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备从来也没有把兵权交给李严,李严这个托孤大臣更多只是表面上的意义,而没有太多实际的权力,蜀汉实际权力全部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丞相在一个政权中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刘邦的丞相是萧何,刘备的丞相是诸葛亮,刘邦对萧何还有猜忌之心存在,可刘备对诸葛亮却是极为信任。

刘备与诸葛亮的交情,从隆中对的如鱼得水,到刘备在前方征战,诸葛亮在后方镇守城池,足兵足粮,两人各取所长,分工明确。有人说刘备打仗不带着诸葛亮就说明不信任诸葛亮,这绝对是最荒谬的谎言。

如果你是刘备,你会让一个不信任的人镇守后方足兵足粮?你会让一个不信任的人当这个政权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你会把自已身后的江山社稷、妻儿老小托付给一个不信任的人吗?

当然不会。

刘备打仗不带诸葛亮,让诸葛亮镇守后方是一种分工,都去前线打仗了,谁来镇守后方?如果这也叫不信任,那荀彧和萧何表示不服。

刘备对诸葛亮是绝对的信任,但刘备对李严就不一样了,诸葛亮是刘备一起创业的伙伴,但李严却是从刘璋那里投降过来的,刘备托孤选了李严,一是因为李严有些才能,二是因为李严身份特殊。

李严的身份是刘璋的旧部,但又与刘璋大部分旧部不一样的是,李严也是荆州人,刘备夺取益州之后,手下有大量投降过来的刘璋旧部,主要有益州本地人和从外地进入益州的东州人,而李严可以视为东州人的代表。

刘备托孤把李严拉上,与其是说托孤,还不如说是陪衬,除了诸葛亮,刘备政权再也没有合适的人接受托孤了,刘备把李严拉上,是为了安抚和拉拢原来刘璋旧部中的东州人。

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后,就开始考虑后事,先是把李严从太守位置上调到永安担任尚书令,成为中枢机要官职,尚书令其实也就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位低而权重,也确定了李严的托孤大臣身份。

刘备病重之际,托孤的安排是:改任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而诸葛亮的安排是:丞相领益州牧,开府治事,在成都辅佐皇帝刘禅。从这个安排,就能看出,李严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权力,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比。

刘备的这个安排真是让人疑惑不解,既然李严是托孤大臣,为何要留下镇守永安而远离政治中心?既然是镇守永安边境,为何又是托孤大臣,这么远怎么辅佐皇帝?

再仔细研究一下李严的职位,你会发现,李严虽然有托孤大臣之名,且有统领全国军事之名,但无兵权之实,换句话说就是,李严只是个名义的全国军事总司令,而没有实际权力,或者说实际权力明显不符身份。

李严镇守永安,永安是蜀汉与东吴的边境,李严只不过算是蜀汉的一员封疆大吏而已,他手上的兵权也只有永安的驻军而已,这是一支边防军,要知道蜀汉的都城在成都,除去边境的边防军和各地的郡县兵之外,蜀汉的中央军是驻守在成都附近的。

皇帝刘禅和诸葛亮是在成都的,诸葛亮如果要调兵需要李严同意吗?根本不需要,如果不需要,李严算是哪门子的统领全国军事呢?从各种情况来看,李严除了顶着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的名义之外,并没有全国兵权之实。

反而是诸葛亮拥有了蜀汉全国的兵权,比如南征南中,是诸葛亮这个丞相率军平定叛乱的,李严这个“最高军事长官”在同一时间仍是驻守永安,再比如诸葛亮五次北伐期间,都是诸葛亮领导并亲率军队北伐的,李严这个“最高军事长官”却在帮诸葛亮运输粮食!

