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地理因素有关:西、北两面山多寒冷,东、南靠海。有利于农耕文明,农耕需要稳定。

最佳贡献者
2

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一直用封建思想给人洗脑。封建统治者都把刀把子全部控制在过自己的手中,对老百姓实行愚民训化,稍有不从就抓起来枪毙。把老百姓当成猪狗一样剥削宰杀。老百姓认为只要活着就是快乐,这些人的思想全部是愚蠢不堪,像猪狗一样生活。

3

权利使然吧。

除了前苏联戈尔巴乔夫这样的白痴,谁愿意将自己从权力颠峰,改革成一介平民?

中国的封建社会也一样,以前的封建王朝压迫人民已经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这才引的人民奋起反抗。

有识之士振臂一呼,便有成千上万人拥护跟随,走上了反抗压迫的道路。

但有识之士一但接触到了权利,尝到了权利的甜头,他反抗的车轮便自然而然的陷入到了封建王朝的车辙之中。

于是,反抗的初衷被忘在了脑后,一切都成为了夺取政权,鼓动民心的口号,一心一意的只是推翻前朝取而代之。

于是乎,中国便在三四百年一场雪雨腥风的大动乱中不断的改朝换代,但封建社会却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

其实这个问题,严格来说,应该换一个问法:为什么中国的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时间?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那就是中国的“封建制度”。什么是“封建”?顾名思义,是“分封”与“众建”,去欧洲旅游一处又一处的城堡,就是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屏障;爵位、血统、家族和王室等是风封建制度得以维系的纽带。很遗憾,中国古代的封建始于西周,除西汉和明朝初年以外,几乎很少采用。那何来“封建社会”一说呢?这里涉及到了史学界的一段往事,那就是“五朵金花”。


(只要一看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就应该本能地想到: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史观所界定的。不过,还要知道他们二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是另一个视角:亚细亚社会。)

所谓史学界“五朵金花”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和汉民族形成问题。这里的主轴是“封建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开始前的“十七年时期”(1949—1966),中国史坛对“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主导地位后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现象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但是作为整体概念的“五朵金花”问题则遭到质疑或诟病。21世纪以来,回顾、反思史学界“五朵金花”现象的论著渐次出现,对“五朵金花”中诸问题的不同看法、对“五朵金花”现象的不同评价也逐渐增多。


(1948年11月“华中”轮上的郭沫若、许广平与侯外庐。在史学界,侯外庐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并称“五老”。历史学的“五朵金花”,就是在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下成一时风气的。)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主轴,论述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六段论,是以欧洲为蓝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而马克思本人对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古代社会的研究另有一则,那就是“亚细亚划社会”(即AMP)。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是在1853年产生了对亚细亚社会分析的兴趣,这是他们在报纸上批判英国对外政策的结果。比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那里又一次指出亚洲农村的自给自足和把手工业与农业合为一体是东方专制和社会停滞不前的主要基础。《资本论》是从乡村生产的单一性来确定亚细亚稳定的本质特性:“亚细亚社会不变的秘密”。这些公社的剩余产品以国家税利的方式被征收,因此,地租和税收是一致的。


(欧洲古城堡。某个古城堡,一定是和拥有某个爵位的某个家族相联系的,这就是“封建”的视觉展现。而中国呢?是城池。几乎没有一个城池会如欧洲的古城堡一样,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地专属于某个家族。那何来“封建”一说?)

其次,探讨正题:“为什么中国的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要说得清楚,应该用一部或者几部专著来论述。概括地说,是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地形图,体会一下。在古代,域外入侵者几乎难以逾越四周的地形地势阻隔。)

地理环境: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东边的大海、西边的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帕米尔高原和大沙漠、北边的广阔大沙漠、西南方向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南边的一系列高山,在古代都是难以逾越的。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中国四周相当于包裹了一圈的坚固屏障,使得社会形态不会被外力所阻扰和改变。


(小农,是中国几千年古代社会的基础。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使得几千年来,作为独立个体的他们,更多地依赖于权力和大一统的中央政权。)

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说到底是土地制度。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无土地私有权、经济上自给自足、小农占主导。同时,依赖于需要有集中的行政机构去协调和发展的灌溉系统。因此对权力、对中央政权存在依赖性。所以即便有频繁的王朝更迭,也只是“城头变换大王旗”,社会形态几乎不变。


(万世师表的孔子,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心智模式,直到今天。)

意识形态:几千年儒家思想占主导,根深蒂固。和权力的结合,又盘根错节;和乡土社会相适应,又根深叶茂,几乎是无法撼动的。所以即便有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即元和清),也只能主动融入。而原有的社会形态和风俗习惯等几乎尽数摒弃。更遑论由各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性的政权,如北魏、辽、西夏和金等。

综上,只能说老天爷对我们的祖先太好了,既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又有大面积适于耕种的土地和赖以灌溉的发达水系,以及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和王阳明等等。只能说这是天耀中华和天佑中华的结果。

5

这是文化统一的威妙之处、华夏善用文化、西方尊于信仰,这是特显的区别,信仰比较大胆主观、具一定开拓性,文化从经验较保守、易迷崇、重安稳、较灵活,如果我们能依托文化基、加大广义艺术的联动、定得广博的发展空间。

6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于是,就有人想到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漫长的两千多年时间里。难道就没人想换一种玩法,改变一下社会形态吗?难道古人玩了两千多年,还不感觉得腻烦吗?

