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从来也没有把兵权交给李严,李严这个托孤大臣更多只是表面上的意义,而没有太多实际的权力,蜀汉实际权力全部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丞相在一个政权中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刘邦的丞相是萧何,刘备的丞相是诸葛亮,刘邦对萧何还有猜忌之心存在,可刘备对诸葛亮却是极为信任。
刘备与诸葛亮的交情,从隆中对的如鱼得水,到刘备在前方征战,诸葛亮在后方镇守城池,足兵足粮,两人各取所长,分工明确。有人说刘备打仗不带着诸葛亮就说明不信任诸葛亮,这绝对是最荒谬的谎言。
如果你是刘备,你会让一个不信任的人镇守后方足兵足粮?你会让一个不信任的人当这个政权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你会把自已身后的江山社稷、妻儿老小托付给一个不信任的人吗?
当然不会。
刘备打仗不带诸葛亮,让诸葛亮镇守后方是一种分工,都去前线打仗了,谁来镇守后方?如果这也叫不信任,那荀彧和萧何表示不服。
刘备对诸葛亮是绝对的信任,但刘备对李严就不一样了,诸葛亮是刘备一起创业的伙伴,但李严却是从刘璋那里投降过来的,刘备托孤选了李严,一是因为李严有些才能,二是因为李严身份特殊。
李严的身份是刘璋的旧部,但又与刘璋大部分旧部不一样的是,李严也是荆州人,刘备夺取益州之后,手下有大量投降过来的刘璋旧部,主要有益州本地人和从外地进入益州的东州人,而李严可以视为东州人的代表。
刘备托孤把李严拉上,与其是说托孤,还不如说是陪衬,除了诸葛亮,刘备政权再也没有合适的人接受托孤了,刘备把李严拉上,是为了安抚和拉拢原来刘璋旧部中的东州人。
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后,就开始考虑后事,先是把李严从太守位置上调到永安担任尚书令,成为中枢机要官职,尚书令其实也就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位低而权重,也确定了李严的托孤大臣身份。
刘备病重之际,托孤的安排是:改任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而诸葛亮的安排是:丞相领益州牧,开府治事,在成都辅佐皇帝刘禅。从这个安排,就能看出,李严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权力,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比。
刘备的这个安排真是让人疑惑不解,既然李严是托孤大臣,为何要留下镇守永安而远离政治中心?既然是镇守永安边境,为何又是托孤大臣,这么远怎么辅佐皇帝?
再仔细研究一下李严的职位,你会发现,李严虽然有托孤大臣之名,且有统领全国军事之名,但无兵权之实,换句话说就是,李严只是个名义的全国军事总司令,而没有实际权力,或者说实际权力明显不符身份。
李严镇守永安,永安是蜀汉与东吴的边境,李严只不过算是蜀汉的一员封疆大吏而已,他手上的兵权也只有永安的驻军而已,这是一支边防军,要知道蜀汉的都城在成都,除去边境的边防军和各地的郡县兵之外,蜀汉的中央军是驻守在成都附近的。
皇帝刘禅和诸葛亮是在成都的,诸葛亮如果要调兵需要李严同意吗?根本不需要,如果不需要,李严算是哪门子的统领全国军事呢?从各种情况来看,李严除了顶着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的名义之外,并没有全国兵权之实。
反而是诸葛亮拥有了蜀汉全国的兵权,比如南征南中,是诸葛亮这个丞相率军平定叛乱的,李严这个“最高军事长官”在同一时间仍是驻守永安,再比如诸葛亮五次北伐期间,都是诸葛亮领导并亲率军队北伐的,李严这个“最高军事长官”却在帮诸葛亮运输粮食!
李严只是运粮的好吧,哪来的兵权?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李严都没有兵权,最多也就是驻守在永安边境地区的边防军归李严管理,从种种事迹来看,李严被拉到中都护这个位置上就是个笑话,不过这个笑话就是刘备故意而为之的。
再看看刘备的托孤,比如那句著名的托孤之语: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事。如果我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辅佐他,如果他无才能,你可以自己决定如何取舍。
然后刘备又下诏令给刘禅说: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意思是:你与丞相一起从事,一定要把丞相当成父亲一样对待。
看到了吗?刘备托孤至始至终是在跟诸葛亮说的,包括交待诸葛亮如何取舍刘禅,包括交待自己的儿子对待诸葛亮要像父亲一样,重点是刘备在对诸葛亮交待,跟李严说过什么吗?没有。
李严只是刘备托孤诸葛亮的陪衬而已,如果只托孤一个人,难免有人说闲话,多了一个李严,表面上是拉拢了东州人,实际上李严除了地位高了一些,权力并没有增加,甚至连兵权都不见得比托孤前大多少,要知道李严当太守时,手下的郡县兵都有数千,现在当中都护,乃至骠骑将军时,基本上也和以前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