,雍正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但他也不是孤身一人。如果他只是孤军奋战的话,雍正王府里面的细作不会被处理的那么干净,因此除了邬思道和老十三外,还有老十七也是站在雍正这边的。

太子在第二次被废后。老十三曾问雍正为何不争取皇位,他是坚决不想老八继承皇位的。这样的对话就足够说明老十三是雍正的铁杆盟友,而他所谓的“争取”是有动用武力的想法。

但后来康熙把老十三禁足了十年,在康熙驾崩前他说道:

“老十三心底光明,需要磨练心性,以备将来老四大用。”

从这句话能够得到两个信息:

  1. 康熙承认雍正的继承资格;

  2. 老十三被关不只是磨练心性,十年人都能关傻。

所以,康熙说是磨练也是保护更是预防,因为老十三的外公是蒙古咳尔咳大汗,康熙是什么样的人,这批儿子为了皇位斗的鸡飞狗跳,他能不预防老十三和老四为了皇位借用蒙古的势力吗?

雍正和邬思道早就准备用武力夺嫡的预防措施

在老八和老四的集团中,他们动用的策略不一样,老八是希望越乱越好,因为老八的盟友众多,可以借乱起势;而老四胤禛在老十三还被圈禁的时候,只是孤家寡人,他要“稳”,要临危不乱,但武力解决是首选。

因此,当时邬思道希望胤禛一定要放出老十三来帮忙,而邬思道对于夺嫡之事也早有准备。老十三是带兵之人,手下也都是带兵将领,所以邬思道拿出当年老十三留下的掌兵者的各个名单,让雍正要跟老十三见面选择可用的将领。

虽然邬思道分析康熙认定的继承人是雍正,看这只是他个人分析,如果康熙改了主意或邬思道分析错了怎么办?

因此,雍正需要做一手准备,而老十三名单上的这些带兵将领都并非普通将领,这是早已准备好为夺嫡而发动武力的人。

所以,当雍正拿着那份名单到老十三面前的时候,老十三不但希望胤禛做皇帝,还把名单上那些可用的人都选了出来。这一系列动作下来,很明显的胤禛就是为了预防如果自己不是皇位继承人而采用的激进措施了。

其计划很简单,老十三放出来后拿着胤禛的边防大印,赶到丰台大营夺兵权,然后再集合胤禛杀入畅春园,用武力帮胤禛夺得皇位。所以答案很明了,康熙如果不传位给雍正,雍正必定造反。

5

在《雍正王朝》里面,雍正顺利地继承了皇位,并且在一番改革之后使得大清王朝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从雍正继位后的施政举措,可以看得出他是当时最适合担任国家元首的人选,这也是为什么康熙在驾崩之时,要传位于雍正的重要原因。

那么假设当初康熙传位的人选不是雍正而是十四阿哥胤祯,那么雍正是否会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而铤而走险,发动政变篡夺皇位呢?

或许在平行宇宙的那一边,康熙真的将皇位传给了十四阿哥。当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等人在畅春园里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内心里百感交集。八爷党的九阿哥、十阿哥听到皇位继承者虽然不是老八,但也还是自己的盟友老十四之后,内心里面暗自庆幸,自己站对阵营了,八阿哥痛心自己不能得到皇位,但是想想老十四继位,自己仍然还在权力的中心,一下子也释怀了。

最痛苦的人当属四阿哥胤禛了,作为最后与八爷党争夺皇位的皇子。此时的胤禛面临着两个艰难的抉择,一个是顺从皇阿玛的旨意,拥护十四阿哥胤祯称帝;另一个则是鱼死网破,发动政变篡夺皇位。

对于这两个抉择,相信四阿哥胤禛会更倾向于第一种。毕竟在小说《雍正王朝》里面,在接到康熙临死前传召,胤禛一度不敢入宫。如果不是邬先生的分析鼓励,胤禛多半是会躲在王府里面。

正是因为邬先生分析康熙百分百会传位给四阿哥胤禛之后,胤禛才敢奉诏入宫,并且在入宫前还跟邬先生安排好了夺取兵权的计划。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夺取兵权的计划当中,十三阿哥胤祥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没有胤祥就没有能够顺利继位的胤禛。

但是当时的十三阿哥胤祥是被囚禁在宗人府里面的,在胤禛被康熙钦定为新君之后,胤禛才拿到了金牌令箭派人去释放十三阿哥胤祥,后面的夺取兵权的计划才得以进行。

如果皇位是传给十四阿哥胤祯的话,胤禛自然是无法拿到金牌令箭,没有金牌令箭也就没有了胤祥去丰台大营的抢夺兵权。没有兵权的胤禛又怎么敢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呢?

