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好!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无争议而又获得"点赞"最多的一个皇帝。在历史上,既是中兴君主,又是开国皇帝的,只有刘秀一人。南宋陈亮认为"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而他又是开国皇帝,因为刘秀起兵的时候,王莽建立了新朝,己做了十二年的皇帝。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己经灭亡了,等于说,刘秀是"重抹桌子重摆席”。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在历史上存在了195年,在他去世之后的一百年里,东汉政权稳定,经济文化都在迅速发展。《后汉书》评价说“能明慎政体,总揽权刚。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斯亦止戈之武焉"。后人送他一个"武”字谥号,是非常中肯的。止戈为武,正好反映出刘秀的初心。所以任何史书从未记载刘秀滥杀功臣的事情,其中的原委,有二点可以证明:

汉文帝

第一,不忘初心,光复祖业。

刘秀是汉高祖九世孙,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血缘上与刘邦及其子孙一脉,常以高祖之后为荣耀,当初从宛城起兵时,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事之秋”的旗号。初心是匡扶汉室,恢复祖业。而非占山为王,另立旗帜。建国伊始,就沿用西汉旧国号"汉“,取年号"建武",意指重建大汉(因王莽新朝),止兵偃革。公元57年二月,在洛阳南宫病逝,享年62岁。临终留下遗诏:"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他说:我没有给百姓造福,后世应该像汉文帝那样,以瓦器陪葬,不以金银铜锡为饰,一切务必从简,不得浪费。刘秀处处以汉文帝为楷模,以汉室后裔自居,他做皇帝只是汉体制衣钵的延续,没有必要也不存在杀戮功臣的基础条件。

光武帝

第二点,平民皇帝,本性善良。尚书台设立,权力弱化。

刘秀父亲刘钦在他9岁时死在南顿县县令上,没有了父亲依靠,兄妹便成了孤儿,生活无依,由其叔父刘良抚养大,自幼受尽人间疾苦。好在他曾去长安学习,勤奋上进,跟老师学《尚书》,懂得不少道理。《后汉书》载武帝"性勤于稼穑,…受尚书,略通大义"。他做了皇帝,不忘平民身份,"每旦视朝,日仄乃罢“,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他认为"天地之性为人贵”,不妄杀生灵,仁心待人。对有功者赐以爵位,但禁止他们干政,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裁撤冗员。这些措施,既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又加强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削弱了将帅的领导权力。尚书台有权无兵,将帅有兵无权,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大将拥兵自重的局而,解除了后顾之忧,当然也就无需滥杀功臣了。

刘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并且招揽大批文吏入朝。他整顿吏治,精简地方,对军队,边防进行一系列改草,以"柔道"治国,致力于稳定统治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避免了内讧,

光武中兴

最佳贡献者
2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善待有功之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为何刘秀没有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一样杀功臣呢?因为,刘秀威望极高、提倡柔道治国,以及东汉功臣主动上交兵权。下面聊一聊个人的一些理解。

一.刘秀威望极高,能有效震慑功臣

刘秀在功臣面前,威望极高,所谓功臣既没有功高盖主的机会,也不敢有所非分之想,这是刘秀不杀功臣的基础。

1.战功显赫

刘秀起兵时,也算一穷二白,据说刚开始无战马,只能骑着牛作战,经过无数次的艰难战役后才建立起东汉。其中许多战役都是刘秀亲自策划并亲自指挥,也有很多大战役,功臣们纷纷败阵下来,最后是刘秀亲自上阵而取得胜利。刘秀战功显赫,军事能力一点也不比功臣们差,因此获得部下的拥护,并建立起威望。

2.皇族血脉

刘秀有着西汉皇室的血统,在古代皇室后人身份可贵,有着强大号召力及威望,因此,刘秀坐上皇位变得合情合理。不像西汉的刘邦,因为身份太寒碜,导致许多部下都有非分之想,心里暗想像刘邦这样的出身都可以当上皇帝,我们也可以。