李严只是运粮的好吧,哪来的兵权?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李严都没有兵权,最多也就是驻守在永安边境地区的边防军归李严管理,从种种事迹来看,李严被拉到中都护这个位置上就是个笑话,不过这个笑话就是刘备故意而为之的。

再看看刘备的托孤,比如那句著名的托孤之语: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是: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事。如果我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辅佐他,如果他无才能,你可以自己决定如何取舍。

然后刘备又下诏令给刘禅说: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意思是:你与丞相一起从事,一定要把丞相当成父亲一样对待。

看到了吗?刘备托孤至始至终是在跟诸葛亮说的,包括交待诸葛亮如何取舍刘禅,包括交待自己的儿子对待诸葛亮要像父亲一样,重点是刘备在对诸葛亮交待,跟李严说过什么吗?没有。

李严只是刘备托孤诸葛亮的陪衬而已,如果只托孤一个人,难免有人说闲话,多了一个李严,表面上是拉拢了东州人,实际上李严除了地位高了一些,权力并没有增加,甚至连兵权都不见得比托孤前大多少,要知道李严当太守时,手下的郡县兵都有数千,现在当中都护,乃至骠骑将军时,基本上也和以前差不了多少。

最佳贡献者
2

刘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知人善任,甘愿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自古军政还是要分家的,刘备深知这个道理,他对于诸葛亮的赏识,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于整体大局观的把握才是难能可贵的。

刘备对于诸葛亮并非完全信任,他若还活着,他必然有办法驾驭这位孔明先生,但他明知自己时日不多,也才有了白帝城托孤这感人一幕。

确实能够扛起整个刘家基业的,缺了孔明先生必定不可,但诸葛亮的太过于光明磊落,反而让刘备的担心成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刘备临死前的开悟

刘备虽死,但整个刘家基业也需要有人打理,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但要是将所有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管理,未免有点太过于鲁莽草率了。

古代帝王和丞相的关系,一般都是相互制衡,当时诸葛亮身为丞相,虽说在辅佐帝王刘禅,但其实是凭借一己之力扛起整个帝国大业,既当皇帝又当丞相,如果再手握兵权,那就是赤裸裸的独裁,刘备再蠢也不可能那么做。

之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必然有其道理。说实话,刘备手下的军事人才还真不少,但为何偏偏选了个李严,很大程度上就归功其出身地域,里面是当时地地道道的蜀地本地人,自然也更熟悉周边地理环境,能够依山傍势,带兵作战能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当然想象是美好的,事实却给刘备狠狠打了脸。

刘备所选中的李严,最终和诸葛亮处处针锋相对,两人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制衡作用,还适得其反。

刘备也算是体恤了诸葛亮一回,既是军权又是政权都让诸葛亮掌控,即使诸葛亮没有反叛之心,但在当时有过实际操作经验的刘备,明知此事极为不靠谱,一方面要分心,另一方面两头都不能全力以赴,到底是负责治理,还是带兵出外征战,很多时候面临两难抉择。

累是一方面,如果不能合理统筹协调,一方有难,一定会影响到另一方。却不料诸葛亮压根不领情,诸葛亮对于权力的渴望还是有的,但并非直接篡位夺权。

当时位居丞相的诸葛亮和刘备初定的李严意见不合,李严要求要和诸葛亮平起平坐,而且在军权上要争夺更大的话语权,但诸葛亮容不得他半点反驳,并没有深入了解治理之道的诸葛亮,必然不会同意李严的做法。

最终两人赌气,诸葛亮亲自带兵作战,李严负责后方粮草供应,但他却玩了诸葛亮一把,最终北伐的失败,更让诸葛亮认为李严极不靠谱。

刘备的一厢情愿,却不料弄巧成拙

按照刘备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制约手下的权力,避免最终威胁到刘家基业的安危,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各司其职,找准自身定位。

但刘备未免有点太想当然了,只要刘备还活着,这样的安排或许还受用,但他死了,必定会发生动荡。

李严的军事才能有之,诸葛亮的治国方略有之,想当年李严也是凭借5000兵力,剿杀了数倍于自己的山贼,跟随刘备征战多年,实战经验显然更丰富。

本来他继承兵权也无可厚非,若要将兵权交给诸葛亮,实战经验不足,对蜀地的地形也没有完全的掌握,不亚于纸上谈兵的风险。

3

刘备看清楚了诸葛亮的本来面目,但为时已晚,把兵权给李严是最后一搏。

第一,隆中对荊益分兵削弱刘备兵力;

第二,取荆州,置关羽与魏吴之间必败之地,关羽刚愎自用难当一面,致使荆州军团覆灭;

第三,进谗言害死刘封;

第四,夷陵之战,败在粮草不济,是诸葛亮失职之过,或诸葛亮能力不济,或故意为之。

第五,白帝托孤(223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刘备所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实为看穿诸葛包藏祸心而无奈的呐喊,寄侥幸于诸葛良心发现。同时责成李严、诸葛亮辅佐少主,李严统领内外军事(“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见《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目的是制衡诸葛亮以昭然若揭,而结果大相径庭,唯一的答案就是“政变”!