当然了,要说古人从来没想过要改变,这话也不对。事实上,在古代好几个时期,古人都出现了想换一种玩法现象。只不过,这几次换一种玩法,最终的结局都不是很美妙。这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王莽在当了皇帝以后,对当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很不满意,于是想换一种玩法。他把土地收归国有,想效仿西周初年井田制的那种玩法,把劳动人民集中在土地上,进行集体生产。不过,最终他失败了,引发了天下大乱。全国人民都不支持他,农民造反,诸侯割据。最后,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就被他天马行空的想法给折腾没了。

贾似道也试图换一种玩法。为了有更多的税收,以便能够打败蒙古,他让大地主大贵族把土地捐献出来,作为国家的公田。当然了,他遇到了很大的抵触,并没有人听他的。同时,随着蒙古的铁蹄南下,贾似道也把自己的命给玩没了。

还有李自成。李自成在发动起义的时候,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他提出了“均田免赋”的主张。“均田”其实也没什么创新的,还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范围内。不过,“免赋”则是绝对创新的,这有点儿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样子,或者说相当于原始社会的样子。

不过,李自成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他进北京当皇帝以后,确实没有收税。但是,为了筹集军饷,他纵容手下士兵抓捕拷打那些地主贵族们,没收他们的财产。李自成最终也为他自己的想当然,付出了代价。他在山海关被清军和吴三桂的军队打败,接着又被撵出北京城以后,由于缺少支持。他很快就失败了。从某种意义来说,李自成的失败。其实“免赋”的失败,是想换一种玩法的失败。

从以上这几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王莽,还是贾似道,还是李自成,其实他们仅仅是对封建制度进行一些微小的调整,还算不得改变封建制度。但他们就已经遭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多么强大,有多么不可撼动。

那么,为什么中国经历了数千年封建制度,还能够一直延续下来呢?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有一块非常适合皇权政治和农耕经济的土壤。而皇权政治和农耕经济,恰好是封建制度最重要的标志。

为什么说中国适合皇权政治呢?

中国这一块土地很大,又相对封闭。这样的地形特点。使得中国不容易被外来的民族给摧毁,因而能保持稳定。

另外,中国内部复杂的地形条件,更加使得中国古代只能实行皇权政治,才能够保持相对的平稳。如果皇权政治不强大,中国就会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征战不断。当然了,这样的征战也不会延续太长的时间。因为征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再一次统一,是为了建立更加强大的皇权政治。

有了皇权政治的保证,中国古代因此能够保持一种比较平稳的状态。

(古代皇帝剧照)

再说农耕经济。中国绝大部分地域处在亚热带地区,气候时宜,土地肥沃。这样的地域,让中国非常适合农耕经济的发展。

农耕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它可以不与外界交流。自己的生产,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只要国家平稳,不发生战争;只要风调雨顺,不遇到各种自然灾害,老百姓就能够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

就算遇到了战争和自然灾害,在通过内部的调整以后,农耕经济又会恢复起来。总之,在这块土地上,没有外力的影响,绝对不会出现农耕经济崩溃的情况。

中国近代史上,如果不是遇到外国列强的入侵。那么,中国的封建社会,还会继续延续下去。这样的情况,还不知道要再延续多少年。

只不过,因为列强的入侵,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才被迫结束封建时代,走向了另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7

你问的为什么封建制度能维持几千年?在旧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封建迷信,说什么;“君让臣死臣就得死,君让民亡民就得亡”的陈旧思想观念。再加上有起义军造反,领袖没有远见的政治头脑,自己不能克制自己,经不住荣华富贵的诱惑,失信于民,才造成一次次的失败。

你说起这个事,让人们不得不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有着卓越的智慧能力,和自我约束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官员,为了光明,不怕牺牲,克己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有着宏大的治国方略,才击败了日寇入侵和蒋介石的独裁专政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8

为什么中国的封建制度能维持几千年的时间?概而言之,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封建小农经济格局、持久顽固的专制制度和宏大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使中国封建制度成为一个稳定持久的生存机制,也是封建制度在中国长期延续的原因所在。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占据了整个文明历程的一半。从现在普遍认定的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世纪开始确立封建制度,直至公元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轰开清廷国门,中国被迫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封建进程起步之早,持续时间之长,是其他任何国家不能相比的。以西欧为例,西欧的日耳曼人于公元5世纪在古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一系列封建国家,直到9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才逐渐确立起来,起点比中国晚约一千年。l4世纪西欧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6、17世纪荷兰、英国首先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解体,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西欧的封建社会仅存在了一千多年,持续时间比中国少了一千多年。那么,我国封建制度为什么会长期延续呢?

