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戊戌变法是清朝晚期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了挽救中国而进行的一次自救运动。由于维新派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有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再加上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袁世凯告密后慈禧太后很快发动政变,导致变法失败。

同时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时务报》、《国闻报》对民主变法思想的宣传,推动了思想进步。





最佳贡献者
2

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1898年9月21日),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反对。下诏变法才一百余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重新临朝听政,这就是对晚清政局颇有影响的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幽禁于南海瀛台涵元殿宣告戊戌变法失败。在维新过程中,光绪皇帝罢黜顽固派官僚礼部尚书怀塔布,召见握有重兵的袁世凯,引起慈禧太后的不满和惊惧。及至八月初三日,李鸿章的儿女亲家杨崇伊上密折,请太后“即日训政”,说康有为兄弟“引入内廷”,并“变更成法,斥逐老成,位置党羽”,还要将政柄拱手让与东洋前相伊藤博文,触及慈禧太后痛处,于是决定发动政变。

初四日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宫,作了一番布置,为避免政局震荡并稳往光绪皇帝,故意放出消息说:将于初六日仍回颐和园。

初六日卯初二刻,尚蒙在鼓里的光绪皇帝,按原计划准时到中和殿看祝版(礼部拟祀社稷坛秋祭文),阅毕出殿,有侍卫、太监来,称奉太后命,将他引到慈禧太后处。慈禧太后责之曰:“汝之变法维新,本予所许,但不料汝昏昧糊涂,胆大妄为,一至于此。汝自五岁入宫,继立为帝,抚养成人,以至归政,予何负于汝?而汝无福承受大业,听人播弄,如木偶然,朝中亲贵重臣,无一爱戴汝者,皆请予训政。汉大臣中虽有一二阿顺汝者,予自有法治之。”遂发动了政变,将光绪皇帝幽禁于南海瀛台涵元殿。

评价及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3

不要抢,小青峰来回答!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也被称为百日维新,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是它却以失败告终。然而,在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失败并不是偶然的,究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

一、戊戌变法的形成背景

1.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洋务运动彻底破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清政府腐败的统治。具体表现为:

(1)沉重的苛捐杂税。

(2)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3.仁人志士的积极探索,寻求救亡图存的新方法,新道路。

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一,资产阶级自身的弱点。

中国资产阶级是由地主阶层和官僚阶级逐渐转变而来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背景下,中国资产阶级必然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本身没有能力生产机器设备,不得不从外国资产阶级手中购买,这样,资产阶级就不可避免地与帝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第二,反动势力异常的强大

当时的慈禧太后是拥有实权的,而且掌握地方政权的也大都是慈禧太后的爪牙,而维新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谭嗣同等等都不是当权者。他们没有军事力量,即使是光绪皇帝也不是真正的掌权者,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因此当他们在发动政变时就非常的被动、难堪又无可无奈何。

第三,维新派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然而,维新派却非常害怕人民,他们看不到隐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的革命力量。似乎维新派未能提出一个充分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并不是偶然的,最令人遗憾的是,维新派在戊戌政变后仍然没有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以及拥有自己的军队的的重要性。

第四,封建“君权”思想的束缚。

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强弱是关系到维新派政治主张能否得以实现的内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是维新派政治主张能否得以实现的外因。外因固然十分重要但绝对不起决定性作用。维新派却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皇帝身上,试图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而不是靠自身力量的强大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在康有为戊戌政变失败流亡日本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表示希望和康有为合作,康有为以自己奉有光绪帝的“密诏”,不便和革命党人来往为理由拒绝合作。在这种严重的思想禁锢下,企图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建立的自己的政党、军队,并把政党的团结建立在至少不损害其成员的物质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树立共产主义的信仰作为思想武器来发动维新变法是不可能的。

