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满清入关后,屠刀一路向南,如大家熟悉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那真是汉人百姓的至暗时刻。除了武力屠城外,还有臭名昭著的“剃发令”,有很多汉人因此人头落地。

当武力统一中国后,满清统治者立刻就意识到武力可以得天下,却不能治天下,要想长治久安,还得满汉一体,要想千秋万代,还得天下归心。于是采取了很多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主动融入中华文明,旗帜鲜明地尊孔祭孔。

其实在满清入关前,就招降了很多明朝降将,如祖大寿、洪承畴、范文程,满清统治者实际上很景仰中华文化,也吸引着满清主动向汉文化靠拢。于是他们旗帜鲜明地尊孔祭孔,皇帝亲自谒太学、拜孔庙、祭孔子,开科举,向天下表明礼奉先师、崇儒重道和融入中华文化的决心。

第二、为崇祯服丧,修缮明皇陵,多次祭拜明孝陵,把自己包装成明朝的合法继承者。

清军进入北京第三天,就命官民为崇祯服丧,并以天子礼节重殓崇祯归葬明皇陵,把逼死崇祯、消灭明朝的责任成功地甩包给李自成。除此之外,还拨专款修缮明皇陵,康熙皇帝更是多次祭拜明孝陵,行三叩九拜之礼。这些行为都意在向天下人表明满清就是大明王朝的合法继承者。

第三、积极学习汉文化,重用汉臣,满汉平等。

从顺治入京起,多尔衮就要求八旗子弟除保持弓马骑射的传统外,要全面学习吸收汉文化,说汉语,写汉字,公文传书均满汉双语、各行一份。军机处、六部、各地督抚均满汉同额,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收买人心的作用。

第四:时间和现实是最好的融合剂,天下归心也是人心所向。

满清采取的一系列归心政策和收买措施,其实起到了较好的融合作用。天下归复太平后,人心思定,不再希望战争和流血,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之间的仇恨和隔阂在慢慢消弭,理性和现实也让两个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特别是康熙在位的六十多年里,满汉已经基本融合到位,天下归心的目标也基本实现。千叟宴上的饕餮大餐满汉全席就是最好的例证。

不管满族也好,汉族也罢,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中华民族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和接纳了各种文明,形成了多姿多彩、绚丽无比、历史悠久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国强民富、大一统的中国就是最好的天下归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在古代社会,一个政权稳定,在王朝初期是很容易实现的。

一个旧王朝倒塌,一个新王朝建立,总是伴随着大量人口的锐减,王朝末年尖锐的人地矛盾瞬间得了极大的缓解。对于一个新王朝而言,巩固新政权,只需要重建社会秩序即可,而此时重建秩序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铁血手段,镇压和清洗;二是利益分配,将土地分配出去。

宋以来的王朝统治(除了蒙元),所依赖的统治核心,并不是天下民心,或者说天下的“民心”指的也不是黔首黎民的思想,因为对于黎民而言,只要有一口饭吃,谁做皇帝那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毕竟千年以来都是这样,他们没有什么家国大义,夷狄之辩的民族观。

而且大部分的黔首百姓们,没有什么组织性,也没啥文化,根本不可能自发组织起来形成毁灭清王朝的力量,所以让天下“归心”,放在黔首身上,只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就可以了,屠城、剃发易服这些是大棒,把因战乱抛荒的土地分给流民,算是胡萝卜,毕竟朝廷的赋税来源就是百姓,百姓种地,朝廷才有钱。

满清王朝,要想不重蹈蒙元的覆辙,真正实现如汉人王朝一般的统治,需要解决的主要是汉人地主知识分子“归心”的问题,只要搞定了这一件事情,也就等于是天下“归心”了。

满清的后金时期,特别是努尔哈赤草创时代,对汉人基本都是以“屠杀”政策为主,到了皇太极时期,又以吸收汉文化,大量招抚对汉人知识分子们委以重任,等到满清入关之后,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开始全面推行笼络、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大杀器就是开科举。

除了开科举,同时开举荐,试图网络那些归隐山林,躲避战乱,不愿出来做事的汉人知识分子。弘光政权覆灭后,清廷内部有人对录用汉族士大夫的做法提出质疑,多尔衮说:“用贤系国家要务,若得真才,惟恐怖尽其用。”依然坚持“邪正兼收”的方针。

不管你人品节操如何,只要有本事,我们都给官给钱。

这就是清顺治元年到十年期间的政策,全面地网络汉人知识分子,在满人圈地的基础上,保障了大部分汉人地主的利益。当然,满清也不忘记对汉人进行“改造”,用铁血手段推行“剃发易服”,试图在文化上打弯汉人知识分子们的脊梁。

