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时期,曹魏的于禁和姜维都有投降到蜀汉的经历。同为降将,同样经历,为何于禁的风评比姜维差?下面从两人的投降原因对比,与同僚行为对比,身份地位对比来分析一下于禁风评差的原因。

一.投降原因不同:于禁战败主动投降;姜维走投无路投降。从投降原因对比,于禁风评不如姜维。

据记载关羽利用地势及雨季便利水淹七军后,魏军损失惨重,于禁战败并主动向关羽请降。

而姜维当时被疑有异心,被上司无情抛弃,追随无望,无家可归,走投无路时才投降蜀汉诸葛亮。

二.同样情况下,与其他同僚行为对比:于禁投降行为比不上庞德英勇战死;马遵逃跑,而姜维被人遗弃委实可怜,投降也无可厚非。从行为来看,于禁的风评也不如姜维。

与于禁一起同时战败的庞德,选择死战被关羽杀死,据说曹操听到于禁战败投降时,都发出失望的感叹“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诸葛亮北伐时,当时的姜维正陪同上司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一听说诸葛亮大军经过的地方都投降了,于是扔下姜维立马逃走。被抛弃落单的姜维确实可怜,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投降。

三.身份地位对比:于禁身为主帅,统领七军;姜维只是天水郡参军,无名小卒。身份地位不同,投降行为产生后果也不同,这也是于禁投降行为被人诟病并且风评差,而姜维风评相对好的原因。

于禁是曹操宠信的战将,五子良将之一,战功显赫,在曹操阵营里威望甚高。投降时于禁为主帅,率七军前来增援曹仁,可见于禁地位之高,于禁投降关羽让曹操本人感叹不已。

姜维只是因父辈的战功,做了天水郡参军,无名小卒一个,算是个低级军官。姜维本身并无显赫战功,与曹操等大咖并无交集,姜维在曹操阵营中可有可无,投降也没人在意。

可见,于禁投降蜀汉的风评比姜维差,这也是于禁后来一直未被任何一方重用,当他重新归魏时,被曹丕故意用画像讽刺,并最终忧郁而终的原因;相反,姜维在蜀汉受到重用,后来接替诸葛亮挥军北伐。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最佳贡献者
2


主要是时机不同,姜维投降时是初出茅庐,而于禁已经是功成名就。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


据《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记载:


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凉州诸郡县纷纷响应。

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姜维与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行。马遵听说蜀军到来,郡县投降,就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于是连夜逃亡上邽。

等到姜维等人发觉后,就追赶马遵,但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到达城门时,城门已经关闭,不接纳他们。

姜维等人只能回老家冀县,但冀县也不准他们进入,姜维等人只好投降了诸葛亮。


魏略: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


《魏略》的说法不同,当时姜维劝说马遵回冀县,马遵不肯。姜维拿马遵也没有办法,就各走各的路了。

姜维与郡吏上官子脩等回到冀县,县中官吏、百姓看到姜维都很高兴,便推拥着姜维来见诸葛亮。


这里,不管冀县是否愿意接纳姜维,是否吏民愿意投降,总之是姜维主动投降了诸葛亮。


当时姜维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六七岁,初为州从事,其父姜冏为天水郡功曹,羌、戎叛乱时战死,姜维因此被赐中郎,天水郡参军。

此时的姜维,既没有多少名气,也没有多大功绩。


诸葛亮北伐,各郡县投降,凉州刺史郭淮、天水郡太守马遵都逃跑了,而且认为姜维不忠于曹魏。

在这种情况下,姜维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既没有得到曹魏的信任和器重,也没有可以抵抗诸葛亮的本钱。


但于禁投降却不同,那是直接两军阵前,而且于禁深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与张辽、徐晃等合称为“五子良将”。


据《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记载:

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


黄巾军起义爆发后,济北相鲍信回老家招募兵勇,于禁就跟随了鲍信。鲍信战死以后,于禁归属将军王朗。王朗惊异于禁的才能,就向曹操举荐,说可以胜任大将军。

曹操召见了于禁,经过交流,任命他为军司马。

随后,于禁跟随曹操四处征战,屡立战功,被誉为“五子良将”之一。


曹操对于禁非常信任和器重,拜为左将军、假节钺。而且是曹操阵营,唯一一个非曹氏、夏侯氏假节钺的将军。

曹操因为朱灵与刘备一起截杀袁术,而把刘备放跑了,就非常忌恨朱灵。就让于禁到朱灵营中接管了他的部队,众皆震服。

这事足以看出曹操对于禁的态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庞德战死,而于禁投降。


这令曹操非常失望,甚至是绝望,听说于禁投降后,曹操哀叹良久,说: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邪!"


于禁跟随曹操征战三十年,屡立奇功,想不到在襄樊之战的关键时刻,居然掉了链子。

这事放在谁身上,都难以接受。

将军最大的荣耀就是战死沙场,总不能看事不好就投降吧。


虽然说姜维与于禁都是在穷途末路的时候,选择了投降,但情况还是有所不同。


姜维几乎没有兵卒,而于禁有三万大军。

姜维投降对曹魏没有多大的影响,但于禁投降不仅是动摇了军心,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战役的最终结果,曹操甚至产生了迁都的打算,这让曹操非常被动。


于禁被关羽水淹之后,几乎失去了战斗力,但庞德能够一战,于禁咋就不能一战呢?

还是一个决心问题,就算三万头猪,关羽要全部抓住还需要费很大的劲,起码为曹操调动军队争取更多的时间。



姜维年轻,还没有成名立业,再说对曹魏也没啥情感,选择一下人生的出路,也在情理之中。

但于禁已经功成名就,所有的荣耀都是在曹操手下取得的,曹操对待于禁可谓不薄。何况于禁的子孙后世还指望在曹魏手下混饭吃呢?


就于禁这个玩法,谁还能指望谁呢?




看来,历史是公正的。


姜维投降没有受到很大的诟病,但对于禁责难很多。于禁这事做得的确是很扯淡,没有这么办事的哦!


当初,于禁的老朋友昌豨投降时,诸将认为应该把他送往曹操处,让曹操来处理,但于禁坚持把他杀了。

对此,裴松之评论道:

“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被围困就投降,军法也不会赦免;被囚禁而送到后方,并不违命。但于禁却因为嗜杀而违背众人之意,自己成为了降虏,死后得到恶谥,这是应该的。


吕蒙占据荆州后,于禁被送到孙权那里,多次受到了虞翻的羞辱。


曹丕称帝后,于禁被送回了魏国,曹丕表面表示安慰,任命为安远将军,但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上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画像。

于禁看到后,羞愧难当,最后郁闷而死,被追谥为厉侯。



于禁可谓晚节不保,这又能怨谁呢?

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最后居然爱惜生命,苟且偷生,得到这样的结果,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爱惜生命,这是必须的,但军人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其命运,只能战死沙场,否则就应该遭受诟病。

否则,这个活就没法干了。


3

主要是表现在一个忠字上。对于不忠的人,后人都给以差评。忠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忠于其事,忠于其主。

于禁在被关羽擒获后,贪生怕死乞降跟于禁之前的表现相差太大。在之前曹操手下,于禁被称为良将。治理军队严谨,作战勇敢,立过很多功劳,得到曹操赏识,官至左将军。在樊城危机之时,曹操亲自点于禁率精锐七军出击关羽,给了于禁莫大的荣誉。但是于禁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曹操说,于禁跟我三十年,没有到竟然是这样的。临难而惧,非大丈夫也。他回国后,也遭到鄙视。曹丕故意安排水淹七军于禁乞降的雕画给于禁看,于禁羞愧而死。按理,于禁与关羽曾经同在曹操手下为官,是同事,对关羽也是钦佩的。被抓的时候,说以各为其主,表现出不卑不亢,关羽看在昔日同僚份上,自然不会为难于禁。还可能放回于禁,这样于禁颜面可以不丢。也的确是于禁太怕死吧,做出苟且偷生之举。曹丕刚上位不久,基础不牢,需要一群忠心的人,对不忠心的人给教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没想到,却要了于禁的老命。于禁应该是悔不当初死,留着今日恨吧。