3.领导有方

刘秀对部下将领可谓领导有方,既不让某一个将领独揽大权,也不让某个将领一直立功,从而导致功高盖主或产生割据。同时,刘秀不断吸纳新人,让部下各势力保持着均衡状态。

二.东汉功臣的素质较高,主动把兵权上交刘秀

东汉的开国功臣与西汉的开国功臣不同,东汉的开国功臣们素质较高,都受过儒家教育,不但能了解时局,而且能领悟圣意。东汉建立后功臣们领悟到刘秀想收回兵权的想法,纷纷主动交出兵权,做起了富家翁,消除了刘秀的顾虑 ,这也是刘秀不杀功臣的前提。

三.刘秀提倡以柔道治国,该理念让他放弃了杀功臣的想法

刘秀曾发表过自已的执政理念“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当时的东汉千疮百孔,人口锐减,刘秀的柔道行之就是恢复人口及经济,杀功臣的想法与这理念格格不入,最终刘秀摒弃了杀功臣的想法,只是收回兵权,并分封各功臣。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3

历史上确实很多皇帝在统一天下以后,就开始诛杀当初跟他打天下的那些有功人士。因为这些人都是手握大权,功高震主,对皇帝构成了威胁,或者说对下一任皇帝构成了威胁。最出名的莫过于汉高祖刘邦了,连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都没能逃脱刘邦的清算。那么,刘秀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首先,不排除刘秀是一位有胸襟、有气度的帝王。但是这显然不是主要的原因,上面都说了,皇帝诛杀有功人士是因为他们功高震主,手中有大权,比如韩信。但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跟萧何为何没事。因为人家帮助刘邦打下江山后,懂的功成身退,懂的放权,放权以后对皇帝构不成威胁了,皇帝自然不会去对付他们。

光武帝不杀功臣,就是因为光武帝手下的那些功臣们能够吸取历史教训,纷纷交出兵权,功成身退。

当时,刘秀手下的冯异、祭遵、岑彭等功臣都已去世。邓禹、贾复自然成为了所有在世功臣的最主要代表人物,而他们二人自动交出军权,潜心研究儒家经典,无疑为其他功臣树立的榜样。于是,耿弇等功臣也交出了兵权。

功臣们如此识趣,刘秀自然不愿,也不必落下诛杀功臣的历史骂名,保全了他们的爵位和封地,让他们退居幕后当富家翁,君臣好聚好散,皆大欢喜。

这才是光武帝刘秀没有诛杀功臣的主要原因。

4

这涉及一个客观规律,出身低微的皇帝,大多诛杀勋臣,而出身较高的皇帝,却善待勋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呢。

一:以刘邦和朱元璋为代表的出身低微派

他们是最受诟病的诛杀勋臣案例。但还是有点区别

刘邦在夺取天下之后,诛杀勋臣,而多位勋臣造反也是事实。我个人认为是分封制的残留问题。汉初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等,他们都是实封,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不得不许于爵位、封地,最终形成这样的局面。这与大一统的治国思路是相悖的,也算是大一统王朝未完成的事业。

问题和矛盾客观存在,区别在于是刘邦和勋臣都活着的时候就解决,还是等到他们的后代来解决。刘邦等不急,担心自己的后代没有这个能力,担心自己的后代成为新版秦二世。所以刘邦诛杀勋臣,于道义上是讲不通的,违背了自己的诺言,但对于大一统王朝的进程来说,却是有利的,值得肯定的。

相比之下,朱元璋诛杀功臣,纯粹是自己的私心太重。当时的勋臣只是有封爵无实土,大统一王朝里,靠文官治天下,勋臣可能吃喝玩乐。但是朱元璋仍然信不过,仍然大力诛杀,主动扩大打击面,和刘邦比起来,自然是差了一等的。


二:出身较高的皇帝确实更善于理政和将将

韩信曾经评价说自己善将兵,而刘邦善将将。放眼中国史,出身较高的皇帝,确实更善将将。

回到提问本身,刘秀起兵时确实已经无任何爵位,但是他家本身比较富裕,自己的姐姐嫁给邓家,那也是大户。他本身去长安游学,接触过上流社会,见识要远大于刘邦、朱元璋。所以刘秀是货真价实的地方豪强,外带汉室宗亲的光环,即能上马打天下,又能下马治天下,熟悉政治制度,即能用人,又能制衡。这种情况下,他建立的朝廷运转自然要顺利的多。仔细看下刘秀、李世民建立的制度,和刘邦、朱元璋建立的制度,就会明白,谁更善于政务。