这世间有真正品行高洁的“真名士”,但在生死之间的大恐怖面前,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舍生取义,满清给了政策,有了利益驱动,心中的“辫子”自然也就形成了。

从效果上看,不能说微乎其微,诸如明末东林党人金之俊等,相继投靠清廷,被多尔衮大大表扬了一番,诸如王鳌永、沈维福,一次就各自推荐了70多人,其中不乏前明文士。梁启超对这十年政策的见解是,对“念书人”实行了“利用政策”。

到了顺治中后期,满清开始施行原形毕露的“首崇满洲”制度,满汉官员职掌相同而品级悬殊,入大学士满人是一品,汉人为正五品,汉人大学士与满人亲王议事,往往还得下跪。所以这一时期,原本投降满清的文人、武将有一部分反正,但绝大多数的人,早已经跪下就站不起来,毕竟名节丢了,就没有什么再比性命更重要了。

康熙对汉人知识分子的羁縻所运用得手段方式以及体现的宽容忍让,却是比顺治高明多了,梁启超将之概况为怀柔政策。如康熙十二年的举荐山林隐逸;三藩之乱时开“博学鸿儒科”,十八年开明史馆修前朝史为满清政权合法性塑造文化基础,十六年开南书房,虽是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但同时也笼络了汉族知识分子。也正是康熙的这些政策,使得广大知识分子逐渐被网络如清廷之中,基本实现了“各安其处”的 夙愿。

尽管康熙的政策很高明,但为了维护满人的根本利益,“首崇满洲”制度依然是满清王朝的根本政策之一。重用汉人的同时,也要防备汉人,给汉人利益的时候,也要在文化上进行阉割,具体手段就是“文字狱”。

“文字狱”对汉人知识分子的迫害是相当残酷的,对文化的摧残也是前所未有的。但对于满清王朝而言,对社会思想层面的稳定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文字狱的生存压力之下,文人士大夫们小心翼翼,在思想文化领域只能事事以满清为先,最终只能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考据”这类不会轻易触动当局统治思想的领域中了。

一个人如果跪下了一次,那么就会跪下第一次,第二次,一直跪下去,而满清对跪着的人,也并不是一味的打压剥削,也给了他们舍不得“以死明志”的“糖果”。

3

满清入关的时候,为了压制汉人的反抗,用了非常残忍的高压手段。比如“扬州三日”“嘉定三屠”之类的屠城行为,还有“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等高压强制政策。可以说其手段是非常残暴的。

(剃发易服)

我们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高压政策是永远无法压服老百姓的。元朝入驻中原的时候,就采用了高压政策,比如他们把国人分成几等、掠夺汉人的土地改作牧场、进行全国性驻军监控汉人行动、严格管控刀具等等。也正是蒙古人在中原实施这样的高压政策,因此,蒙古人统治中原国家还没有一百年的时间,就被汉人推翻,不得不重新回到草原过游牧生活。

但是清朝的情况却很不相同。清朝入关以后,也采用了上面我们说到的那些高压政策,而且手段也非常严厉。可是,没过多久,汉人就停止了大面积的反抗。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藩之乱”。说起来,“三藩之乱”正是汉人对满清发动绝地反击的大好机会。虽然说由于当年吴三桂放满人入关以及绞杀永历帝的事情,让他在汉人中的好感大打折扣。但是,毕竟是反清,“三藩”应该还是会获得极大支持的。就算汉人们不支持“三藩”,但是他们完全可以揭竿而起啊。元朝末年的时候,不是有那么多诸侯揭竿而起吗?

然而,当时“三藩之乱”中,除了“三藩”的军队,并没有其他揭竿而起的组织。这就说明,当时的汉人,其实并没有真正想要反抗满清。

那么,为什么清朝的汉人,会很快就停止反抗呢?