再看姜维。姜维虽然也是降将,但是却得到诸葛亮的重用。姜维有义气,感念诸葛亮知遇之恩,肝脑涂地,在蜀国一直忠于国家,历经千辛,苦心孤诣,治军沓中,九伐中原。即使在被阿斗命令投降魏军,姜维还是没有放弃复国,图谋东山再起。姜维利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在雁门说动钟会独立,诛杀魏将领。虽然事情不周密反而被难,死于乱军。但其忠心却得到赞扬。本来姜维投降钟会自会得到重用,在魏国肯定会有作为,但是姜维还是走上了尽忠报国之路。这或许正是最好的归宿。孟子说舍生取义,说的是姜维吧。

忠心的思想是社会治理的需要,没有这个社会运转就会混乱。姜维成为楷模,而于禁却成了反面教材。这就是后人风评完全不一样的原因。

4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首先要讲明白的是,于禁投降所以风评差不是三国演义的问题,早在以曹魏为正统的南北朝,裴松之在他对三国志做注的部分就已经批判于禁:

“臣松之以为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裴松之看来,于禁的凄惨下场纯粹就是严以待人,宽与律己的报应罢了。这件事从建安十一年(206年)说起,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和夏侯渊领兵征讨,昌豨不敌,但他跟于禁是旧交,便向于禁投降。 在昌豨投降后,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应当让曹操处置,但于禁不知道从哪搬来一条“围而后降不赦”,直接把老朋友给砍了。

说真的于禁这条军法也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现场编的,魏将列传反例多了去了,最典型的例子在于曹操擒关羽也没因关羽围而后降给砍了,反而礼遇有加,然后到了建安十四年(209年)围剿陈兰的时候却被一封投降信给骗得回军了,此时又不讲他的原则了,人品实在有够糟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被关羽击败后选择投降,值得注意的庞德选择了死气,连曹操知道了这事儿简直难以置信“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这个就是对他人和对自己标准不一,严以待人,宽与律己,甚至有人为了洗白于禁说他投降是为了士兵,别介了,他就算没投降,几个人会为了他顽抗到底?关羽难道会因此杀降卒?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因为怕死投降很正常,何必说的那么高大上呢。

再说姜维,姜维降蜀时论地位不过是一个郎官参郡军事,地位比你这个跟曹操三十年封侯假节钺的于禁天差地远,而且于禁是主动投降,而姜维,按照姜维传的记载,是魏国方面的同僚先不要姜维的。

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太守自己把包括姜维在内的从官扔下跑路了,然后姜维等人本来也是往魏国的城池里跑,结果全部都不要他们,魏国方面先对不起的姜维,难道还要姜维死节?甚至曹魏调查清楚情况后,都没有追究姜维家属的责任:

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

5

于禁是山东泰山人,早年间跟随鲍信征讨黄巾军。鲍信迎附曹操后征讨黄巾军战死,于禁被曹操封为军司马。此后,一直跟随曹操征吕布,讨袁绍,伐荊州,战西凉等大大小小战役数百场,建功无数。后世称之为五子良将之一,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五子中排位居前,曹操非常信任他。在曹营中,除了曹氏夏侯兄弟,地位最高就是他了。公元216年,封左将军,假节钺,一子封列侯。公元219年,被曹操任命为帅,救援被蜀汉关羽围困在樊城的曹仁等将。领精兵三万,西凉降将庞德为先锋,迎战关羽。可于禁调度失措,排兵昏聩。被关羽利用他扎营低洼,适逢暴雨,引汉水淹没了他的所有军队,猛将庞德死战被俘后不降,被杀。可于禁竟贪生怕死,乞降。后关羽败亡后,身为俘虏的于禁被转去东吴孙权处,受尽了孙权部下的侮辱潮讽。于禁兵败,曹操大为失望,后孙权放他回曹魏,曹操也没降罪,待他如初。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很鄙视他,有一次借请群众酒筵时,讽他兵败投敌,贪生怕死。此事后,忧惧不已,不久病死了,谥号:厉侯。曹丕给他的也不是个好谥号。