以刘秀为例,本身治下的勋臣就分南阳、河北、颍川三大集团,到了天下粗定的时候,这三大集团的勋臣其实已经年迈,这时候西凉出身的马援成为最能打的人,但西北出身导致他的政治影响力非常小,这无形之中就是一种制衡关系。在这种制衡关系下,大家可以相安无事,纵有少量反叛,并不影响大局。

李世民也差不多,你看当时平定天下和对外战争用的勋臣,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而唐代官制是最讲制衡的,也是古代最合理的政治制度,所以才能放心用勋臣。


三:出身较高,又喜欢诛杀勋臣的例子也是有的

相比之下,杨坚、杨广关陇贵族出身,自己通过政治手段夺了宇文氏的天下,自然也要防着点手下人,仔细看杨坚的做法:先重用,等功劳过高,再用政治手段打压,史万岁、高颍、贺若弼就是这样的结局。杨家的手段比起朱元璋来,也差不多,只是比朱元璋更有耐心而已。

5

“位面之子”刘秀不杀功臣,表面上是宽厚,实际上是无奈

纵观刘秀从起兵到建立东汉、再到统一天下的历程,刘秀身为豪强,助其成就大业者亦多为豪强,这些豪强之所以背叛王莽,是因为王莽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他们选择支持刘秀,正是看中了刘秀性格柔和、懂得妥协。

作为利益交换,刘秀不得不厚待这些豪强功臣,并与这些豪强功臣联姻,默认了他们在朝廷、家乡或封地的权利和地位。

可以看出,刘秀不杀功臣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而不仅仅是刘秀的性格比其他皇帝好,更懂得帝王之术。

实际上,东汉王朝是刘秀和豪强妥协的产物,这些豪强势力虽在东汉初期有助于国家统一,但他们的长期存在却对皇权有着不可低估的反噬作用。

东汉历史上著名的外戚专权便起源于皇室与豪强的联姻,紧随外戚专权而来的是皇帝联合宦官铲除外戚,随后又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就这样,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交替出现,政治动荡不安,直到东汉在董卓进京后名存实亡。

6

汉光武帝刘秀之所以没有像他的祖先刘邦一样大杀功臣,而是选择优待和自己一同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等部下,个人认为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来驾驭住这些功臣;二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寿命来和这些功臣耗时间;三是因为他是西汉皇族后裔有很高的威望;四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注重感情的人。

一、刘秀的自信

刘秀本人是文治武功都十分杰出的帝王,不仅有非常优秀的军事才能,其政治才能也同样优秀。在军事上他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昆阳之战中一战成名,此后更是带领一众得力部将收河北灭赤眉并最终统一天下。可以说在当时没有一个人在军事才能可以胜过他,因此他并不担心有人会造反而自己打不过。

汉光武帝刘秀

在政治上他能对部下赏罚分明并且优待他们使得他们对他十分信服,君臣之间相处的非常融洽。于此同时在平定天下后又逐渐不动声色的收回他们的兵权而没有引起他们的不满,帝王权术也运用的十分得心应手。在加上在他统治期间天下又重新安定并进入了盛世,他也成为了非常得民心的明君。这些都让刘秀的统治权变得非常的牢固,因此不用担心谁会威胁到他的皇位。

二、刘秀年轻力壮

刘秀在28岁和兄长起兵反抗王莽统治以图恢复汉高祖开创的汉室基业,最终在年仅31岁就登基称帝了并且用了几年时间就统一了天下,因此当时的他正值壮年和他的部下年龄差不多。因此按正常情况完全不必担心他死后部下会造反作乱,他有的是是时间和这些能臣悍将耗时间;加上他的儿子汉明帝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人,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像刘邦和朱元璋晚年一样大杀功臣了。