(皇帝早朝)

显然,这与清朝入关以后,所采用的策略不无关系。

其一,满清并不拒绝汉人当官。

中国古代,在各种事业中,当官无疑是最成功的事业。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唯有读书高?因为读书可以进仕途当官。社会上的精英,只要能够走上当官这条路,至少掌握话语权的这一部分人,不会说三道四。只要不说三道四,一般都不会蛊惑人心

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把知识分子吸纳到官场里去,让他们能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元朝却不是这样做的,他们限制南方汉人当官的资格。因为给予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许多知识分子留在乡野,这让他们具有很大的怨气。而这种怨气,实际上是一种反宣传,在老百姓中传递负面影响。

而清朝没有这样做。虽然汉人当官,依然没有满人那么顺畅。但是机会确实很多。而当这些汉人知识分子当了官,得到了实惠后,他们的怨言就少了。再加上在“别人的朝廷”为官,他们更不敢随便乱说话。因此就不会在民间带节奏。自然,民间对清朝的怨气就少了。

(康熙画像)

其二,满清全面恢复汉人的价值观。

满清实际上在入关之前,就已经积极地学习汉人的文化,学习按照汉人的方式来做事。比如皇太极就称帝,开始努力实现皇权集中制了。

但是,一直到满清入关,康熙皇帝之前,皇权集中制都没有真正完整地实施。之所以不能真正实施,最重要的原因,是支撑皇权集中制的那一套价值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这套价值体系,就是以儒学为基础的礼治体系。没有这个基础,皇权集中制是建立不起来的。

元朝没有实现这个体系,因此元朝的皇宫,出现了太多的权力争夺,以及君王更迭等事情。而元朝这种来自高层的折腾,也让元朝民间不再神圣朝廷,因此元朝才会被迅速推翻。

满清明显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同时,他们也搞懂了皇权制要以儒学为基础的这个道理。因此入关以后,虽然依然试图保护满人的那些文化,但是实际上却全面铺开了汉人的儒家文化。

这样一来,在全国,虽说统治者变成了满人,但是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没有什么变化。

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只要不打仗,能过安定太平的日子。只要不折腾,按照之前的方式来过日子,其实也就没有什么奢望的了。

除此以外,经济的快速复苏,也是确保国人安定,不愿意再闹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就不赘述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4

首先,汉族士大夫阶层发现了满清还是当时时局下,最适合保全自己利益的政治集团,清朝大量使用明朝降官降臣,巩固其政治地位。清朝成了满汉蒙三族核心军事,政治实力的结合体,在实力上远强于南明和各路农民起义军,实际上威慑天下。清朝问鼎中原后,经过三十多年全国性大动荡,天下百姓求治心切,特别是清朝在平定三藩后社会政治逐渐稳定,清朝提出了一定例如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得一些恢复社会政策,顺应了民意,在文化上拉拢和保全汉族士大夫利益,康熙巡幸江南到南京明孝陵,三跪九叩,并书写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等对明太祖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也安抚了汉族士大夫的内心世界,更几代人过后,对明朝的记忆渐远,清朝统治到康熙后期已经开始出现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但反清复明的社会思潮并没有彻底消失,但已经不足以威胁清朝统治




5

顺应 发展

1.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这是不变的规律。经过明末的乱世,国家终于一统了,民心思定。

2.自然环境变好,明末天灾频发,清初自然环境基本稳定了,有利于发展。

3.逐步推行满汉一体,引导、安抚百姓。

6

如今满族是中华人口第二多的民族,但是在满清刚入关的时候,人数依旧非常少,毕竟在元朝时期女真族差点让蒙古族灭族了,就算到明朝末期元气还是没能恢复完毕,人口稀少就成了满清统治者最大的担忧。

为了更好的控制住汉族,满清采用了几个简单的方法,最好用的办法就是以汉治汉,启用大批的汉族官员,让他们当底层父母官,而上层的大官清一色都是满族官员,整个清朝时期冒尖的汉族大臣都十分稀少,也就是晚清时期数量多一点,出了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将大权牢牢掌控在旗人手中,而小权力下放给汉族官员,这就是清朝统治者最高明的地方。

除了以汉治汉,清朝统治者还想出了一个十分歹毒的方法,践踏汉族的尊严,让汉人不知道民族为何物,汉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满清就偏偏让你改发易服,从精神上打压整个汉族的民族感,这也是清朝文字狱多发的原因所在,不仅要控制住底层百姓的思想,也要控制住读书人的思想,而文字狱便是清朝皇室对汉族士子的警告。

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清朝统治者便轻易控制住了整个汉民族,方法十分简单,效果却十分明显,到了清朝后期已经没有人想着反抗满族的统治了,到了这个时候清朝统治者已经从精神上完全取代汉族正统了,这就是满清统治中华大地近百年的秘诀所在,先是武力征服,随后进行精神同化,然而清朝的子民也是历朝历代最为愚昧的百姓,这也是晚清下场凄凉的原因之一。

7

统一中国,实行满汉一家。

8

满清入关后,有着很多残酷的历史记载。但它又是如何做到天下归心的呢?