姜维自幼长在西北陇右,父亲是郡功曹,因平叛死。由母亲带大,因从小好文习武,素有才名,郡守引为吏,二十七岁时任天水郡中郎将。后诸葛亮北伐,攻陇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震动,归附的人很多。当时陇右的军政长官是曹魏名将郭淮。天水太守马遵领姜维,梁绪等下属跟随郭淮巡查州郡。有人报告太守马遵,姜维阴养死士,准备造反,马遵惶恐,报告郭淮,连夜奔上邽。姜维梁绪等事后得知,投奔上邽,被拒入城。姜维等又奔老家冀县,也被城中拒绝。无奈,走投无路的姜维等投降了蜀汉诸葛亮,诸葛亮安抚其众。与姜维交谈,甚奇之,认为他是个堪当大任之才,有麒麟之志。当即封他奉义将军,后又提拔为征西将军,虎步军统领,统领六千精锐。诸葛亮将自已一生所学倾心相授,并将忠心汉室,匡扶社稷为已任,希望姜维也能以此为志。姜维深受其教,自此忠心耿耿效忠蜀汉。姜维初降时,正逢曹魏大将张郃来攻街亭,诸葛亮调度失误,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为守将。马谡调度失措,安营在山上,自以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被久经战阵,能谋善战的张郃断了水源,马谡下山突围,损兵折将,失了街亭。陇右的通道被阻隔,诸葛亮本派人去冀县接姜维的老母妻小,奈去路已断,姜维为此与母亲妻小失散。当时,曹魏法令,军人造反者夷族,但曹魏执权者并没有杀害姜维家小。并假借其母名修书于姜维让他回去,诸葛亮让姜维回去保其母,姜维曰:良田千倾,不在一亩(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后来诸葛亮硕落五丈原,蒋琬,费祎为大将军,大司马。二人死后,姜维为大将军,一直炳承诸葛丞相遗志,匡扶汉室,北伐曹魏。先后十余次北伐,无功而返。姜维兵败一是蜀汉国力太弱,人力物力财力相差魏国太多,二是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信任以宦官黄皓为首的奸佞之人,不理国事。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出以钟会邓艾诸葛绪为首的三路大军十八万人伐蜀。汉中丢失,姜维死守剑阁险关,邓艾越过阴平小道奇袭江油,后又灭诸葛亮之子诸葛澹于绵竹,兵围成都。刘禅在益州派谯周等的劝说下,投降邓艾。邓艾占据成都后,让刘禅修书姜维投降。姜维接信后,假意降钟会,撺使野心勃勃的钟会造反,后失败,钟会被杀,姜维重伤后自杀。

对比起来,于禁很早跟随曹操,立功无数,在魏国地位很高,左将军,假节钺。但晚节不保,败后不能舍身取义,反而摇尾乞降。所以曹丕当政后,鄙夷他至极,因忧惧而死。死后封厉侯,也是极贬低他。可谓″一世英雄,毁于一旦”。

姜维虽也是魏将降蜀,但其父时仍为汉臣,按正统观念,应该忠心汉室。诸葛亮极力培养他,收其为弟子,授以平生所学。本也是希望他继承遗志,匡扶汉室。姜维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虽贵为蜀汉大将军,但生活朴素,家无余财。不纳妾,不贪污。尽管身死国灭,但他对匡扶汉室的忠心一直被人赞颂。

6

这个问题非常好,这两个人的确都是降将,但这两人的身上却有明显的差别,大致如下:

首先,于禁是反复无常,姜维是英雄落难。于禁是曹操军队中的班底,从曹操早期就跟随他左右,也是曹操后期军中唯一可以假节钺的外姓人。曹操也非常倚重他,最后官至左将军、安远将军,拜将封侯,可以说曹操待他不薄。关羽水淹七军之后,于禁举兵投降,庞德宁死不降。《三国志》: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于禁被俘后一直囚禁,等到孙吴夺了荆州之后,于禁就倒向了孙权,还曾经一起骑马游猎。《三国志·吴书》记载:“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这就显示出于禁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而姜维本身就不想投降,是因为刘禅投降之后,他不得已才跟随投降。基本上没有兵败,也没有变节,更像是被裹挟投降。所以后人为他鸣不平。

第二,于禁是苟且求生,姜维是蛰伏待机。于禁被关羽俘获后,一直是以苟且偷生作为目的,根本就没有气节可言。而姜维在投降之后就开始挑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蜀地的统治秩序再度打乱,好重新拥立刘氏后人为王。本身就是一颗忠心在支持着他的全部行为,所以让人敬佩。

第三,于禁最后病亡。姜维是乘机恢复蜀汉,失败被杀。于禁最后被孙权送回了魏国,但是曹操已亡,曹丕对于他比较冷淡,而且还暗讽他。最后,于禁因此郁郁而终,可以说是晚景凄凉,黯然落幕。姜维最后成功激化了钟会和邓艾的矛盾,邓艾被诬陷,最后身死。钟会也打算背叛司马氏,姜维的计划很快就会成功,但只是在最后的关头,被监军卫灌一网打尽。姜维最后死的十分壮烈,可以说是求仁得仁,自然后世的风评很好。

7

任何一个乱世,都有着降将的存在。远到姜尚伐纣,近到抗日战争,都有着数不尽的背叛,反复无常是家常便饭,三国时代也不例外。

三国中,降将不可谓少,官渡之战左右胜局的三位降将:许攸、张郃、高览;名震逍遥津的上将张辽;赤壁两大诈降的名人:蒋干、黄盖;致使关羽败走麦城的糜芳、博士仁;杀死张飞的范达、张强等等,太多太多,有的不甚出名,而有的也是有名的文武。

在叛国投降如此普遍的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却为人所不耻,这个人就是于禁。于禁是最早跟随曹操的人,在曹魏效力的三十几年间,一直跟随在曹操左右,戎马一生。平兖州、破吕布、攻徐州、定宛城,官渡赤壁,从未缺席,然而晚年的他却兵败樊城,投降关羽,最终辗转回到魏国,郁郁而终。

那么为什么只有于禁的评价如此只差呢?首先就是有一位鲜明的对比——庞德,庞德与于禁共同领军出兵,名为统帅,实则监督。庞德力战关羽,不分伯仲,此时的于禁却托人后退,致使战争失利。关羽水淹七军,于庞二将被擒,庞德本为降将,投曹不过数年,却宁死不降,而跟随了三十多年的于禁,却率先投降,讽刺至极。

于禁因此晚节不保,郁郁而终,更有说法是曹丕最后将于禁羞辱致死。同样是降将,却又是声名鹊起。张辽张文远,跟随吕布征战多年,吕布死后投靠曹操,而他的同僚陈宫高顺尽皆赴死,为什么张辽却如此得人心呢?因为张辽有更多的时间来重新证明自己。姜维姜伯约,诸葛亮北伐时兵败投降,被诸葛亮当做继承人来培养,为蜀汉的事业鞠躬尽瘁,为蜀汉的延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什么姜维如此得人心呢?同样是有时间证明自己。

可以说,于禁的耻辱,不仅仅是有庞德的对比,三十年的效力,更是因为晚节不保,无力再去将功补过,抹消掉他的罪过。

今天小四的分享就到这里,点波关注不迷路,带给你更多优质历史内容。

8

“君王城上竖降旗,将在沙场不得已?”姜维上面是投降皇帝刘禅,于禁遇到是心胸狭隘的魏文帝曹丕。皇帝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两位三国降将的评价。