汉高祖刘邦

三、刘秀是汉室后裔

刘邦建立的汉朝在经过200多年的统治后正统地位早已深入人心,因此汉室后裔天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各路起义军基本都奉汉室后裔为主。因此刘秀作为刘邦九世孙拥有这种天然的优势,许多人都因为他是汉室后裔主动归附他,这是其他非汉室后裔享受不到的待遇。所以刘秀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的汉室同宗,可是这些人的能力都远远不及文武双全的刘秀,最终让刘秀夺得了天下。而拥有汉室后裔身份的刘秀在绝大多数大臣和百姓的心中就是正统的皇帝,不需自卑因此不需要杀人来立威。

继承西汉的东汉王朝

四、刘秀重感情

刘秀本人并不是一个嗜杀的人,相反他本性比较宽厚重感情,从他对皇后阴丽华的感情也可以看出他是个性情中人。因此他和他的部下大多关系比较融洽,部下也就很少有人有反心,大多都对他比较信服和崇拜。刘秀和他的部下这种君臣和谐融洽的氛围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因此刘秀怎么能忍心杀害这些他的部下兼好友呢?

7

与汉高祖刘邦“乡镇基层干部”的寒微出身不同,刘秀不仅祖父、父亲都是地方官(都尉、县令),而且好歹还挂着个“汉室宗亲”的名号。西汉晚期不同于东汉晚年,整个社会各阶层对于天下姓刘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另外当时王莽正值篡汉建立新朝后大力推行“复古改制”(比较激进的政经改革)触动了各阶层特别是豪强地主利益,结果引发大规模叛乱,而各路叛军纷纷将矛头指向王莽政权,反倒让本该承担天下大乱责任的汉朝宗室“甩锅”成功。特别是当时的2大“反对派武装”——绿林军、赤眉军都主动拥立刘姓宗室子弟为帝,而非自立为王、改朝换代。

可想而知,处于这种“只有刘氏才能当皇帝”的相对有利的大环境下,刘秀自然也就没了当年刘邦称帝后“生怕自家天下被异姓王抢走”的恐惧和忧虑。他完全可以集中力量打着“反对王莽、匡扶汉室”的正义大旗招兵买马,然后去跟形形色色的“刘氏宗亲”争夺江山社稷。

还有就是刘秀作为官宦子弟(只不过到他这辈变成了小地主),但他从开启皇图霸业那天起就很注意提升自己的“阶级地位”——最明显的莫过于迎娶新野豪门闺秀阴丽华和真定王外甥女、中山郡名门大小姐郭圣通。刘秀通过一系列政治联姻,成功地将大批豪强地主吸纳进入了自己的“朋友圈”,从而为其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实力、地盘和影响力奠定了雄厚基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刘秀麾下得力将领有很多就出身权贵豪强(尤其是南阳和河北的地方世家大族),比如“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岑鹏是颍川太守、耿弇是上谷太守耿况之子、景丹是耿况副手(上谷郡二号人物)、刘植则是右北平郡地方豪族。这些人带着队伍、地盘投靠刘秀,而后者得势后自然也要维护豪强地主阶层的利益。

刘秀建立东汉后,试图通过“度田”(重新丈量土地、核查人口)来增加中央财赋收入、加强封建皇权并取得很大成效。但他的这一举措由于引发“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纷起反抗,在后面的执行过程中只好改为“软硬兼施甚至柔性操作”,比如将捕获的地方豪族迁往别处并赐予田宅,等于是转移矛盾。

还有就是刘秀的个人性格比较宽容大度,采取“退武进文释兵权”的方法保全功臣及其子孙的荣华富贵,当然这也只能说明刘秀属于皇帝中的“特例”,小概率事件而已。

8

引言

历史上许多朝代建立后,大多都有屠杀功臣的例子。汉代刘邦大杀功臣,留下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成语。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几乎把功臣都屠杀干净。历代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根本原因是出于巩固自身权利的需要,巩固自身权力,巩固后代的权力。汉朝光武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仁厚之主,能够善待功臣。原因是什么呢?