第五,维新派变法过于急于求成。

当变法派取得了皇帝信任并开始推行时,他们不应该急于求成,主张“快变与大变”的改革方式,而应该采取突破一点,逐步扩大战果的渐进方式。也就是由于变法战略的失误,光绪帝在 103 天的时间内,发布了关于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二三百条。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颁布大量的变法诏令,注定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戊戌变法的影响

NO.1.戊戌变法运动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自身体制的问题,这推动了清政府进行自我的内部变革。戊戌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NO.2.首先是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是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然后是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NO.3.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所以,严格地说,中国现代的新文化运动是从戊戌时期开始的。

NO.4.戊戌变法运动既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更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结束语:

总之,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整体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问题和瑕疵爱你不少。

首先帝党核心薄弱,基本只有年轻皇帝一人,本身政治经验和统治能力欠佳,爱你没有达到一呼百应的绝对统治核心的位置,变法靠山不牢。

再者,变法者政治经验缺失,只想彻底将旧势力扫地出门裁撤,自己单干,严重影响了各级统治官僚的地位安全,矛盾空前

第三,政治主张不成熟,以为制宪是成为强国的一个按钮,对当时中国各级社会情况,和执行试试难度完全估计不足。其次,一些政治主张异想天开,及其不成熟,提出例如中日合帮,变卖部分国土筹资建设,等本质出卖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构想,完全没有实操性。

第四,从想提振清朝,变成架空甚至威胁西太后地位和安全,造成西太后和官僚体系联手,打压帝党维新派,仅仅百日,也可见其实力得孱弱和保守势力的强大。

但不到十年后,慈禧晚年曾再次主持的立宪,已经比戊戌变法更系统稳健,一些政策走的更远,但终不能改变清朝封建贵族掌权的结局,也充分说明由清朝体制主导的中国近代化是难以成立的,

我认为百日维新的进步,在于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一些志士的图强救亡的精神,而不在于实操性,但中国的进步也是在这些不成熟的台阶上,一步步走到的今天,还是需要缅怀和致敬的!




5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对清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同时变法还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此条更准确的说应为戊戌政变的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本身的影响。)。

思想文化

另外还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同时还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戊戌变法还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6

先说戊戌变法的背景,当时中国与日本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给了日本巨款,且割让了台湾岛。当时在中国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的。要知道日本这个国家的人口、国土、财力等等都是比不上我们的。而且还是一衣带水的国家。这无疑震惊了中国各个社会阶层。

同时在《马关条约》日本本来要求是占领台湾岛和辽东半岛的。要占有这两地方,可是显现出了日本的野心,那是要吞并中国呀!但是西方列强是不允许的,他们不会让日本吞并中国的,因为那样的话,日本会成为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的。所以最终日本没有拿到辽东半岛。

这一系列,震惊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所以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我们在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

当时中国皇朝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成年继位。光绪皇帝已经成年,所以非常反感慈禧太后干预一些政事,慈禧太后从三十多岁就开始守寡,没什么爱好,除了京剧,也就是玩弄一下政治了。所以当时慈禧太后对政治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同时还有一批手握权势的大臣,比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戊戌变法没有拉进当时政治的权重人物,比如李鸿章等,以及慈禧太后,这样看来,戊戌变法就显得非常弱小。

西方列强以及日本还是希望中国进行变法的,西方看重的是商业利益,这样变法成功,商业发展,他们也有利益可做。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希望中国通过变法强大起来,这样日本就可以跟中国联手一块抵制西方势力了。

现在再说说戊戌变法,提起戊戌变法,我们知道的就是谭嗣同、梁启超,实际上在当时他们两个在政治上都不是重要的人物,而且戊戌变法设计到范围还是很广的,不仅仅局限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意义在于让西学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还清理了一些比较陈旧的机构,办了一些报纸,宣传新的思想。现在我们的历史课本,有扩大戊戌变法的倾向,已经介绍过了,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就那点权利,还没有得到政治权势人物的支持,光绪皇帝还被慈禧太后看着,能折腾出什么事来呢?