于禁在襄樊之战中败于关羽,一同作战的庞德宁死不降,于禁投降关羽,之后辗转孙权处,回到魏国。在于禁看来,他兵败是天不助也,襄樊之战,于禁关羽僵持不下,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倾盆大雨,老天爷这个裁判直接倒向了关羽。关羽擅长水战,于禁一个山东大汉毫无经验,被水淹的七荤八素,根本无法作战就投降了,以期来日再战,一洗前耻。

关羽败给孙权,于禁在孙权那里得到礼遇,经常并肩骑马出行,于禁是个人才,可是他遇到的上司心胸狭隘,曹丕不仅没有给他打翻身仗的机会,还狠狠的羞辱他一顿。曹丕假意以晋国降将荀林父回国得以重用的故事,安慰于禁,并封于禁为安远将军,要求他去拜谒曹操陵墓。其实曹丕事先让人在陵墓内作襄樊之战关羽得胜,庞德宁死不降,于禁投降的壁画。于禁看到壁画,痛苦万分,不久忧郁而死。曹丕讽刺于禁投降一事得以广而告之,引导了舆论导向。

于禁投降的真实原因无论是什么,那就是实打实的投降,连假意投降都算不上,就算失败是因为天不时地不利,败了就是败了,降了就是降了。如果于禁得以机会翻身,评价可能会没那么差,但是投降终究是抹不去事实,也许是晚年不想死吧!人言可畏,将军没有死在沙场,确死在了人的吐沫心里,令人叹息!

姜维是在剑阁面临魏国大军时,接到刘禅投降,要求其放弃抵抗的命令,姜维不顾众将士反对,毫不犹豫的投降鈡会。身为大将却连普通士兵的骨气都没有,这是真的吗?后来发现姜维给刘禅的密诏:“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原来姜维是想利用假意投降复国,并非真的是贪生怕死的投降鼠辈。

姜维的计划是什么呢?他知道钟会有野心,想拥有自己的天下,所以他就投降钟会鼓动他自立为王,魏军的其它将领肯定不同意,再建议钟会杀了他们。而后姜维就可以杀了钟会,自然就可以一一绞杀魏军。这现实吗?刘禅都投降了,就算姜维有复国志向,那跟随他的其他将领呢?钟会又怎能把命运交给一个敌国将领,靠他来挣得一席天下?最后只能在魏将领们提前得知各怀鬼胎的两个人的计划后,先团结起来下手杀了他们,二人在混乱的厮杀中死去。姜维死时据说很不甘心,不甘心没有光复蜀汉。

一个没有战斗力,即将灭亡的国家,姜维想用这样投机取巧的办法复国纯属妄想,面对实力雄厚的魏军,岂能轻而易举得逞。姜维的风评没那么差,主要是上司都投降了而且让他也投降,舆论第一指责的变成刘禅了,最后虽然用错误的办法假意投降死了,但是也算没有苟且偷生。论气节,于禁,姜维二人是无法与宁死不屈,战沙场的人比的,比如同时蜀国战败的诸葛亮儿子孙子(诸葛瞻,诸葛尚),以身殉国。

9

在三国那个群雄割据,各为其主的年代,投降这件事就和现在的找工作“跳槽”估计差不多,于禁和姜维的区别在于,历史好像对于禁有些过于苛刻了,再就是于禁回到魏国碰到的领导已经不是曹操而是曹丕了,总体来说于禁投降风评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儒家的忠君思想

于禁樊城之战时被关羽俘虏,同战的庞德却宁死不降,后来关羽被东吴擒杀,于禁也便算是投降到了东吴,因为于禁的名声地位孙权对于禁还是不错的。

除了没有人身自由之外,基本一切如常,孙权还经常邀请于禁出游,但是孙权手下的人可不就这么看了,孙权手下有个叫虞翻的,口才很好,脾气很臭,有次孙权和于禁出游被虞翻看到,虞翻破口大骂“一个投降过来的俘虏,怎么敢和我家主人并驾齐驱(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

还有一次孙权宴请群臣,也把于禁叫来了,期间有声乐演奏,音乐激起了于禁的思乡之情,于禁情不自禁流了眼泪,又被虞翻看见了,虞翻又是一顿怒斥“哭什么哭,装可怜就能逃过一死吗?(汝欲以伪求免邪?)”