刘秀建立东汉与刘邦建立西汉、朱元璋建立明朝时的背景不一样。

刘秀建立东汉的背景是:王莽的改革失败导致当时人们彻底否定王莽,进而人心思汉。比如新莽政权的末年有许多是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来反对王莽,西汉宗室刘玄建立了更始政权,赤眉军拥立了西汉皇室后代刘盆子为皇帝。此后刘秀扫灭各地起义,重新建立汉朝。功臣集团受“人心思汉”的影响,忠于刘秀,忠于汉朝。

刘邦建立西汉是在扫平战国七雄旧贵族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贵族政治思潮还有残余,比如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相当一部分人比较热衷于恢复战国七雄的局面,比如田横的齐国、张耳被封为赵国,也就是说刘邦建立的汉不是所有人选择的唯一目标,因为还可以选择齐、赵、楚这样的国家。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时在灭掉张士诚、陈友谅的基础上建立的。张士诚当时对待百姓非常仁慈,人们比较感念张士诚的恩德,同时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没有很强的号召力,最起码没有刘秀建立的汉朝有号召力。

刘秀中兴汉王朝顺应了人们“人心思汉”潮流,因此刘秀心里想我是西汉皇室之后,功臣假如造反很可能就像王莽一样被看作是乱臣贼子,因此功臣也不太可能造反。

刘秀的功臣实力很强,刘邦的功臣、朱元璋的功臣实力比较弱。

刘秀的功臣出身很多是豪强地主,像窦融、邓禹都是豪族出身,这些人除了在中央的官职,在地方上有很强的实力。比如刘秀要清点豪强地主的土地和人口时,招致豪强地主的不满,进而引发州郡大姓的起兵,最终刘秀妥协。

刘邦的功臣、朱元璋的功臣大多出身比较低下。比如樊哙是屠狗的,周勃是吹鼓手。朱元璋依靠的淮西将领如徐达、常遇春出身都很低,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宗族实力,经济实力不是很强大。

因此刘秀的功臣是豪强地主出身,实力强大,功臣在没有犯大错的情况下刘秀不会轻易屠戮。刘邦和朱元璋的功臣出身比较低,刘邦和朱元璋敢于向他们开刀。

打天下时,刘秀与功臣已经是君臣关系,而刘邦和朱元璋与功臣还不是君臣关系

刘秀是在公元25年取得河北地区以后称帝的,当时刘秀还只是众多割据势力中的一只,面临关中赤眉军,西北有卢芳割据安定,隗嚣割据天水,窦融割据河西,割据四川的公孙述等势力的威胁。因为这些势力存在刘秀不可能屠杀功臣,需要功臣帮助他剿灭各地反叛势力,等到公元40年,刘秀统一时,君臣名分已定,大臣都比较谨小慎微,没有像其他朝代的功臣那样飞扬跋扈。

刘邦在公元前209年起兵,在公元前207年使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又与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在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西汉。在刘邦称帝前,刘邦的功臣与他地位是平等的,比如刘邦是汉王、韩信是齐王,彭越是梁王,英布是九江王,英布刘邦称帝后,这些人不是很服刘邦,更不会对吕后和惠帝有敬畏之心。刘邦刚当皇帝,大宴功臣,功臣在大殿里呼喊乱叫,喝醉酒后拿剑砍柱子,行为很不端。

朱元璋是在1352年参加农民起义,1355年开始单干,之后朱元璋采纳了名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一直到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设置百官。从1352——1364年朱元璋和他的功臣并没有明确建立君臣关系,反而朱元璋还有一个名义上的领导人韩林儿(皇帝)。因此明朝建立后,功臣比较飞扬跋扈,