一、经济基础: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制度形成并延续的关键因素

中华大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他们祖祖辈辈世代不息地辛苦耕耘、顽强拼搏,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先进的生产技术。春秋后期,我国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西欧到14世纪,也就是我国元明之际才会冶炼生铁。这项领先于世界的冶铁技术.促使春秋晚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耕地面积急剧增加,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逐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到了战国时期,我国率先稳健步人封建化进程。中国的封建化进程起步早,生产力的明显进步是社会制度发生变革的内在、强劲推动力。

▲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

西欧进入封建化历程更多的是依靠“蛮族”大迁徙的冲击,生产力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促发质变的作用。公元5世纪,时值中国封建进程中期。有着许多分支的“蛮族”灭掉了西罗马帝国,建立了众多的小国。在各国疆界不时变化、权力分散交错的混乱局面中,西欧开始了封建化进程。直到9世纪,封建制度才逐渐确立起来.社会经济慢慢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由于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制度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步入封建社会大门之前.中国显得比西欧强健沉稳得多.为以后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持久发展积累了巨大的潜力。

二、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强化国家政权机构,适时调节统治措施,使得君主专制制度越来越完备。

中国是一个不断巩固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不断严格强化国家政权机构,适时调节统治措施,使得君主专制制度越来越完备,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特别长久巩固。这样的政治背景,是中国封建制度持续经久的重要原因。

中国与西欧封建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二者的国家政治结构也迥然有异。西欧封建进程之初,众多小国长期混乱不已,未能形成疆域明确、政治统一的大型主权国家:庄园经济更有利于封建领主的割据纷争.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因此西欧封建制度发展缓慢微弱。直到中世纪晚期,西欧才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统一的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这时封建贵族势力已经由强变弱.早期资产阶级已经兴起,君主专制制度的阶级基础有地主.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再加上西欧的内外经济环境(资本主义相对强大、位于世界新航路的中心),因而西欧君主在维持统治的手段上选择了重视工商、致力海外扩张的重商主义政策。所以,欧洲型的君主专制“在客观上保护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另外,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对封建制度的长期延续在客观上也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程中,似乎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那就是一个封建王朝行进到末期往往会出现政治统治腐朽黑暗、土地大量集中的现象,忍无可忍的农民为了生存揭竿而起,掀起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然后改朝换代,江山改姓。无论哪家天下,在开国之初统治者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例如,始于陈胜、吴广起义的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刘邦建立的汉朝取而代之,开国初始统治者“无为而治”,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促成了中国封建经济的第一次兴盛。隋末农民战争瓦解了短暂的隋朝统治,唐朝建立,清明的贞观之治、繁荣的开元盛世得以显现,中国历史迎来了封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最高峰。元末明初也有类似的情节。不难看出,慑于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统治者会调整统治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阶级社会的平衡。所以.客观上讲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统治措施不断发展完备的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使封建统治更加牢固。

三、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的生命延续力,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的又一重要原因。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学不断融汇各家思想.发生一系列变化。三国两晋南北朝,儒学吸收老、庄,形成玄学;宋明时,又吸收佛学,形成理学。但是.无论它怎样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畴,其基本精神一脉相承。

同时,封建时期的中国文化表现出强大的同化力、凝聚力,始终保持着多元化发展趋向。汉代,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强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两种文化碰撞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之加以吸收消化.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隋唐后期则演化成为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是强大国力的必然产物。除了佛学以外,南亚的医学、天文、历法、绘画、建筑艺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的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蜂拥而入,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所以,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演化变革,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一个思想核心为主体,既在内部不断融会贯通,又融合了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因素,也包容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它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统一文化。这样的文化在封建社会中以强劲的力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使封建大厦更加持久坚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过许多优秀文化体系,而只有中国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没有中断的文化。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相比之下,中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会以罗马教皇为中心,在封建西欧结成强大的宗教体系,垄断文化教育,宣扬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使中世纪的西欧长期处于思想僵化呆滞、文化愚昧保守的状态。而且,伴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这种局面不断加剧,以至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欧洲文化失去了延续的载体。

四、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相对优越,成半封闭状态。这种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的温床。