除了没有兵权之外,四阿哥胤禛不敢发动政变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康熙晚年八爷党势力庞大。因为早年八阿哥对朝廷官员人心的笼络,在康熙病重之后,很多官员都间接地听命于八爷党,特别是八阿哥胤禩。在一没兵权,二没人心的情况下,四阿哥胤禛断然不敢发动政变的,而且关键的一个点是在这个假设当中继承皇位的是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自己即便没能参与到权力的中心,也能当个太平王爷。如果这个假设当中继承皇位的八阿哥胤禩话,或许胤禛才会鱼死网破,发动政变篡夺皇位。

6

造反,自古以来都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赢就赢得盆满钵满,输就输得一败涂地。像四爷如此心机深沉的人物,就算真的夺嫡失败,那他也不会造反,选择一条死路、绝路来走。

不过他也有不少后路可走,我认为至少有两条,四爷可是从来都不会做孤注一掷的事的。

第一条路:继续支持新主

在两次废太子后,四爷也正式加入了夺嫡之争,但他和“八爷党”收买人心的做法不同,四爷是在朝廷多做实事,少结党羽;在家潜心修佛,不问外事;对父亲多表孝心,建寺歌颂;对兄弟关怀备至,不靠不拉。四爷自诩“天下第一闲人”,只做事,不结党。这也是为什么在夺嫡最激烈的时候,各党派都会忽略了这个“闲人”的原因。

四爷用的是韬光养晦之策,他和兄弟们的关系其实并不是电视剧和文学作品里那样的水火不容,反倒是和几个兄弟都处的不错,太子被废的时候他和胤禟上表求情,而九爷胤禟一直都想拉拢这位四哥,但四爷都不置可否。这也是他给自己留的后路之一,因为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这两人都是老九胤禟的投资目标和支持对象,所以四爷和胤禟既保持着联系,又不过度渗入“八爷党”的核心,所以最后不管上位的是谁,他都可以稳坐钓鱼台。

四爷第一条后路就是继续扶持新主,因为他一向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手下无人无兵,就算造反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四爷第二条后路:退守台湾

别以为这是内战时期才有的策略,早在明朝灭亡,郑成功就采取了退保台湾的方法,和清朝死磕了十几年。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设置台湾府,加强台湾的经济建设,宝岛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就愈加紧密了。

而雍王府中第一谋士戴铎早在夺嫡开始时就看中了台湾这块宝地,他在给四爷的上书中说数十条建议,教他“不争以争”,“谦恭做人、高调做事”,“从皇帝着眼处入手”,“提拔家奴心腹,将其安排或在内为阁部九卿,或在外为督抚提督”,“经营台湾,以为退路”。总结为《戴铎十启》,是整个“四爷党”的夺嫡方针。

在十四阿哥胤禵受命为“大将军王”时,戴铎在表中建议四爷安排自己做台湾道,总揽台湾钱粮兵马,为主子开创一个后守之地。万一夺嫡不成,则退守台湾,或远离朝廷、安度余生,或割据一方,成郑王故事。

四爷的第二条后路就是退守台湾,虽然他是否决了戴铎的建议,但很难保证他不会安排别人去任台湾道。尤其是夺嫡失败后,四爷要是不想在朝廷里受气的话,那台湾也是个很好的去处。

所以就算四爷夺嫡失败,但他也不会造反,不会做“自绝于祖宗”的事,他的后路多着呢!干嘛去选一条一定会失败的造反之路呢?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

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7

如果遗诏上不是雍正,他很难造反,因为在宫禁之中很难行动自由。

雍正王朝中写道:老十三故意站在门口,假如遗诏上不是胤禛,他就杀出去。

老十三武功高强,估计夺门而出不是难事,但他杀出去干什么呢,当然不是回家睡觉,等待新皇册封,肯定是出去说八阿哥造乱,命令老十七,邬思道那帮人听他的带着王府护卫杀回去,因为他知道,从来夺路杀出畅春园那一刻,他就不能回头了,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必须死,因为不论老四老八或老十四谁当皇帝,都可能把造乱的罪名给他背,所以他只能冲进去大杀四方,把罪名推翻老八和宣读遗诏的隆科多身上,老四也必须‘死于老八老九老十’之手,当然这些人肯定也就‘死于乱军之中’了,说不定弘时弘历都得在‘战斗中牺牲’,然后留下老三‘作证’,张廷玉那些人作证,再一纸诏书让老十四回京。。。

8

谢邀,大家好,我是“刀笔历史”

我认为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不会造反,原因有三:

1、手中无军权

古代如想造反或者叛乱,首先手中要有军权,而且这个军权不能通过亲信掌握,即使关系再好也不行,叛乱成功,容易成为傀儡,失败了就不说了,除了一死没有其它的路。

而再看看当时的胤禛(雍正帝),自己手中没有任何兵权(19岁时跟康熙征葛尔丹时,率领过正红旗军营,但战争结束后又交回军权),手中握有兵权的亲信只有两个人,步军统领隆科多和川陕总督年羹尧,都非心善之徒,皆虎狼之性,即使叛乱成功,能压住还好,一旦压不住就会反噬其身。