比如功臣朱亮祖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勾结,番禺县令道同

因此,朱元璋需要诛杀功臣巩固统治秩序。

刘秀早在起兵时已经称帝,功臣和他的名分已定;内部统治秩序比较稳固。刘邦、朱元璋称帝时间比较晚,与他们的功臣集团还没有建立很强的隶属关系,内部统治秩序比较混乱。

因此刘秀基于这样一个想法使他没有屠杀功臣:我当皇帝几十年,早在我起家时,这些大臣已经是我的臣子,每个功臣对皇帝比较敬畏,滋生造反的想法的概率比较小。

刘秀的继承人比刘邦的继承人、朱元璋的继承人要优秀的多。

刘秀的继承人是汉明帝刘庄,汉明帝公元28年出身,刘秀是在公元25年开始统一大业的。刘庄自小经历了战争,得到了锻炼,而且史书记载他非常聪明,

刘秀即位后清查豪强地主的土地和人口,看到陈留的史牍,发现写着:“颍川、弘农可以认真如实的检查土地和人口,而河南、南阳不可以认真检查”,大惑不解,旁边的东海公说:“河南有都城洛阳,有许多亲近的大臣出自那里,南阳有许多人跟谁刘秀打天下,且是皇帝的出生地,有许多姻亲在那里,所以那里的大臣不敢如实禀报”,刘秀听了以后,派人一查,果真是这样


这里的东海公就是后来的汉明帝,从这件事件可以看出刘庄揣测人心的能力非常强,知道下面官员是如何对待上面的政令。因此刘庄即位后,治理国家的能力非常厉害,后来实现了“明章之治”。

刘邦的继承人是汉惠帝刘盈。刘盈比较懦弱,一次事情可以证明。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其无功必矣。

这段史料说明汉惠帝刘盈是众人心目中的羔羊,功臣是众人心目中的豺狼。因此刘邦必须替刘盈剪除功臣集团。

朱元璋的继承人是建文帝。建文帝是在他的父亲太子朱标去世后被拥立为皇太孙,建文帝比较年轻,没有经历过人心险恶。一次建文帝埋怨朱元璋杀人太多,朱元璋拿出荆棘让建文帝去掉荆棘,建文帝无从下手,朱元璋说我杀掉功臣就是在为你去掉荆棘。

因此刘秀心里想我的继承人刘庄非常优秀,完全能镇得住功臣集团,刘邦和朱元璋的继承人都比较软弱,因此刘邦和朱元璋提前给他们的继承人消除威胁。


结语

刘秀没有屠杀功臣的原因想法我们就可以大致勾勒出来了。

功臣一直是刘秀的臣子,已经确立了尊卑等级;而刘邦和朱元璋还没有在功臣心目确立尊卑等级秩序。

刘秀可以借助前汉的国力强盛,经济富庶唤起功臣集团对他这个西汉宗室后代的忠心,刘邦和朱元璋没有这样的外力可借。

刘秀又优秀的继承人刘庄,有底气,刘邦和朱元璋没有优秀的继承人。

结果,刘秀在面对功臣时,比较自信,感觉能驾驭功臣,完全没必要杀害他们,刘邦、朱元璋看到功臣时,总是感觉功臣是威胁,必须铲除他们。

9

光武帝刘秀能够不杀功臣这种提法应该是和刘邦相对提出的,但是刘邦也不是杀了多少功臣,只是杀了一些造反的功臣。

很多人如韩信和彭越,是吕后下的手,并不是刘邦自己的主意。刘秀手下的功臣没有造反,杀之何来?具体来说刘秀不杀功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天命所归,人心所向

刘秀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个温和的谦谦君子,但是这不等于软弱,刘秀的能力体现在不怒自威上。夺得天下的关键之战的策划者就是刘秀本人,他在政治、军事、谋略上的能力无人能敌,这在当时所有的刘氏宗族里面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的形式和刘邦不同,刘氏已经统治了几百年,人们和士族豪强的心里刘氏正统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才有了更始帝刘玄和刘盆子这些无能而居高位的“天子”出现。刘秀可以说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他是当时刘氏宗族里面唯一具备天子之资的人。

摆正位置,进退有度

刘秀手下有后世所称道的“云台二十八将”,这么多的功臣勇将为什么没有造反,除了刘秀自身的能力突出,让他们不敢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人能够摆正位置,知道进退。