第六,自领益州牧意义重大!蜀国原本仅有两州:荆州和益州而已,关羽一死,荆州已失,从此仅剩下益州。诸葛亮自领益州牧,意味着诸葛亮成了蜀国第一军政首长(请注意啊,前任益州牧是刘备),从此,刘禅、李严、魏延诸辈皆为陪衬。

4

刘备是政治家,政治家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周密一些,长久一些。毕竟他冒着生命打江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是他去世了,也要把自己的江山,妥妥的交到自己的儿子刘禅手里。而当时刘禅比较小,所以,不得已刘备只能让他信得过的大臣,来辅佐刘禅,等刘禅长大之后,然后再把权利还给他。

既然是要给刘禅找辅佐大臣,那肯定就要想,要如何保证不让大臣手握重权,欺负刘禅甚至是想把刘禅给踢下台,自己取而代之。

若是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那他刘备的江山,岂不是就白打了。

所以,在刘备再三的考虑之下,他觉得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几个不同的大臣的手里,毕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刘禅不会被架空。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刘备把政治方面的权利,交给了诸葛亮。也就是说除了军事方面的事情,诸葛亮可以全权处理。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担任的是丞相之职,主要是管理内政。

三国时期,丞相之职的权利是很大的,可以说除了还没有长大的刘禅,就是他诸葛亮最大了。

诸葛亮有这么大的权利,刘备也是不放心的。

说白了就是必须要找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来制约诸葛亮,所以,刘备就很聪明的,把这个军权交给李严了。

李严属于是蜀国本地土生土长的人,诸葛亮和刘备都是从别的地方,搬迁到蜀国去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李严和诸葛亮属于是不同的政治派系。

他们可以相互制约对方,以达到共同维系小皇帝利益的目的。

所以,刘备把政务大权交给诸葛亮,把军事大权交给李严,目的就是想让他们之间相互制约,任何人都不要有非非之想。

否则,另一方就有权利,把不服从的一方给干掉。同时也给小皇帝上了一道保险。

这就是为什么刘备不把军权交给诸葛亮的原因,毕竟军政大权一把抓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这样很容易出现大臣专权,欺负小皇帝,甚至是废掉小皇帝的可能。

当然了这只是刘备自己的想法,正所谓想象是美好的,事实是残酷的。实际上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还是军政大权一把抓了,不但如此,他还把李严给赶回了家。

当然了诸葛亮不是权臣,他之所以要把李严给赶回家,是因为李严不作为,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李严故意不给诸葛亮供粮,导致诸葛亮在前方打仗粮食供应不上,不得不撤军。

所以,诸葛亮回来之后,一气之下,就把李严给赶回家了。刘备生前考虑的种种假设,一下子就被诸葛亮给破解了。

还好,诸葛亮的道德水平比较高,他一直都是在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并没有什么非非之想。

5

刘备是一个政治家,他深懂权谋的利害。他也知道人心不古,对任何人都不能太相信。即使诸葛亮这样的忠臣,也不能让他完全放心。

所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他选择了让两个人来干两件大事。最好这两个人,属于不同的帮派,他们能够相互制约。

所以,他把重要的事情,都托付给了诸葛亮,也就是说日常的政务,都是有诸葛亮来处理的。并且刘备临终之前,还让刘禅认诸葛亮为干爹。同时,他还告诉诸葛亮,若是刘禅能够辅佐,你就辅佐他,若是不能辅佐,你就自立吧。

当然了刘备说这样的话,只是给诸葛亮客套客套,当不了真的。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他当然也明白刘备的用意了。

所以,听到刘备这样说,诸葛亮立刻在刘备面前表忠心,说自己会誓死效忠后主刘禅的。

把诸葛亮这边的事情交代完之后,刘备又叫了一个叫李严的人,并且把军权交给了他。

刘备为何这样做呢?

