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1650-1911年清政府的变化。
这里我从历史案例与当时形势分析一下。
1、咸丰北狩
在太平如火如荼的时候,大清又在莫名其妙中与英法开战,基本陷入了两线作战状态。后果就是抗过了李开芳,抗不过英法。从太平前线调回来的胜保诸将压根打不过英法联军。
幸亏咸丰帝没有“君王死社稷”的想法,果断坚定的去了承德。(当时大臣也不同意,幸亏自己有主见)。慈禧也去了。
要注意咸丰去的是承德,这是他父辈去的地方,属于大皇帝陛下的夏宫,元朝的皇帝也是如此。这里是满蒙汉的结合部,是大清皇帝最值得信任的地方。
这方面可以看看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当然咸丰没有呆多久就死了,南京、北京都丢了,活太久,那得心多大。之后就进入新时代了。
(咸丰北狩)
2、甲午战争与工业内迁
如果说1860大清皇帝还眷恋他们的内亚传统的话。在1895年真看不出来了。一个是龙兴之地辽东被打爆了。无论是黑龙江、吉林的马队,还是出关的湘军,反正都是惨败。6万人打不下海城。
所以东北和沿海地区都不是安全地带。大清得考虑战时工业生产的问题。
所以就出于安全考虑,力主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迁移、扩散;力图统筹全国,集中发展若干重点军事工厂,以提高效率并强化中央集权。(有点国府工业内迁的影子,没错,就是这样。危机下的选择都是如此)
有兴趣可以看袁为鹏的《甲午战后晚清军事工业布局之调整——以江南制造局迁建为例》。非要再说大清内亚性,就是耍流氓了。这时候你觉得还有迁回东北的想法吗?
(龙兴之地辽阳、沈阳还安全吗?)
3、慈禧西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武卫军精锐连战连败,慈禧逃出北京城,走的是居庸关、怀来,张家口一线。
他在这里也停留了一些日子。很明显,他在考虑去哪。
最终西南行去了西安,在西安重建中枢,有了与西方人谈判的资本。
如果去了东北,基本就是被俄国人活捉,成了傀儡。或者交给西方人。最最好也就是流窜,四处逃跑。
一句话“回不去的东北,可以去的西安”。
巧合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公车上书提的迁都地点就是西安。大清如果遇到危机就只能西迁,没有其他选择。东北居于日俄两大帝国之间,危险前所未有。
(慈禧西狩)
4、末日新政
痛定思痛,慈禧回銮后坚定要改革。对龙兴之地与满汉关系都有新的界定。
第一:满汉可以通婚。
第二:开发蒙疆。第一条国有铁路就是张家口、绥远修建,甚至计划修外蒙,即控制蒙疆。大量汉人进入开发。蒙古亲王不再是大清皇家的盟友,而成了西南的小土司,等着改土归流。
第三:东北建立行省。
这基本已经将汉制要推向所有的地方。那你说清王朝的重心在哪?自然是关内。
当关内反了怎么办?要么镇压;要么谈判。
东北是回不去鸟。
(辽阳、沈阳直接战场了。战后东北基本成为日俄势力范围)
总结
顺治的时候,因为孙可望、李定国作战凶猛,形势不好,会退往关外。
咸丰的时候,那时候黑龙江、蒙古马队还是帝国最重要的支柱,退往塞北也可以考虑。
到了洋务运动以后,朝廷依靠的是装备新式武器的湘军、淮军;武卫军;北洋军。而且朝廷的政策越来越把塞北当做待开发之地,加上东北形势越来越恶劣。回不去了。
慈禧曾经与咸丰去过承德,在40年后慈禧再次出逃却去了西安,这本身就是大清体制与历史形势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