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做将做臣可以,做天子还差得远,造反谋国是需要实力的,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我们就老老实实的跟着刘秀混就好了,放着好端端的高官厚禄不要,我们又不傻。

君臣之术,制衡为要

刘秀的狠辣不是写在脸上,而是藏在心里,群臣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大树将军冯异战功卓著,有人就到刘秀处说冯异在关中收买人心,有谋反称王的不臣之心。刘秀的做法是把这个材料直接交给了冯异,冯异赶紧写了一个材料说明情况,并且主动交出了兵权。

刘秀喜怒不形于色,兄长刘伯升被更始帝刘玄杀害,他不仅没有表现出不满,还主动承认错误,让刘玄放弃了要把刘秀一锅端的想法,忍常人所不能忍,韬光养晦后发制人,这样的刘秀有何其强大的内心。人的力量是源自其内心的,这样的力量不可战胜。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10

历史呀呀呀作答』:很多朝代都有诛杀开国功臣的先例,但有的朝代就没有这么做,比如东汉的刘秀、唐朝的李世民、宋代的赵匡胤,还有清朝也是,纵观这几个,我们其实可以得出为什么刘秀没有杀功臣。

原因一. 帝王的个人能力强,可以服众

刘秀起兵于南阳,年纪轻轻就取得过昆阳大战的胜利,能自己带兵,之后刘秀“单车临河北”,又平定了河北,之后14年,取得天子,是文韬武略之主。

原因二.建国后,刘秀逐渐回收了权力,功臣无权

在军队中设置监军,节制武将的权力。设置近臣持节行使皇帝权力节制功臣。

帝乃率诸将西征之,数道上陇,使王遵持节监大司马吴汉留屯于长安。《后汉书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原因三.武力能力超群,经常亲征或者遥控指挥作战,手握军权

很多将军领兵在外,但一直在给刘秀汇报军情。很多战役将军们拿不下,都是刘秀亲自拿下的,比如邓奉叛乱等。军事能力一流。

原因四.禁止功臣宿将在朝中任职,他们没有话语权

建武六年,刘秀平定关东,就“遣列侯就国”,邳彤、任光、耿纯等地位不高的功臣优先被解除职权。到了建武十五年,几乎大部分功臣已不再任职。

原因五.刘秀比很多功臣都年轻,没有杀他们的必要

刘秀年轻,31岁就继承大统,而很多功臣比他死的都早,之所以杀功臣,有一个重要原因,帝王怕自己死后,功臣势大,危及皇权。这个问题在刘秀这里不存在,从建武二年到建武二十年,冯异、景丹、刘植、万修、盖延、岑彭、寇洵、吴汉等十几位功臣都去世了。

原因六.刘秀很有政治手腕,善于平衡功臣势力,功臣中没有威胁较大的。

无论是河北势力,还是更始降将,还是南阳旧部,刘秀一直保持着他们之间的平衡。让各个势力之间保持平衡,没有谁能做大。

原因七.性格原因,刘秀性格仁厚,功臣们比较放心他,他也很宽待功臣

光武帝性格仁厚,不忍心杀功臣。光武观其一生就没怎么杀过人。与功臣关系融洽,相互间信任度很高

原因八.继承人优秀,不需要通过杀功臣保护皇权

刘秀选定的继承人,汉明帝刘庄聪慧有能力,各方面都体现了一个储君该有的风度和能力,刘秀比较放心他。

原因九.刘秀的功臣整体比较低调,谦逊谨慎的多

刘秀的功臣集团很多出自太学,有些出自宗室,有些出自地方势力。出身高,学识高,且汉之风气崇尚正统,所以基本没有闹事的。

原因十.运气非常好,几个比较难缠的势力都迅速灭亡了

一些反叛的功臣尽然死的离奇古怪,彭宠被家奴割掉脑袋,真定王刘杨也被突然杀死了。

总结

不是说,开国帝王必须杀功臣,而是因为利益冲突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才必须杀功臣,比如功高盖主,威胁皇权,继承人太弱不放心,功臣不满意待遇,不放心君主等等,这些问题在刘秀这里不存在,所以没必要杀功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