而众皇家兄弟之中,能和胤禛(雍正帝)真心沟通的也只有胤祥(十三阿哥),但他只是早年一直陪侍在康熙跟前,并未领军作战过,因此在这一点上并无助力。反倒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允禵(十四阿哥)在康熙死前,曾任“抚远大将军”,是实实在在的军中高级将领,也手握重兵,可随时调遣。但由于性格原因,胤禛(雍正帝)与这个亲弟弟一直不和。导致允禵(十四阿哥)投靠了八爷党。

也就是说,胤禛(雍正帝)手中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兵一卒。

2、朝堂无朋党

康熙活着的时候,一直告诉胤禛(雍正帝)要做一个“孤臣”,只有做孤臣才能做事不循私,不枉法。胤禛(雍正帝)为讨康熙的欢心,也一直在按照他的要求做,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内库还银案”中,为了让大臣们积极的归还所欠银两,胤禛(雍正帝)手段激进,最后硬是逼的工部侍郎刘士中(影视剧中说是魏东亭,其实这是虚构人物)羞忿自杀,在朝野中引起极大的愤怒,百官对他的这种做法非常不满,最后康熙不得不出面做了调停才平息了众人的情绪。

虽然康熙严厉训斥了胤禛(雍正帝),但内心对他的这种做法还是认可的。他在摸索到康熙的心理后,更是坚持要做一位“孤臣”,之后无论是“江南盐税案”还是“太子党覆灭案”,他都把自己推到了百官的对立面。这样的情况下,他在朝中没有朋党,如果造反没有人会响应他,甚至可以说,如果康熙若不传给他,他终有一天会遭到朝廷中百官群臣的攻击。

3、名望不如兄弟

胤禛(雍正帝)号称是“冷面王”(不是烤冷面大王),无论做人做事都体现一个“冷”。不是高傲,而是做事不近人情,只讲法典。这样的声名,如何与号称“八贤王”的胤禩相提并论,他为了博一个贤名,做事时总是会给别人留一条后路,人情法典依事情而定,甚至只要对 贤名有利,可以放弃原则。

有这样的人相对比,名望与声望都不可同日而语,胤禩(八阿哥)的身边聚集了胤禟(九阿哥)、胤?(十阿哥)、胤禵(十四阿哥)。而朝臣中对他马首是瞻的更是不计其数。

总结:

在这种一无军权,二无人脉,三无声望的情况下,想举兵叛乱谈何容易。别说清朝的雍正了,就说现代人,在没钱、没权、没技术、没人脉的情况下,如果想创业成功,是不是太难了?而反观康熙一生雄才大略,晚年为了皇位也是殚精竭虑,居然能想出用这种方式考验未来的接班人,也是剑走偏锋了,不得不让人佩服。

关注我,天天看历史

声明:文章为原创,图片为网络素材,侵删!

9

如果在康熙驾崩后,并没有明确的旨意传位给雍正,雍正肯定会起兵夺取皇位,造反是肯定的。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雍正为巩固地位,或者说为了造反提前做的准备。

扶持年羹尧,以此制衡十四阿哥胤禵

十四阿哥胤禵能征善战,而且一直在外统帅大军,最为重要的是他与八阿哥交好,大有以八阿哥马首是瞻的意思,这让雍正非常忌惮。

在康熙五十八年,十四阿哥胤禵统兵十万与准噶尔部大战,之后一直在前线驻军,这让雍正觉得有些坐立难安。

毕竟雍正手上没有兵权,一旦八阿哥想要作乱,自己很难阻止,因此雍正决定扶持年羹尧去制衡十四阿哥。

年羹尧也算是年少有为,不到三十岁出任四川巡抚,并平定当地叛乱。之后在康熙五十七年升任四川总督。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逐渐升温。

