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李自成大军进入山西之前,统治阶级内部就对迁都之事有所筹划。
首先,在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运动席卷全国势如破竹之际,明军屡战屡败失城丧地,从战略上来看,李闯大军对京城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包围圈,因此坚守北京城待援也就成为了毫无意义的军事部署,北京失守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另外,北方民变的危机形势相对南方更为严峻,而此时的江南地区则是相对稳定富庶的鱼米之乡,帝国的财政危机可以南下得以缓解,南京城更是兼有长江天堑之地利,也具备完善的行政系统,在此立足可图东山再起。
此时明王朝迁都可谓上策,但为什么崇祯皇帝最后放弃该方案了呢?
与其说是他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倒不如说是他错过了迁都的机会,群臣争执之中连跑路都没来得及,京城就被李自成大军重重包围,这里面有统治阶级对闯军进兵速度的低估,也有朝廷内部的矛盾。
崇祯皇帝迁都不过就是一纸诏书的事儿,但要背负的历史责任与舆论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当时朝廷上很多的大臣似乎都能看破大明王朝气数已尽的现实,更是明白迁都对自己毫无利处,反而对自己的富贵有所影响,所以有不少大臣暗地里早与李闯勾结给自己留好了退路,希望破城之日李自成能够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而不再顾及朱家王朝的死活,所以不断地劝诫皇帝固守北京,给崇祯灌输君王死社稷的理念,一根筋的崇祯皇帝也就因此左右摇摆,也不敢提出背弃祖庙放弃北京的想法,所以就相当于坐以待毙,错过了最佳的迁都时间,最终造就了煤山自缢的悲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