中国地理的总体趋势是西高东低,主要的人口聚集区及经济发达区集中在黄河及长江的冲积平原上,处中纬度地区。该地区气候温和,温度和水分配合良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在封建社会初期就达到了较高水平.为封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同时,西高的地势及东部面临最大的海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加之良好地理环境支持下的农耕经济.使得中国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大多数人持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后期相应变革在中国的出现。


参考文献: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

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什么会维持几千年,如果详细分析起来,原因很多。但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那就是中国封建社会设计了非常高明的政治制度、思想体系和文化结构。这三个方面就像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一样,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历久不衰。中国封建社会王朝可以更替,但性质却一直保持不变。

首先说说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中第一个需要大书特书的就是郡县制这种天才的政治结构形式。这要感谢秦始皇,郡县制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维持稳定的第一根支柱。有了郡县制,就可以基本上保证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郡县制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造成的大分裂。试想一下,中国如果没有推行郡县制,而是长期实行分封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这片土地上就会和欧洲一样,不知道会产生多少国家。国家数量越多,社会就越不稳定,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延续就变得不可能。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另一个高明的设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下的君主专制。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就是王位继承坚持“立嫡不立贤”。虽然选出来的接班人未必是最能干的,但至少保证了王位更替的有序与稳定。一般来说,嫡长子继承制坚持的比较好的朝代,王位更替都比较平稳,反之则会带来朝局的动荡风波。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嫡长子继承制都是主流。尽管也有运用暴力手段争夺王位的现象,但用非正当手段夺得王位的皇帝也还是希望回归到嫡长子继承制的轨道上来。相比西方,中国的王位继承要和顺的多。皇权的顺利交接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条件之一。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的第三个高明设计就是带有近代文官制度色彩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天才发明,通过这种选拔官吏的方式就将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纳入到了国家管理体系中。科举考试一方面打破了一少部分人长期执政形成贵族阶层的可能性,使得社会各阶层并没有完全固化,下层优秀人士的上升通道一直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其中的精英分子和皇帝绑在了一个战船上,同呼吸、共命运。国家的管理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体官吏的共同责任。正是这么多人共同努力才使得中国封建社会能够一直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维持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第二根支柱就是思想体系,这里的思想体系主要特指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长期维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认为,皇帝是代表上天来统治民众,这就为皇权的至高无上找到了法理依据,所以皇帝就代表了上天,被称为天子。但皇帝也不能任意胡为,做错了事情,上天也会惩罚皇帝。所以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保证皇帝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上,绝大部分皇帝其实都有一种责任感,都不愿意做一个被人唾骂的昏君。

(二)儒家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三纲五常为中国的封建社会长期稳定提供了了强大支撑。



(三)儒家思想为知识分子规定了很高的道德标准,典型的有“修齐治平”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正是这些人中的精英分子往往在中国封建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挺身而出,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一次次起死回生。

维持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第三根支柱就是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忠孝节义”的文化内涵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核。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忠臣义士人人敬仰,叛臣贼子寸步难行。所以上至官僚,下至平民百姓都成为了封建社会秩序的自觉捍卫者。即便是发生王朝更替,后来者也会自然回归到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只不过是在吸取以前王朝灭亡的教训基础上,不断地对封建社会制度加以完善和改进,绝对不会想着彻底换一种制度。



(二)宗族文化。其实维持封建社会稳定的最强大力量来自于广泛分布于中国大地上的大大小小的不同宗族。过去皇权对乡村的统治是很薄弱的,真正在乡村行使管理权的是宗族的家法。这些宗族是封建社会最忠实的拥趸。正是这种中国特色的宗族文化的存在才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维持了近两千年。

封建文化的成因一直到今天都还有一定的残留。由此可见中国的封建主义尤其是封建文化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

10

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够存在两千多年的时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封建国家生产方式的不更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奴隶主把土地租给奴隶耕种,奴隶主变成了地主,租种土地的奴隶变成了农民。农民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模式开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坚船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英国输入鸦片的同时也把西方新的生产方式带入中国,中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西方之间的差距,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中国人才逐步接受近代化的生产模式。所以说中国2000多年几乎不变的生产模式注定也不可能有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

二、中国封建时代治理国家的模式不断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国家的一切大权,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这样从中央到地方,一套治理国家的模式就此产生。汉武帝时采取大一统措施,特别是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种思想成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的一种思想文化纽带,封建制度更加稳固了。以后又出现了不少的政治家,他们这些封建士大夫们,为了封建国家拼命献计献策,像司马光为此还专门编出了《资治通鉴》,上层领导通过借鉴古人治理国家的得失,改善自己的不当做法,封建制度的统治更加成熟。

在这两点中,我认为生产方式的不更新是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同时封建治理模式的完善也为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起了一种稳固作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