简单了说就两个字:人心

清军入关后,单屠杀这一手段用的就不少,最著名的要属”扬州十日“了,但是能做到天下归心不单单只能靠屠杀,满清统治者的手段也非常高明。

1:擒杀吴三桂,反清复明希望破灭

1644年在吴三桂把清军引入关内以后,被封平西王。可是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满清统治者太需要一场”戏“唱给全天下人听,以此来收归民心,那么谁是这场戏主角的最佳人选?毫无疑问就是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吴三桂此时自己也感觉到了危险,主动上书请求削藩,康熙欣然同意。这时候吴三桂已经坐不住了,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

吴三桂在云南经营多年,他起兵之后,整个西南地区很快便尽落他手。此外,靖南王耿精忠和

平南王尚可喜随即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的号召,加入到这场叛乱中来,史称"三藩之乱”

但最终还是以吴三桂的失败而告终,这么轰轰烈烈的起兵都遭到了失败,这也就昭告了全天下:反清复明已经不可能了

2:强制剃发蓄辫,摧毁汉人心理防线

中国古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祖训,所以,剃法留辫实质违背了汉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感情,但是清兵入关以后,厉行剃发令,“叫官民尽皆剃头”,违令者“杀无赦”。当时不仅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令,而且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之令。剃发留辫凭借政权的力量由满族的风俗变成了满汉民族共同的风气。

3:康熙跪祭明孝陵,称赞朱元璋

康熙帝在位期间,曾六巡江南,其中五次亲自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帝对朱元璋评价极高,称“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为汉唐诸君所未及”,并题写“治隆唐宋”的碑文。康熙帝甚至在祭祀时,行三跪九叩之大礼。康熙帝这一行为拉拢了汉族士人的心,前朝遗老的心,可谓非常明智

4:重开科举,招抚汉人委以重任

满清的后金时期,特别是努尔哈赤草创时代,对汉人基本都是以“屠杀”政策为主,到了皇太极时期,又以吸收汉文化,大量招抚对汉人知识分子们委以重任,等到满清入关之后,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开始全面推行笼络、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大杀器就是开科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汉人知识分子的心仪。

环看史事,立足现实

敬请斧正,欢迎关注

9

改朝换代,江山易主。肯定会带来屠杀。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屠城者,尤以清朝最多,像历史上有史书记载的(福建平海卫屠城 ,山西汾州之屠,安徽泾县之屠……)作为一个南昌人 我了解最清楚的就是南昌之屠,1649年金声桓,王得仁反正后,进攻赣州失利,返回支援南昌 结果被满清军队长期围困,城中粮尽。逃出城的老百姓全部被满清清兵杀害。大约有二十万人被屠杀。历史上称南昌之屠。

满清为了维护自己的满族政权 巩固大清王朝的在北京的地位。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多尔衮摄政王协助顺治皇帝福临入关开始,全国局势仍然不稳定,时常爆发反清起义。直到康熙大帝继位后也一度保持这样的局面。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能够琅琅上口的知道“康乾盛世”,说明康熙真的是一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一代明君。康熙皇帝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用了三招,使得天下归心

1、前往南京明孝陵进行祭拜 ,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像朱元璋这样杰出的皇帝,为汉人吃下了定心丸。曾六次下江南,就有五次亲自前往南京明孝陵祭拜朱元璋。可见他对前朝汉人君主的尊敬和崇拜, 收复民心。

2.实行科举考试,启用汉人为朝廷官员,尤其一些汉人名臣(福建总督姚启圣),姚启圣得到重用为康熙收复台湾失地奠定了基础。第二是重用周培公,第三是重用李光地,说明清王朝的任人唯贤。

3.主张满汉合流,学习汉语。

当然清王朝实行天下归一的方式有很多,鄙人目前想到就这么几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用。

10

满清入关后,为了对汉民族实行统治,采取了极为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尤其是因为剃发问题,造成的几场大规模的屠杀,导致满汉矛盾愈演愈烈,这种局面直到康熙皇帝继位后,全国的局势仍然不稳定,各种反清复明运动层出不穷,康熙皇帝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使得万民归心,采取了三个重要的措施。

第一个,首先五次亲自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承认明朝的正统合法性,称“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华夏,经文纬武,为汉唐诸君所未及”并题写“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碑文,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第二个,开博学鸿词科,振兴科举考试,收拢各民族知识分子之心,得到了读书人的肯定和支持。

第三个,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比如,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减免税负等各项切实对百姓有益处的措施,不但博取了知识分子的支持外,因此还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虽然起初民族间矛盾很尖锐,但是天下战乱已久,百姓思安,再加上康熙皇帝颁布的各项措施对百姓还不错,老百姓也就懒得再折腾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