虞翻其实和于禁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之所以三番两次的难为于禁,和虞翻这种儒家气节思想太重有很重要的关系,而忠孝本就是儒家很提倡的,当时和虞翻一样的士族大家很多,所以这种思想很可能占据了主流思想。

二、心胸狭隘的曹丕

曹丕这个人是有仇必报的主,和他老子曹操比起来估计也就是文学上有点可比性,其他的要差了不少,曹丕称帝之后,孙权为了缓和彼此关系,就把于禁送了回去。

回到曹魏的于禁已经是苍老不少了,曹丕表面上倒是不计前嫌,说什么胜败都是兵家常事,仅仅象征性的把于禁的职务降了几级,这是当时的于禁不敢想的,还以为曹丕和以前的老领导曹操一样有容人之量呢。

可是没多久,曹丕就安排于禁出使东吴,这明摆着让于禁难堪呀,那可是于禁的伤心之地呀,最主要的是临走了曹丕还特意安排于禁去拜祭曹操的陵墓。

这又是很尴尬的一件事,于禁不可能不知道他的投降曹操有多难受,不过于禁还是去了,结果去了曹操的高陵,于禁发现有间屋子挂了几幅画,主要就是樊城之战的经过,什么关羽大胜,庞德壮烈殉国,于禁乞降这些内容。

于禁看完羞愧难堪,没多久就忧病而死了。曹丕这种做法就是扒开伤口撒把盐,一开始就没安什么好心。

三、于禁和姜维最大的不同

于禁是曹魏阵营中光坏很多的名将,曹操多次的战役里面于禁不是前锋就是断后,体现了曹操对于禁的充分信任,这样的名将如果被俘虏了看似只有以死明志一种选择才能被成为大义。

但是曹操手里的徐晃,张辽,张颌都是投降过来的呀,也没有以死明志呀,而且在曹魏最终的地位都很高的。与此类似的是姜维也属于曹魏将领,投降到了蜀国,后来一直也发展不错,甚至蜀国灭亡后还假装投降钟会,伺机复国。

于禁从这点上看和姜维之类的降将唯一的不同就是,投降了也没能真正效忠蜀汉或者东吴,最后又回到了原来效力的魏国,最终落得名声败坏。

总结:于禁投降受到了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他和其他投降的三国名将有所不同,他投降后没有效忠投降的势力,而且最后又回到了自己最初效力的势力,可惜碰到了曹丕这样心胸狭隘的君主,最终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姜维虽然也是降将,但是投降之后一直为了蜀国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蜀国尤其得到诸葛亮的提携,所以虽然也是投降,但是名声颇佳,落得忠义之名。

10

个人感觉,是于禁在曹操手下的地位,比姜维当时的高多了。于禁是曹操手下唯一一个外姓的假节钺,五子良将其他人都是假节,假节钺有权利斩了假节的。



而且于禁属于元老级人物,你作为曹老板的老员工,地位很高权力很大,主动投降肯定会受到非议。再加上演义对于禁描写嫉妒庞德(三国志没这个记载)的渲染就更加使得风评被害,还有关键是于禁投降,庞德不投降被斩,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个半道加入的员工都不投降你作为元老就很没面子了,如果庞德也一起投降或者被俘也不会有这么大的风评被害。

还有新老板曹丕自己就不待见于禁了,风评被害已经不可避免了。还遇见了东吴嘴臭王子虞翻,动则阴阳怪气嘲讽你,风评再度被害。



姜维本人在魏国没那么大名声,没那么大地位。再说张辽张颌,张辽是公司都倒闭了选个新老板没问题吧,要恰饭的嘛~~(注意张辽没有被抓住,是吕布在下坯失败后再率军投降)。张颌本来在袁绍手下也没那么高地位,也是被迫临阵倒戈。而且这三个人都不算军队主帅,是受限于人,不是被老板坑就是被老板的狗腿子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