为平定准噶尔部,康熙派出了十四阿哥出征,后来又加派年羹尧协助,而且雍正也多次举荐年羹尧。

之后年羹尧升任陕甘总督,并于康熙六十一年获得了与十四阿哥共同执掌西北军务的权力,雍正制衡十四阿哥的意图得到实现。

朝堂之上雍正也有了隆科多和十三阿哥作为强援

隆科多曾在康熙年间被任命为九门提督,而且和雍正的关系密切,可以说在雍正登基之前,帮了雍正很多忙。

要知道后来宣读康熙遗诏的就是隆科多,这也是后世一直怀疑雍正伪造诏书的原因之一。

十三阿哥是雍正最得力,也是最信任的助手,不过十三阿哥早期因为废太子案被短时间圈禁,后来因为腿部生了毒疮又远离了朝堂。

但不管怎样,十三阿哥都还是一位皇子,他辅助雍正带来的政治效果,是很多大臣比不了的。

皇位近在咫尺,雍正垂涎已久,怎么可能拱手让人

此时太子之位空悬,四阿哥与八阿哥为争夺皇位已经势同水火,两人之间无论是谁登上皇位,都不可能容得下另外一人。

试想在这种情况下,雍正肯定做过无数次推测,一旦康熙归天,自己该怎么夺取皇位,我想雍正一定把各种假设都幻想了无数遍。

其实在历史上就一直留有雍正篡改诏书的传闻,有资料分析当时康熙并不是传位给四阿哥雍正,而是传给十四阿哥。

降旨召胤禵来京,其旨爲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这些传闻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雍正在登基一事中确实用了很多手段。

或许说雍正真的是篡改了诏书,但是他已经成功的登上了皇位。即使他在此期间,确实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一切也都已经成了过往云烟。

但从这些事件来看,雍正不是那种束手就擒之人,为了皇位他肯定会拼尽一切,即使最后造反他也在所不惜。

10

雍正是康熙家的老四爱新觉罗·胤禛,这位爷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风云人物,在当时不被看好,却最后坐上了皇位,而在现在也是清朝宫廷剧炽手可热的“白面小生”“霸总裁”四爷,那时太子两次被老爹废了以后,太子人选还没确定,当时最有实力的要是“霸道总裁”老四,还有老八还有备受宠爱的老十四皇子。

有传言说,老皇帝在临终前本来是想传位十四阿哥,聪明的老四跟死去的老爹玩字谜游戏,把十四的“十”改成了“于”这样皇位就不是十四的而是老四的了。

说的有模有样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后人臆想出来的。先不说“传位十四皇子”读起来不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老四想篡改圣旨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想先进宫得到老爹的遗嘱,在戒备森严的皇宫里,难于登天。

我想这应该是后世人为了让这段历史更有看点的猜想。不得不说,雍正确实是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整饬吏治,使财政状况有所好转,在人权方面,废除了明朝遗留的“贱籍”问题。

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为“康乾盛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历史宫廷剧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似乎他老爹并不偏爱老四这个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十四。老四的登基似乎出乎意料。这和老四的手段是分不开的,老四有当君主的才能是不可否认的。也不失为一位心机深重,手段高明的能人。皇帝最厌恶的莫过于儿子们为了储位而结党营私,你越低调反而越容易被喜欢,高调的人一般活不长。

可是想要获得高位没有人帮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团体,老八这点太高调了,可能是对自己太自信了,为了太子之位,游走于大臣之间。他老爹肯定要批评他的。低调不代表没有,老四就是这样的人,隐藏的太深了,不着痕迹地拉拢自己人,这也为日后的登基打下了基础。有人就好办事,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当时十四皇子的威望很高,尤其是在出征西北打退准格尔人之后。人们都以为小十四会成为储君人选,这也是说老四篡位的原因。

老四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自称“天下第一闲人”。能在皇位争夺中获得最终的胜利,源于他的务实精神,曾多次外出办理政务,走遍中国所有主要地点,对山川河流也比较了解,这些经历使得他获得了关于民间的直接资料。这也是老四有野心的表现,无论如何都要当天下的王,这天下迟早都是我的。

当老八提出对官吏实行仁义方针的时候,老四提出了与此相反的方针政策,他认为应该采用暴力的方式整顿吏治,获得了众多大臣的一致好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雍正皇帝是一个尚武的皇帝,这在他上位之后以后依然和弟弟斗智斗勇中可以看的出来。

种种迹象表明,哪怕是老四没有登上皇位,依然会谋求这个位置,老四怎么甘心认输屈于人下呢。我们可以参考下明朝的朱棣皇上,当初太祖曾经在四子朱棣和长孙朱允炆之间徘徊未来皇帝。结果是没有传位于四儿子,并且决定让孙子当皇帝后就下旨,没有皇帝的命令,所有人都不能进京,都给我离京城远点。

可是并不管用,几年后朱棣依然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并且一生都在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这和雍正登基之后,流放输了的弟弟有异曲同工之处。哪怕当上了皇帝依然不放心自己的皇位,生怕别人谋反。自古以来每个皇帝都有一种心理,那就是“总有刁民想害朕!”争权夺位的时候,提防兄弟到了,到了坐上皇位还要提防成为“王爷”的兄弟,做皇帝真累!只要有心想要做皇帝,而没有坐上皇帝当的儿子,到最后不管有没有争夺到帝位,有很大的几率都会谋反,有的可能心机深沉,藏得更久,朱棣就是等朱元璋走后反的。

而那些过早暴露目的的也就被自己的兄弟收拾了,所以以老四的野心,要是没有坐上皇位,很有可能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