说实话就是为了牵制诸葛亮,万一诸葛亮真的对刘禅不敬,或者是不忠。那么,掌握军权的李严,就可以直接制衡诸葛亮了。

当然了若是李严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同样诸葛亮也可以制衡他。

这就是刘备临终前托付重任于诸葛亮和李严的缘由。

那么,诸葛亮和李严真的可以相互制衡吗?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和刘备一样,他们都是属于外来户,不是蜀国本地的人,可以说他们算是一个帮派。

这个李严就是另一个帮派,他的家就是蜀国的。蜀国本地的人,在朝中当官的就和李严是一个帮派。

所以,在刘备看来,他们肯定是可以相互制约的。

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李严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在一个就是李严这个人品德不怎么好,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北伐的时候,给诸葛亮供给粮食的正是李严。

因为李严和诸葛亮有矛盾,所以,他就故意给诸葛亮搞破坏,不按时把粮食运到前线。

最终诸葛亮忍无可忍,在刘禅面前参了李严一会。李严被赶回了家,整个军政大权,就都落到了诸葛亮的头上。

你看李严就是这样一个不堪大任的家伙,打仗可不是儿戏,他竟然拿着打仗的事情,当做小孩过家家一样。

这样他当然是要被踢出管理权的。

不过说到这里,我们就有个疑问了。

本来李严是掌军权的,但是北伐的时候,却是诸葛亮带领士兵去前线杀伐攻打了。李严竟然成了运送粮食的人。

真的搞不懂他们这是怎么安排的。

总之,刘备把军权交给了李严肯定是交错了人。李严实在是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他给诸葛亮比起来,一个回合就被诸葛亮给干趴下了。

所以,刘备想要让李严制约诸葛亮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6

李严是刘备留给刘禅来制衡诸葛亮的,但李严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7

《自由体诗》

——(帝王之策,理当如此,岂可非之)

君王所谋是平衡,权重疑它异心生。

有用无用一并用,人死百事又由人。


8

蜀汉政权在刘备在世的时候,一直是双寡头制度,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处理蜀汉的一切政务,刘备在永安前线,主管军事,除非有什么重要的决策,需要刘备最后拍板时,诸葛亮才会报给刘备。

为蜀汉王朝献出自己的一生

诸葛亮与刘备除了三顾茅庐外,让我们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白帝城托孤了吧。刘备白帝城将还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他想要诸葛亮辅佐自己的儿子,但是他深知儿子的性情,可能做君王还差的多,他也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么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对刘备的言语所打动,他认为刘备是足够的信任他,才会将刘禅托付给他,并且说出取而代之的话。的确,诸葛亮没有让刘备失望,他竭尽全力辅佐刘禅。

那么为何将军权交给李严呢?

我们都知道刘备把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却把兵权交给了李严,很多人后来分析还是刘备不够信任诸葛亮,其实也是可信的。刘备之所以将兵权给了李严,不只是为了制约诸葛亮,他深知诸葛亮可以做一个文官,冲锋陷阵这样的事情还是需要李严这样的军事帅才。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谋略在三国时期排第一,但是在用兵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的,而李严就是用兵奇才,他在刘备手下时曾多次平定判乱,给刘备打江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代枭雄

综上,刘备托孤以李严掌军,一是看重其军事能力,二是维护派系之间的稳定,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为刘禅提供良好的统治环境。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权谋并不逊色,他在临死之时仍将政治体系安排的如此得当,对的起一代枭雄之称。

9

这是已经看到的结果,所以只能这么做,让别人活久一点。如果给一个人,政权,军权会怎么样?诸葛亮北伐第几次,回来了还杀人,老大都没说话,那怕做错了,说明目中无人。当初的决定是对的。刘禅不是北伐最有利的人,人们认识谁最有利。还有几次北伐没成功是顾意的,一次二次没成功说的过去,那么多次没成功还要打,必有妖。但时间不允许。最后刘禅很聪明。有时顾意装傻起到效果。

10

刘备对諸葛亮并不十分信任,托孤时就能看出来,再一个就是刘备兵败,诸葛亮也是有责任的,所以,交给李严也是对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