我最近读的张鸣老师写的历史书籍,深受启发,以上作答,多多交流。

7

我是小房,这个问题我有以下见解。

关于戊戌变法得过程和起因在这里我不多说了,想必关注这个问题的都已经了解了,我们主要谈谈它所产生的影响。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一场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维新运动,总计进行了103天。最终以谭嗣同等六人的牺牲,康有为逃往日本而结束。

虽然这次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同样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通过重用维新人士以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等活动来传播新思想,向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展开斗争,让当时的人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

支持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以此来改善国民总体的经济状况,通过加强经济来增强国家实力,并通过实业来改变人们传统的封建经济思想,加速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的步伐。

通过创办报刊为改革思想打开走向群众的道路,让更多的基层群众更好更快的了解维新变革带来的好处,懂得传统的封建思想存在的弊端,也是开化群众思想的一种有效办法。

利用改革政府机构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官职的手段来精简强化国家国家管理阶层,有效的避免了因管理部门的数量多造成国家政策实施缓慢以及支付多余薪奉的问题,缓解了本来已经紧张的经济压力。

但是其主要失败原因是操之过急,并且没有考察和改动。完全套用西方的改革制度来强加在当时中国国情之上,并未有效的考虑到西方的改革制度与当时国情有哪些冲突所在。

另外急于求成的行事方式没有给那些处在观望徘徊边缘人员考虑时间,并没有让这一群人更深入的去了解整个变法维新的内涵所在,尤其是大量裁撤衙门造成数以万计的官员失去了生活来源,且并没有给于更好的退路,使得这部分官员和一些观望的人群对变法产生了不满。

在加上有实力强大影响甚广的守旧派的阻挠最终让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失败了,但是三月有余的变法时间已经在中国这片千百年来的封建土地上撒下了资本主义的种子,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颗种子在逐步的发芽成长,为以后推翻清朝走向变革打下了基础!

8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救亡的积极意义。

它的失败也证明,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因为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4)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所以为之后的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9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性。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并且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 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维新变法对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第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第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所以,严格地说,中国现代的新文化运动是从戊戌时期开始的。

  第五,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更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0

一、戊戌变法的意义

  首先,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此次运动以维新派的资产阶级为首兴起了改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学习西方文化。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对我国原有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虽然变法只持续了一百天,但是他的成果却为近代思想奠定了基础,敲醒了中国人。之所以说他是思想潮流的一次解放运动,因为维新变法确实极大地改变的当时的社会面貌。

  二、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

  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是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持续了大约100天,所以又叫作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科学知识,改革科举,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三、戊戌变法对中国思想动向的影响

  (一)废除科举制度,解放人们思想

  在几十年以前就有人意识到当时的科举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期,谭嗣同就提出过中国要想富强,必须改变科举制度,培养新式人才。光绪皇帝宣布废除八股取士制度,这个决策有利于当时时务人才的培养,另外为了特殊人才的选拔,还专门开设了经济特科,这样为朝廷选拔精英和特殊人才提供了方便。

  (二)兴学育才的思想及举措,对近代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维新派一直呼吁“兴学育才”并且受到了中外人士的赞同,呼声不断增长,呼吁清政府兴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2月,在御史王鹏远的建议下,光绪皇帝同意开设京师大学堂,命令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商量开设学堂的各项事宜。由梁启超起草了《章程》,名义上宣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旧学经史子集的范围,涉及的范围包括农学,文学,地理学,工程学矿学等等。

  (三)戊戌变法倡导者对中国思想的影響

  戊戌变法倡导者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变则存,不变则忘,只有改变当时的官场腐败现象和改革科举制度,兴建学校,培养新型人才才能改变封建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他门都有着一颗爱国的心,提出“亦中亦西”的文化观,为我国的文学学术提供了重大的参考价值。他们的政治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起到了催化作用,并且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国文化界实行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国内兴办社团、报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对中国的学术领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小结

  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传播西方文化,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时的封建主义制度,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当时百姓的觉醒,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